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
在世的杰出建筑师,
其建筑作品展现了其天赋、远见与奉献等特质的交融,
并透过建筑艺术,
立下对人道与建筑环境延续且意义重大的贡献。
普利兹克建筑奖奖牌 Photo: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中国建筑师上一次得奖,也是目前唯一独苗,已经是2012年了。
摆在建筑师王澍面前的,是一座象山这好几个连绵的山头,开挖人工湖,15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这里将建起中国美术学校的新校舍。作为负责设计师受到校长许江的直接委托,是因为他同时还是美院的建筑艺术学院的负责人。在这个中国最富有风格的大学校区落成之后,每日都能迎来各类参观者来看看这个有着各种弯曲屋顶和没有一个窗户是同样的学校。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Photo:Pintrest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设计图 Photo:wangshu
之后,作为第一个中国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奖者,评委会评价其作品“用强烈的原创意识演绎出真正的中国现代建筑。”那是2007年的时候,国家自1999年开启的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到了最顶峰时期,这里需要涌进一批批的艺考生中的优选生。
2008年全球爆发经济危机,中国的解决办法是祭出额外增加的4万亿元人民币的国家投资,其中有1.5万亿元在基建和国家大项目上,随后我们看到了高铁的四纵四横的跨越发展,全国高速公路网络的基本奠定。
中国高铁图 Photo:Sohu
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个模式,因为有危机,国家要增强投资,对于投资到的相关行业领域就处于红利期,也因为经济的繁荣,出现的建设机会,这样也让建筑师可以有机会施展才华。
今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伴随之后的全球蔓延风险,已经有媒体唱出2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的新闻: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截至目前,已有河南、云南、福建、四川、重庆、陕西、河北等15省份推出重点项目投资计划,2020年度投资规模超6万亿元,其中同步公布总投资规模的9个省份,总额超过24万亿元。
这个数字显然还只是一个数字,而且并没有涵盖中国几个富有省市的数据,但至少可以给到市场上一个信号,为了让中国经济的稳定和长期发展,类比于2008年的额外投资势在必行,无论是24万亿还是少于或过于这个的数字,都能让我们有一个信心看到新的投资红利。
想当年,格罗皮乌斯他们在给包豪斯建德绍新校址的时候,只能建设一栋4层的小楼,不过他豪言壮语,在100年前的包豪斯宣言中写到“……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师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将我们创造出一栋将建筑、雕刻、绘画结合而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之矗立在云霄高处。”
包豪斯德绍校址 Photo:Bauhaus
作为直接孵化出以后的现代建筑的先驱组织,包豪斯的理想如今已经转化为一个个为当代建筑社会价值的独立建筑师们。
包豪斯到了美国才真正发挥其社会能量,尤其是密斯·凡·特罗在1937年到了美国,在大火后的芝加哥找到了他实践垂直玻璃方盒子的机会——湖滨公寓,1950年。那时候,只有美国有大量的城市需要营建,在纽约,密斯与菲利普·约翰逊合作建成了著名的西格拉姆大厦——功能主义建筑的经典,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杰作,1954-1958年。
Seagram Building,1958年
整个美国城市的高歌猛进史,与这些玻璃盒子的快速建造伴随而生,其中,在美国各个城市里开设酒店业务的Jay Pritzker和他的凯悦酒店与这些现代主义建筑师建立了完美的合作关系。
创立普利兹克建筑奖的Jay Pritzker夫妇 Photo:pritzkerprize
由Jay和夫人发起,他们的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是1979年开始颁发的,每年表彰一位在世的建筑师,颁发奖金10万美金和一枚金灿灿的奖牌。那时候密斯已经死了,不然他绝对是第一个获奖者。第一届奖颁给现代建筑界的“教父”(或者说是最后的衣钵传人)——菲利普·约翰逊,第二届颁给墨西哥建筑的当代神话——路易斯·巴拉甘。从此,这个奖项被认为是建筑界里的“诺贝尔奖”,或者“建筑界里的奥斯卡”。不过从我们的角度,普利兹克奖,就是普利兹克奖。
