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HOW 艺术+ | Vol.3 未来种子:热带雨林与我们的距离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作为昊美术馆2020年的公共教育全新系列活动之一,“HOW艺术+”将以艺术为基点,连接多领域学科领头人,形成跨学科项目网络。不同学科,不同观点,都将与艺术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让艺术突破人与人、与社会、与美术馆之间被迫设立的物理边界,达成精神共联,通过艺术汲取力量。

主题:

HOW艺术+ | 未来种子:热带雨林与我们的距离

嘉宾:

李依佩 | 细着艺术 策展人

张筱翎、陈科廷 | 未来种子 成员

巴格斯 · 潘得佳 | 印尼艺术家

HAkA | 印尼环境保育机构

形式:

云对谈 | 推文+音频(中英)


点开音频,闭上眼睛,想象你只身站立在被青苔与木耳爬满的树干上试图安稳脚步,身边包围的是一片密林与蝉鸣,阳光穿透树与树之间的缝隙,底下泥泞与落叶交叠,气味浓烈而又清新,远方枝头有犀鸟回眸、蟒蛇盘踞,长臂猿忽高忽低的鸣叫声贯彻四方。在雨林中,居民们各自隐蔽,声音成为了五感的主宰。

每个人对于雨林的想像都有所不同,你可能有点害怕,也可能心驰神往,或许你不知道,每一日你从早到晚使用的产品、摄取的营养、做出的选择,可能都来自雨林,也会影响雨林。无论是从生态、文化或者是社会经济面,雨林早已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被)存在于你的生活中,与你融为一体。


《未来种子—热带雨林研究调查计划》是由细着艺术发起的环境实验性计划,邀请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记者、研究员共同组成,一起前往位于赤道0度到北纬3度之间的热带雨林,进行「艺术+科学+环境」的跨领域合作。

2019年,该计划成员前往热带雨林列由泽生态系统 (Leuser Ecosystem),与研究红毛猩猩、蝴蝶、鸟类的国际研究员、森林保护者碰撞,思考环境与生态的可持续性,阅读资料库数据,试着思考与解决现有问题。大家可从影像、录像、艺术家创作、出版品等了解我们自身看待环境、气候变迁议题的再现。

一名成员说道:“雨林的议题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全球化浪潮下,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会产生蝴蝶效应,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该懂得珍惜每一分资源。很期待艺术家们长期进驻研究站,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与火花。”

植物采集研究员陈科廷:“雨林计划终于成型了,真实一瞥了雨林样貌,看到研究人员、工作人员与雨林的生活状态。雨林不是只被保护的,也可以是共生的环境。”


本期HOW艺术+,我们将和你分享艺术与生态相关议题,一起跟随“未来种子:热带雨林研究调查计划”团队至印尼苏门答腊岛进入Leuser ecosystem保护区研究站,跟随着在地向导与红毛猩猩研究员进行雨林踏查的经验,听听来自热带雨林的故事。


 // 嘉宾介绍 


李伊佩

细着艺术 策展人

独立策展⼈,具科技与艺术管理背景。成立细着艺术,创造各种实验性⽂化实践与跨界合作可能性。⾃2008年⻓期关注东南亚地区当代艺术⽂化交流、国际驻村、⼈⽂环境。


毕业于苏州⼤学英⽂系,专注于艺术⾏政管理,在⽵围艺术⼯作室担任驻村经理3年,为《未来种⼦》热带雨林计划参与成员之⼀。经常往来泰国、印尼。

张筱翎

未来种子 成员


陈科廷

未来种子 成员

毕业于中兴⼤学植物学病理系,研究台湾胶衣科地衣的多样性和芋头。采集⼈共作室创办⼈,位于台湾台北坪林,采集⾃然万物、⽂史故事⽽创立的共同⼯作室。


新媒体装置艺术家。毕业于万隆理⼯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修雕塑艺术。擅⻓以各式电⼦系统设计机械装置。参与2017阿姆斯特丹灯节、2016伦敦设计双年展、2014Versi:印尼雕塑三年展等展。

