{{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馆长专访丨李明斌:从成博守门人到上海大学博物馆接力者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2019年11月,成都博物馆原馆长李明斌因工作调动,离开了生活工作数十年的成都,正式调任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一职。


作为博物馆的守门人,李馆长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对于成都博物馆的工作,他有何经验与遗憾?

而面对未来上海大学博物馆的工作,他又有何期望与计划?

……


馆儿君就此专访了李明斌馆长,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从成都到上海的心路历程。




过  去

成都博物馆“守门人”



Q:您之前提过,您是四川人,在成都生活工作了很多年,是什么契机让您和成都博物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呢?


A:从1987年考入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算起,我在成都学习、生活、工作了25年,对成都很有感情。2004年成都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开始,我参与了成都博物馆的规划、筹建、建设、运营工作,到三年半前也就是2016年6月成都博物馆新馆开放的时候,才全面接手成都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前期主要是参与团队工作,推动展陈项目的进程。


Q:您在成都博物馆工作的三年里,成博举办的很多成功的大展,例如常设展《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特展《张大千特展》《故宫乾隆特展》《敦煌艺术大展》等,都获得了大家的肯定,而且这些展览您都参与了策展,您觉得展览能受到大家的喜爱,最主要的原因是?


A:我们做展览比较容易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推己及人,认为观众也会理解我们这种表达。但是其实到博物馆来的绝大多数观众没有展览内容的相关专业背景,特别像我们这种以考古文物为主的展览,那么我们就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两点,一个是学术的准确性,这是不能有任何偏差的,所以我们在展览内容的筹划期间都开了很多次的专家会,力求观点的准确。


第二点就是要站在观众的角度,从观众欣赏和理解的角度做展览,尤其是我们的版面文字,包括一些说明牌,我们近来都用一种相对比较平实的、但在学术上有支撑的说法,尽量少用生僻字,但是不得不用的时候我们就用拼音标注。基于这一点,以观众为中心做展览设计的话,就会得到观众的认可。


Q:就像刚才您说走进博物馆的观众基本没有展出内容相关专业背景,所以在展览设计上会更追求故事性吗?


A:首先还是要主题优先,比如今年的十大精品陈列《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我们把成都4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分成4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我们都有一个主题,像古蜀文明,在中国早期文明中很有特点的、和其他地方都不一样,称之为一种璀璨、辉煌的古蜀文明。


到了第2个阶段“秦汉时期和天府之国”,我们就围绕着天府之国,这也是很多观众都知道的词,那么怎样体现它的天府之国呢?我们就通过很多的文物,辅之多媒体手段,还有文字进行表达。



第3个阶段就是唐宋时期的成都,有一个词叫“扬一益二”,我们就抓住这些关键词来进行阐发,包括我们在做讲解、做宣传推广的时候,就围绕这些主题、作品进行一些深入浅出的表达。


因为文物不会说话,所以我们要通过更多的方式去表达,例如讲故事。


说唱俑的面部表情、身姿很多样化,我们通过一种展览讲解推荐这种艺术。这个说唱俑它本身的身份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造型?他当时是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当时成都的经济状况怎么样?可以通过这些问题启发观众更多地去理性思考。



Q:成都博物馆有很多的临展是引进展、合作展,例如《故宫乾隆特展》《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这些临展都特别的火热,对于做好合作展,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一下吗?


A:做临展也好,做特展也好,其实都是基于专业思考。我们尊重文物借出单位对展览主题和展品的选择和解读,但同时也比较注重我们自己的创意。


比如敦煌展,我们专门拿出一个空间,就讲四川人在敦煌,敦煌和四川、和天府之国的关系,形成一种对比,让本地观众产生亲近感。他不会觉得在看另外一个地方的文明,他看到是跟生活的城市是有关联的,这样更容易引起共鸣。


包括乾隆展也是,我们当时在选展品的时候,就是想尽量把乾隆时代跟四川有关联的一些文物展陈出来,比如说苏东坡的书法作品。苏东坡是四川人,一下子就能让观众产生联想,激发看展览的兴趣,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


我们每一个展览,首先和策展人讨论的就是一定要在展览元素里面找到跟四川、成都,甚至和西南地区关联的一些点进行充分表达。


我们没有尝试过原原本本,一点都没创新的引进展览,即便是和法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合作做展览,尽管这个展览中没有四川元素,但我们还是在展品选择、展陈设计上更多地考虑四川观众在看艺术展时的习惯。


他们更习惯于按照艺术流派来看,还是按照时间叙事来看?后来我们经过调查得知大家还是倾向于第2种方式,西方艺术的现代之路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然后把各种流派穿插在各个时间点里,这样大家基本上就都能看明白。



