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 析 || 手持红旗 | 乔治·巴塞利兹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红豆生南国”展览现场图片,林冠艺术基金会,纽约,2019年,《手持红旗》,乔治·巴塞利兹,1965年,布面油画,64 x 511 1/4英寸  摄影:埃徳·居米希昂 © 林冠艺术基金会


《手持红旗》(1965年)是乔治·巴塞利兹《英雄》(Heroes)系列的其中一幅,这幅画作巩固了他作为战后最具争议的声音之一的声名。《手持红旗》创作于1965年至1966年间,描绘的是“英雄式”的士兵。士兵头颅短小,穿着破烂的制服,看起来备受羞辱,显得十分难堪,手持一面超大的猩红色旗帜,是重负而不是胜利的能指。画面的右侧,远处可见消退的建筑物轮廓。红色的血迹从人物腿上的伤口上滴坠下来,而那面巨大的旗帜则与红色遥相呼应。“英雄”象征着战后德国遭受严重摧残的幸存者,或当今从冲突地区的灾难和恐怖中返乡的人。

“红豆生南国”展览现场图片,林冠艺术基金会,纽约,2019年,《手持红旗》(局部),乔治·巴塞利兹,1965年,布面油画,64 x 511 1/4英寸  摄影:埃徳·居米希昂 © 林冠艺术基金会


这幅画同样也象征着一个战败国。并非偶然的是,人物的意义深远的姿势是英雄气概的典型表现,让人想起法西斯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英雄意象,也许暗示着政治目的和主题的均质化方法,画家本人早年深受东柏林的影响。此外,《手持红旗》中人物的悲剧性和孤独感证明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强大影响。这位迷茫的年轻人特别使人联想到一种浪漫主义现象,从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到卡斯珀·大卫·弗里德里希的《雾海上的流浪者》。然而,这个人物的糟糕状况,意味着任何浪漫主义对巴塞利兹绘画的曲解。

“红豆生南国”展览现场图片,林冠艺术基金会,纽约,2019年,《手持红旗》(局部),乔治·巴塞利兹,1965年,布面油画,64 x 511 1/4英寸  摄影:埃徳·居米希昂 © 林冠艺术基金会



关于艺术家

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生于1938年,德国画家,雕塑家和平面艺术家。20世纪60年代以具象,富有表现力的绘画而闻名。

---------------------------------

林冠艺术基金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上午十点至下午六点

邮箱:beijing@faurschou.com

网站:www.faurschou.com

微博:@林冠艺术基金会

微信:faurschoubeijing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林冠北京”, 或扫描二维码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