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今日学术 | 乔纳森·哈里斯:多重人类危机时代下全球化的过与现在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



展览: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

展期:2019.12.13-2020.3.15

主办:今日美术馆

支持:国家艺术基金

总策划:高鹏

策展人: 黄笃、乔纳森·哈里斯

地点:今日美术馆一号馆、二号馆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 ——“缝合”, 共邀37位国内外艺术家参展,链接全球最新社会文化动态,共同讨论全球复杂变化的现实。本期,我们将为大家带来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之一乔纳森·哈里斯对于展览主题“缝合”的阐释。



 

乔纳森·哈里斯

知名策展人、评论家、今日美术馆学术总监

首届今日文献展策展人,第二、三、四届今日文献展联合策展人



多重人类危机时代下全球化的过与现在


英文中有一句谚语“小洞不补大洞吃苦”(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它大概的意思是现在就行动起来以免为时已晚。不过,关于这一谚语的由来以及它的字面意义是如何与其喻义相关联的,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版本的故事。只看“The Stitch”字面的直译解释——针线、缝线,一般用于缝纫和针线活(裁缝制衣)亦或者是外科手术的皮肉缝合,同时也是其背后隐喻深意的基础。


有一个源于海上的故事将这两种缝合都含括在内,死去水手的尸体都会被放在用针线缝纫的帆布袋里然后沉入深海。人们在装尸袋的两边负重了九个炮弹使之能够顺利下沉,但是为了之后顺利寻回这些价值不菲的炮弹,人们又在尸体和袋子之间加缝了一针。这样一来,待装尸袋沉入海底后那九个炮弹也能被拖回船上因为它们仍然与船上水手手中的绳索相连接。这就解释了这句谚语的字面意思“一针挽回,节省了九个(炮弹)”(A Stitch Saves Nine)。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的主题“缝合”,缘起于这一谚语,通过“混杂”“混乱”“融超经验”“嬗迭”四个单元的艺术作品展示,进而强调这一谚语的字意与喻意。我将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更详尽地阐释“缝合”(Stitch)和“缝合”(Stitching)的复杂含义,但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了解文献展一直以来的核心内容,即“聚焦当下的全球艺术创作,及全球化进程和事件对于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人口、文化、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多年来,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人类的自身行为与决定(包括不作为的决定)所造成的天气与环境的变化已经成为了未来全人类的主要威胁。(此情况在1992年6月的里约热内卢“地球高峰会议”上被提出并被广泛关注,请见“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www.un.org/geninfo/bp/enviro.html,英厄马尔.埃兰德:《消费城市:里约热内卢后全球经济的城市环境》,Routledge:伦敦, 1999年。)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参展作品

《小巷中的生活》,毛线、线绳、棉花,1366米,2017


行为和决定的始作俑者主要由政府、财团、企业、军事力量、科技改革者、能源供应商以及制造业组成。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批量生产席卷全世界,为全球数百万的人口带去了经济效益与社会利益。如此的发展也在全球范围内带起了一批全新的消费群体阶层,特别是在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相应的富足成倍地增张,为碳能源(机动车、飞机场、供暖、烹调和工业制造)、贵金属(移动电话、个人电脑)、农耕农业(农药依赖型作物、资源浪费型肉制品-牛肉)和人造制品(塑料和化学制品)创造了市场与消费人群。正如我们一直以来极力推进的一样,马上行动起来,才是相比挽回更有效改善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必要手段。抛开分歧与对立和所有的社会和政治体系,对于人类共同命运来说,这一系列的紧急状况恰好解释证明了“及时的一针(The Stitch in Time)”在当时、当下的具体含义,同时也正提示了这次展览的目的、主旨和关注点。以环境和生态为主旨的展览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最早的两个是1968年在纽约Dwan画廊举办的Earthworks以及转年在纽约州康奈尔大学安德鲁.迪克森.怀特博物馆举办的Earth Art。)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参展作品

