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原创丨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元青花兽辅首双耳《西厢记》故事罐的证明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元青花兽辅首双耳《西厢记》故事罐系王先生家世传,确系元青花真品。瓷画版《西厢记》产生于元朝中晚期的江西景德镇。瓷画版准连环画《西厢记》别开生面,别具一格,其的艺术魅力一点也不亚于董西厢、王西厢。

关键词:元青花 《西厢记》  故事罐 董西厢 王西厢
一、元朝出现了两部《西厢记》
如何让古瓷器永葆艺术的青春,只能通过保护、研究和展示等手段,这是中国收藏家的责任所在。我们收藏的目的是倾注自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把玩古瓷器,与古人零距离接触,同呼吸,共命运,这当然是莫大的享受。但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的。
我们希望以古代实物为研究对象,对复原古代的历史文化寻找到物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东西在文献典籍上缺乏记载,却在古瓷器和其他历史文物中以绘画的艺术形式保存了下来。
因此,研究和考证、发掘奇幻的古瓷器纹饰世界,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鉴定真伪的浅层次需要,而是为了以古瓷证文学史。这是当代收藏家的首要责任和当务之急。
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作,作品追求青年男女的爱情自由的思想,曲词华丽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数百年来《西厢记》受到海内外学术界非比寻常的重视①,当人们对30多种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和考证如火如荼的时候,不应忽视在王实甫所在的元朝,《西厢记》故事在民间的流传,以及有关史料的收集和研究,从而兑现新时代扩大对《西厢记》史料的要求。
本文研究的这件家传一对元青花兽辅首双耳《西厢记》故事罐,
该件藏品就对中国的文学史名著《西厢记》有着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
元青花兽辅首双耳《西厢记》故事罐一对,高46公分,辅首肩径32公分,口径14公分。
元中后期为元青花工艺炉火纯青的时期,该件藏品系笔者家父留传,其与元青花鬼谷子下山为同时期作品。
① 于曼宁《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研究索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赵春玲《20世纪<西厢记>研究述评》,载《中华戏曲》2004年30期。
(图1)
显然,在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以后,元朝出现了两部《西厢记》。一部是本器元青花兽辅首双耳故事罐瓷画,采用纯苏麻离青釉料画的中国中古美丽的爱情故事《西厢记》。
一部是王实甫的戏曲名作《西厢记》。所不同的是,一部是绘画作品中的准连环画作品《西厢记》,作者是景德镇民间元青花匠人:一部是元杂剧文学脚本。
二者的关系和比较,以及相互的影响等项,都是一个全新的未开垦的处女地。前者的优势在于,它作为元朝原典绘画文献传世,没有经过后世的修改加工,不存在版本之争;
绝对的原典原版原汁原味。它证明了有元一代,《西厢记》故事在民间的广泛传播,深入人心,由北而南,而江西景德镇。
以历史传说和爱情故事作为元青花瓷器的装饰题材,是元代兴起的时尚。例如,与本器同时代的元代青花瓷器《鬼谷子下山图》②,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该器物于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图2 图片取自网络)
《西厢记》起源于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本人的经历。他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
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后元稹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
元稹曾作《莺莺传》,其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为后来《西厢记》故事的蓝本。《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中国戏曲剧本,王实甫撰。
在经典古代名著《红楼梦》中,也提到过此书。
元青花兽辅首双耳故事罐以美术的形式表现《西厢记》,为《西厢记》的元朝民间故事版本的原典文献,对《西厢记》研究和王实甫创作研究卓有价值。
二、瓷画版准连环画《西厢记》本事
瓷画《西厢记》的篇幅局限于元青花兽辅首双耳故事罐罐腹,面积有限,只能选取《西厢记》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镜头。因此,本文称之为“准连环画”。这是中国连环画艺术之滥觞。
这几个标准的镜头概括起来就是小说《西厢记》中,崔莺莺小姐写给张生的一首情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③。让自己的丫环红娘送给张生,红娘识字不多,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是张生一看就明白了:这是小姐在约他半夜过来,并为他开着门。
在瓷画《西厢记》中,丫环红娘被省略了,或者说,在瓷画《西厢记》故事中,压根就没有红娘这个穿针引线的角色,而纯粹是书生和小姐的自由恋爱。
1、 春怨
十里芳菲,尽东凤丝丝柳搓金缕。渐次第,桃红杏浅,水绿山青,┄┄乱红满地任凤吹,飞絮蒙空有谁主④?