Q:其实现在观众不仅对展览感兴趣,对文博工作者一天的工作情况也非常感兴趣,我们一直说馆长是博物馆的守门人,您作为馆长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A:我大多数时间都比较忙。因为博物馆常年对外开放,新开馆时要处理的工作比较多,当然现在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机制。在新馆开放之初,我们确实承受了超强的压力,因为每天看到观众在门口排队的时候,既感到高兴又有一些紧张,主要是担心我们服务不到位。


再一个就是安全上的问题,这个是对我和我的团队来说,最大的压力。


然后我们博物馆还有很多活动,比如一些文化活动、讲座活动,还有一些团队参观活动,有时候光是学生,我们一天要接待好几百上千人。在开展这些活动之前,会有工作机制,大家分头负责自己的板块。最后我在一些关键的细节我会走一遍,至少走一遍,因为毕竟我工作经验稍微多一点,可以跟他们一起走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到了节假日寒暑假,这是我对安全方面最紧张的时候。例如今年的国庆黄金周七天假,我天天在博物馆值班,特别是10月1号的早上,因为要升国旗,为确保馆内安全工作万无一失,前一天晚上我就住在博物馆。那天几万人在天府广场及周边聚集,观众以为我们博物馆在国庆当天也会提早开馆,就不停地来询问开门时间,尽管我们提前做了消息发布,还是在现场做了不少解释,是早上9:00正式开馆。国庆早上是升旗仪式,我们博物馆的开放时间没有和升旗活动进行联动,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今年国庆假期我们累计有18万观众进博物馆参观,每天都有超过2万的观众。这让我们安保压力很大,好在平稳顺利地渡过了。现在公众进博物馆参观,全国全年有将近12亿人次进入博物馆,这是一个很大的数量。说明大家的文化需求在快速增加,同时,对博物馆开放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


Q:成都博物馆在您任职期间成了大家眼中的“网红博物馆”,到如今您离任,对于成都博物馆的工作,您是否留有遗憾?


A:说没有遗憾,是不可能的。主要是有两点遗憾,一是有些事情只开了个头,主要是后续的一些学术科研,包括一些科研人员的继续培训,都起了个头,还有我们的馆刊,都已经组稿了,整体设计得也差不多了,但是完整的东西还没见到。当然后续的工作,同事也会做得更好,只是说我没有能在离任之前看到而已。


另外一个就是有一些想法还没完全推动,确实博物馆的工作量,尤其是大型博物馆的工作量超乎外界的想象。有的是跟国际上一些重要博物馆合作,我们有一些思路或者意向,但是这些想法还没有真正落地。我在离开成都博物馆之前最后一个工作日,跟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签了友好合作备忘录,刚签下来,仅仅只有一个框架,包括人员交流、展览交流、文物保护等,具体工作还没来得及做,这个确实有点遗憾。


未  来

上海大学博物馆“接力者”



Q:成都,一个闲适宜居的文化城市,上海,一个快节奏运转的大都市,两座城市文化气质有很大的不同,您有不习惯的地方吗?


A:是这样的,对成都的定位我不完全同意,从一个外地游客的角度来看,成都是悠闲的、安逸的,但一个城市的节奏和色彩一定是丰富多样的。其实我是从成都一个比较繁忙的体系,到了上海一个相对更有利于思考的工作体系里。因为大学毕竟有大学的工作节奏,虽然在大学里面有些事情还是做得蛮快的,但是这种忙和我原来在城市博物馆的忙不太一样。


我们成都有一句话,叫做“知快守慢”,“知快”就是我们知道事情节奏当快即快,但是我们应守住我们能守住的慢。这个慢其实就是一种所谓的休闲文化。例如,成都到了不同的季节,东南西北都有各种不同的花可以赏。我们春天看桃花,接着看油菜花,然后看樱花,而且不同的方向都有一些主题活动,这一点就特别吸引成都人,也是成都休闲的一面。


同时,成都对于创新的追求,从来都是深入在骨子里。比如说成都是天府之国,和她相关的有一条非常著名的文化之路:丝绸之路。因为成都从古至今都非常强调对外交流,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也有成都生产、制造的,我们在5年前发现了4架蜀锦织机,是距今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文物,是当时高科技产品的杰出代表。


那时的成都可以称之为世界蜀锦制造中心,也是丝绸之路上丝绸的重要生产地,因此通过丝绸之路的对外交往,体现了四川成都特别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地位。


成都在中国古代长期处于重要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大约到了宋以后,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往东南迁移,这时四川在整个当时国家的地位开始下降。因此,一定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既然它在早期中国有这么重要的地位,那在对外联系上也一定有突出的作用。


Q:前段时间网上对重庆大学博物馆藏品的质疑,引发了大家对大学博物馆的评议,有的人认为大学博物馆“形同虚设”,藏品质量堪忧,甚至存在一些以公谋私的现象,您对这件事情是如何看待的?