巴格斯‧潘得佳 

印尼艺术家


伊拉罕‧胡答亚‧云拿迪

HAkA传播经理

HAkA,印尼环境保育机构。旨在努⼒保护苏⻔答腊列由泽⽣态系统。为《未来种⼦》热带雨林计划当地合作机构。



*以下文字根据云对谈音频内容节选



 01

东南亚当代艺术中的

生态思考与文化实践


 李依佩  我大约是从2008年开始专注于东南亚当代艺术范畴,最早是60年代后的艺术家如何受到西方美术教育,进入当代艺术领域,后来大部分的相关计划就比较多是围绕在社会议题处理、多元族群文化交流、以及艺术之于社会影响力的实践。

起初,植物园在亚洲的出现,是源自西方国家在殖民时期,对一个地区搜集各类植物、栽种,提供学术研究或观赏的功能。从登陆、殖民到解放,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直接或间接的造成很大影响。冷战期间,当时美国将化学橘剂投放到越南中部省份。在一周之内,这种有毒的脱叶剂使整个森林生活陷于瘫痪,仅留下了一层外壳。当烧焦的树木和地面无法再吸收大雨时,洪水和泥石流增加,产生了影响。历经灾难性的人为破坏。

上:1970年,飞机正在投放化学橘剂 
  下:越战期间,美国在越南投放化学橘剂,摄于1969年

上:战争遗迹博物馆其中一幅照片:
一个孩子站在被橘剂摧毁的森林中
下:橘剂喷洒前后的森林地区

东南亚艺术家开始创作与环境相关的作品,我觉得是近10年左右,他们对环境议题意识慢慢提高,逐渐在创作中重视科普与艺术的跨学科合作研究。

越南河内的影像实验室 Doclab 在去年播放了艺术家 Phương Linh Nguyễn (阮芳玲) 的“Memory of the Blind Elephant《盲象的记忆》(2016) ”,研究法国殖民主义者在越南中南部种植橡胶树的情况。通过沉默见证者的一头老年大象的眼睛看出去的古老种植园,讲述原住民与土地景观的变化而发生的社会动荡,揭露了殖民主义和奴隶制的人类历史。

上:《盲象的记忆》,展览现场,2016
下:《盲象的记忆》,局部,2016

另外,我跟许多艺术家一样,深受德国艺术家约瑟夫 · 博伊斯的《7000棵橡树》作品影响。因为这件作品在20世纪尾声,是件非常重要的前卫公共艺术。我们都知道约瑟夫 · 博伊斯是一位环境保护运动积极分子,他的作品同时关注自然和社会,把感受转换成对艺术或社会的思考,使“人人都能是艺术家”。在7,000次种植橡树过程中,让人与所处的环境产生了必要的连结。

不论你在城市或郊区、海边或山村,我们都有某种延续性的环境课题,等待我们去处理。

关于《7000棵橡树——城市绿化代城市统治》
德国卡塞尔市的弗里德西广场

🔍相关内容延伸阅读:
HOW Online Tour | 约瑟夫 · 博伊斯
HOW约瑟夫 · 博伊斯|为何他如此重要?
HOW约瑟夫 · 博伊斯|《如何向死兔子讲解绘画》
HOW一千零一夜 | Vol.3 重回激浪!戴毡帽的博伊斯先生
HOW艺术|那“7000棵橡树”



 巴格斯 ‧ 潘得佳  从我的艺术实践来看,在现代化进程下,人们将环境资源视为一种商品,这些价值和价格标签使人类决定和改变森林的功能。商人的钱创造了类似土地所有权的东西,让他们觉得可以用它做任何事。我从杜克大学研究小组读到一本学术期刊,关于棕榈油种植导致的森林砍伐增长,这使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忧虑。还有我的妻子,她一直对猩猩很着迷,这是她最喜欢的野生动物之一,因为她关注进化学。红毛猩猩的DNA有97%和人类相似,这意味着人类与他们有着深厚的天然联系,保护他们的生命是我们的责任。通过艺术实践,我们想从另一个角度去接触受众,我不知道这项工作是否能提供任何解决方案,只能跟随我们的直觉,我们的关注,使其成为一个艺术装置。