卡洛琳·凯莉从法国寄给冰岛埃拉巴基的克莉丝汀·斯切维的包裹。克莉丝汀·斯切维于2018年拍摄


究竟艺术和艺术家应该做些什么来应对这样的危机与决议呢,亦或者说这样的命题是否成立呢?(目前关于这个主题已经有了的大量文献材料。我将其总结归纳加入到哈里斯:《乌托邦全球主义者:1919-2009年全世界革命中的艺术家》,Wiley-Blackwell: Malden, Mass, Oxford, 2013年。第六章:“挫败的大自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全球型枯竭消耗”。)“缝合”展览中所呈现的艺术作品都从各自的角度和方式出发,针对过去三十年间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环境改变以及生态退化的起因、进程、影响,做出了直接或间接的引证。自九十年代初期全球境内人力资产的全面“货币化”以来,以美国政府及其西欧主要盟友,尤其是伦敦金融市场成为并保持着(有赖于数字、近即时互联网交易)国际和跨国金融中心的角色的英国等,呈现出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转移规则的放松和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大规模增长。(见Leo Panitch和Sam Gindin: 《The Making of Global Capitalis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merican Empire》,Verso:伦敦, 2013年。)


显而易见的是,全球经济的大规模扩张和工业化,以及其所创造的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消费并非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而是始终有赖于某些特定城市、国家、地区、权利集团、各大洲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就像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我们讨论世界气候的时候用“变暖”或“冷却”这样的词来形容,全球化在过去两千年中也存在着“密集增长”和“较少疯狂行径”交替发生的阶段,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全球化可以说具有这两个明显特征。(有关更详尽的历史,请见Alex MacGillivray, 《A Brief History of Globalization: The Untold Story of our Incredible Shrinking Planet》,伦敦:Robinson, 2006年。)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参展作品

《海市蜃楼》,陶瓷,尺寸可变,2019


首先是大规模的区域性发展,特别是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其结果之一就是亚洲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全世界的越来越重要。就纯粹增长而非生产力的衡量标准而言,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并且也将是全世界未来的核心。无论是中国的出口生产,还是中国对于非洲、南美洲、欧洲、美国和亚洲各国经济和社会的金融与技术投资,皆是如此。(见Linda Yueh:《China’s Growth: The Making of an Economic Superpower》,牛津大学出版社: 伦敦, 2013年。)


其次,尤其是自2008年美国和欧洲金融危机以来,地区间、洲际间以及民族、国家之间日益加剧的紧张局势和冲突也是全球发展的特点之一,尽管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外在表现可以追述到更远以前。由于未来的不确定,“发展”本身和“全球发展”的理念与理想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决定性的阶段。“发展”一词在1945至1991年美苏在冷战期间,是美苏与其各自区域集团,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制定的规划和地缘政治术语,原本意味的是以维护、巩固和扩张同盟势力和控制资源为目的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意识形态进程。当时这些集团的领导人都相信并且宣称,世界被分成两个敌对又稳固且有时合作的“势力范围”。(见Arturo Escobar:《Encountering Development: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Third World》,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普林斯顿NJ, 1995年。)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参展作品

沈远,课堂作业,鞭炮制作台、儿童凳子、鞭炮、电灯,600x800x400cm,2011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生产、城市化和大众消费成为了两方集团的发展正统,尽管苏联从来都无法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成就相匹敌。这些“公认”的北方势力集团认定工业生产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意味着 “南方区域”,即除了一些试图保持中立的“非结盟”国家,几乎所有在他们“势力范围”内的国家,也将受到与之相同的人力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模式、环境干预的限制,尽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历史对于“南北”两方从来都是不均衡、不公平的。


此次“缝合”展览中展出的中东艺术家的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了上述意识形态针对这一地区,人口社群和军事工业等几方面,或具体或视觉的影响与结果,同时展示了“发展”的具体化表现。(有关以色列非法定居以及“约旦河西岸”区域控制条理的具体案例,见EyalWeizman:《Hollow Land: Israel’s Architecture of Occupation》,Verso:伦敦, 2007年。)例如,杰妮•亚•拉尼(Jananne Al-Ani)庄严而美丽的录像作品《影像遗址I》(2011),便是从高处以航空视角,抽象地揭示了由于人类定居与活动,造成的阿拉伯地区地貌的变形与损毁。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参展作品

