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iArt | 颜祺涵:以十分钟的孤独回应人类永恒的孤独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这个冬天,走进原·美术馆的不少观众被吸引至了这个属于艺术家颜祺涵的角落。置身于极具历史氛围感的场景中,人们将思维延伸到了表面克制、实则硝烟四起的冷战时代。


颜祺涵作品《洞穴》正在重庆原·美术馆展出


冷战不止是两种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博弈,更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关键纽带。抛却对胜利与失败的区分,冲突与斗争背后,还隐藏着人类对宇宙、对未来的无止境渴求。但对今天的我们来说,那个时代的辉煌与幻灭,似乎都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空洞、遥远。


颜祺涵作品《洞穴》截图


而颜祺涵就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实践,用充满独特意识的影像为我们构建出一个亦真亦幻、感性想象与理性思考并存的《洞穴》。


颜祺涵作品《洞穴》海报



本周,原酱邀请到2019 iArt 青年艺术计划三等奖获得者颜祺涵,就本次参展及获奖作品《洞穴》背后的故事,对其进行了采访。欢迎深入颜祺涵的迷幻世界,一起探索那些遗留于荒漠深处的奥秘。


颜祺涵



2019 iArt 青年艺术计划三等奖获得者


青年诗人,艺术创作者,跨领域社会活动者

正在致力于由写作向艺术创作的转型和对艺术文献化的研究

2015年就读于上海大学雕塑系


获奖经历 


上海大学2019年度本科生学术论坛一等奖

获长三角大学生诗歌创作三等奖

作品入选《青春》杂志《中国大学生诗歌年选·2019》


策展经历 


2018年:于上海艺术合子画廊参与策划青年艺术家群展“双重曝光”(Double Exposure)


参展经历 


2019年:“废托邦”——iArt青年艺术计划/重庆 原·美术馆


2019年:“不确定的未来——中国青年艺术家系列展览”/上海


2019年:“现实与理想--中法艺术作品展”/巴黎




—「获奖作品」—


《洞穴》- 实验影像-2019


近期的这件作品尝试提炼一种被技术化想象的时空,我将视点移向理想主义从高涨到没落的20世纪,用冷战遗产的切片重构一个后福特社会和历史纵深感消亡的人类纪。


在《洞穴》创作期间,我深入冷战太空竞赛的腹地拜科努尔航天城调研,并借助封存于荒漠军事区的航天飞机、火箭发射、自制的星系图景,以行为与影像为媒介进行了一次颇具神话色彩的演绎。拜科努尔发射场位于哈萨克斯坦西北戈壁深处,曾见证人类首次进入外层空间,乃至苏联80年代“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项目的绝唱。随着太空竞赛停摆,当地面临着地缘政治冲击与衰退。我按计划潜往加加林启程点与航天飞机装配技术综合体,并记录下俄罗斯首次发射人形机器人前去对接空间站的现场。最终遭到俄军方的审问和驱逐。


本片的基调是末世且降维的,同时也把对技术理性危机的思考与西方哲学的起源故事嫁接,在真实的历史与炫目的想象之间游移。影片充满对人类崇拜真理的隐喻,例如“下降之路”、祭仪、洞穴、城邦、灵魂马车、哲人王和恒星(真理)衰变,以及对《2001:太空奥德赛》的致敬。影片并未使用CG技术,均采用现场实拍、道具模型和化学试验等手段来构建影像语言,旨在在介入“新技术、自我在宇宙中角色的冲突”时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时值人类登月50周年,全球范围内开启太空探索新纪元之际,这部摄自加加林启程点的影像,以十分钟的孤独回应了人类永恒的孤独。


——艺术家颜祺涵

                                                        





—「人物专访内容」—



Q1

原酱:您这次的参展作品《洞穴》为什么选择以冷战作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从有这个想法到完成创作大概有多长时间呢?



