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5位女性艺术家的观念“解放”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艺术史中的重要一章便是女性艺术领域。女性主义艺术在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浪潮中产生,并成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半个多世纪里,无数女性艺术家为当代艺术家的发展提供了纷呈的视角和贡献,代表性创作层出不穷。她们在观念、媒介、创作形式等方面不断突破着边界,创造出非凡的视觉景观。这些女性艺术家的创作体现着她们对于社会议题的创见、思考与洞察。


在立木画廊众多的女性艺术家创作中,她们对于身体及周遭空间物质界限的探索工作将她们与社会、时代和历史联系在一起:她们都旨在揭示身份、性别、劳动、家庭及政治等亲近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立木画廊联合创世人乐睿昕(Rachel Lehmann)曾表示:“我们总是对于超越当下观念和对性别讨论相关的艺术家感兴趣,那些低调创作的艺术家的故事更需要被倾听。由于刻板的印象,女性艺术家在创作中付出更长的时间、以更为低调和坚定的方式创作。我们知道有很多女性艺术家以这种方式独立创作。所以她们的声音更加值得被倾听、更为重要为这样的艺术家创造机遇和打破边界是立木画廊的坚持。


海蒂·布赫(Heidi Bucher)



海蒂·布赫(1926 - 1993)

©海蒂·布赫艺术遗产

图片由立木画廊(纽约、香港、首尔)提供


海蒂·布赫(1926-1993)因创造性地运用乳胶材质,以及深入探索身体与环境之间的物理界限而被人们熟识。她的作品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保存至今,隐喻着“蜕变”的过程,这些作品将人类与其身体、过去以及居住空间之间复杂关系的特质展现在人们眼前。布赫被誉为“雕刻艺术家”“表演艺术家””防腐师”和“幻想家”,她的作品在二维与三维之间徘徊。尽管其留世作品不多,布赫在1970年代至80年代的创作高峰期内带给了艺术界强烈的震撼。在被忽视近20多年后,布赫的艺术遗产终于获得了艺术界的重新关注与认可。布赫的创作为1970年代“女性主义”予以了开创性的启示。


海蒂·布赫(1926 - 1993)

纽约瑞士当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2014年2月19日至5月11日

©海蒂·布赫艺术遗产

图片由立木画廊(纽约、香港、首尔)提供


海蒂·布赫(1926 - 1993)

Bett (Bed),1975年

纺织品、乳胶、母贝粉颜料

220 x 160 厘米

© 海蒂·布赫艺术遗产

图片由立木画廊(纽约、香港、首尔)提供


布赫的作品的创作的方式缘起布赫在1960年代末偶然发现的创作技法,布赫开始对建筑建构进行浇铸处理,包括墙面、窗户、地面乃至整个房间等。在创作时,她首先将乳胶倾倒至大型建筑表面之上,让其自由风干、硬化,再把这膜揭下来;最后产生的“皮肤”作品保有了建筑空间的色泽、锈迹、尘土以及肉眼难以察觉的建筑空间细节。这些记忆的碎片是来自艺术家个人的陈述,又是挣脱了父权历史的观念性解放形式


嘉芙莲·奥比(Catherine Opie)


嘉芙莲·奥比

©嘉芙莲·奥比,图片由立木画廊(纽约、香港、首尔)提供


在3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嘉芙莲·奥比不断对摄影中的传统观念发起挑战,并结合社会多元议题创造了独特的美学风格,这使她成为当今全球最为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之一奥比不断打破摄影的边界,并延伸至更为深度的艺术史探索,奥比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终身教授,同时也是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安迪·沃霍尔基金会董事会成员,她的观念和传奇不断影响和启发着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作。


洛杉矶郡立美术馆馆长Michael Govan曾评论道:“奥比是当今时代最富有成就的艺术家之一,她通过摄影捕捉并例证了各个阶层对于美国文化、身份和政治的观念的理解。”

嘉芙莲·奥比

Untitled #2 (Yosemite Valley),2015年

喷墨打印

116.8 x 78.7 x 5.1 厘米(含框)

©嘉芙莲·奥比,图片由立木画廊(纽约、香港、首尔)提供


嘉芙莲·奥比

Sheats-Goldstein #3 (The Modernist), 2016

喷墨打印,101.6 x 67.6 厘米

©嘉芙莲·奥比。图片由立木画廊(纽约、香港和首尔)与睿阁画廊(洛杉矶)提供


20世纪90年代,嘉芙莲·奥比以自己社交圈中LGBT群体拍摄了一系列名为Being and Having的肖像摄影作品,并因此首次受到业内的关注和认可。奥比长期游览美国各地,探索美国社区和景观的多样性,并通过镜头记录典型美国主题的作品,如美国高中橄榄球运动员和2008年总统就职典礼。同时也通过非常传统的作品展现美国的亚文化,她拍摄变装群体和同性伴侣群体,用镜头聚焦刺青、疤痕和穿孔的身体,以此回应着传统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对权力和尊敬的象征。而在风景照中,奥比则常常夸大镜头中风景的距离感,并藉由一种混沌朦胧的视觉效果,以达到淡化地点的属性,以让观者将更多将注意力停留在画面的光影中,以感受风景背后的深层意义。


玛丽莲·敏特(Marilyn Minter)


玛丽莲·敏特

摄影:Nadya Wasylko。图片由艺术家及立木画廊(纽约、香港、首尔)及Salon 94画廊(纽约)提供。


玛丽莲·敏特自20世纪80年代,她开始大量使用女性作为艺术创作主体。有别于人们对于传统女性形象的认知,敏特作品中的女性,有着充满掠夺性的美和性感不羁的气质。她的作品颠覆了人们对于女性的传统审美,挥舞起女权主义先锋的旗帜

