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四
诗人啊,你虽也曾被世界抛却
请转身投入现实:
发明你的隐喻,创造你的时代。
阿奇博尔德·麦克莱什(Archibald MacLeish, 1892-1982)
《潮·四》 95cmx140cm 布面油画 2015
《潮》系列作品似乎都游走于人们对于具象与抽象的认知之间,其中的《潮·四》给我们的感觉更为明显。无论是颜色的堆积营造浓烈的窒息感,还是张立明先生将事物转化为自身的语言呈现,都在叙述着他不安分于临摹所见的事物。
画作中色块堆积出来的条纹压抑住平稳中的躁动,而涨起的鸭子撑满了画面的维度,似乎想要突破平面的囚禁。最后两者的冲突争执形成了刻意安顿的冷战,间隙间的矛盾化为数种猜想,逐渐都转化为张立明先生情绪的指引。
到了此时,画面的元素亦非所见之物,是艺术家让自身的情绪从画面里“长”出来的表象,他借助了这种形态来表现对于隔离、温度、粘滞等等对于人性的思考,因而画面总会充满着悲悯,繁华的尽处皆是释然的虚无。
潮·十
我们希望这些作品里,
窥见一缕类似真理的东西,
一些些有关生命的体验,
甚至是,来自造物主的恩典。
“One hopes for somethingresembling truth, some sense of life, even of grace, to flicker, at least, inthe work.”(Jasper Johns, 2006)
《潮·十》 95cmX140cm 布面油画 2016
红白条纹、圆润的鸭子……张立明先生抛弃了对于写实的追求,尝试仅仅通过符号性的语言传递意义,此时作品的存在并不需要被赋予传统意义,例如鸭子必须是什么样子、它代表了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看到画作时都会抛之脑后。
他没有选择再现物体本身的模样,而是冷静地提出绘画也是实物的本身,其绘画本身意味着不固定以及可以不断重新解释,它可以是对功能性解读作品的反叛,也可以是带有视觉冲击的艺术品,仅仅是借用了条纹与鸭子的形式而存在的。
初看《潮·十》时,脑海里浮现的是Jasper Johns的《旗帜》,两者绘画理念有所相似也有所不同,但同样是表述艺术的诚恳态度。即使真理被艺术家藏于画布之下,画作中的各种象征符号也会指引观众寻觅踪迹。
动词覆盖形容词
在你的谎言中, 我阅读它, 并且
通过你热情、睿智的双手
赋形的历史, 领悟它。正是你活跃的双手
命名了那些注定要诞生的事体。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
张立明《动词覆盖形容词》65cmX90CM 布面油画 2016
生活中常见手套依附于手而存活,但在张立明先生的画中,手套却成为了主体。画中虽然未见手出现,但手挣扎过后给予手套留下的痕迹展示着他情绪的躁动,这种感受无法形容,因此艺术家用扭曲而富含张力的姿势传递出来。
手套形态的千变万化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唯独呈现了如此状态,只是艺术家想通过一个颜色、一个曲度、一个点把自身的经历再展现出来。而如今当代艺术似乎急于给思想上的问题一个解答,而忽略了对于身边物的探讨。
其实生命的思考就隐藏在附近的小角落,而艺术家给出的答案就在手套之中。于是手套不再是保护手的另一层皮肤,而是从艺术家内心的状态孕育出来新的面貌,一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体。
文\谢玉婷
点击可阅读更多相关资料
▼
空间图片 Photos of WeShine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