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McaM 再读系列丨实验剧场30年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McaM

“实验剧场 30 年” 宣传片(三分钟)





2020年3月5日,惊蛰。

距离这次疫情爆发已经过去了1个多月了。从凌冽冬日进入春暖花开,我们度过了最特殊的农历新年,经历了史上最长的春假。也许你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坚守自己的职责;也许你仍然留守家中,履行着另一种坚守。

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就在今天,我们决定开启McaM“再读系列”,我们特将美术馆过去五年内的展览项目逐个回顾,精选展览相关的文章、文本、资料,与大家一同再读希望在McaM闭馆的日子里,依然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内容,并期待着我们相聚的那天。













实验剧场30年





实验剧场在中国大陆兴起于70年代末,至今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三十几年的道路。

1978年开始,国内一批剧作家受西方现代戏剧的影响,在思想上冲破主流意识形态,开始了剧本的革新创作。

1982年,林兆华导演、高行健和刘会远编剧的《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首演,该剧后来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实验戏剧,中国大陆的小剧场实验就此展开。

同一时期北京、上海、广东各地都形成一股崭新的创作风潮。在实验戏剧方面,牟森、孟京辉、张献等人即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代表人物。与此同时,在现代舞,在美术界的行为/表演艺术范畴之下,各地的实验都全面铺开。

“实验剧场30年”展览现场©McaM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也同样是香港和澳门的戏剧探索和转型期。在香港,荣念曾等人组建的“进念·二十面体”,将后现代戏剧与香港本土生态结合,开拓了自己的剧场美学。在澳门,李宇樑等人组建的“晓角话剧研进社”则转而关注澳门人的民生问题,展开一场本土戏剧的深耕。

1990年代初,在80年代末的短暂沉寂之后,实验剧场史上的第二个高湖重新开启。这一时期产生出了一大批既富于实验精神,又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的优秀作品,以及一些具有深藏和生严能力的创作者,他们中的不少人至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实验剧场30年”展览现场©McaM

90年代的剧场发展趋向多元。各地萌发了众多自发组织的戏剧团体,如文慧、吴文光组建的生活舞蹈工作室、田戈兵组建的纸老虎工作室、深圳零日月剧社等等。一些现代舞艺术家自立的舞团也开始了他们的剧场尝试,例如上海金星舞蹈团等。他们的出现使得小剧场戏剧更加丰富多样。香港和澳门的剧场实验在此时也涌现了众多实验性的剧团,形成多元化格局。国内小剧场戏剧节、大学生戏剧节、国际小剧场展演等活动的举办,以及一大批民营小剧场的出现,使中国的实验剧场在1990末至2000年初到达活跃巅峰。

也是与此同时,已经转型成“当代艺术界”的美术界经历了录像、互动多媒体等媒介形式的兴起,把表演艺术带入多媒体时代。在2000年前后,汪建伟、后感性群体等都贡献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出身美术背景的丰江舟等人则从声音艺术出发,转向多媒体表演。他们戏剧范畴下的剧场工作者也时常产生交叉合作。

“实验剧场30年”展览现场©McaM

2005年前后,受市场的冲击,实验戏剧创作者和民营小剧场一时陷入低谷。但这个时期,也是上海的草台班、北京的新工人艺术团、广东的木棉剧团等自发组建的“非专业剧团”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刻。新千年后出现的一批年轻创作者,大都出自专业院校,或多或少有国际交流、深造的经验。他们对戏剧和剧场经常有着自己独特的、实验性的思考。实践上,他们每每将多媒体声像、戏剧、舞蹈甚至于真实事件等多种手段混合调用,开创出各自的话语空间。

尽管“实验剧场”的概念和范畴都还有待在进一步的讨论中澄清,但它的存在本身,无疑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化中重要的板块。本次展览试图对过往三十年来实验剧场的发展脉络进行一次尽可能(不可能)完备的梳理一一我们深知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尝试用包容的视野看待体制内外、学院、民间、市场等各种力量在实验剧场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过往三十年来中国当代精神生活中的能量。并且特别关注实验剧场与当代视觉艺术、影像、舞蹈等领域的跨界实验。

“实验剧场30年”展览现场©McaM

我们从30年来波澜壮阔的全景中选择了几十位作者的近百件代表性作品,搜集其表演现场的影像资料,以文献展的方式进行展厅呈现,希望提供给观众一个重新遭遇历史的路口。本次展览也将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实验戏剧的影像资料库,提供青年研究者全面接触视觉资料的绝佳现场。

我们在策展期间,与很多实验剧场历史上的代表人物广泛接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更愿意提供的是最新的创作,而不是我们耳闻已久的“代表作”。或许,二十几年前的“实验”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未免青涩。由此也可以知道,我们已经走了多远。但更重要的是,实验者从未停止。这是激励我们呈现这个展览的力量——对我们来说,真正的实验剧场,就是三十年来生机勃勃的中国社会本身。


“实验剧场30年”展览现场©McaM




此文摘录自展览画册《实验剧场30年》

📖

McaM Artshop在售





主办单位明园集团/明当代美术馆

出品人:李松坚、凌菲菲

策展人:邱志杰  王子月

展览时间:2015年9月6日-2015年10月5日

开幕式时间:2015年9月5日下午4点



参展艺术家(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首字母):

曹曦、丰江舟、顾雷、后感性小组、何其沃、侯莹、姜若瑜、金星、李建军、李宇樑(中国澳门)、李亦男、林兆华、孟京辉、牟森、荣念曾(中国香港)、孙晓星、田戈兵、田沁鑫、王翀 、文慧、汪建伟、新工人艺术团、许国权(中国澳门)、邢亮、赵川/草台班、张广天、张慧、张献、总体艺术工作室





OrganizerMing Yuan Group co.,LTD / Ming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Producer:Li SongjianLing Feifei

Curators: Qiu Zhijie, Wang Ziyue

Date: Sep 6th - Oct 5th, 2015

Opening: 4pm, Sep 5


Artists (in alphabetic order, according to the last name):

Cao Xi, Feng Jiangzhou, Gu Lei, He Qiwo, Hoi Kuok Kuen (Macao, CN), Hou Ying, Jiang Ruoyu, Jin Xing, Li Jianjun, Lei Yu Leong (Macao, CN), Li Yinan, Lin Zhaohua, Meng Jinghui, Mou Sen, New Worker Art Troupe, Post-Sense Sensibility Group, SIMA, Sun Xiaoxing, Tian Gebing, Tian Qinxin, Wang Chong, Wen Hui, Wang Jianwei, Xing Liang, Yung Ning Tsun (Hong Kong, CN), Zhao Chuan/Grass Stage, Zhang Guangtian, Zhang Hui, Zhang Xian






参展艺术家及作品



-END-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