Larissa Sansour,国家大厦-橄榄树,数码打印,150x75cm,2012



危机与民粹主义的兴起


到2019年为止,似乎全球化当下的主要作用就是预示和表明世界性的分裂与冲突。而中东仍旧是这些行动的象征符号以及各种利害关系中的受害者,例如:

1)外部国家势力干扰。比如美国、俄罗斯或土耳其为了在当地强加自身的地方政权与权利关系而参与到“后冷战”中。

2)地方势力斗争。诸如伊朗或沙特阿拉伯参与黎巴嫩、伊拉克或叙利亚的内战。

3) 自命神职的圣战分子不惜一切地要建立宗教社会。

然而,在中东地区之外,“大众”的力量和声音通常被称为“民粹主义”(一个取决于使用者和指代者的身份而变的、可褒可贬的专有名词),已经从北部的西方社会升起,且变得十分重要。而现在已经遍布欧盟等区域性集团,破坏了数十年相对稳定的社会以及政治体制。


最近有两个迹象表明了此种变化。首先是英国脱欧的决定,2016年英国通过公决以大约三百万人(虽然仅有72%的人有资格投票)的多数票,投票决定退出欧盟,但是由于复杂的政治和法律形势,英国还未实现真正的脱欧。其次,同样是在2016年,社交名流、地产开发商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尽管他代表的共和党赢得大选,却受到了来自双方党派众多派别的严厉谴责。自当选以来,特朗普的每日推文不断遭到众多元老级议员地抨击。


这些事件被称为是“民粹主义”式分裂的证据。虽然特朗普实际上并没有赢得2016年的美国“全民投票”(他勉强输给了希拉里.克林顿),而是根据相对少数却能代表全美各个州省,甚至会被称作是“精英”的“选举团”的最终决定而当选。不论怎样,这两起事件无疑都证明了英国和美国“常态化”民主协定安排的土崩瓦解。在这两个国家,两个主流政党争夺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有效地形成了一个稳定且保守的秩序,但这一秩序却又仿佛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特别是在自2008年经济危机,亦或是在更早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经济下滑的美国便初现端倪的。(有关2008年金融危机,见Panitch和Gindin:《The Making of Global Capitalism: The Political Crisis of American Empire》,‘American Crisis/Global Crisis,’ 301-40页。)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参展作品

Jananne Al-Ani,《影像遗址I》

数字化超16毫米胶片,2010

版权来自艺术家

摄影Adrian Warren


在欧盟成员国中,大多数的国家政府受到了一些当下主流政党中较大势力派别以及新兴反欧盟党派和组织的怂恿和激化,开始对盟员的福利利益出现不满情绪。2018年发生在法国,得名于汽车故障时驾驶员需依法穿着的亮黄色安全背心的“黄背心运动”(Gilets Jaunes),就象征着法国大部分的非城市、贫困乡村地区由于不完善的公共服务和薄弱的经济而引起的大规模动乱与不安的群体。“黄背心”(Gilets Jaunes)显然不是一个政党亦或是一个拥有正式选举统领的统一组织。相反,这是一次“焦虑性骚动的汇集”,人们在城市之中集合、示威游行,特别是对巴黎的商业和旅游造成了破坏,他们明确而有力地道出了一系列抱负不凡、但明知不会被中央政府所达成的有关经济和社会的诉求。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针对当下法国社会现状以及其所依赖的、但不平等的社会秩序提出了一个根本的、甚至 “乌托邦式”的批判。(见Didier Fassin和Anne-Claire Defossez:“An Improbable Movement? Macron’s France and the Rise of the Gilets Jaunes”,《新左派评论》115, 2019年1月-2月, 77-92页。)


