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Video - 摄影书编辑与设计工作坊 - 杨德成 摄影/剪辑1月11日-18日,木格堂开展了由来自东京的Amanda Lo罗苓宁老师指导的摄影书编辑与设计工作坊。本次工作坊一共有六名学员参与,其中包括两名年终福利赠送名额。从一开始的书籍分享,到图像选择、排版编辑,再到最后的印刷、装订,学员们在Amanda老师的带领下,最终完成了各自的样书制作。从遥远的日本荒川到寂寥的新疆大戈壁,从陌生人沉默的背影到身边家人朋友的陪伴……学员们不同的生命经验造就了各自与众不同的图像。然而,要在众多图像背后寻找出一条恰当的叙述逻辑,是所有创作者要面对的难题。那么,面对海量的照片哪一张更好?为什么选这张而不是这张?如何确定不同时空下拍摄的照片之间的关系?工作坊自然会为学员们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在学员分享各自珍藏的摄影书之后,Amanda老师分享了她从日本带来的中古摄影书,通过这些书,大家了解了日本摄影史以及手工书的制作技巧。讲解完图片编辑的知识后,Amanda老师邀请大家各自选择一处角落,将照片逐一排开,进行初步的筛选。其中阿斗老师、刘珂老师、晃晃老师也为大家提供了编辑上的建议。阿斗老师说:“无意识的创作它简单、直接且纯真,没有外部书籍、教条或是流行的干扰,它实际上是最接近真理的创作。但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们需要去回溯自己,明确这个真理究竟是什么,否则在面对自己的作品时会陷入手足无措的困境。”结束照片筛选、编排后,大家逐步进入到了电脑排版的阶段。这一阶段,Amanda老师以一对一辅导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助到每一个学员,不仅解决了学员们的具体问题,还保持了其个人风格的独立。纸张的选择、打印、裁切,也是制作手工书的要点,这直接关系到书拿在手上的质感。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我们见证了一本本书,从无到有的诞生。“在工坊做大家的导师,其实是一件相互启发的事情。每一位学员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使得我不得不从我以往的思维惯性中跳脱出来,通过他们的眼睛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在书籍最后的装订阶段,Amanda老师为每一位学员做了“毕业答卷”,以问答的形式,再次向大家梳理了本次工作坊的内容,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贴合到了每一位学员。最后,Amanda老师带领学员们一起,和木格堂其他工作坊的学员们开展了内部分享会。学员们不仅展示了本次工作坊的创作成果,也为其他对摄影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解答了疑惑。为了更加直观地看到这次Amanda Lo罗苓宁老师指导的摄影书编辑与设计工作坊的学习成果,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学员们的“毕业答卷”。答卷由一张A3纸构成,这也是学员们在既定的规格下制作摄影书所用的材料。在分享会上,一张毕业答卷搭配一本样书,直观地体现了学员们在纸张大小和页数规定的情况下,发挥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制作出有个人特色的摄影书。这也就是Amanda老师反复强调的“既有的格式,推翻的编辑”。"
做书是一个自我理解的过程,在不同的制作阶段体现制作者的认知水平,迷茫和清醒,执念和舍弃,在自我和无我之间挣扎徘徊。大概花了5年时间我才把这个模糊的身影看清楚,就像我花了6年时间才明白做妈妈意味着什么,做一个艺术家又意味着什么,画画的本质是什么,艺术之于我,之于每一个人,甚至孩子,它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什么人类从岩画开始画了5万年还不停止?"
►从第一版的作品集《自白》(Confession)到《妈妈你死了我就把你生出来》于编辑、陈述方式上的变化或尝试? 第一版的《自白》(Confession)于2019年年初完成,主要是以我自己作为母亲的视角,搜集整理家庭相册,来讲述我产后抑郁时期如何通过女儿的摄影、绘画和文字来重新找回自己作为艺术家、一个人的意义。
这本书总共100页出头,里面包含2个拉页,穿插于照片的还有3幅印于类似素描纸的打印纸,以丰富阅读的触感。这本书现在看来有几个问题,一是元素太多,我和女儿各自自拍的照片,还有家人拍我们的照片混杂其中。二是叙述视角在我和女儿的对话和思考中交替,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总的来说陈述的太多,但一本书能承载的却是有限的。
所以在1年后,当我重新拾起同样的素材来制作第⼆版《妈妈你死了我就把你生出来》时,我必须脱离去年的自我沉浸,跳出来,客观地审视哪些话是不必要的,哪些照片是最重要的。
在这样的克制下,我意识到,我自己拍的照⽚并不是这本书所需要的,我要做的不是一本家庭相册,而是通过一本书的叙述手段来呈现我的女儿在幼儿时期初次观看、捕捉、描绘、阐释世界的方式。正是通过观察一个空白的新生命以艺术的形式触摸世界的冲动,我才得以重新理解艺术创造的原初意义。书的名字也从我自己的独白改为女儿说过的话,我把世界交给女儿去阐释,这本书的设计和编辑都需要退到背后,最终隐形,只剩下女儿眼睛移动的痕迹。