我们依然坚持那个观点,建筑师离不开时代,离不开投资红利,贝聿铭(1983年获奖者)在有机会做肯尼迪图书馆和之后更为蜚声国际的卢浮宫金字塔之前,前半辈子的工作就是在建商业开发。
从美国的20世纪到中国的21世纪,中国以2008年雷姆·库哈斯(2000年获奖者)的CCTV总部大楼和诺曼·福斯特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投标为标志,打开国门迎接众多明星建筑师,从国家工程到地方工程到民营企业,浪潮汹涌。
其中,最广泛受欢迎的莫过于扎哈·哈迪德(2004年获奖者),因应着中国这一代城市发展对于未来高技派建筑的偏好,在新兴市场中标连连。
除了在获奖前已经中标开工的广州歌剧院,SOHO中国邀请她做了多个写字楼项目,之后在澳门,还有长沙这样的二线城市,年底的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更别说那个被认为是世界新八大奇迹的大兴机场了。
看不出这是在长沙的梅溪湖Zaha Photo:Seven7Panda
由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明星效应依然在继续中,汤姆·梅恩(2005年获奖者)为南京建造长江边上的摩天轮(华侨城欢乐滨江),让·努维尔(2008年获奖者)为上海建造的浦东美术馆,在北欧有如明星般存在的挪威建筑团队Snøhetta为上海建造上海歌剧院……
据不完全统计,有着普利兹克奖头衔的“明星建筑师”在中国建成和在建的作品就有80多座,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多个城市,在批建方案中、未完成的、传言有可能获奖的“明星建筑师”更是风起云涌、遍地开花。
经过这几年的媒体运作(更多的专业建筑杂志、室内设计杂志,也包括新媒体——比如“一条”曾推出的系列建筑短视频),中国也诞生了不少由本土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网红建筑”和随之而来的本土明星级建筑师。
我们可以相信,4万亿增投投资,大部分的钱用在了基建,尤其是高速公路和高铁上,而高铁站主要是建筑局和大设计院完成的,设计工期短、功能设计要求追求短平快,完成工程节点为首要考虑,必须要大建筑设计局才能有可能攻关。这个红利完全没有那些独立建筑师事务所的份。
最终,我们在高铁沿线看到大同小异的建筑,对于建筑设计爱好者来说无疑是遗憾。但对于那些几分钟离开一个高铁站的旅客来说,这并不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因为“铁老大”能高速蜕变,已经很让我们惊喜了。
在欧洲,铁路也是建筑的竞技场,我们可以在李安的新作《双子杀手》中,影片开头出现的那个充满未来感的火车站,正是由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列日火车站。
看不出这是在比利时小城的一个车站 Photo:Yannick Wegner
我们不妨也可以期待某一天,我们无意中掠过的高铁站,是一个全新的可能性的建筑?
中国是面向未来的建造者,建筑师的身份也要被赋予一个面向未来的筑梦者的身份。
矶崎新在中国演讲会上
如同矶崎新(2019年获奖者)将自己视为“未建成的建筑师”——后来他在中国找到了很多落地。他认为“城市设计依托于整体的发展态势,在构想中产生新的智慧,中国是将其变为现实的沃土。”
中国城镇化率现在是60.6%,预测到2030年会达到70%,离发达国家的平均值80%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2亿人需要在未来的时间转到城市中来,需要的房子和城市功能设施都需要建筑师来满足。
我们在此呼唤,以国家的力量,以资本的力量,只要分出一点点,就可以孵化出更多的机会,让中国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建筑师,他们可以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能斩获更多的国际建筑奖,当然,包括那颗代表最高荣誉的钻石般的普利兹克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奖牌 Photo: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在普利兹克奖的奖牌上,用拉丁文铭刻着:firmitas, utilitas, venustas(中文:坚固、适用、美观),源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名句。
一个建筑师,就像是电影中的导演角色,他调动的不仅是建筑、工程师、室内设计师,他还要调动文化资源、艺术资源、商业资源,所以他还是文化的中枢。
总的来说,一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建筑师,他可以鼓励更多的建筑师要做杰出的建筑师,为中国的城市化提供更大的推动力量,他可以为中国房地产业的增值提升空间,他可以为中国对外的文化输出提供建筑空间的支持。
以下是我们提出的几个策略思维,以供大家参议。
1.