这些在社会紧要关头下出现的民众动荡案例,一旦深入追查通常都与系统化的生态环境议题相关,它们为我们回到“缝合”这一概念提供了契机。阿根廷作家、政治理论家恩斯特·拉克劳(Ernesto Laclau)(1935-2014)对“民粹主义”作为社会运动在南美及其他地区的兴起和本质有着极大的兴趣。他最初试图去理解在他的国家盛行的“贝隆主义”到底是什么。见恩斯特.拉克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民粹主义》,Verson:伦敦, 1997年,以及恩斯特.拉克劳和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 走向激进民主政治》,Verson:伦敦, 1985年。贝隆主义:是一种个人崇拜,即在胡安.多明戈.贝隆(Juan Domingo Peron)和他的第二任妻子伊娃(又名艾薇塔).贝隆时期开展的社会变革运动。胡安.贝隆在二十世纪中期连续三次当选总统,虽然在1955年的一次军事政变中被推翻,但在1970年他去世前不久恢复了执政任期。拉克劳所理解的民粹主义是一种激进、具创造性且富有成效的政治运动;它同样是一种“社会语言”,将以往被阻隔的文化和日常生活(如语言、思想、艺术形态、经验和志向)“缝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意义、价值、身份集合或“链条”。民粹主义的创造性和成效性是可以推翻以往社会意义与因果关系的。例如,将通常不相互关联,抑或是不认为具有共同价值或利益的群体、阶级集团汇聚在一起。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参展作品

胡为一,《窗外无窗 2》,影像装置

175cm x 115cm x 25cm,2019


这也就意味着,民粹主义在此特定的意义下可以将通常认为与他人没有任何共通点的个人或群体因同一动机、目标,与激进社会转型进程而结为同盟并且共同行事。那些一直认为民粹主义等同于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人,虽然他们以有限的方式同样推翻了阶级以及其他文化差异的意识形态和信仰系统(例如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出现的法西斯主义),但是最近他们对民粹主义有着非常负面的评论。有时候,最近的民粹主义运动包括了民族主义的思想,例如联合国家政府执政的意大利的“五星运动”就对欧盟非常敌对。



当代艺术中的创造力和批判力


但实际上拉克劳更广泛的兴趣在于这个“缝合”过程中产生的创造性,这也是今日第四届文献展的志向所在。例如以民粹主义形式出现的各类社会活动,包括社会主义、去殖民主义、女权主义还有环保主义或生态项目计划。“缝合”在这里的同义词是另一个具有更丰富含义的词——“链接”(Articulation)。它可以解释为说话、连接、联系、传播、合并、加入、构建、连结(以前常用于绳索打结或是思路条理的整合)。当用于考虑艺术作品的实质性、制作过程、以及它们所创造的含义和所体现的因果联想时,这些语词也有着丰富多重的共鸣与反响。在当下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关于我们作为个体亦或是集体的方方面面的根本问题正在被提出,所以“缝合”展览选择在此时通过讨论思想概念与事物之间创造性的缝合、链接去进一步探讨当今的世界与这个时代下当代艺术的现状。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参展作品

谭勋,《彩钢板·缝合》,彩钢板,尺寸可变,2019


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有助于我们发现并了解全球化在2019年的面貌,同时指出了一些当下我们每个人,不论是政客、工人、消费者、公民、同志、评论家、策展人还是艺术家本体,都面临的深层困境、议题和疑问。这些作品呈现出了全球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带来的一系列分歧与冲突,与此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实际案例、乌托邦式的观点和角度去尝试解决抑或是重新思考这些问题。作品的选择通过展览“混杂性(hybridity)、混沌(Chaos)、融超经验(Trans-experience)、嬗迭(Ascending)”四个概念视角,进而讨论以下这些相互关联的问题与实践:灵与肉、国家与地域、身份与本源、意义与引证、理想与实质、本土与全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成组的关联概念本身就是被“缝合”在一起的,又或者说是相互链接的。与所有新型的关系一样,这些关联概念同样也表现出了哲学的、社会的、政治的以及体验感官上的紧张状态与局势。这一连串有着密切关联的组合恰巧说明了第四届今日文献展本身与展览作品的选定,也是全球化议题中“历史与当下”、紧张又紧密的概念关系的具体呈现。