《来自棕榈树中的仿真绿》,尺寸可变,2019
* 往左滑动查看作品更多图片


 张筱翎  我接触到艺术回应环境生态的计划是在2015年我进入竹围工作室后开始的,我的角色是作为一个推动媒合的中介者,试着营造机会、情境和资源给予进驻者,创造更多讨论的空间。对我来说,文化的成长是基于人类如何看待和对待所处环境。环境与生态的保育,其实是一个很矛盾且挣扎的过程,我们时常所求的就是为有缘人种下一颗「意识」的种子,这颗种子告诉你,自然不是仅仅提供资源,而是一切,包含文化的基础和本质,也让你意识到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我自己都不敢说对环境生态议题有相当深的了解,但我相信要让这颗种子发芽,必须从「参与」和「感受」开始。我认为艺术能够做到这件事,艺术常常能够从你的五感之内,认知之外,用很温柔、或冲击、或幽默的方式浇灌你的天顶盖,引导你思考和回应,而在这之中的交会又能够扬起更多水花。



 02

艺术与生态学——

在你的研究或作品中

是从什么观念切入表现其艺术性的?


 李依佩  我平时喜欢接近大自然,沉浸在阳光、土地、森林的地景中,感受天地之间的宏伟,对比人类渺小,让我的思考有了很大的冲击与翻转。

念书期间,我是学经济与服装设计的,因此在策划的展览或计划中,我会从个体经济学角度,探讨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观点。同时,我认为艺术其实一直在处理『反映真实』的议题跟过程,透过美学,还原一个真实有感知的社会,才能促使有意义的行动获得多人关注和参与,「让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成为现实的境界迈进。

2017年,我参与了韩国私人美术馆 Total museum 在印尼泗水的蜡染计划,策展人 Natalie shin 邀请了运动员、建筑师、摄影师、平面设计师、艺术家等人前往偏远社区,与蜡染社区学校的主持人和学生交流。一方面,我们跟着当地人学习认识植物,使用天然染料,完成蜡染技法。另一方面,多元背景的组成,让我们可以“交换” 某些技能给当地人,好比使用家庭式缝纫机、如何玩寒带国家才有的冰壶运动、什么是策展,如何思考文化与艺术对社会影响、永续经营是个什么样的生态样貌。

上:蜡染工具;左下:胭脂树,天然植物染料
右下:使用胭脂树种子染色,图片©李依佩

冰壶运动教学中,图片©李依佩

2018年,我和印尼艺术家 Aliansyah caniago,在台北植物园共同策划一场公众参与的行为装置艺术。我们以樟树作为概念,Aliansyah caniago 的家乡在苏门答腊岛,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樟树提炼出来的樟脑比黄金还珍贵,当时的樟脑制品从印尼运送到荷兰,销售到全欧洲,以至于樟树被开垦到几乎绝种了,对艺术家来说,是个消逝的历史记忆。而台湾的樟树是在日本殖民时期,变成主要出口产品输出到日本。我们的合作,让艺术家发现樟树仍然真实存在,同时试图拼凑一个樟树的亚洲贸易史。

上:参观台湾大学植物标本馆
下:传统樟脑制造工厂拍摄,图片©李依佩

在计划我们拜访台湾日据时期古法提炼的樟脑工厂,使用榨完油的废弃木碎,模拟植物园一棵最老的樟树,进行行为艺术拼凑一棵无根的树。植物园是一般民众心中最完美的公园,所以当他们来运动、散步、赏花鸟的时候,会被樟木残留的香味吸引而来,进而好奇我们的艺术概念。艺术家的参与创作,了解所处的当下时空意义,并对植物园作为博物馆教育机构,有某种艺术性的体现。

上:群众参观与互动
下:植物园行为装置艺术过程,图片©李依佩

这两个计划,对我来说,都隐含了人类许多文化基础和消费行为是来自环境资源,因此人类的思考性与集体行为都会影响环境的未来发展。在印尼热带雨林计划,我希望它可以持续至少3-5年之久。从中参与的人,不仅是作为艺术家或观察员,或者其他专业领域工作者。而是重新思考,关于居住空间、产业行为,人与土地,甚至是环境保育议题。此外,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将不在是个人情感抒发、或单体间的关系,其实它会群体中的某种凝聚力,让跨学科、跨国界、跟跨文化的实践交流顺其自然发生。换言之,不再是人类主宰环境发展,而是由自然环境形塑人类行为的景观翻转。


