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活动邀请的90后诗人秦三澍是青年诗人的代表,除了写诗之外,他的工作也涉及批评写作及诗歌相关的学术研究,并翻译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秦三澍非常强调当代性,他的诗歌来源于生活,但未必是我们眼前的一杯水、一个话筒这种物理性的实体。在他看来,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语言装置,诗歌需要容纳更多的东西,关于诗歌的想法也需要不断更新。而写作本身就是一项体育运动,他在写诗过程中呈现出多方向的爆发力:虽然这需要整体的控制,但他希望力量能散射到不同的方向。
我要记录诗歌产生的动机本身
诗歌交流环节(部分)
01
晚餐
这首典型的少作诗写于2013年,对于还在习诗阶段的诗人来说,这种进步速度很让人震惊。这首诗的主旋律十分悲伤,暗含诗人与两位非常亲密的友人的“分手”。诗中的“窄门”是《圣经:新约路加福音》里面一句很著名的话,实际上诗人认为这首诗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宗教意味,而是想要给大家一种临界感,即当读者去体验某种东西时,需要去体验它的峰值。
“这首诗是在内心非常激烈的时候写下的,今天读仍很感动。在这首诗里,爱和悲伤不是大词,它们是非常落实的东西。我觉得上天在收回一些东西,那段时间是很多人同龄诗人都怀念的青春热烈的时期,大概是2012-2014年。”另外,“到窄门来”也引自于同济诗社的另一位诗人,“我对很多东西的征用是一种反深度的征用,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材料来挪用、拼贴,这在我后来的很多尝试中都有所体现。”

02
入梅及其他
* 向上滑动阅读全诗👆
这首诗具有高度的形式实验自觉性,在语言、声音及视觉层面有很多机智的混杂,从引文到正式的行文都有一些蹊跷的前后埋梗关联,并在每一篇每一节加上一些关键词性的法语外来词嵌入其中作为呼应。在这首诗中,诗人内心的很多东西和美国传奇女诗人艾米莉·伊丽莎白·狄金森(1830-1886)有很多应对的地方,同时巧妙地把狄金森的一些俚语放在诗中进行了呼应。
在秦三澍看来,诗歌有时也是一种以语言为材料的装置拼贴。在这首诗里,他如同一个胆大妄为的使用语言综合材料的艺术家,诗里融合大量的现成语、经典语句、腔调或词牌名称,而且前后间极有讲究。“我对很多事情是不相信的,我更相信的是去除我的性格及个性,真正地还原给语言及符号,给它们自主独立、自信运转的功能。”
03
潮汐篇
* 向上滑动阅读全诗👆
这首诗不是一首抒情诗,其中有一种蓄意引导的艳情机制。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用一套语码或机制去暗示及替换另一套,而是在自身和身体性的两套语码中进行高频切换,并试图以数学般的准确性来把握快感。这种写法把数学和无用性消耗间的关联描述得特别精确,在细节处对自然进行了不寻常的模拟。这首代表性的诗,更新了中国当代诗歌的色情联想文学机制。
秦三澍并不希望象征与被象征物之间有非常清晰、明显的映射关系,而是更喜欢一种弥散式的体验。所以他的作品设计时常很繁复,但最后像礼物一样打开时,却发现什么也没有。诗人希望读者也有潮汐一样的感受,当心情跟着作品的动线一起被“顶”上去的时候,又落空了。“我不知道我的终点在哪里,只是在写作过程中探索。什么时候我决定停止写作了,那一刻便是终点。”
04
雨后寄友人
* 向上滑动阅读全诗👆 这首诗被很多人作为秦三澍某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来看,这首诗在形式内部的打磨的分寸感和对虚实、有形与无形的张力的处理非常有法度。秦三澍是对现代汉语诗歌情景下的题赠诗思考得比较多的人,与古代酬和的写作诗不同,其题赠诗的功能发生了转移,在有效限定性和诗人最终能希望表达的某种程度上的公共性间达到微妙的互动关系。
秦三澍与人为善,与很多友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写了很多题赠诗,这种写作的冲动使我不会浪费自己的诗篇,当然在写作过程中,对旧体诗词的所谓酬和传统有着很多思考。”对诗人来说,不存在功利性的任务驱动,“我都是主动赠给他们,因为我要记录诗歌产生本身的动机。写作对我来说,是人与人间达到一种友爱的非常重要的通道。”

05
火狐篇
* 向上滑动阅读全诗👆
这首诗从字面上很容易把握,但如不仔细阅读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它表面上是诗人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形式实验之后,回归正常形式框架下的写作, 但又与老式写作不同。这首诗并没有统一的感情或运作线索,诗人把碎片似的很多情绪像黏土一样粘合起来,虽然看似整体,但每一部件的来源,每一个生成的过程可能都是不同的。
秦三澍有很多带“篇”的诗,都是写给其太太——诗人甜河的。在他看来,用“篇”其实也是想去颠覆一些东西,不同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的在汉语中被冠以“XX篇”的经典作品,一篇短诗是否也是“篇”、也是经典呢?而且在他的创作中,“篇”前面的核心词是万能的。在这里,火狐篇和狐没有关系,诗人借助了其本身给人的一种直觉性的场景或声音上的感觉,“我想要一种滑动在是非之间的取舍。”

