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导读丨康德:艺术即可传递的快感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艺术即可传递的快感

[美]沃特伯格丨文    李奉栖 等丨译

选自《什么是艺术》一书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在他三大著名“批判”之一的《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艺术理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事实上,“审美”一词被普遍运用于艺术哲学,要得益于康德在审美判断范畴内对艺术的探讨。康德的一些更为具体的艺术哲学观点——比如艺术独立于个体的兴趣,形式为审美判断的对象,天才是艺术创造的主体——也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讨论。


康德的艺术理论十分复杂,因为他试图解决一系列令人困惑的问题。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休谟自相矛盾的两个观点中涉及的问题:对艺术价值的判断看似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它怎样才能变得客观与准确?因为康德的艺术理论建立在他对审美判断的认识的基础之上,而他又把审美判断首先运用于自然,所以,我们的讨论必须从审美判断开始。


关于自然的审美判断,比如,夕阳很漂亮,对康德而言是一种特殊的判断(他用“判断”指精神上的各种认识活动,因此,无论何时我们思考,我们都在进行判断)。判断出某物漂亮并不会像经验判断(比如,西下的落日染红了云彩)那样增加我们对该物的了解,我们要表达的似乎是对某物的感知让我们发生了某种变化。当我说夕阳很漂亮时,我指的是夕阳在我心中引起的一些感受,尽管我在做这一判断时赋予了夕阳一种显然很客观的属性——漂亮。和休谟一样,康德面临这样的问题:对我们主观感受的判断如何才具有客观性和有效性?因为我在说夕阳很漂亮时,我似乎并不仅仅说夕阳吸引了我,而且实际上也在说夕阳的漂亮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


关于这个问题,康德的解答比休谟有所进步。回想一下,休谟以经验推断为基础提出口味判断之所以具有客观性,是因为对象本身具有某些能在所有人内心引发快感的属性。康德认为这一观点无法解释我们的一种普遍看法,即赋予对象美的属性这种做法具有“标杆”的作用:我说某物很漂亮时,我不仅相信你会同意我的说法,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认为你应该同意我的说法。


在阐述审美判断的客观有效性时,康德指出,审美判断里被概念化的快感是一种特殊的感觉。与吃一只冰激凌产生的快感不同,感知美的事物所产生的快感并非来源于对特定兴趣或欲望的满足。它是一种与私欲无关的快感,是在人们观察能诱发快感的事物时产生的一种感觉。康德认为,这种快感的来源存在于事物的那些只吸引观察者感官的特征里。用他的话说,美的事物的形式促成想象力(即允许我们理解任何对象的精神能力)和知性(即概念化的能力)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相互协调,事物的产生似乎就是为了我们去感知它。正是这些精神能力的自由发挥引发了某种快感,而这种快感让我们产生了“某物很漂亮”的判断。正因为这样,我们发现美的事物虽具有目的性,但却从没有实现任何实际的目的。


审美判断的客观有效性问题可以这样来解释,即美的事物引发的快感是一种只要具有人类那样感觉和认识能力的生物都能体会到的快感。赋予一个事物美的属性的做法之所以是客观、有效的,是因为我们假定所有人都能体验到的一种主观感受的存在。根据休谟的解释,人类在审美快感方面的共通性是凭经验推断总结出来的,因而它不得不包含许多例外。而康德则认为,这种共通性的存在,是因为人类具有相同的思维结构。不过,审美判断并不符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提出的那些严格的经验知识标准。


康德关于自然美的理论中有许多细节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比如,他提出美的对象与高尚的对象之间的区别,这对于他解释人对自然的审美判断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不过,我们须记住,这只是他艺术理论的开端。他进而讨论了艺术的定义,认为艺术是各种人类活动中的一种——他强调艺术是一种人们自由从事的活动。但是我们今天所称的“艺术”,他称之为“美好的艺术”。美好的艺术是审美艺术的一种,旨在通过展现对象的形式来制造快感。因此,康德从审美判断理论的角度来定义“艺术”:艺术作品就是那些通过形式来制造审美快感的作品。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构建他的艺术理论。首先,他认为艺术作品看起来应该像自然的产物(而非人工制品)。这一观点至关重要,因为艺术作品判断的自然主义标准就是以它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康德认为,如果观众注意到某个艺术作品是创作者有意识用来激发快感的,那么这实际上会降低该作品激发快感的能力。只有既显露又隐藏其人工制品本质的艺术品,才能真正激起我们的审美兴趣。


有意思的是,康德的这一观点与他的另一观点——“艺术表达理念”——可谓针锋相对……。康德所谓的“理念”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完全体验的一些概念。有些概念,比如“椅子”,在我们的日常体验中完全可以找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而有些概念,比如“美”,我们在日常体验中绝对找不出完全体现它的例子。只有艺术,由于具备超越日常生活的品质,才为我们提供了表达理念的载体。


为了解释艺术创作,康德还提出了一个关于天才的理论。这个理论所针对的问题源于这样一种情况:康德认为,美好的艺术无规律可言,因为如果有的话,美好的艺术就成了一种知识。可是如果没有规律,艺术作品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呢?很简单,天才天生具有一种能力,能够创作出激发人们审美快感的作品。“天才论”在19世纪、尤其是浪漫主义运动时期有很强的影响力。


康德在解释我们如何判断艺术作品时,对审美判断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他将作品的完美定义为作品所具有的、能刺激人们感官的特征与其目的之间的和谐统一。他认为,在评价艺术作品时,我们不仅判断它的美,更判断它的完美。这样一来,他就和亚里士多德持一样的观点,即艺术所体现的一些本质上令人反感的东西,如战争与疾病,我们均可以把它们称作“美”(有趣的是,康德认为艺术唯独不能使之变“美”的一种情感是厌恶)。


在今天看来,康德艺术理论中的某些观点具有一定的缺陷,比如他赞同艺术的风格应该是自然主义的,强调形式是艺术品唯一与审美有关的特征,等等。尽管这样,康德的理论还是说理深刻,影响深远……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