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从“颜料画”到“发光结构”:阿尔·赫尔德如何以技法演变推进绘画极限?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Al Held

Untitled 

1956 

Oil on canvas

@the artist @White Cube (Christopher Burke, New York)


Al Held

 South of West II

2003

Acrylic on canvas

@the artist @White Cube (Christopher Burke, New York)


这里展示了阿尔·赫尔德(Al Held,1928-2005)的两幅绘画——1956年的《无题》(Untitled)和2003年的《西方之南II》(South of West II)。它们的创作年份相隔47年之久,但却因赫尔德独特的工作方法而在精神内核上显示出共通之处。

虽然形式不尽相同,但它们本质上是经由直觉性、实验性的方式创造出来的。在早期“颜料画”风格的《无题》中,赫尔德用直觉性的厚涂将颜料在画面堆积出层次,直到他想要的结构感出现为止;而在创作《西方之南II》时,赫尔德同样运用其直觉绘制底稿,通过不断地去除、修正画中的色彩与线条以达成无限扩展的空间感。

Al Held
 Inversion XVII 
1978
Acrylic on canvas
@the artist @White Cube (Christopher Burke, New York)

大约从1969年开始,平滑而精纯的表面就成为阿尔·赫尔德的丙烯绘画中必不可少的特征。他在巨大画幅上呈现出既张扬又明确、既繁复又规整的立方体、球体和卷曲缠绕的带状结构,在晚期被称为“发光结构”(Luminous Constructs)的画作中,他更以色彩的律动与微妙过渡创造出幻觉般的深邃空间。但赫尔德精巧的构图和纯熟的技术,以及这些要素所暗示的巨大工作量经常令观众感到不可思议:这一切是借助当时新兴的计算机技术,或者投影仪的帮助而完成的吗?

Al Held

 See Through III

2001

Acrylic on canvas

@the artist @White Cube (Christopher Burke, New York)


事实上,为了达成这一画面效果,赫尔德在几十年间始终不渝地尝试着改进他的绘画方法,而这种方法的核心是重复不断的绘画(paint)与再绘画(repaint)过程,这与油画家们通常先在画布上起稿,进而逐步完成绘画的方法有着本质性的不同。

Maquette detail review of Al Held's painting

@the artist @ The Al Held Foundation Courtesy White Cube


从1969年到1980年代初,当完成一幅画作的构图及色彩试验后,赫尔德和他的工作室助手们用砂纸打磨画布表面使其平滑,并借此去除上面的图像。之后,他们利用多种工具在同一块画布上重新作画:使用纸胶带界定线条和形状,使用海绵刷重绘线面。这些工具的介入使最终呈现出的画面被取消了那些随机性、偶然性的“手工”痕迹,尽管它们的确是以人手制作而成的。

Al Held画作侧边保留的纸胶带及工作记录

1974年到1982年间,赫尔德和他的助手们通过在画布侧边的纸胶带上记录线条和绘图点来辅助图像再绘画的过程。在一些已经完成的画作侧边,依然保留着这些纸胶带的“遗迹”,它们从而成为绘画成品的某种记录、或文献,尽管艺术家本人并不将它们视为作品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观众将视线投向赫尔德绘画的侧面,便会发现这些纸胶带及其所记录的数据如同某种特别的符码,它们既独立、又似与画布正面的图像有着若即若离的关联,在有意无意间,为赫尔德的绘画增添了几分别样的视觉体验。


在Al Held画作侧边保留的纸胶带及工作记录

1982年左右,赫尔德为他中小型尺寸绘画(18英尺以下) 的创作制定了一种新的工作方法。他不再打磨那些用来“试错”的画作表面,而是事先准备两块同样大小的画布。当图像定稿后,他的助手们协助其将图像从第一张画布转制到第二张画布之上,以此为基准完成最终的画面。他们为此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转拓、描摹、测量、制表及曲线图等等。如此一来,第一张画布就成为了一件“工作用画”(working painting),它们其后通常被收存或重复利用,而第二张画布则成为最终的“成品绘画”。


Maquette detail review of Al Held's painting

@the artist @ The Al Held Foundation Courtesy White Cube


阿尔·赫尔德将“工作用画”定义为类似模型、或者设计草图的存在,他借用经常使用于建筑设计的术语"Maquette"指代它们——这再次证明了赫尔德的艺术创作与建筑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Maquette的特征是清晰可见的,它们包含了大量可察觉的、彼此堆叠的修饰痕迹(pentimento),并且经常附着有胶带及铅笔记号。虽然这些Maquette并不作为最终成品被展示或流通,但它们翔实记录了赫尔德绘画的发展全程。通过这种少有人尝试的技法,赫尔德将绘画在平面上的表现力推进到一种极致,并使艺术家手工劳作的成果达到几乎可与计算机媲美的程度。

赫尔德所使用的这一整套绘画方法要求极大的工作量,但在最终完成的作品中,整个庞大而反复的试验过程却几乎无迹可寻——这是赫尔德有意而为之的,相比起强调某种特别的技术性细节,他更希望观众能够对最终产出的图像有直观的体验,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被那种宏大的视觉震撼所吸引。可以说,赫尔德生命晚期的“发光结构”系列携带着他职业生涯各个时期的印记,但贯穿其中的是艺术家实验精神和自发性创造力,这一特质伴随着他的绘画实践而开始,并由始至终地反映在他最后的作品中。



白立方呈现阿尔·赫尔德(Al Held)精选作品


2020年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 

展位D20


2020年1月17 – 19日 

台北南港展览馆1馆4楼

台北市南港区经贸二路1号


贵宾及媒体预览

1月16日 星期四 下午2时至5时


开幕酒会

1月16日 星期四 下午5时至9时


公众开放日

1月17日 星期五 上午11时至下午6时

1月18日 星期六 上午11时至下午6时

1月19日 星期日 上午11时至下午5时30分




相关阅读
白立方再度参与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 | 呈现特别单元+精选群展
【白立方香港 | 艺术家】阿尔·赫尔德:美国艺坛中的特立独行者(上)
【白立方香港 | 艺术家】阿尔·赫尔德:美国艺坛中的特立独行者(下)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