 陈科廷  我是植物与民族的研究者,近年来我更认为就新世代更强调生态的多样性、还有它的永续循环,其实也意味着更多领域试着跨越自己的边界与它者合作。像我在植物病理研究所所研究的对象是地衣,他是一种跨域的生物界,就像是个共生体,组合真菌与藻类,各取所需、相互协助生活。之后转到民族植物领域时,也开始接触到更多关于人文的议题,例如说在部落调查人与植物的关系,也研究了他们使用的用途及信仰,也从原本的科学背景接触人文观点。

地衣采集记录,图片©陈科廷

这些混和领域的研究也反映在我的作品上,例如在台北植物园的日式庭园、展示间「南门町三二三」的展览「时间样本」当中,就是想透过转化科学数据来讨论时间的不同面向。

「时间样本」风雨时间的枯山水,图片©陈科廷

「时间样本」历史单位,图片©陈科廷

也在台东兰屿驻村的作品「带Carry」重新讨论田野,回到做民族植物研究的场域、重回研究对象植物-芋、人-达悟族和他们的生活,试着加入艺术讨论人与植物如何共同移动迁徙。

「带Carry」,图片©陈科廷

也包含了,我在正在执行中的台北市社会住宅公共艺术计划「家庭发酵室」,也是希望用一种生态的观点讨论“人-环境-菌种”的相互影响与改变。

「家庭发酵室」,图片©陈科廷



 03

热带雨林与挑战与机遇


 李依佩  《未来种子:热带雨林调查研究计划》的起源,要感谢印尼艺术家与其朋友促成,让我们有机会前往生物多样性相当丰富的列由泽生态系统(Leuser ecosystem),那边整体占地260万公顷,相当于黄石公园的三倍大,是苏门答腊岛最大的雨林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列由泽生态系统(Leuser ecosystem)的景观

HAkA 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环境保育机构,不断平衡人类行为与自然破坏;当研究机构沉浸在一个这么庞大的自然生态系统,绝对有非常多的细节工作,需要花费长时间经营,在这里的事件几乎都取决于自发性。

对细着艺术来说,跨学科到与环境领域相关的实验性艺术计划,是第一次。作为该计划主持人和策展人,我其实是带着兴奋,试着处理当代艺术范畴中的「艺术性与再现」,从植物学家的人类学民族志思维、国际驻村机构的环境议题处理脉络、红毛猩猩与植物研究员探索的自然之美当中,处理感受、听觉、视觉、和文字再现,以及作为一种短暂驻村的人文景观在线。

与此同时,我必须处理好自我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让一切回归于零、甚至是无我的状态,进入这片广大森林中,跟随森林保护员脚步,穿梭在泥炭沼泽树丛中、观察红毛猩猩、倾听自然带给我的讯号。在这当下,我更专心在与自然相处,感知周围一切变化。

Revolve,2020年4月刊

由于进入热带雨林前,我特别留意到,生态系统的主要破坏来自于经济作物油棕田快速扩张,当地人为了生存,货币经济使得居民选择交出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收复后的油棕田如何恢复回再生林、将土地划分出苗圃、带着我们到邻近的收复地种树,一片数公顷的森林再生需要至少2、30年以上时间。但因为人类的一秒口腹之欲,几乎遗忘了背后付出的代价。这也触发了我们开始探讨「雨林其实离你并不远」这样的想法,雨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迹?试着想想,平常你在煮饭,使用到的肉豆蔻、丁香、肉桂、胡椒、香草、油棕、椰子、咖啡、可可。日常生活中的橡胶、柚木、紫檀、药品、石油、矿物,还有在雨林生活的人民为了生存进入工厂制造出的衣服、鞋子、电子产品。我想,讲到这里,不用特别去提「环境保育」四个字,想像力已经带我们到更深的层次去思考了。