展览中的四个专题章节提供了一种概念性的、实践性的方法去尝试理解、察知和体验展出的作品,同时也促使观者去思考作品与作品之间是如何产生共振与对话的,还有那些在以往可能不存在的关联(“链接”)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拉克劳曾坚持认为在产生新的链接的创意性实践中,这些链条式的价值意义证实了“我们把任何建立要素之间关系的实践称之为链接,那些要素的同一性被规定为链接实践的结果”。(见恩斯特.拉克劳和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 走向激进民主政治》,Verson:伦敦, 1985年, 105页。)此次展览的四个章节是有关历史、哲学和社会的叙事与议题,以及它们在许多层面上的相互关联。它们的前提都是基于在人类个体和群体之间、实质肉身、驻载其中的思想以及转变中的社会关系的长期讨论。不仅如此,它们还表现出了在多种多样的社会团体属性,包括城市、国家、政党、机构、协会、行业、科技、史实记载以及“历史”,这一概念在人类活动中的延伸与扩张。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参展作品

宫本隆司,《神户1995年地震后》,明胶银版

50.6cm x 60.7cm x10件,1994-1996


每一专题章节中的作品之所以被选定,正是因为它们起到了敦促观者重新审视、思考这些概念与议题的作用。因此艺术作品在这里也许可以被视为“具象的思想”,就如同视觉与听觉可以提供身体感官的经验,抑或是通过触觉、味觉和嗅觉可以呈现物质性一样。当代艺术作品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产物,对于当下人类的处境与现状它们有着自己全新而独特的观点和洞察力。在可可·福斯科(Coco Fusco)与吉列尔莫·戈麦斯·佩纳(Guillermo Gomez-Pena)在1992、1993年期间的行为作品《笼子里的情侣》中,两位艺术家装扮成“两个未被发现的美洲印第安人”并打造出一番市集展销会的景象将自己呈现在西方人面前,其编辑创作成的影像作品也将在本次展览中展出。他们的这一系列行为看似调皮地对数百年来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于全球文化和民族之间所造成的冲突进行了探究与重建。事实上,当代艺术所具有的国际性和跨国际性的特点为我们带来了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革新比较、分析与判断力以及全新的共识。(关于这一主题,见Jean Fisher,:《Global Visions: Towards a New Internationalism in the Visual Arts》, Kala Press: 伦敦, 1994年。)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参展作品

Coco Fusco,《笼中夫妻》,单频视频 ,30分钟,1994



四个专题单元

1.混杂性


不论最后呈现出的作品关心的议题是什么,当代艺术家们都在使用多种多样的经验、意识形态以及艺术材料进行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的各个方面都充斥着人类自身和周遭环境的历史痕迹。这次展览的部分重点便是在近期全球化的困境、创伤性的过往以及那些艺术家们为了了解当下现状中创造出的全新的、混杂的“缝合”链接方式。多屏录像装置就是为了同时呈现多重含义、现实面貌以及经历体验。马克·布罗斯(Mark Boulos)的双屏录像装置作品《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2008)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布罗斯将获得的图像以及影像记录电影化并且并置在一起,给观者在同一时间展示了来自“开化并文明的第一世界”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与“第三世界”尼日利亚旷野中石油开采所引发的内在威胁。而潜在这些画面之中的是当地人民面对跨国公司的侵犯和侵略所做出的抵抗。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参展作品

蒋志,《诗意》,视频影像,5分钟20秒,2018


用于艺术创作能够帮助我们“消化”并了解当下现状,与数不胜数历史性事件,这些事件半偶然半必然的状态恰好印证了“缝合”这一概念:

英国脱欧/特朗普与他的“墨西哥之墙”/2001年9月发生在纽约世贸中心的恐怖袭击/以美国为首的对伊朗的侵略与占领以及伊斯兰国(ISIS)圣战战士的兴起/2008年美国与欧洲的经济危机/歌手迈克尓.杰克逊因误用药物去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放松的金融管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7年加泰罗尼亚独立运动因非法公投和随后西班牙政府逮捕其领导人引得世界注目/在欧盟地区、美国以及其他后殖民白人世界崛起的“新右翼”力量(例如2019年在新西兰基督城发生的恐怖主义屠杀)/全球民粹主义的兴起以及对这一概念的不同解读,包括今日美术馆对恩斯特.拉克劳理论思想的关注与兴趣/表现为偷税漏税、偷窃、营私舞弊以及贿赂行为的国家与私人企业的腐败,包括在当代艺术圈中瑞银与德意志银行对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支持,两家银行都因为在2008年前后的几年间于美国的违规抵押贷款和洗钱行为被罚款数亿元/自2008年起全球系统性不平等的大幅增加。