颜祺涵冷战像极了一个历史抉择点,错过了那个窗口便重新面临轮回。之前看过一个俄罗斯艺术小组的作品《重建时间线》,我能深刻感受到历史狡猾的蒙太奇:即后冷战时代正上演着把当代史直接接续到19世纪的戏码,而属于理想主义者的20世纪是被抹除、失语的,代之以“现代化”、碎片化的想象,这直接导致了历史在场感的消失。我们今天已无法以胜利者或幸存者,甚至是亲历者的姿态去诠释冷战。事实上真正聚焦冷战题材的是我先前的一件叫《幽会》的影像作品,在其中我借用曾祖父的身份和经历反思了那个风起云涌的20世纪的逻辑,而《洞穴》可以说是前作的惯性和发散。我并不避讳通过宏大叙事和共同体思维去再造消逝的历史纵深感。若说先前的作品我关注个体,那么在《洞穴》中我冷酷地压缩了20世纪乃至整个人类纪元——将人类重新放置于柏拉图的穴喻里。他们自我抹除洞穴外的记忆,继续用伪像来构建一个降维的世界,一切都是相对的发达,相对的清晰,相对的善美乃至相对的真理(这确实是如今我们的处境)。于是,在足够广的文明尺度下,冷战像古希腊寓言体系下的一块切片。太空竞赛、新旧社会形态的对立本质上只是某块时代切片下的布景,好比戏剧舞台,一幕剧结束了,大航海、桅杆被撤下;又一幕剧结束,巴士底狱、断头台也移走,直到列宁像、航天飞机被搬上来。但“洞穴”一直存在。我自五月末开始构思以上idea,然后八月拍摄制作,最终于九月导出成片


   

Q2

原酱:《洞穴》将视野聚焦到冷战时期,并对其融入哲学化的理解。直观又充满幻想的影像,引发了许多观众对人类文明与科技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这与本届iArt《废托邦》的主题十分契合,可以分享一下您对“废托邦”的理解吗?



颜祺涵想引用当代诗人朱朱老师的诗:“我们的一生,就是桃花源和它的敌人”。从托马斯·摩尔写就《乌托邦》到尼采宣称“上帝已死”、从马克思笔下“幽灵游荡于欧洲”到冷战终结,我认同20世纪是基督教两百多年来乌托邦理念的一次大型实践,不仅体现在社会形态也体现在技术层面,冷战双方都狂点科技树,而《洞穴》中反复出现的苏联航天飞机则是乌托邦实践的缩影:这款集所有尖端科技和人类野心的巅峰之作,其命运是废弃在哈萨克斯坦的荒漠里。铁幕另一边,美国也被迫关停了登月工程和航天飞机项目,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就此熄灭。我理解的“废托邦”是关于赛博空间、虚拟现实及控制论的阐明,《洞穴》则给出了一个粗犷的轮廓去反思技术理性和历史进步论的可行性。



Q3

原酱:在《洞穴》创作期间,您曾深入冷战太空竞赛的腹地拜科努尔航天城调研,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或是有趣的事?



颜祺涵我带了个三人团队,准备了精简而专业的设备以保证安全和拍摄的顺利,从首都阿拉木图到拜科努尔,跨越整个国度。在哈萨克斯坦横冲直撞的日子里不断结交朋友,被问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不会俄语,没有向导,是怎么出现在这里的”,包括最后的俄罗斯军警,没错,最后我在航天飞机机库附近遭到俄驻军的逮捕与审讯,具体的经过很遗憾不便分享。但在戈壁里跋涉的那几天是迄今为止最壮丽的时刻。四周是绝对的寂静,远处有军车驶过,听上去像战斗机的嘶鸣。银河浩瀚且压得极低,夜里每次抬头都会看到流星,偶尔能见到废弃的导弹发射井和掉落的火箭整流罩。我们潜入前被当地人告知戈壁上有狼和毒蛇,虽然没有真实遇见,但露宿时会不小心睡在蛇洞旁。没有谷歌地图,空间在那里是模糊的,除了垂直向上的Z轴;连时间也陷入混沌,手机时间会穿越回几个月前。保存航天飞机的机库是一栋未来主义风格的建筑,真正诠释了何谓“巨物”:我们在望远镜里就远远看见了它,但走了半天它仍是视野中小小的一块。这种海市蜃楼式的野蛮地景使我觉得没有任何地方能比拜科努尔更能呼应柏拉图的“洞穴”。



Q4

原酱:在影片中,“星系图景”、“航天飞机”,这些意象的穿插把浩瀚、神秘的太空逼真地还原在大家的眼前,使之变得“触手可及”。最令人叹服的是,这些场景竟然都是用现场实拍、道具模型和化学试验等手段构建的。在制作过程中工作量和执行难度会不会很大?您是怎么克服的?