色彩采集,图片©李依佩


 巴格斯 ‧ 潘得佳  我之所以选择雨林作为作品概念,是因为它是印尼的主要环境构成,但森林砍伐问题却没有那么多的关注,人们完全忽视了雨林的现状。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是过去十年的主要项目之一,采矿活动和棕榈油工业是印尼农村收入的重要贡献者。开垦石油种植园的土地,主要是通过烧毁森林来完成的,这样更有效,更便宜,但是对环境却非常糟糕。如此之多的雨林物种失去了它们的栖息地,对生活在雨林附近的人来说,他们必须处理烟雾,这也造成了健康问题。目前的挑战是如何建立对雨林重要性的认知,如何使雨林比开采资源和棕榈油更有价值。很多非政府组织已经开始了这项行动,但真的很难。环境保护很重要,我们必须与环境共存,而不是削减和开发环境,在我们的未来,它比钻石更有价值。

油棕田扩张对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
* 往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陈科廷  印尼苏门答腊的热带雨林让我最着迷之处,除了生物的复杂多样与相互依存紧密交织的关系外,其实是人在热带雨林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中一个研究站Soraya,看到次生的森林样态,惊讶地发现在经历伐木、油棕种植的人为迫害后,自然可以在很短暂时间内,如何在去除人为破坏干扰后,以惊人的速度自行修复,也看到研究员透过收复油棕田,种植热带果树,用人为力量让生态恢复平衡,也看到不同研究员在环境中,不同协作,感受到人在生态这个网络中是不能被去除的,我们只是其中一个小部分,绝不可能是环境的主宰者。人的影响会牵动其他生物,而生态依旧会持续变动,尽可能达到动态的平衡。人的影响不可能完全去除,而是尽可能将变动降低。也希望透过当地的原住民因为与自然的关系紧密,有更在地适切的生态智慧能分享,用于生态保育。

拆除在列由泽生态系统(Leuser ecosystem)发现的陷阱
图片©HAkA

砍伐在列由泽生态系统(Leuser ecosystem)的非法油棕
图片©HAkA


 张筱翎  这次旅程中,各种事对我来说都很神奇,比如一大早在后院发现一只猴子跟我一样边打呵欠边走出来,对到眼,然后被彼此吓到,或是坐在船上把手伸进水里感受水花的清凉,结果发现前面有一只鳄鱼在休息。我的日常和雨林的日常此时形成了一种极强烈的对比。最深刻的挑战其实是对于自我的认知,包含身体的训练以及逆向思维的练习,每天我们进到雨林中,我才发现原来我和自己的身体这么不熟悉,也不知道该如何妥善运用跟照顾它,但是身体本能的适应和学习比我思考得还要快,在几个小时内,就能抛开很多恐惧跟肢体不协调,能够走独木桥,能够闪避沼泽,跟着红毛猩猩研究员就近观察,能够和伙伴们互助合作,这是我坐在办公室从没体验的事情,我平常全身上下动得最快的应该就是敲击键盘的手指吧。在旅程中,每一天我都纪录下雨林和研究站内的各种声音,长臂猿、犀鸟、溪流、呼唤、扫地、弹吉他的声音,并帮他们做注解,在雨林内乍看之下一片绿,大家各自隐蔽,声音成了感官的主宰,翻转了我每天在城市里接受到的视觉刺激,带给我很多灵感。

上:诚品R79,《图书视听室》阅读雨林声音讲座
下:牯岭街创意书香市集,《未来种子》热带雨林分享讲座

我们常说的「环境保育」其实是以人为大的出发点去处理,环境仿佛只能任人宰割,但在雨林内,人类为了生存和了解自然,把自己缩小、依附、融入,就像是一粒盐巴跳入海里那样。这些事情即便以前知道,但没有真正体验过,是很难了解的,自然能够教给你的不只是怎么用这些材料、怎么发展文明,而是更多关于你怎么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HAkA  从小到大,我一直对森林很着迷。我听着那些笼罩着神秘色彩的传说长大:关于森林的故事,关于野生动物的故事……祖父母给我讲的故事常常与保护野生动物相关:敬重造物,森林是我们生活的原初。后来,我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国外,所以这些故事几乎快要被遗忘了。但是,它们已经内化为一种环保的生活方式,存在于我的意识里。当我在HAkA开始做社交媒体助理时,那些祖父母讲给我听的故事又重新浮现在脑海中。

