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佛系”风格从何而来? 透过日本摄影名作赏析侘寂美学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侘寂”一词最早源自于中国宋朝,“侘”字在汉语中有“失意”之意,而“寂”表示没有人声,静谧而冷清的状态。这一说法在流入日本之后,成为日文的“wabi-sabi”一词,经过演变,最终发展为美学意识的重要分支,指代那些极简而质朴、含蓄而沉寂的事物和场景,当下所盛行的“佛系”风格便起源于此。


在后来,“侘”字又被赋予了与“完璧”相对的意味,继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即经由时间打磨的物件所呈现的古旧与残缺之美。


侘寂作为日本美学的组成部分,在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茶道,室内、园林与服装设计,甚至启发出一种生活哲思——“接受并顺应大自然的生死循环”。而在日本摄影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地窥见不同年代的创作者对于侘寂美学的不同诠释。
 

人 像 与 静 物



野岛康三,《女の顔》/《女》,摄影,1932/1933,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收藏
 
野岛康三(1889~1964),是日本早期摄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野岛所处的年代,正是摄影由独立艺术向新兴风潮转变的时期,当他从学院毕业,又适逢西方摄影文化的大规模引进,因此“画意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吸引了野岛的注意。“画意摄影”在西方原是一种模仿油画色彩与光影的拍摄手法,而作为日本摄影师,野岛在作品中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实践,就是将西方的经典摄影艺术与东方的侘寂美学相融合,为寻找照片中的“原貌”而倾注心血。
 
野岛康三,《佛手柑》,摄影,1930
 
野岛使用重铬酸盐晒相法进行冲洗,使照片呈现出油画般的质感,在布景与光影上营造出一种幽暗沉寂的氛围,两颗佛手柑又让观者体察到几分野趣。而当佛手柑与方正的容器同处一个画面时,相互烘托之下,就流露出了侘寂之美。
 
野岛康三,《无题》,摄影,1930
 
作为一名主张“写实主义”的摄影师,野岛的作品中被摄物的纹理,形状等特征通常会被清晰、准确地呈现。就如同人类发明摄影术的初衷是为了纪念仅有的瞬间,野岛笃信摄影就是为了还原“目之所见”,是一种印于平面上的真实,他还说过:“写真有写真的世界,摄影家不能不活在写真的世界里。”
 

荒木经惟,《哀叹》(Laments),摄影,1990

 
“60年代遇见野岛的照片,相当入迷。通过凝视时间的深度,呈现扎根在大地上的影像,是执着于‘原貌’的魅力吧!”当代摄影师荒木经惟曾这样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在荒木20多岁的时候,便深受野岛的作品吸引,还因此将野岛与其父长太郎的名字改为自己的笔名——“野岛短太郎”。
 
显然,野岛将摄影术提升到了艺术表现的境界,强烈的风格也成为后来者的参照。20世纪70年代,“野岛康三回顾展”首次在美国举行,引发了巨大反响。不得不说,他是一位在“摄影与艺术”、“近代与当代”、“西方美学与日本美学”等不同语境之间建立了桥梁的摄影家。
 

野岛康三,《银姬花》,摄影,1939



庭 园 与 自 然


侘寂美学与园林设计也有着很深的关联,在空间表现上则更为广阔。曾在西方接受教育的日本摄影师石元泰博(1921~2012)在一次京都的参观行程中,对这座始建于1658年的“桂离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包括它的建筑美感、结构和组成。或许是文化环境转换所带来的冲击,石元泰博被日本传统的造型美学深深触动,由此奠定了他后来的创作风格和主轴。
 
位于日本京都西京区的桂离宫(Katsura Imperial Villa)

石元泰博分别在1954年和1981年两次拍摄桂离宫,将这些照片集合,与作家丹下健三联合著成代表作《桂》。
  

著作《桂》,丹下健三(文)、石元泰博(摄)


石元泰博于1954年首次拍摄的桂离宫
 
石元泰博曾说:“桂离宫之所以能留存至今,归功于感性之人悉心地修缮和照顾。修正时间遗留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忤逆自然,而是在深入地体察中,发展出不同于以往的美学思维。” 因此在相隔近30年后的1981年,石元泰博又一次带着相机踏入桂离宫,拍摄了一组彩色影像。 
 

于1981~1982年间拍摄的桂离宫

 
日式古建筑原本就带有深幽的禅意气息,在石元泰博的镜头之下更是被强化。当观者与桂离宫的照片相对时,彼此之间仿佛建立了一种连接,这一连接能够将观者引入画面之中,亲临建筑的一隅,谨慎、简素、静谧的侘寂美感迎面而来。
 

于1954年首次拍摄的桂离宫内景(一)

 
照片的主体是一道完全敞开的纸门,最远处则是一道关着的门,“封闭的边际”让观者浮想联翩。此外,精简的画面中只有长方形这一几何体,带出拼贴画般的超现实观感,这种构图不免让人联想到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

于1954年首次拍摄的桂离宫内景(二)


在这张照片中,石元泰博放弃了三维空间的结构感,选择了扁平化的墙面,镜头处在空间的中心,一整面墙都得以入画,构图依旧精准,严谨。石元泰博所使用的大画幅器材与强调真实的态度,让我们清晰地观察到被摄对象的原始样貌,同时看出时间留下的斑驳痕迹, “在不完美中发现美”正是侘寂美学的中心思想。


《桂》之后,石元泰博持续尝试在当代摄作品中融入东方自然观念,从包豪斯思潮下的现代主义风格到原始而古老的侘寂美学,在他1990年后以大自然为题创作的《落叶》、《云》等系列作品中均有体现。
 
石元泰博,《落ち葉》,摄影,1986,高知县美术馆收藏
 

石元泰博,《雲》,摄影,1995,高知县美术馆收藏

 
透过以上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摄影发展史中佗寂美学的重要性,它传承于不同时期的创作当中,造就摄影师风格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群众的审美与生活方式。
 

佗寂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美学,还是一种生活理念,都是不可触的,摄影师们并没有将其强加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去,而是用艺术化的手法融合光影与线条,将自然中的太阳、风、雨,云等自然现象,甚至是物体经由时间造就的生锈、染色、翘曲、收缩、枯萎和开裂等真实状态记录于影像之中。



佗寂较之于其他美学风格,也许处于“去物质化”的边缘,但它们仍然拥有一种静谧与平衡的力量。

*文中未经特别标注之图片均来自网络




RECAP|艺术阅读

推荐 | 8首受到当代艺术启发的流行音乐
看电影or看展?这些剧情片让你同时享受在电影院和艺术馆的乐趣!
任性!从陶渊明到王尔德,文人墨客为何都选择 “慢” 活?
今天,不妨抽15分钟时间,来和童年的自己交换一件心事?
MoCA专访 | 花艺大师凌宗湧:见山是山,取之自然的艺术与色彩
Fashion Academy | 当我们谈论可持续性时尚时,我们是在说什么?
MoCA特别专题 | 蒋志:炽热和优雅,馈赠和牺牲...这一切都是关于爱
MoCA特别专题 | 隔离这些天,你在家的真实写照
MoCA经典 | “迪奥精神”时尚特展全纪录
插画师的茶话会——宅家工作的梦想与现实
MoCA经典 | 既水平又垂直,既存在又消失——Oliviero Rainaldi的雕塑
中世纪的防护服是什么样子?黑死病时期的抗疫故事
从摇滚乐手到花艺大师——Azuma Makoto的植物图鉴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