颜祺涵片中呈现了超新星爆发,航天飞机下坠、双驾马车、列宁像、燃烧的祭坛,这些超现代的元素实则在柏拉图《理想国》里都有对应的所指。虽然“赛博”意指计算机网络主导的虚拟现实,但创作时有意避开了CG技术的运用。这就像语言的选择,实景、模型、胶片所呈现的特摄风格,正是想给予一种感官上的暗示,即洞穴世界本身是失真且低维的。我用了透明钢化膜使飞机模型“悬浮”,在暗房中结合荧光剂来拍摄四氧化三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用硫酸铜焰色反应复现臆想中的火光;片中出现的由棉花材料编织的宇航服,灵感来源于原始人的兽皮;在拜科努尔最终拍摄到联盟MS-14火箭发射人形机器人去对接空间站;在阿拉木图,我被一个热心年轻人领着,在某个小公园里找到了哈萨克斯坦最后一尊完整的列宁像,它在我作品中被象征为“哲人王”,在卫国战争烈士陵园前我拍摄了东正教堂和马车。片尾燃烧的火箭是我做了一个星期的纸模。放在海边一座山坡上点火时,由于海风潮湿险些阻碍了燃烧,但好在有另一个备用模型以供提前试燃,保证了最终我想要的效果;我也录了很多声音素材,比如教堂的唱诗班,在拜科努尔时向加加林启程点前进的脚步声等等。幸运的是每个阶段的困难都没有到克服不了的地步,只要给足我时间实施,况且我在创作过程中也很享受偶发性。



Q5

原酱:片中出现了许多您徒步荒漠过程中所拍摄的晚霞,这为原本色调有些低沉的影片增添了一丝柔和、舒缓的氛围。在生活中,您是否也是一个热爱黄昏的人?


颜祺涵对我来说黄昏意味着熄灭,比如“诸神的黄昏”,但它比纯粹的熄灭更丰富。哈萨克斯坦本身就是冷战的黄昏——作为最后一个退出联盟的加盟国,可以说是苏联最后一块国土。在影像中,我设定了一个在真理湮灭之前走出洞穴寻求救赎的角色。对此我会借用黄昏特有的氛围去暗示去传递感官所需要的信息。





Q6

原酱:您所学习的专业是雕塑,同时也是一位诗人。本次参赛的艺术作品《洞穴》,又是以视频影像这样的方式呈现的。您的创作身份和方式是不断转换和叠加的,在这样的创作和转换过程中,对您有怎样的影响?


颜祺涵不管是雕塑还是写诗,我确实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诗意和陌生化体验。目前影像是我感兴趣的媒介,乃至愿意配合理论研究来支撑。我之前用图像学和知识考古学将十年前的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和“精神病”的历史相联系,探讨影像编写非理性历史的可能性,写就了一篇有着福柯气质的论文。以及非常认同我喜欢的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所说的:“真正的艺术家总在变换创作领域并开拓新的领域,在未知的领域中你会失败并遭遇风险。正是这些失败会产生额外的价值。”希望未来的作品能更好地结合当代文化实践和思想。如果创作有需要,我会尝试去驾驶洒水车。



Q7

原酱:这次来到重庆,有没有什么不一样体验和感想?


颜祺涵我很高兴第一次来重庆就能直奔这个被誉为“星球”的美术馆,呈现自己关于太空与哲学的狂想。印象很深的除了这座城市的赛博朋克感,便是市民日常的反重力行走。有一晚在火锅店附近等绿灯横穿马路,我惊异于那条马路的斜度和老人们过马路时的轻松。另外就当代艺术来说重庆充满了潜力。



Q8

原酱:对于全新的2020,您有什么规划或者想要实现的愿望吗?


