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站在时间和空间的断点 | 陈彧凡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捆绑的龙眼枝在碎镜上生长,垂直的霓虹灯管仿佛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悬置空中,发出微红的荧光。这是陈彧凡2016年的装置作品《浮木》灯箱里的“浮木”并不存在于我们面前——它是被二次呈现的图像,是“倒影的倒影”。


“浮木”(局部)
 综合材料、灯箱装置  180 x 120 cm  2016
(图片来源:艺术家)

“龙眼枝”在陈彧凡的作品中被视为家乡的某种象征物。这位出生在福建莆田的艺术家,常常使用材质的对立表现出一种抽离感和乡愁。

陈彧凡的家乡是莆田的第二侨乡。从莆田到福州求学,到搬往杭州、上海工作,长期来往各地做展览,这是陈彧凡的生活轨迹。逢年过节,短暂的聚会让散居各地的“浮木”找到暂时的坐标,正如在陈彧凡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家乡的龙眼枝那样,将人们绑在一起。

“浮木”
 综合材料、灯箱装置  180 x 120 cm  地毯 180 x 180 cm  2016
(图片来源:艺术家)


在一个采访中,陈彧凡谈道:乡愁没有具体的东西,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些具体存在的事物,点点滴滴引起你的乡愁。我会把具体的事物从日常抽离出来,在画面中呈现出来。”(来源:陈彧凡 替2000万人讲出游离的焦虑 /刘霞)

“乡愁”,这种不连贯、破碎,却又直指人心的感受,也许正如学者索丘克所说,是对“那些不能重新获得的、过去的特定时间或空间”的怀恋。这种感受在陈彧凡的作品中,成为了反复出现的那些材料本身。

“源”  
生铁、工业霓虹灯  90 x 90 x 138 cm, 90 x 90 x 90 cm
“Pal(ate)/ette/" SGA沪申  2019

除了无处不在的木头以外,霓虹灯管在陈彧凡的作品中无疑是另一重要意象。与代表“源起”、“故土”的龙眼枝相对,斑斓的灯管或弯折或笔直,是来自城市空间的符号。《浮木》中,悬浮的一节灯管,稳定、极简,如穿透大厦间雾霭的人造光带,是一种现实的、超越具体而破碎的记忆的存在。

在另一作品《源》中,紫红和白金色的灯管被塑造成火苗的形状,冷光的霓虹仿佛有了温度。这种温度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断点,与记忆深处的某些片段产生对话。

“山水”  
布面丙烯综合技法、煤、细钢丝、天然水晶
直径 150 cm + 50 x 50 x 50 cm + 部分尺寸可变  2010-2012
(图片来源:艺术家)

“山水”(局部)

(图片来源:艺术家)


反复被挪用的意象和形式,令陈彧凡的许多作品表现出对话和互文。《山水》中的煤块和天然水晶被人为地用钢丝悬挂,形成“漂浮的风景”,这本身与天然材料所带有的“根”和“土壤”的语境形成对立。而作品中无处不在的“纵线”——不论是细密的钢丝还是滴落的颜料——是对作品所表现的一种不稳定状态的串联,体现出艺术家对于“时空不确定性”的个人化思考,而这种思考本身就是充满了怀疑和矛盾的。如伊尔布吕克所说,“乡愁是一种感性的理想,一种富于想象力的、哲学性的、神经症式的悖论。” 

“不确切的风景-初秋”
布面丙烯综合技法、龙眼树枝、老榆木、矿物石
195 x 130 cm  2016-2017
(图片来源:艺术家)

在《不确切的风景-初秋》中,陈彧凡以颜料的偶然堆积和流淌方式,讨论记忆的生成与留存。时间以无法被具象化的方式流过,却切实地改变和重塑我们曾经习惯的、周遭的一切。那些熟悉的意象(龙眼枝、矿石)再次闪现,它们是艺术家内心不断重演的情节。在现代性对人们生活普遍的侵蚀面前,在人们遗忘的速度超过记忆被存储的速度的一些时刻,也许唯有它们能唤起某种“未被污染的儿童般的心灵”(威尔德语)。

陈彧凡、陈彧君   “木兰溪/渡”  

复合板材、杉木、竹子、杉木刨花、花梨木

鸡翅木、老榆木、红酸枝、花梨木刨花、龙眼树枝 

尺寸可变  2017-2018

(图片来源:艺术家)


文 | Cindy Zhu

参考文章:
胡婷婷 《陈彧凡眼中的“陈彧凡” 重组记忆的碎片》
李旭辉 《陈彧凡 木讷的世界》
刘霞 《陈彧凡 替2000万人讲出游离的焦虑》
鲁明军 《褶曲的时间——陈彧凡的实验与生成》
赫尔穆特·伊尔布吕克 (Helmut Illbruck) 《乡愁:一种未经开悟的疾病的源起和结束》
亨利·凡·德·威尔德 (Henry van de Velde) 《绘画中的乡村人民》 现代艺术杂志(1891年2月22日)
金·索丘克 (Kim Sawchuk) 《反现代主义与艺术体验:把控现代性的界限》



陈彧凡1973年生于福建莆田,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研究生班,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面貌与气质的艺术家。其近年参加的重要展览包括:“陈彧凡”(今格空间,北京,中国,2016)、“白色:陈彧凡+陈彧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中国,2016)、“秩序的边界”(蜂巢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5)、“第三世界的世界III”(曼谷朱拉隆功大学艺术中心,曼谷,泰国,2014)、“木兰溪——不居”(Galerie Queen Anne,莱比锡,德国、2013)、“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中国,2013)、“不合作的方式2”(格罗宁根美术馆,格罗宁根,荷兰 ,2013)、 “褶曲的时间——2012陈彧凡新作展”(Aye画廊,北京,中国,2012)、“韩国光州双年展:Ctrl+N——非线性实践”(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光州,韩国,2012)等。



您可能还喜欢:
展评 | 高伟刚与迈克尔·朱:旁观无限的未知世界
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 高伟刚谈新展作品
在可呈现与不可表达之间 | 迈克尔·朱谈创
自由是否指的是人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孙原&彭禹
“唯有在孤独的环境中才能创作” | 托宾 x 石至莹

点击查看当前展览:"余波 AFTERMATH"

(展览延期至2020.1.15)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