敏特曾在与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的对谈中谈道:“女性主义需要有包容性,亦可以被理解为互换。女性主义需要包括更大的群体:包括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群体,包括有色人种群体等。我不想成为任何形式的领导者,因为这不是我的年代,它属于当下和未来,我只想和时代同行。”

 

玛丽莲·敏特
Indigo,2018年
热升华打印,101.6 x 76.2 厘米,106 x 80.6 x 5.7 厘米(投影画框)
图片由艺术家及立木画廊(纽约、香港、首尔)及Salon 94画廊(纽约)提供


玛丽莲·敏特
Tilt,2018年
热升华打印,121.9 x 75.6 x 5.7 厘米
图片由艺术家及立木画廊(纽约、香港、首尔)及Salon 94画廊(纽约)提供

玛丽莲·敏特喜欢探索那些被常人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东西,从如今被归类为亚文化的情色文化,到徒有其表的浮夸物品,敏特通过艺术创作为它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虽然她的画作经常被描述为如照片般逼真,但实际上,敏特的构图往往是以朦胧的起雾或湿玻璃来呈现主体,风格游走于现实与抽象之间。敏特对事物和人体呈现出的汗滴及湿漉的形态颇感兴趣,她热衷表现不完美的事物,讨论关于美的当代概念。敏特创作出挑战观者观看体验的作品,让人们在观看这些画面时即产生看的乐趣和快感,又激起我们对自己不完美身体和欲望的焦虑及羞耻和罪恶感。


李昢(Lee Bul)


艺术家李昢
摄影:Klaus Vyhnalek。图片由施华洛世奇水晶世界提供。


李昢的艺术实践采用丰富的媒材进行创作,包括珍珠母、水晶、皮革和天鹅绒等不同寻常的材料。她的作品给人一种在精神上穿越到未来的感觉:回顾当前的人类文明,想象着人类离开之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一开始的魅惑逐渐让位于不安和失望的感觉,让人感觉自己所追求的不过是水中明月和空中楼阁。

ArtAsiaPacific杂志曾评论道:“李昢以自己的方式诠释后现代主义,试图解决性别、性别与身份等问题,以挑战父权社会,为女性主义发声。”

李昢
Aubade V, 2019年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现场
图片由李昢工作室、立木画廊(纽约、香港和首尔)提供,摄影:Roberto Marossi

李昢

Perdu XXVIIII, 2019年

珍珠母、丙烯、亮漆、木板、钢架

163.3 x 226.8 x 6.6 厘米

图片由李昢工作室与立木画廊(纽约、香港、首尔)提供


李昢的最新系列“Perdu”系列作品被李昢以拟人化的形式呈现——“美丽”和“危险”,这或许在告诉我们人性的弱点。同时,艺术家试图在告诫我们不要盲目寄希望于任何科技乌托邦幻想——即通过生物工程超越人体条件来达到完美——不是集体的,而是个人的非平等的完美。


李昢在作品中进行着一场历史与政治的对话、同时亦探讨着更加宏大的人类话题,如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挑战、追求完美的理想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潜藏着的失败。艺术家以此审视自然与机械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着她对于完美的乌托邦幻想的追逐和向往。


塞西莉亚·维纳 (Cecilia Vicuña)


塞西莉亚·维纳(Cecilia Vicuña),摄影:Angel Valentin ©️ The New York Times


塞西莉亚·维纳于1948年出生于智利圣地亚哥。维纳的艺术实践涵盖绘画、雕塑、装置等,将诗歌、观念、表演和传统技艺结合,洞察并探讨着历史、当下社会中的平等、身份、种族、政治等议题。近年来,维纳的创作广获全球艺术界的关注,其独特的南美身份和观察将大众对于当代艺术于社会的反思带入全新维度,重塑着公众记忆与社会责任的认同。


维纳曾谈道:“我成长于安第斯山脉脚下,在智利我的艺术实践被忽视了许久;而现在情况大为不同了,我也发现在智利现今青年女性中女性艺术的萌芽与发展。”


塞西莉亚·维纳
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雅典展(2017年)展览现场
图片由艺术家、立木画廊(纽约、香港、首尔)、BAMPFA提供,摄影:Mathias Völzke


塞西莉亚·维纳“About to Happen”西雅图亨利美术馆展览现场,2019.4.27 - 9.15
图片由西雅图亨利美术馆提供,摄影:Mark Woods

20世纪70年代初,智利爆发了推翻当时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的军事政变,维纳在此后被流放。她所经历的无常感以及对保留智利本土历史及文化的强力愿望,贯穿着此后维纳的艺术创作。诗人、作家和艺术家的多重身份,让她的作品结合了表演、影视及文字创作等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维纳积极参与探讨父权制、白人至上主义、暴力极权统治和生态掠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在她1970年代创作的作品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当前展览




即将开幕


立木画廊(Lehmann Maupin)由乐睿昕(Rachel Lehmann)和慕德伟(David Maupin)于1996年共同创办,代理世界各地风格迥异的当代艺术家及艺术遗产。自成立以来,立木画廊一直不遗余力引介国际艺术家至不同地区。这一使命促使立木画廊相继在纽约、香港、首尔展出艺术家具有历史意义的首次展览。

艺术家、作品、画廊信息垂询: hongkong@lehmannmaupin.com

中文官网: www.lehmannmaupin.com/ch

关注立木画廊微信公众账号:LehmannMaupin1996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