被救援的红毛猩猩,图片©AP/达志影像

在加入HAkA之前,热带雨林和野生动物们只是在向我诉说故事,加入HAkA之后,我有机会走进森林中,过上那种天然的,我年少时曾痴迷的生活。森林漫步能给你一种独特而难以言说的灵光和能量,这种体验能带来心灵与生态环境之间微妙的平衡,同时也能为生活带来全新的理解。你想,山涧流水,新鲜空气,野生动物,它们其实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有责任在自保的同时也保护其他生物,可以是以生态友好的方式生活,可以是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也可以是书写和保护环境相关的故事,甚至是亲身参加到野生动物和其栖息地的保护中去。



 04

环境保育中的跨文化传播


 李依佩  环境保育有很多传播的方向和受众,以艺术为核心的计划对我来说,其实是在处理『反映真实』的过程,它也是一个温柔的媒介,可以将严肃或僵化的议题,透过美学形式与力量呈现在大众面前,体现环境议题的核心影响力。

Biosignal_Cybernation,Y2K(周巧其/胡悠扬)
* 往左滑动查看作品图片
Biosignal_ Syn-thesasia,Y2K(周巧其/胡悠扬)
材质:铜、玻璃、木头、电子元件与机构、含羞草、无土介质

因为跨学科的合作多样性,也提高了我们解释这个项目的复杂度。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将不再是个人情感抒发、或单体关系,我们会开始注重群体协力合作,可以带给创作者更丰沛的灵感、增加参与者的生命体验,刺激彼此探索人与自然与社会中细腻的讯息。

在往后艺术计划过程中,我会尽可能关注人与环境思考:一是「这是否对环境友善」,二是「艺术能否在社会与自然系统循环中发挥功能」。第一个想法能帮助我们收敛,这包含了「我们是谁、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做、在什么时间点做」。第二个想法经常帮助我判断,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好比说,策划展览或作品的同时,艺术有没有可能在另一个领域,对另一群人也同时产生影响力。如果有,那么就可以大胆地去实践这种可能性,试着以某种美学教育的角度,为社会贡献一己之力。

另外,希望疫情尽快平息,让今年热带雨林之旅得以延续,因为我们希望可以从植物标本采集探讨环境发言,透过标本作为分类学和生态学的重要证据,从生物艺术带出人类重新与土地连结的互动过程,进而与菲律宾和新加坡当地艺术社群交流。


 HAkA  在印度尼西亚,利用艺术作为载体来引起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和实际保护在是存在差距的,目前这种方式也并不普遍。在当前的语境中,艺术被定义为一系列事物,比如绘画、雕塑、摄影等。在摄影和录像方面,我认为许多人为推动环境保护问题做出了贡献。但在绘画、雕塑或漫画等其他领域仍然是缺乏的。艺术是一种工具,我相信它可以激发和触动人们对许多不同问题的感情与思考。你看,如果让更多的艺术家走进森林,创造可以讲故事的艺术,并用艺术作为交流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种手段,我坚信,这种方式将长远地推动环保事业,并且能鼓励更多个体加入其中。


 张筱翎  我们这次探讨雨林的其中一条主线就是「雨林其实离你并不远」。你的每一次行动,都会促成某一种结果,而那个结果又会回过头成为一个因,这样永不止息的循环,其实也发生在艺术和其它领域交会结合的瞬间。我想有很多艺术工作者本身的背景就具备跨领域和跨文化的特质,无论是著重在艺术,还是另一个方向,跨领域沟通可以带给创作者更多的灵感和对于环境的关怀,比如你想探讨的议题层次、用什么态度和方式去切入、在什么地点、选择用什么材料、和哪些人合作或建立关系。在涉及到环境生态议题,每一个选择都会变得非常重要且敏感,透过跨领域合作能够帮助创作者传递更深层细腻的讯息,每一个参与者的观看或回应也都会成就一次跨领域的沟通。如果以艺术驻村的角度看待这件事,其实透过连结去帮助创作者和他们触及的对象得到新的刺激和交流,就是我们的初衷和目标。

