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壳计划”海报,特邀图片创作:烟囱
2016年,“破壳计划”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优质出版品牌“理想国”共同发起,纽约大学中国中心(NYU China House)、纽约大学-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中心(ICCT-PKU)、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专业等多家学术支持机构共同参与支持。这个项目旨在支持40周岁以下、没有纸质书出版经验的青年创作者出版第一本书。
“敲碎那层坚硬的壳,让自己诞生”
在两个半月的征集期内,“破壳计划”的小说、诗歌、非虚构、漫画四个组别共收到738份申请,经过将近五个月的评选,于2017年1月公布结果。2020年1月,诗歌组获选作品 《未完:365首诗》及非虚构组获选作品《东京蠹余录》正式出版。
我们衷心祝贺获选作品的面世,并感谢所有参与的评委,包括小说组:著名作家余华、金宇澄,著名学者、批评家张旭东;诗歌组:著名诗人欧阳江河、翟永明、胡续冬;非虚构组:著名作家梁鸿、李娟,新媒体非虚构平台《正午》主编谢丁;漫画组:艺术家陆扬、温凌、烟囱。初选评委则由资深文学期刊编辑、记者、青年作家等组成,包括:崔欣、范致行、胡桑、姜涛、刘汀、罗丹妮、双雪涛、杨芳州、杨静武、走走、朱岳。
祝贺你们,同路人!
“破壳计划”项目负责人,青年作家陆茵茵在总序中写道:“虽然一定程度上参照了文学奖的模式,但我们从没有强调,破壳计划是一个奖项,也尽量回避‘获奖’的说法,而使用‘获选’。因为我觉得,文学不是竞赛,比较、竞争、获胜都是狭隘的。说探索真理太大,就用探索吧,文学是一种探索,是沟通,是治疗,是面对自己同时面对世界。”
“破壳计划”才做了一届,它刚诞生,是稚嫩的。但我们希望,它也是诚实的、建构的。这次选出的四位作者,已经出版的两本作品,同样处于刚刚破壳的状态。他们的作品一定不完美,但都有闪光点,也是评选时刻真实状况的呈现。
最后,回到创作和创作者本身。我们都是创作路上的同行者,我们各自独立,观看和传达不同的细部风景,但同时也被走在这条路上的其他行人温暖、激励和鼓舞。无论结果如何,行走本身是重要的。祝福你们,所有的同路人。
《未完:365首诗》
“在日常的书写劳作中,召唤隐秘的热情”
“素人”诗人张静雯以写诗为修行,一年365天每天创作一首诗,择其优者辑成此集。《未完:365首诗》收入诗歌近140首,分春、夏、秋、冬四辑,在时光流转中,记录日常的诗意、思考与关怀。“未完”一词揭露了诗人张静雯的生活状态;通过写诗,让生命远离“完成”状态、永远指向“未完”。
评委推荐
“张静雯出色地诠释了一个把诗歌当作个人内在“修行”的人,如何自觉地让关乎生存体验的诗歌写作以某种恒定的节奏,参与到自我与世界之关系的日常性澄明与维护中来。”
——胡续冬
“她写得比较淡,但是淡里面还是有一种比较深的东西。还有一个好处是,看不出来她学谁。”
——翟永明
“她在语言之外、修辞之外,还有真实所感;在写作和写作外复杂的真实感受之间,她在寻找联系。”
——欧阳江河
个人简介
(一个写诗的体制内基层小干部。每次写简介都感到很紧张,为此写了一首诗)
张静雯
个人简介
没有任何头衔
没被归为某一类别
除了姓名、性别、年龄
以及眼神里的清白
实在没有动人的简介
那些发生在身上的故事
又不便公开讲述
自我简介是奇怪、
难以书写的一种文体
我只能写上父母为了
区别其他婴儿,给我起的名字
上帝为了赋予使命,给我的性别
以及我已在人世度过的时间刻度
这就非常好。我希望我的简介
永远只有这三样,这才是
真正的简介
至于复杂的,那些关于灵魂
那些无用的热情
它不会被写在纸上
为什么创作?
