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她在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全面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如哲学、文学、史学、科技、艺术等,都无不超越前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手工业制品也得到兴盛发展。这些都给印章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加之当时有用印之嗜,厚葬之风,生前官民皆人手一印,死后随之殉葬。因此,汉代印章特别发展与成熟,不论在形制工艺,印钮等方面都极为完备精美,一直为后代篆刻家作为学习的典范,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所赞赏。为此,我们开设“篆刻讲堂”栏目,与读者分享汉印临摹、创作等相关知识。

读印方法有多种多样。主要是根据读印的目的来确定的。如:
为临摹而读,就应重点将临摹对象反复读研,掌握其各字及字画间的比例,然后临摹,并反复对照检查,反复修改。
若为专题研究性的阅读,就应收集有关资料,边阅读、边疏理。如研究鸟虫篆者,就是将鸟虫篆印章收集,按字分类,或按鸟、虫、鱼等分类。一类文字的排列,可以按时代的前后排,也可按由简到繁的排列,也可按常用字典的偏旁部首排列。这种方法简言之就是收集资料,用心阅读,分类整理。
若为清理汉印章法、字法、刀法等的变化,那就要收集资料,对照分析、疏理成章的方法来进行。下举字法为例,也是说明专题性阅读的结果。
汉印的印面文字排列,无论字有多少,笔画简繁、基本特点是布局平满匀称,笔画粗细也略等同。因此,它每个字的笔画多少和几个字彼此之间的关系协调,都非常注意。由此审美观出发,古代印人对文字的排列、变化逐渐增多,归纳起来,略可分为:增、减、伸、缩、移、让、屈、叠、断、连、借、插等等变化。本文因篇幅有限,仅论述前六种变化。
字画少之字,为使空间平均匀称,故使字中某些笔画延长,或屈叠,使之增加全字中横(或竖)之笔画,如《长乐》两印。左者“长”字较右印之“长”竖画增加二画;左印之“乐”较右印之“乐”增加二横画。
笔画较少之字,为使之与较多画之字相协调,可使字中能伸长部分伸长之,以使与全印各字相配称。图中《徐放印信》中之“放”字,其“父”部往左下一撇就故意伸长之,其捺一画始笔处,也故为往下屈伸一点。“焦略”印中“各”部之“文”,也伸长并折转。
就是使字中笔画移位。“幼”字之力”部,本在“么”之右,成并立状。《李幼孟印》之“幼”之“力”移于右和下;而《任幼公印》中之“幼”之“力”确完全移位于“么”之下部,这就增加了横画之数,以便全印笔画平匀。
责任编辑:高佳晨、刘铭
您的转发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