School Visit ,Leuser Conservation Forum,Photo©HAkA


扫描上方二维码收听本期HOW 艺术+
“未来种子:热带雨林与我们的距离”云对谈内容





 //特别鸣谢 


细着艺术

我们是漫游者,细⼼观察周围环境,漫步前卫漫游当代。
⾃2008年起⻓期关注东南亚当代艺术⼈⽂景观。成⽴于2015年后,不断地提供和创造各种实验性⽂化 实践与跨界合作可能性。从科技背景、产业连结,以及国籍专业艺术顾问等的⽀持,让每个⼈都有机会发挥⾃⼰的热情与专业,尽⼒达成⼈⽂关怀、⽂化素养累积和艺术⽆国界分享。⽣活在艺术⽆所不在的环境。


上海艺平台

上海艺平台主要针对上海区域的当代艺术社群,目前已有8000名群成员。成员主要为艺术家、艺术机构从业者(美术馆、画廊、艺术媒体等机构)、艺术爱好者以及其他文化领域相关人员。艺平台旨在推动当代艺术的跨专业、跨界融合,让更多艺术专业人士、机构与非艺术专业人士、机构进行思想碰撞、多学科交流,在实现共同创造的同时也不忘独立思考。





HOW艺术+,由昊美术馆公教部发起,以艺术为基点,连接多领域学科领头人,形成跨学科项目网络。跨学科涵盖科学/医学/心理学/生物/建筑/物理/能源/环境等。不同学科,不同观点,都将与艺术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 HOW Art Museum #


👏🏻

如果你也期待

艺术与跨学科的奇妙碰撞


“HOW艺术+”系列合作

请联系我们


📮邮箱:

event@howartmuseum.org


✍🏻 邮件标题格式:

【HOW艺术+xx】+ 姓名



🔍点击回顾 HOW艺术+ 往期内容 🔍

HOW 艺术+ | Vol.1 源“我”非“我”的仿像拟真
HOW 艺术+ | Vol.2 暗幽默、技术与艺术

-

*图片致谢嘉宾
非特别注明图片均源于网络

海报设计 / Helen
英语翻译 / Huiwen
视频制作 / Murphy
系列策划&音频制作&文字整理 /  Jolie
编辑 / Yuru





昊美术馆(上海) 

HOW ART MUSEUM (SHANGHAI)

图片©昊美术馆

昊美术馆(上海)是具备当代艺术收藏、陈列、研究和教育功能的全新文化机构,坐落于上海浦东,共有三层展览和活动空间,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于2017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昊美术馆首创“夜间美术馆”的运营模式,常规对外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五下午1点至夜间10点,周末及节假日开放时间为上午10点至夜间10点。此举能让更多观众在工作之余前来美术馆观展,昊美术馆也举办“国际策展人驻留项目”、“户外电影节”、“雕塑公园”等国际交流项目和户外活动,以此建立全新的艺术综合体和浦东新地标。


昊美术馆(温州) 

HOW ART MUSEUM (WENZHOU)

图片©昊美术馆

昊美术馆(温州)延续昊美术馆(上海)的“夜间美术馆”运营模式,是浙江省首家"夜间美术馆",常规对外开放时间为下午1点到夜间10点,周末及节假日开放时间将向前延长为上午10点至夜间10点。昊美术馆(温州)将持续为公众呈现丰富的公共教育及户外艺术项目,引领融合艺术、设计、科技的全新生活方式。






🙋& 🙋‍♂️
想要获得更多艺术信息?
添加“昊美术馆官方号”为好友
更有美术馆活动&分享群
邀你加入!

📌暗号:进群



正在展出 Current


昊美术馆(上海) 

HOW ART MUSEUM (SHANGHAI)


昊美术馆(温州) 

HOW ART MUSEUM (WENZHOU)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