这些“事件”,即“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是我们以个人、集体、企业、国家、跨国的名义及角度对那些最根本的、预先存在的历史条件及发展给予的回应。在接下来“混沌”这一主题中,针对它们的讨论将被展开。



2.混沌


在历史与社会的大背景下,此次展览具体呈现了完整的世界工业化灾难时代,及其延伸出来的有时可被看作是被动城市化的相关进程。这一切在西欧(始于英国)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而它于大陆、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与蔓延则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与欧洲帝国在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涉足开发紧密相关。最近的亚洲经济扩张,特别是中国经济体,可被视为是过去四十年间全球经济增长的产物。


在这一广阔的地理区域内,由于各自的特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同的增长率和开发状况,从所谓 “中东”的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和伊拉克,到印度“次大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1947年分裂以前同属于大英帝国),再到“远东”的中国、韩国和日本,每个国家在分别经历了欧洲殖民统治、世界大战以及冷战这些动荡混乱的时期后,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却又相互关联的历史。实例请见You-tienHsing:《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 Politics of Land and Prosperity in China》,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 2016年。拉米亚·卓瑞吉(Lamia Joreige)的“抽象”雕塑《战争之物》(2013)便是她关于黎巴嫩内战所造成的环境与社会遗留所创作的系列作品之一。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参展作品

Lamia Joreige,《战争之物》,混凝土雕塑,2013


在这些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征服,发展过程中对土地、文化以及人民的物理利用、科学军事标记以及开发,是此次“缝合”展览中作品所呈现出的一个持续关注点。内容涉及了深层且持续的有关殖民变革与冲突的历史格局、最近期国有企业出于利益、军事和国家安全多重动机对环境进行的介入与干涉以及维护人类共有的生存保障。这些科学政治面向的讨论,一些是民粹主义倾向的,一些是由民族国家和跨国集团组织,例如联合国领导的。它们针对的是自十九世纪以来,出现的持续混乱的环境破坏,以及自然资源的退化。这类话题已然成为当代艺术家在过去二十年中的忧虑与关注点,至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便已被看作是现代艺术中的一个显著趋势。例如“生态艺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出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实践、概念和志向。美国艺术家克里斯蒂·鲁普(Christy Rupp)自1970年代以来便是“生态艺术”的代表和践行者。她的作品从那时起便关注全球环境掠夺的问题,资本主义企业在这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作用、与此同时所构成的极大威胁,以及通过回收也许能够实现的潜在积极的可持续发展。见Jeffry Kastner (ed.) & Brian Wallis (survey): 《Land and Environment Art》,Phaidon: 伦敦, 1998年。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参展作品

《奇妙的贝鲁特:纵火摄影师的故事-战争的明信片》,

铝塑板有色印刷,105cm x 70cmx 3张,1997-2006


在近期的全球化进程中,大规模移民、短期快速地国际性就业、谋求庇护以及人口奴役(例如卖淫)变得日益普遍,这也引起了艺术家的注意。他们着眼于例如2003年伊拉克战后被占领地区大量移民迁往黎巴嫩、利比亚和土耳其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借由希腊和意大利登陆前往欧洲,迅速蔓延到德国、法国和英国,这些国家与欧盟政府之间的关系。见Anthony Downey (ed.):《Uncommon Grounds: New Media and Critical Practices in North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IB Tauris: 伦敦, 2014年,以及Anthony Downey (ed.):《Dissonant Archives: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and Contested Narratives in the Middle East》,IB Tauris: 伦敦, 2015年。不仅如此,全球化作为新自由资本主义的一种特质和结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通过广告、社交媒体和色情影片等方式对女性和儿童进行的消费型性剥削也在急速增长。这与互联网和电子科技的扩张以及手机的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导致了“日常生活”在全球范围内被大规模地商品化和货币化。近期最令人震惊的现象应该是在相对传统的亚洲社会中,如印度男性对女性和儿童施加性暴力的行为,这些地区呈现出文化失序的状态;亦或是民族国家内部存在的脆弱的边缘社群和群体,例如自2017年其在缅甸生活的罗兴亚人。