强化优势
在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上突破
Photo:James Ewing
中国建筑师有着的效率优势,中国的建筑有着基建速度优势。我们有着众多的重大项目机会,比如是架设高铁站这个大型项目的优势,就可以诞生很多的建筑机会。
像年前开通的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是世界上埋深最大的高铁站,本来就有机会做出一个让人惊讶的建筑空间。未来规划中的青藏高原高铁线,如果可以有更为整体的规划,则完全可以做一个面向青年建筑师的投标案项目。
同时,作为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度,多元地域和环境优势是中国建筑师“在地创作”的优势,中国南北气候差异大,从东部沿海森林平原到西部高原戈壁,森林湖海,为建筑师提供广阔的独特的实践场地。
目前的城乡二元优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为建筑师提供广阔的乡村和城市实践场地。
2.
全球视野
为中国建筑师寻找海外项目
Photo:Jared Chulski/MAD
普利兹克奖里有一个全球视野的评判标准,进入2000年后,获奖的日本建筑师多达4位: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2010年获奖者)、伊东丰雄(2013年获奖者)、坂茂(2014年获奖者)、矶崎新(2019年获奖者),他们无不是在海外有着众多项目的建筑师。而王澍拿奖,所有项目都是国内项目,从作品分布的角度也是一个特例。
新得奖的建筑师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2020年获奖者)常年在爱尔兰这个小市场,她们专注于关注爱尔兰的风进行项目,但也专研了利马城市的风,出彩的、规模宏大的意大利的项目(拿了欧洲最佳建筑),还有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项目的学术加持。
没有拿得出手的海外项目,这对于参评不利,就好比要拿诺贝尔文学奖没有几个语种的译本,要拿奖也是难以想象。
我们在非洲、东南亚、一带一路的援助项目,也应该给予独立建筑师的竞标机会,或者用奖金邀标的方式来鼓励参与。不断出海的中国品牌,他们的海外总部、品牌店的建设也是一个展示的窗口。
至于正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拿地的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更可以有意识地支持中国本土建筑师的海外推广计划。
3.
建筑哲学
天地之间筑就天人合一
Photo:Deshaus
自然与人居的关系,西方自然钻研得深——比如赖特的流水别墅,但中国也有天人合一之境。董功的“孤独图书馆”独立立于浪花之际,同样是阿那亚的项目,柳亦春建造中的“禅院”,会在北方的峻岭中感受另一种心境,朱小地的五台山剧场,经折般的造型也只有中国人的思维可以传达的禅学之境。
中国山海之间,大有可为。在青山绿水之中,稍觅良处,便能找到极好的建筑之所。中国人的营造法式,在当代可以演绎出更多的篇章——在当下,很多年轻建筑师有机会在乡村中建造民宿项目,这当然是值得珍惜的尝试,但他们需要更多更富有想象的天地大舞台。
中国的扶贫现在进入攻坚阶段,会有一些“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极境中的农村存在,这些农民会被组织迁移到交通更便利的集中新农村或城镇,而他们留下的村落又往往处于极境之地,所以也是一个新的建设机会。
利用这次的基建投入,做更好的环境建筑规划示范,比如是国家森林公园的整体规划,增加建筑师的介入机会,既是生态的升级,也能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建筑哲学。
4.
建筑教育
为了下一代建筑师的眼界
Photo:Frank Gehry
中国建筑的专业学府如何升级?同济、清华、东南等都有自己的方式,我们也看到了大量的中国与海外合作的教育模式,比如同济大学的建筑与规划设计院就认为自己在做一个Port,让各种资源都可以在此停靠。
让学校就成为下一代建筑师的第一个实践场,面向未来的建筑研发,包括新材料研发、表皮研发、针对未来居住与工作的空间研发。举办各种建筑设计竞赛,建筑学术调研,如古村古建的实地探索等等。
另外就是上文说的,那些普利兹克奖建筑师在中国建造的项目,能否与中国建筑高校本身就有一个学术项目,组织建筑学生可以近距离地、实地考察(如果是酒店,可以住下来)的方式考察,这个比安藤忠雄利用自己打拳赚的钱远赴欧洲考察,不是方便很多吗。
早在几年前,中国美术学院把包豪斯的藏品也整体打包买了下来,我们觉得这个依然不能停止,可以通过与多个建筑师事务所合作的方式,通过收藏和展览手稿、模型等方式,我们要在中国就能看到整个现代建筑史。
5.
文化输出
孔子学院的建筑师是谁?
