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上观新闻;作者:钟菡 简工博;原标题《网红打卡景点还是艺术新呈现?为上海这些排长队的热门展览,观众和专业人士吵翻了》;编辑:祝焱#祝焱

“沉浸式是一个由娱乐向文化艺术的通道,它只是一种手段,不能变成一种目的。”

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动态《清明上河图》被认为是国内沉浸式展示的开端,极具人气

是展览还是游乐项目?
2015年10月5日杭州举办“不朽的梵高”艺术展,这一展览在包括上海在内的多个国内外城市展出

“作为普通观众,我理解的展览就是要有展品的,比如画展上要有画家的画、雕塑家的雕刻作品或者史料文物,但现在这些很火的展览越来越看不懂了。”市民杨琼坦言现在许多展览是看不到作品的:“比如之前新天地办过梵高展,一件梵高的作品也没有,就是把梵高的作品做成电子文档投影到大屏幕上。这个如果能称为展览,我在家里也能看啊,很多博物馆已经开放展品的高分辨率图片了。”
而另一位市民罗艺涵则认为,这些所谓的“沉浸式”艺术展,究竟只是展览方式的创新,还是展示多媒体艺术品,或者只是复制一个场景让人参观:“如果只是复制一个场景,这样的项目应该在游乐园而不是艺术馆。”
看不懂艺术品的“锅”该谁背?
虽然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人气爆棚,但业内人士仍为损失了部分细节而遗憾

沉浸式能促进艺术普及吗?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副馆长顾建军认为,沉浸式的确可以让许多原先不太关注文化艺术的人培养对艺术的兴趣,但要让大家深入沉浸到文化历史背景中,还是有限度的。
“不可否认它确实让观众关心艺术,但其中的文化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解说,并且对原作细节还原到什么程度,对创作团队要求很高。团队发掘多深,给观众带来的就有多深。”
在沉浸式作品中,创作者的文化背景、关注重点甚至个人喜好都可能过滤掉许多内容。比如《清明上河图》原作中有一个非常细小的细节:有人拿扇子遮脸。实际上这反映了宋代一个习俗——如果有人心情不好或有重要事情要办,出门时就会拿着一把扇子遮住脸,即便碰到熟人也可以不打招呼,对方也会体谅。但这种有趣的习俗在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中并没有体现,需要看原作并由专家讲解才能知晓。
顾建军说:“用科技手段普及艺术,打造沉浸式展览的想法很好,也很容易引起大众关注变成网红展,但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把内容做得更加深入,而不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
2014年3月15日,票价逾百元的“上海:莫奈展”在周末引发参观热潮

“既然是面向公众的参观者,策展人就应该了解前来的观众水平是不同的,绝大多数人对作品背后的历史、艺术价值本来就不清楚,不管是不是沉浸式展览,策展方都应该加强解释和说明。”
市民方予强曾带着孩子参观过同样在K11美术馆举办的莫奈展,孩子看到《睡莲》原作第一句话就是“这个画家是近视眼”。而莫奈的确在1905年就被查出罹患眼疾,也成为长期困扰他的问题:“
作品能让普通参观者感悟艺术家的生命历程,配上对艺术家本人的介绍不是更好吗?”在方予强看来,真正能促进艺术普及的是“好作品+好介绍”,引导参观者关注艺术本身的价值:“可现在许多艺术品的介绍都不说人话。”
袁晴青也有同样的困扰:“沉浸式展览虽然设计了很多场景,但我为什么要进入这样的场景?很多细节不被提醒普通参观者是注意不到的,我们只能拍照。”
除了打卡拍照,参观者还能有什么收获?
“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是今年3月红遍朋友圈的“网红展”,现场绝大多数参观者都在拍照、修图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简工博
题图来源:新华社
数艺网微信交流群( 11 群 )预约中...
客服微信:shuyiwang2019
长按下图填写入群登记表



热 文 回 顾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