见Svati P. Shah:《Street Corner Secrets: Sex, Work and Migration in the City of Mumbai》,杜克大学出版社:Durham NC., 2014年。


3.融超经验


至少自1917年俄国革命以来,现代艺术家们就开始参与并偶尔引领大规模的激进的社会运动。当然,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更像是旁观者,就像是疏远型的空想家和社会批评家,而另一些则选择在这一危机时刻与大众和社会上的其他人群站在一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球化迅速开展以来,人类对社会以及特定历史下特殊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做出了回应,导致出现了各种新兴的社会运动与意见态度。其中一些包括:

后斯大林社会主义/“新时代”宗教及后世景象/福祉与正念/去中心化权利与无政府主义/激进派人体科技改造与机器人技术发展/对于地球在宇宙的定位以及与生态关系的崭新认知/全球自然资源的公平开发利用/动物权利主义/艺术家全球网络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艺域交换小组参展作品区


不论是为此次展览专门制作的还是早前完成的作品,这次参展艺术家的创作都在最大限度地考虑怎样具体实现“融超经验”的完整性。它或许是先前可能已经存在的,又或许是在将来或者想象中的未来能够出现的;它或许是一种社会的、全球的或者是生态的完整性,也可能是一种心理的或者精神的完整性。同样的,这些思潮趋势也是可以追溯回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的。比如像乔安娜·哈吉托和马斯和哈利尔·乔雷吉(Joana Hadjithomas and Khalil Joreige)于1998年到2006年期间所创作的《奇妙的贝鲁特》便构成了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针对黎巴嫩内战所产生的思考的重要探讨。这次展览中我们所强调的其中一种“链接”即是艺术家与过去二十年间发展起来,以应对如生态危机、战争与社会冲突、寻求庇护者和恐怖主义等各种危机的,全球行动主义之间的关系。艺域交流小组(Arts Territory Exchange)是一个远离世界中心,但却网罗了无数生产者和传播交流者的全球网络,尽管其讨论的话题和发起的活动范围极广,但并未构成单一的政治纲领亦或是建立和表达意识形态,它想要尝试去链接的是这种全球范围的积极行动主义。同上,列举一系列看似随机排列的历史性事件,是表明这些行动主义,以及证实用以缝合它们的链接的最好方法:

比如全球范围内的学生自2017年起发起的针对极端环境变化的抗议/ 2019年的“反抗灭绝”环保活动/反对性别歧视和针对女性施暴的“Metoo”运动/艺术实践中的生态行动主义/ 2010年在中东引爆的“阿拉伯之春”/环保行动主义/“开放源代码”软件以及与社交媒体势力的对抗/维基解密与朱利安.阿桑奇的命运/性别、跨性别和性权利行动主义/素食主义与动物权利行动主义/乌托邦式的、替代的未来运动/以中国为首的亚洲经济的崛起以及其内部针对民主开放的社会运动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参展作品

李梅利,《诗的传递》,双轨视频,20分钟44秒,2017


虽然这些事件活动没有全部都体现在这次挑选的作品中,但是它们已然成为了当下生活中全球化危机大背景的一部分。而它们所携带的意义、影响以及效力将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全球化在2019年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4.嬗迭


尽管艺术家的创作有时是对人类危险以及冲突状况,例如一些生态干预、以色列军事行动以及约旦河西岸数百万巴勒斯坦人的非法占领与定居,主动直接甚至带有宣传鼓动性的回应,然而在解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能够决定全球性个人、社会以及环境问题走向的事件上,他们同时也选择了一个反思性的、相对保持距离的微妙立场。此次展出的拉里萨·桑苏尔(Larissa Sansour)在2013年创作的录像作品《国家大厦》中,在一幢未来主义的摩天大楼里建造了一个想象中的“巴勒斯坦”,它的领土疆域被分散在不同的楼层、可以随意进出,那里既不是乌托邦的也不是反乌托邦的。因此艺术作品是令人沉思的同时也具备着纪念性:它们是历史的参考和追忆,它们参与并广泛接纳吸收了习俗、惯例以及神话的传统,从而将过去的思想与理念“缝合”,从而为当下提供全新的意义。也许这些作品的内容极具挑战性,可是它们要面对处理的,是大规模的历史性创伤,以及社会的巨大变革。巴希尔·马库(Bashir Makhoul)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通过绘画、摄影、雕塑和装置等不同形式探讨了这些议题。他在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创作的《另外一种占领》便针对难民议题尝试想象、体现和描绘全球人类的流离失所带来的质与量的巨大影响。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参展作品

