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意义自由的摄影,可以摆脱社会与文化吗?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2020年,木格堂线上课程教育企划——公开课,以反思研究为基础,导师将结合自身艺术实践,梳理相关的历史、流派、媒介与对应的理论体系,帮助你在新的艺术媒介中看到艺术创作的意义、生产、分布与定位,有效地将想法或已有知识概念转化为实践内容。同时,完成更清晰的自我创作定位,理解多种形式的图像展览,找到自身逻辑,完成展览,并将创作实践与研究和写作整体发展相结合。第一期由赵谦老师讲授的公开课,已于2月16日开课。日本与欧美有着截然不同的摄影,但对于日本摄影师,我想大家应该都有很多了解,土门拳、名取洋之助、东松照明、细江英公、深濑昌久、森山大道、中平卓马、荒木经惟、佐内正史、大桥仁、川内伦子、Takashi Homma……然而日本战争时期的摄影,战后的摄影,以及后继的新一代摄影,大家有过系统的梳理吗?从摄影以外的范畴来看,日本摄影又是怎样的呢?木格堂公开课线上课程第二期将由独立策展人、译者、写作者林叶担任课程导师,他将从社会发展、文化、家庭以及全球化等四个角度来为我们讲述日本当代摄影的发展历程。公开课「日本摄影文化导论」于3月22日开课。
本次课程我们将从社会发展、文化、家庭以及全球化等四个角度来切入日本当代摄影的发展历程,综合考察日本摄影与日本不同的社会状况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同时理解摄影家是如何通过摄影的手段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与时代变动中去理解并把握时代的脉搏,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木格堂:您觉得日本摄影,于世界摄影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林叶:日本摄影在世界摄影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是很难回答的。我只能说一下我自己个人的一点看法。在我看来,我们是很难把日本摄影作为某种特例来谈论,因为每一个国家的摄影发展都是在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摄影状况影响的同时,也受到本国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状况的影响。日本摄影也是一样,一方面不断引进世界其他国家的摄影风格与观念,一方面则是用摄影去观察、思考自己身处的那个社会环境。不过,是后者决定了日本摄影的独特性。这次的课程我也是把中心放在对日本摄影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一些社会因素,通过对摄影作品及摄影观念的考察,来了解日本社会与摄影之间的关系。日本摄影与日本的文学、电影等其他艺术类型可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他们可能不是特别强调观念上的独特性,而是更擅长将自己放在生活中,运用自己的感性去感受这个社会的脉搏、去理解这个时代的精神。
另外,关于世界摄影这个说法,我总觉得有点太过宽泛和模糊,如果从现有的摄影史来考察,又会觉得世界摄影史几乎就是一个西方摄影史,或者说是欧美摄影史,这里面存在着很严重的偏狭性。日本摄影作为世界摄影的一部分,和其他国家的摄影一样,都应该受到相应的重视。我们不应该把摄影局限在技术或者美学层面上,而应该从社会文化的层面上去理解。
林叶:摄影对中国和日本而言都是舶来品,早年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消化吸收的过程。只不过,可能因为后来历史发展的不同,各自走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如果从大的方向上看,可能有一个比较类似的现象,就是大家都经历了一个从公共到私人的演变过程。比如,日本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写实主义摄影占据主流地位,摄影家们通过摄影的手段去关注、反应或者揭露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中国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摄影家也都普遍关注当时的社会状况,用摄影去拍摄记录当时的社会问题。
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摄影开始明显转向对个人生活状况的关注,很多摄影家开始关注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用摄影的手段直面自己的生命困惑。中国从2000年以后,也出现了类似状况,很多摄影家开始关注自身的个人问题,通过摄影来寻求某种身份认同。这种状况应该不是谁影响了谁的问题,可能是因为中日两国都经历了一个“被压缩了的现代”,我们都遭遇了全新的公共和私人的概念,并且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用自身的社会实践、文化实践去理解消化。而这样的情况也体现在摄影的发展上。木格堂:最近出版的濑户正人《亚洲家族物语》,是由您翻译的。您也曾有过多本译作,能谈谈您翻译日本摄影文集时的感受吗?林叶:我翻译过两位日本摄影家的文集,一位是杉本博司,另一位就是濑户正人。杉本博司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他的文章可谓通今博古,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补课,既要阅读西方宗教、科技相关的书籍,也要需要了解建筑、茶道、和歌等相关知识。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大量学习的过程。濑户正人的书主要集中在他自己的个人史上。他非常擅长叙述,能够生动活泼地讲述自己的家族历史,将自己对摄影的理解融合在这样的叙述中,能够让人体会到个人史对摄影创作的重要影响。他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可能不会像杉本博司那样,不断地给人带来思想上的强烈刺激,但是却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人的思维习惯,到最后甚至连我自己的写作习惯都受到了影响。木格堂:摄影集在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展示媒介,很好奇老师您在教授日本摄影集文化这一课题时,会以哪本摄影集为切入点进行讲述呢?林叶:日本的当代摄影源流一般都是从名取洋之助开始说起。在日本,印刷媒介与摄影之所以能够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产生深远影响,与名取洋之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应该是会从他的个人经历以及他的《岩波写真文库》开始说起。木格堂:这次课程内容,知识体量很大,学习期间怎样才能更好地消化它们呢?课前需要做好什么准备吗?
林叶:这次课程主要是想从摄影以外的范畴来看摄影,一方面想要探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对摄影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想要探讨摄影对这些方面的影响。如果大家能看一些日本社会文化相关的书籍,可能会更容易理解一点。林叶,独立策展人、译者、写作者。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东京。
主要从事视觉文化的研究、策展与翻译工作,译作有濑户正人《亚洲家族物语》,杉本博司文集《艺术的起源》、《现象》,大竹昭子《日本摄影50年》,饭泽耕太郎《私摄影论》,选译《日本艺术摄影史》。
策划私摄影研究专题:“私之向度”、日本摄影论专题:“日本摄影论选译”、报道摄影专题:“报道摄影·国家·社会”以及城市独立空间实践。策划展览:“我与我”、姚瑶同名个展、木格个展“尘”等。文章发表于《艺术当代》、ARTFORUM、《中国摄影》、瑞象视点、腾讯·谷雨、澎湃视觉、澎湃市政厅、《摄影之友》等媒体。

(长按二维码添加我们)
本次公开课木格堂邀请了艺术家、摄影师、策展人、写作者等不同身份的实践能力强的知名导师前来授课,学员可以得到更专业、更全面、多维度的艺术学习。课题的开设含有不同的方向与角度,导师们分别讲授当代艺术、摄影文化、创作定位、展览呈现、图像阅读与写作实践、声音表现等内容。在不同类型的课题开设下,公开课囊括了整个创作过程,从前期的理论梳理至后期的展览呈现,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所需学习方向进行课题选择。[授课时间] 第一期2月16日开课;第二期3月22日开课[课题导师] 林叶、陈萧伊、郝浩然、王欢、赵谦(课题详情请点击以下图片链接)

(长按二维码添加我们)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