“我为什么创作?从小就喜欢写日记,写作文。一直断断续续地写一些东西(散文、短篇小说、诗歌),真正开始写诗歌也是这两年的事,也许和每一位写作者一样,都有强烈的倾诉生命的欲望。
2015年一个偶然的事件让我决定每天写一首诗,定了个时间,每晚的11点发在朋友圈,12点便删除,第二天上传至QQ空间,权当保存。这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写得不好羞于见人,一方面是逼着自己恬不知耻地拿出示人,就像口语练习,不管发音多么不准确,不管语法多么不正确,但还是要努力地大声地讲出口。
写诗这一年多收获很多,能够很安静地思考生命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通过写诗,我发现能够对抗或者冲淡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完满,仿佛拥有了一个极其广阔的世界,我想把欠自己的努力,用以后的写作来弥补上,换句话,我把写作当作后半生最值得做也将持续下去的一件事,再无别物。
看到‘破壳计划’,感觉就是为很多默默写作的人提供展示自己最好的平台,我真心地希望那些未被发现的好作品被我们读到,无论我的参与是否能够获得成绩。我的参与已经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对‘破壳计划’的致敬。
我把最美好的情感,都放进自己的诗中了。”
《东京蠹余录》
“青年历史学人东京寻书记,
十三家古书店的书情与人情
从江户时代到互联网时代,
一条街上的中日文化交流史”
日本东京千代田区神保町,是世界最大的古书店街,自明治年间起,这里便书肆林立,文风鼎盛。晚清以来,大量中国人来到神保町淘书,其中有腰缠万贯的清朝公使,也有囊中羞涩的留学生;所购有珍稀古本,也有新学书籍。本书作者尹敏志近年亦负笈东渡,求学期间出入于东京的大小书肆,将实地考察与史料积累结合,写就此书。
本书既是访书记,又是书店史,所写的十三家古书店,从江户时代末期的文求堂书店,到平成时代的光和书房,跨越一个半世纪;学者、书商、政客、作家,各色人物粉墨登场。鲁迅、郭沫若、王国维,岩波茂雄、内山完造、吉川幸次郎……他们的故事,就以这些古书店为背景展开。
作者尹敏志留学期间徜徉于东京神保町,亲自探访一间间书店、追寻一本本传奇古书的前世今生。在感叹一本古书历经劫难流传至今时,人们常常会说“神物护持”,其实何来神物,有的只是几个痴愚的爱书人。
评委推荐
“他试图从日本古书的购买,去探查日本关于中国的研究,以及研究的发展状况。他自己的找寻过程,既是一个线索也是一个过程,既是文献的考察也是历史的考察。非虚构就是这样一种倾向于个人观察的、能够把现实生活和现实事件转化成艺术的形式。”
——梁鸿
个人简介
尹敏志
尹敏志,生于浙江台州,2011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14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攻读中国古代史专业,方向为明史,2017年硕士毕业。目前就读于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后期课程,东洋史专攻,博士论文研究清末民初的禁书重刊。
自本科起,就热爱阅读和写作,2010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迄今为止,已经在《经济观察报》、《书城》、网易·人间、澎湃等媒体发表文章近四十篇,多为非虚构类作品以及书评。今年年初,在日本交换留学期间,由于经常出入神保町、早稻田等地购书,开始萌发写东京古书店的想法。收入这部书稿“内编”的文章,即是从古书店入手,讲述中日关系以及日本东洋学史的一个小尝试。
为什么创作?
“写作能带给我极大精神满足,尤其在透过各类材料还原前人的微妙情感之时。另外,人最大的恐惧,是与草木同朽,唯有创作能对抗虚无。”
“破壳计划”的未来
“破壳计划”海报,特邀图片创作:温凌,设计师:广煜
第一期“破壳计划”的出品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仍然等待小说组和漫画组的获选作品能够有机会出版。此外也将继续关注获选作者的长期发展和成长,提供一系列机遇和资源。漫画组获选作者子杰的《子杰漫游东湖》个展曾经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主办的2017年第一届“创新中国文化节”推荐,前往美国纽约Mana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其他包括英文国际出版及推广、作家导师专业分享、国际创作驻留奖学金、与艺术家的跨界合作、电子书出版、作者电影合作、公益合作等等也将持续推进。我们希望青年创作者“破壳”诞生后,能保持其创作的初心并持续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
两本获选作品 《未完:365首诗》、《东京蠹余录》现已于各大书店上架。欢迎读者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理想国线上商店选购。
同时,我们邀请读者留言分享你个人的写作故事或心得,并将赠送两位点赞数最高的评论任一获选作品。期待大家的分享!
联合发起方: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作为中国唯一专注于当代人文艺术发展的公募性基金会和文化智库,以“发现文化创新,推动艺术公益”为使命,通过在文化创新、艺术公益和智库研究三大领域广泛而有活力的公益项目,让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文化艺术,构建创新中国为主线的人文公民社会。
项目垂询:hufei@bcaf.org.cn 胡斐
联合发起方:理想国
“理想国”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影视作品与文创产品的开发,是一个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并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
“破壳”计划往期回顾: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