(图3)
仙吕:旦唱:“今日暮春天气,好生困人。”┄┄闲愁万种,无语怨东凤。
第一折,末白: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⑤。
可见,瓷画版《西厢记》所描绘的典型环境,所渲染的情绪与诸本无别。
1、 惊艳
莺莺在其母的命令下被迫出来,“又久之,乃至。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浅黛,双脸断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⑦”
佛殿。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⑥!
(图4)
如图4,在后花园里,头戴璞帽的张生手指着莺莺情挑。
莺莺则娇羞万状:
(图5)
瓷画版《西厢记》所描绘的情人初次见面的环境和在场人物均有不同。如图5,莺莺与张生两人是在繁花满枝头的树下偶然相遇,一见钟情。
莺莺也不是林黛玉式的清瘦美女,而是沿袭了唐宋崇尚丰胰之审美标准。
3、莺莺约张生待月西厢下
瓷画版《西厢记》与诸本不同之处,也是最为出彩的地方,是美女莺莺没有依靠红娘传书,而是主动地约张生:待月西厢下
(图6)
经过几番曲折之后,渴望爱情自由的莺莺终于勇敢地直面张生,用手勢语言约张生:待月西厢下。
如图6,头戴流苏的贵族小姐莺莺左手指着张生,右手拿折扇指着天空,又指着她右边的房屋:西厢。
4、 月上柳梢头,待月西厢下
(图7)
(图8)
这样,文学上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时间都具备了。
5、 有情人终成眷属
(图9)
如图,莺莺与张生拥抱欢爱。高出莺莺左肩的影子就是“太狂生”张生!
瓷画版《西厢记》将他们的“野合”表现得非常含蓄。
干柴烈火,迫不及待,他们就在西厢旁边成其好事,元朝的民间艺术家用缠枝牡丹花来表达礼赞,尽情地讴歌这一支爱情的交响乐:
(图10)
结论:瓷画版准连环画《西厢记》别开生面,别具一格,其的艺术魅力一点也不亚于董西厢、王西厢。
三、瓷画版《西厢记》罐系元青花真品之论证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瓷画版《西厢记》得以成立的基础,是必须对其所附的故事罐是否确系元青花真品进行论证。
通过前文首次批露的瓷画版《西厢记》故事的介绍大家可以明白,这样一幅卓越的瓷画版《西厢记》美术作品,其创作的时代特征是如此鲜明,不可能是今人或近人在无本可仿的条件下伪作。
元青花存世极少,一说全世界存世不超出40件,一说全世界存世不超出100件。由霍布森和波谱拉开元青花瓷研究序幕后,人们认为国内外元青花瓷已达300件左右。
龙建雄坦言,目前景德镇个别专家做出来的元青花虽然型达到了标准,但“神”就与元青花有天壤之别了。仿品元青花大多比较粗劣,许多仿品即便不是行家也能看出问题⑧。
青花釉色在经过数百年的氧化以后,发生釉变发黑的情况:
(图11)
(图12)
青花釉色氧化黑变情况深重,由于年久风化,会产生水溶现象,在天然青花料上因此会出现铁锈斑特征,本件铁锈斑深沉,是真品的重要证据。
兽辅首:元青花的标志
(图13)
元青花年款的标志:
(图14)
罐口手工操作的痕迹:
(图15)
元青花瓷器采用胎质连接而成的特殊工艺,后人难以仿制:
(图16)
上图罐内胎质合成形成的线痕明显。
元朝江西景德镇窑口白底的证明:
(图17)
 对比本人收藏的另外一件加铜箍元青花凤凰梅瓶窑口黄底:
(图18)
下面,我们用色彩比较的方法来为元青花兽辅首双耳《西厢记》故事罐断代。此器为南方地方窑口所造,苏麻离青料比较少,主要采用国产釉料。
进口苏麻离青料价格昂贵,中国元青花烧造登峰造极的元朝中后期,采用纯粹苏麻离青施釉,色彩浓艳,被誉为“大美青花”。请看二者色彩之比较:
(图19)
(图20)
结论:瓷画《西厢记》故事罐产生于元朝中晚期的江西景德镇。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