颜祺涵愿望就是能顺利做完毕设,去往英国读硕士,并在此过程中寻找更多的乐趣和合作。如果时间允许我也会更重视艺术史和文献的阅读,先把去年的书单看完。





—「原酱采访后记」—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被快节奏的世界所牵引,被信息的洪流所吞没。颜祺涵却善于在这样的境遇中,寻找历史的缝隙,用亲身实践“重塑时空”。我们永远无法定义绝对的真理,也看不清宇宙的无穷。但大多数人缺少的,便是颜祺涵身上这份好奇与果敢——“如果创作有需要,我会尝试去驾驶洒水车。



艺术不仅仅存在于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同样需要实践加以支撑。正是因为颜祺涵为作品理念所倾注的实践,《洞穴》才能让人感知到超乎现实以外的“狂想”,从而影射出我们对那些远去历史的思考。



在个人简介中,颜祺涵曾在业余爱好那一栏写到:向自己索要天赋事实也的确如此,颜祺涵就读于上海大学雕塑系,却有着诗人、艺术家的多重身份。在准备采访的过程中,原酱也深深被他笔下的诗句所打动。


远处侍立的风车倾斜,姣好的天鹅颈

伸过雾中露台,行道树递出纤瘦脚踝

他假意分心,底片塞入相机

手中多出许多景,清晰而善感

回想起冬日暖阳下,一场飞行

释放旷日持久的乱流,血管

淡得像冰锥挂满心结

一只太平洋上的斑鸠

轻落在女孩的窗头。


——节选自颜祺涵《重逢夜记事》



他用笔勾勒诗意化的理想世界,又将实践融入艺术创作,不断发掘另一面的自我。我们相信,他会在这条“向自己索要天赋”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颜祺涵是一位具有极强可塑性的艺术家。

他身上既有着清晰的逻辑,也有着感性的浪漫。

在多样的创作领域游离,不局限于媒介、不拘泥于形式。

期待未来的他,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END-




废托邦——2019 iArt青年艺术计划
正持续展出中





项目简介


iArt青年艺术计划是重庆原·美术馆及涅米文化主办的以青年艺术家为主体,含展览、对话沙龙、驻地创作、商业跨界、衍生品开发等多项艺术活动的评选性艺术项目。在该项目中,我们将艺术作为媒介,为城市、社会导入不同层面的思考与讨论,探讨青年艺术家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和生活环境中的可能性。





2019 iArt 主题——废托邦


在21世纪的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化等科技手段极大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让人不禁思考:是技术改变未来,还是有更多的方向值得我们去探讨?2019 iArt青年艺术计划,承接首届项目留下结语“未来城与智能”,将以“废托邦”为主题、围绕人、文明、科技三个维度,从艺术的角度观看科技在当代与文明、社会、人类的关系。



展览时间


2019年11月16日——2020年2月16日



2019 iArt,我们在“废托邦”
不见不散



关于原·美术馆



原·美术馆由罗韶颖女士于2016年发起和创办,位于重庆市南滨路东原1891商业建筑群落中的滨江球体建筑,因其独特的造型,又被誉为“重庆眼”,是立于“长江岸,观世界”的先锋艺术场所。美术馆面积近2000平方米,并带有临江无敌观景的高空露台,是集个性化景观建筑、艺术专业场馆、艺术收藏品鉴、公共艺术教育、时尚潮流策动发布以及高端消费社群互动的跨界空间,可支持架上、雕塑、装置、多媒体等多种艺术、戏剧、舞蹈及音乐形式的呈现。


原·美术馆以“直抵人心,引领城市的艺术与美学教堂”为自身定位,并践行“做每一个人的美术馆”为宗旨,通过策划举办兼具学术性、先锋性、潮流性和话题性的艺术展览、文化公教及跨界时尚潮流活动,成为连接大众、提升大众审美与“艺商”的策源地。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10:00am - 21:00pm
(每周一闭馆)



地址
重庆市南滨路东原1891中段





联系方式
电话:+86-23-86119778
邮箱:museum@dongyin.com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