Mark Boulos,《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双屏影像装置,15分钟,2008


艺术作品有时具备一种唤起超验感知的能力,使得人们可以从当下紧迫的现实以及历史创伤中暂时逃离或者有所缓解。这其中包括弱势群体的集体伤痛,也许那些苦难的经历被暂时性地遗忘了,却又通过艺术家的“缝合”,创造新的意义与表达方式,找到一种崭新的存在方式被看见。这是一种具有批判性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家或许会将注意力精准地放在历史的物质性退化、消逝的意义,以及史实中个体、家庭和社会的状况之中。因为艺术家的焦点往往是关于他们所选择呈现的实质性对象的理念与特性,而他们所选用的材料、工具和实践方法也大多在社会或者审美层面上与之有着深刻的历史连结。另有一部分艺术家则选择电影、摄影或是数字视频等媒介去摹拟、仿效国家军事力量在进行环境征服和社会镇压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科技性开发与操控,从而提出一种用于传输、引导、缝合不同价值意义的新途径。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参展作品

Glexis Novoa,《持续的对话》,石墨画

尺寸可变,2019


如此一来,艺术作品有时便起到了强大的“时间胶囊”的作用,它们具有多种延迟语意和美学的效果,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表达意义与感知、经验与领悟,同时拥有嬗迭的意识和对未来的远见,他们在创作的观念性张力中呈现出了当下与历史的意义。这种链接的过程是实验性的,同时也是启发式的,有时艺术家会像科学家一样摒弃掉那些被证实徒劳,或者不够丰富有趣的想法和探究。


韩国艺术家崔玄周(Cody Choi)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移民到美国,他创作了一系列试图展现出他对西方现代艺术和文化了解和理解的绘画作品。这些画里的权威“偶像”以及他们的绘画(其中包括梵高、毕加索和培根)对崔玄周来说都变成了他重塑和“他者化”欧洲传统的原材料。他在2014年创作的《知识性拆解—黄色屁股》(译者注:关于作品名称Yellow Ass参见英文ASS的俚语反讽解释。)中挪借梵高向日葵的举动,正如他在作品名称中所暗示的那样,既可以被理解成致敬,也可以被认为是批判。这种“全新的认知”大概可以看作是被崔玄周的亚洲身份和他个人对世界的独特经历所唤起的。艺术创作中需要有一个持续活跃的“发现”过程,它不仅使艺术家远离日常生活中那些重复发生的事件,同时也将艺术家与对某人某地的深刻历史秉持着持续求知欲和兴趣的他者联系在一起。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Cody Choi参展作品展区



展览信息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

“ 缝合 ”


- 展览名称 -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


- 主办机构 -

今日美术馆


- 支持机构 -


- 总策划 -

高鹏


- 策展人 -

 黄笃、乔纳森·哈里斯


- 展览地点 -

今日美术馆一号馆、二号馆

(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4号楼 )


- 展览时间 -

2019.12.13 - 2020.3.15

(每周一闭馆,在关门前45分钟之后不再入场)


- 设备支持 -


- 购票链接 -


如何最快速获得今日美术馆一手信息?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今日美术馆会员专员

即刻进入

“今日艺术俱乐部”

或拨打010-58760600-100

垂询更多信息






正在展出





小程序合作伙伴



注:

1,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可以转发到朋友圈与大家一起分享!

2,你可以在微信上查找公共账号,搜索“今日美术馆”,加入我们的行列!

3,关注今日美术馆,你可以获得更多展讯,有趣的活动信息,很多都是免费的哦!

4,你还可以回复“0”,进行自助查询!

5,今日美术馆开馆时间:10:00-18:00,17:3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全天开放欢迎大家!


今日美术馆网:HTTP://www.todayartmuseum.com

今日美术馆官方微博:@今日美术馆

官方微信号:today_art_museum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