A:我认为它的一个最核心的表达就是专业化程度不够。地方博物馆为什么做得这么有声有色?因为有一大批专业人才,而高校博物馆这方面有所不足。不管是上海博物馆,还是南京博物院,都是专业人才聚集之地,而大学博物馆专业人才相对不够,一旦够了,这些问题都将不是问题。


大学为什么其他学院这么厉害?因为有教授群体,专业人士会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出成果。因此,这个道理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每个高校博物馆都有个性化的、令人向往的地方。例如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之所以一个大学应有一座博物馆,就是因为每个大学有不同的内在价值和校园文化,只要把这些东西用好,集中优势也能将大学博物馆做好。


现在中国大学博物馆有300座左右,做好这个群体对中国博物馆整体的提高有极大的好处。地方国有博物馆、高校博物馆、民办博物馆、还有行业博物馆,这几个大板块应该齐头并进,但现在是地方国有博物馆比较冒尖,因为不管人员配置、资源配备,还是它对城市公众需求的了解,都相对要全面,因此会占据有利位置。 


而高校博物馆的第一服务对象是学校的学科建设,这是它的一个本质定位,第二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第三还是要适当、适度地对公众开放,至少得向社区开放。做的比较好的高校博物馆,例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做法,都是我们的榜样。



Q:像成都博物馆常设展,会把重点放在城市文化梳理、传统手工艺展示上,那么对于上海大学博物馆常设展,您会把展览的策划方向重点放在哪边呢?


A:还是要跟这个城市的文化气质相融合,因为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面向世界的城市,那么我们建设上海大学博物馆,必然要融合这个城市对文化的需求。


博物馆在大学里还多了一项职能——服务于城市的文化功能。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基本陈列,叫方言体验馆,这恰恰就是上海市本地的特色,而且这种方言体验馆,好像目前只有我们这个地方在做方言体验的一个常设展,还会结合上海海派文化,这样才能做出博物馆的特色。


Q:从受众来说,大学博物馆更多的是面向学生群体开放,那么未来上海大学博物馆会给上海大学的学生带来哪些特别的体验呢?

 

A:大学博物馆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主要的受众就是学生和老师,同时还可以兼顾到周边社区。未来一些特别好的展览活动,我们也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 


同时我们对展览还有另外一个思路,上海大学博物馆未来可以联合上海大学的优势学科,把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全部用展览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将非常有意思,这就是上海大学的一个特点,刚才我们说的是城市的气质,现在说的是学校的一些优势特点的表达。


在这个方向上,部分学院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个简单陈列室,有的学院现在有这个意识非常好。这些简单的陈列室也可以称之为小型展览,如果这些学院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博物馆方面专业的协助,帮助他们做一些艺术呈现,这样的话在上海大学里,各个学科百花齐放、各显特色,这就会很有意思。



Q:您在宣传打造一所“网红博物馆”方面非常有经验,您之后会如何扩大上海大学博物馆的知名度呢?


A:打造“网红馆”、扩大博物馆知名度,其实更多的是媒体朋友们给我们抬上来的。我在成都博物馆工作的时候,也没有特别刻意,我们就是一心想着把展览做好,做得精致,做得有品质,这样自然就会有观众前来打卡、二刷,然后发抖音,发微博、微信,慢慢地就火起来了。


我们借助自媒体给博物馆做宣传和推广,这绝对不是刻意去做的。原先我们心里面还有点打鼓,说成都博物馆的展览都做出来了,会不会有人来看,会不会门可罗雀,结果反响很好。


所以我们的经验就是要把展览做得更精致一些,这就恰好贴合了当代人对时尚、精致的追求。只要把事情做得足够好,当观众走进博物馆有所收获时,就会主动帮博物馆去宣传推广。


Q:文化需要交流,博物馆也需要交流,您虽然离开了成博,但是情感纽带还在,在未来的工作中,两馆会有什么样的交流呢? 


A:未来会有很多方面的交流,像人员交流、展览交流,一些保护项目的共同合作开展等。


我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上海大学博物馆和成都博物馆。我会把这边一些优秀的文化资源往成都博物馆推荐,因为上海是一个充分国际化的平台。另外是把上海的一些技术力量和成都博物馆的一些项目进行结合,双方团队交流互动,共同进步。


部分图片来自成都博物馆官方网站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最值得种草的 11 本 2020 年文博日历

唐招提寺,是什么?

人相与龙形:朱元璋的“真容”究竟如何?

樊锦诗:我为敦煌尽力了

古装剧里的取暖法有几分依据?

当世界名画里的女人们试图减肥……

深扒《鹤唳华亭》中宋代美学的影子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人已满员,小编正在开拓新号,

若好友申请未通过请过几天再尝试)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