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Introduction

当下,无论是伴随城市化进程而逐步涌现的户外公共艺术项目,还是依附于各地新兴商业体而出现的多元化艺术创作委托,似乎都昭示着雕塑这一由来已久的创作形式之当代热度不减。
而此次展览「雕塑之上」聚焦“雕塑”概念,将呈现 植村奎二Keiji UEMATSU、名和晃平Kohei NAWA、金炳昊KIM Byoungho、权五祥Osang GWON、陈彧君CHEN Yujun以及高磊Gao Lei 这六位来自中、日、韩三国的艺术家自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雕塑与装置领域的个人探索,从艺术家自身的艺术语言出发,窥见雕塑这门古老艺术在超越传统之后的多元发展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新形态。
而进入展览前,我们有必要对雕塑艺术的背景简要了解一番,毕竟这一古老的艺术语言已与人类文明相伴而生了数万年。



史前时期
至 18 世纪.....
不论是古代近东地区的小型动物陶像、美索不达米亚时期的祭司和信徒雕像、古埃及时期与生死轮回之说相连的法老像、古希腊神殿中愈发趋向自然主义的大理石像,还是文艺复兴后出现的矫饰主义、巴洛克、洛可可风格雕塑……自于旧石器时代诞生伊始,雕塑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专为图腾、魔法、宗教和统治阶级服务。
进入 19 世纪.
欧洲的许多城市广场和公共建筑外出现了大批纪念碑和纪念性雕塑。以罗丹为代表,他认为只有具有生命的雕塑才能触动观者的内心,真实即美。罗丹的作品突破了固有的审美标准,在他之后,西方雕塑艺术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历程。
20 世纪开始,
技术的革新,哲学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改变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世界大战的爆发激化着西方现实社会的矛盾。面对巨变,西方社会的哲学观、审美观、艺术准则和艺术风格都在做出相应的回应,一种突破以往美学原则,推翻重理性与写实传统的艺术革命应运而生。
现代艺术的突出特征是在艺术形式上不再以写实风格为主,而是体现艺术家个性的观念和形式语言,形成了众多纷繁的艺术流派,
如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照相写实主义等。无论何种艺术形式,所反映的都是现代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社会心理特征,以及艺术家对表现形式的探索。
现代雕塑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发展,而其发展脉络可视为两派:一方面,沿袭自希腊罗马时期的写实传统雕塑还在继续;另一方面,罗丹之后,许多雕塑家企图摆脱传统雕塑的束缚,追求新观念新价值。

20世纪 60年代中期,
思想解禁,自由意识弥漫,这股思潮在艺术领域中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受到杜尚“艺术的价值在于想法”的观念影响,“无关形式或材料,而是关于观念和意义” 的观念艺术逐渐发展,作品不再以传统形式出现,且渴望观众作出更积极的回应。由此,现代雕塑也在同时期产生了新的分支,并逐渐发展成独立的艺术门类,即装置艺术。

何谓 装置艺术?
英国泰特美术馆 这样解读:
“ 装置艺术与雕塑或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体验,而不是作品的单独展示。着重于观众如何体验作品、追求为他们提供强烈体验,是装置艺术的主题。”
装置作品里,“环境”或者说“场域”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装置需要跟当下所处的环境或场域发生关系,主动改变或者因其影响而发生变化。相反,那时期的雕塑 ,虽然以三维的形态身处某种环境中,但却极少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而随着艺术走入当代阶段,雕塑也逐渐开始反映所处的空间,同时,装置的形态也有类似雕塑的部分产生。在当代语境下,雕塑和装置的边界逐渐模糊,雕塑装置化,装置雕塑化。


回到此次「雕塑之上」展览,参展艺术家植村奎二Keiji UEMATSU、名和晃平Kohei NAWA、金炳昊KIM Byoungho、权五祥Osang GWON、陈彧君CHEN Yujun以及高磊Gao Lei 都是深究当代雕塑力量的前沿者,皆不停留于摹写自然以及表现客观存在之形,而是用感觉替代观察,以更加主观化的视角阐释真实。他们打破了传统“雕”、“塑”技法的局限,为雕塑艺术不断的当代转向展开了多维度实验。而几位艺术家在成长中所经历的各异的社会发展进程及中、日、韩三国之间千丝万缕的历史文化关联,亦直接或间接地投射在他们个自的创作思维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表达。
▲以上为展览「雕塑之上Beyond The Sculpture」的参展艺术家们 Participating Artists
接下来的三周内,呈现每位参展艺术家个人探索的六个单元会在3 月 6、9、12、15、19、22日的推送中一一呈现,敬请期待。



关注我们,进入线上艺览
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进入阿拉里奥画廊官网注册
即可获取个人观展链接
www.arariogallery.com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