最大的体验是:发现并舍弃累赘的内容是一种很高级的体验,因为要做到这一步,我必须超越自己自私自恋及愚蠢的部分,我要服务于一个更好的想法,而不是服务自己。只有这样,我的材料才会对我的读者说话。
"
梳理平常的碎片,其实是梳理关于我自己的记忆和直接感受,是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音乐的节奏感帮助我表达了一些不确定性……
"
►在400多张照片海选的过程中,你当下的情绪为何?导师给你什么建议?你采用了哪些?没采用哪些? 抓狂。导师给出了两个主题,建议我挑合适的素材编辑。我采用了一些不确定的图片,放弃了一些偏离的照片。
►在更加熟悉书本的格式后,你在调整照片顺序的过程中,尝试运用了哪些方式帮助自己进入编辑的思考节奏? 那之后,我有了一个架构的思考。然后听着《送别》这首歌,我试图随着音乐节奏编辑照片。
"
我的照片从未被印出来过。以前在电脑中看,它们仅仅是影像。当打印出来的时候,它们变成了我自己制造的物品。欣喜。"
►你带来的照片,在此次的编辑作业过程中,你觉得它们是否帮助到了你?如何帮助你进行编辑的思考? 在选照片的时候,发现我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里拍摄的照片,通过编辑,它们竟然有了关联,而这些关联仿佛说出了我藏起来的话。►将照片进行电脑排版的过程中,你面临到什么困难?你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首先是软件的应用,这是我的盲区之一。工作坊的技术人员帮我下载了软件,Amanda老师也耐心地一点一点教会了我如何使用。另一个困难是照片的放置尺寸。后来当我明白摄影书也有呼吸、也有节奏的时候,如何留白就变得简单了。
"
很幸运朋友们愿意被我拍,成全我能完成一部作品。但希望自己能丰富经历能完成更厚重的东西。
►从一开始你带来的照片到现在样书里的照片有很大的不同,什么原因促使你改变照片的选择?对样书的命题从一开始的“Stand by me”调整为“The Hall”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照片本身的选择转换成了根据整体风格与序列需要去选择画面语言更加统一的照片。
希望标题的隐晦能给观众更多个人理解的空间,尽管“Stand by me”调整为“The Hall”在立意方面殊途同归,都是有带领观众欣赏我所刻意摆弄与陈列的画面之意。►观察你的影像风格,有很浓厚的摆拍元素在其中,你感觉操作电脑排版和摄影这两个行为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相异之处? 于我而言,相似之处主要是针对布局、风格统一的思考,同时也期待因失误或意外带来的惊喜;而相异在于,电脑排版过程更具有对内容进行整合与升华理解的功能。
"
这次为他人编辑,最大的挑战是自信心。很感激我的搭档陈嘉屹先生对我的信任,但也正因为这份信任使得我担心能否做出符合他期待的成果。通过与陈先生的密切沟通,我了解到了他选择让我帮他编辑的理由,由此坚定了我的想法,重拾自信心。►关于第四乐章?你如何编排文字和影像呢?为什么这样处理? 这一次所制作的影像采用的是陈嘉屹先生一个项目的作品,按计划,我们会沿用同样的逻辑去编辑另外三本影集,并在最后把四本影集合在一起推出。“乐章”的概念取自作品,并做了延展。此外,在文字和影像的编排上,我们先把所有图片按照画面构成分为四个部分,再以乐章的A-B-A-C-A-B-A(End)结构排序;文字亦构成相同逻辑并模仿乐谱形态排列,加强概念的表达。
►在编辑过程中,你与陈嘉屹如何沟通彼此的构想?面临到哪些问题? 在到达成都之前,我们就曾多次面对面沟通影集编辑;而在工作坊进行过程中,我们也密切地保持沟通,以传递图片、视频,配合解释性的文字,尝试使自己的想法更完整且坦诚地到达对方心里。
面临的问题除了空间与时间的即时性以外,还有我个人偶发性的信心缺失。►你已经相当熟悉这组系列的照片了,此次编辑过程中,再次检视这些照片时有什么新发现吗?►你做了两个版本,从一开始完整版156页调整成现在的144页、简易版的48页样书,编辑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些什么呢?►你觉得看照片和摄影书之间,给你什么样的不同感受?面对毕业答卷上的诸多问题,叶修只用了一个词作为回答:“幸福”,确实,幸福和艺术本质上没有任何关系。艺术是苦心孤诣,是尽心竭虑,是挖空自己每一点潜能,这和幸福无关,但我们做艺术,的确是幸福的。感谢Amanda Lo罗苓宁老师与六位学员为我们带来如此独特的学习体验,以及呈现的一本本摄影样书。而木格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会为大家推出更多艺术工坊,以及活动,更多工坊资讯请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推送,更多课程咨询请添加官方微信号:mugetang2017,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摄影书编辑与设计工作坊花絮

(长按二维码添加我们)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