Photo:Japan House
如果这个计划还继续,那么做让人印象深刻的学院建筑样板如何?我相信如果通过建筑师的眼,他们必然会考虑结合当地的文化,让孔子学院这样的官方机构也可以变得更为亲切。让当地人觉得这个文化空间本身就是当地的骄傲,这样再通过语言教育、中国文化熏陶的方式来进行文化输出,就变得更为容易了吧!
日本在世界中心城市都开始要建设“日本文化中心”(Japan House),作为他们的文化宣传和输出的展示空间,伦敦还请了原研哉担当策展人。反观我们中国还在停留于在唐人街中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假设,我们中国也要建设“中国文化中心”的话,率先就要考虑哪位中国建筑师可以担当重任了。
6.
传播助力
建筑师的孵化器
Photo:Jacopo Salvi
我们需要更多的专业的建筑媒体,包括网站、杂志和线下交流空间。建筑师的市场价值,必须重视建筑媒体的作用,通过层出不穷的出版发行,培育读者市场和建筑师的思考力,通过各种展览,跨界合作,新媒体的运用,让中国建筑师增加世界曝光率。
我们要请那些能拍出美丽中国、航拍中国和舌尖上的中国的摄制团队来拍摄中国建筑师的建筑作品(也可以有普利兹克奖得主在中国的作品),这个摄制当然需要动用文化资金支持拍摄。
通过媒体的建筑评奖,以及媒体对专业建筑奖的覆盖报道,除了普利兹克奖,英国有RIBA奖,欧洲的最佳建筑奖,中国的鲁班奖,都可以增强建筑师的传播魅力。
甚至我们可以通过建设,在中国一个知名旅游地的基础上,做一个对标威尼斯的建筑双年展,让更多的游客在悄无声息之间感受新生代建筑师的设计价值。
7.
建筑艺术基金
以及更多的民企老板的私人博物馆、美术馆
Photo:Tadao Ando
伦佐·皮亚诺(1998年获奖者)在杭州做的商业地产项目,计划在年中开放,他的中国老板为他的设计和意大利施工队,多等了好几年。
全球设计了80多个美术馆的安藤忠雄(1995年获奖者)在中国也有建树,其中最新的即将开幕的“和美术馆”在顺德,是民营企业美的公司的创始人的私人美术馆,这是他在中国设计的单体面积最大的美术馆。这个私人美术馆里将请来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为和美术馆量身打造一个20米高的大型艺术装置。
可以期待这个是继龙美术馆之后,又一个由杰出建筑师打造的私人博物馆空间,这个诞生在如今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珠三角大湾区,也值得期待有更多的民企老板的私人项目。
除了民企,桢文彦(1993年获奖者)的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是招商局为他们与V&A的展览合作项目而建。
像卡地亚基金长时间扶持建筑师的展览项目——之前他们把让·努维尔、石上纯也的展览带到上海;像蛇形画廊做的临时展馆,致力于让选取那些还没有在英国有项目的建筑设计师新星展示给英国观众,还有像澳大利亚的Naomi Milgrom基金会做的MPavilion。中国也呼唤更多的建筑艺术基金投身于此。
8.
感知新产业
在下一个风口记得带上建筑师
Photo:UC San Diego Jacobs Medical Center
“如果我们从大自然中索取资源,就需要有所回馈。”最新的获奖者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如是说,作为爱尔兰人,“我们可以感知天空,感知风,我们住在一个事物终日在变幻着的岛屿上,因此我们对天气、对空间内外的变化都非常敏感。”
我们相信,对于产业的更新,对于未来的思考,总离不开敏感的建筑师。
假设,年中等到新冠肺炎疫情结束的那天,会不会对新的社区模式提出新的思考,有没有必要为这种风险做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的让步。已经即将到来的老龄化问题,也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比如是优质的养老度假地产?比如是更新的医院设计?
如果我们重温,普利兹克奖的宗旨:以所有的建筑作品致敬建筑艺术,为人类社会做出持续贡献。我们也相信,终会有更多的中国建筑师为此而努力。
张永和作品:吉首美术馆 Photo:Tian Fangfang
║║║║║
策划:文化力研究所
撰文/编辑:令狐磊
特别感谢:田方方为本文给予的帮助
║║║║║
我们也欢迎你的策略——
欢迎留言讨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