06
不能禁止
这首诗是诗人和甜河及朋友在欧洲游历的记游组诗中的一首,在写法上收放自如、内心驱动力特别稳。和《入梅及其他》在语言综合材料方式上一脉相承,这首诗的写作装置更加复杂有趣,已经从简单的语音联想发展到整个结构的自动联想,在语感和节奏控制上呈现出中年鼎盛时期的大师风范。诗人以“论缘起”、“论矫饰”这种古典论辩式的小标题,在短短十几行间,把其作为青年知识分子及苦逼博士的生活全部都进行了自然的融入。
秦三澍26岁时开启了在欧洲的留学生活,那些让人感到膈应、尴尬、不适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频频出现,这首诗暗含诗人的一种祈祷,希望自己的诗通过语言泥沙俱下式的流动不会停止,能一直用汉语写作下去。“这组诗很古典,我给古老的问题赋予了一个当下的新的“身体”,我想做的是还原,而不是美化。另外,诗的标题是我在与“古典性”进行游戏。我在“论”的过程中尝试去回答并触摸这个问题,但其实也没有答案。”
提问环节
提问者 | 你觉得“诗歌”的定义是什么?我之前读过的诗歌大部分注重情感表露,让读者与诗人共情。我觉得你的诗更多地注重形式。除了形式,你还想表达什么?
秦三澍 | 简短地说,诗歌是由“我”定义的。这个“我”不仅仅是我本人,也包括在场的每一个“我”,但只能是“我”。而且,我认为对于诗歌只可能有某一阶段的定义,而不是统一的定义。在这个历史时刻,可能很多人反对,但我觉得诗歌是一种语言装置。当我这么定义的时候,我是很真诚的,因为我把诗歌还给了语言,当然我也把语言还给了诗歌。
秦三澍 | 这个绝望我有的,但是我后来寻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放纵自己。这两年我一直说翻译是临时的,因为我认为我的翻译肯定是不完整的,只能等更多译者来继续完善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想要达到相对完美的状态,只能将各种版本的翻译放在一起,进行所谓的“洗稿”。就个人而言,我们只会有单一或多个视角,永远不可能无死角地呈现,所以我确实不相信自己会做得很好。但是我觉得不能因为这件事做不好,就完全不去翻译它,因为翻译有它自己的意义。
秦三澍 | 我是一个非常强调当代性的人,当代性是我的追求。我要一切新的、未知的东西,所以我很少专门回头去看一些古典或经典的东西。就泛艺术领域而言,我对装置、影像、电子乐等新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以后也可能转向做这方面的作品,因为这些和我的追求更接近。我在巴黎和艺术家一起讨论,他们觉得我说的东西和他们实践的当代艺术的话题很接近。我觉得这很好。
我的诗歌确实来源于生活,但未必是我们眼前的一杯水、一个话筒这种物理性的实体。当我读一本书时,可能我看到的只是几个符号,而区区几个字符可能成为我理解很多问题的通道。而这本书本身要表达什么,我可能并不了解。我的有些诗里设置了烟雾弹,比如我有一首由引文组成的诗,叫《婚礼》,是献给蔌弦韩璐夫妇的。你读这首诗会觉得非常顺,但如果你好奇去看了这些引文的注释和出处,就会觉得很失望,因为我完全都是在胡乱引用,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是黑的,压根不是你理解和认同的意思。我是一个擅长让大家失望的人,非常不好意思。
了解更多
关于「诗歌来到美术馆No.57 | 秦三澍」
👉专访︱秦三澍:诗歌让当下生活如其所是
扫码回看活动直播
ATTENTION
▍往期诗人
黄灿然/欧阳江河/西蒙·阿米蒂奇/翟永明/李亚伟/王小妮/阿多尼斯/谷川俊太郎/杰曼·卓根布鲁特/西川/杨君磊/多多/蓝蓝/陈东东/亚当·福尔兹/梁晓明/沈苇/宋琳/柏桦/蒂姆·利尔本/阿莱西·希德戈/吕德安/倪湛舸/芒克/扬·埃里克·沃勒/王家新/维克多·罗德里格斯·努涅斯/尼古拉·马兹洛夫/费平乐/包慧怡/朱朱/万夏/鸿鸿/尤兰达.卡斯塔纽/特伦斯·海斯/蜂饲耳/哈利·克里夫顿/托马什·鲁热茨基/冷霜/管管/桑克/陈黎/罗恩·温克勒/马克西姆·阿梅林/高桥睦郎/黄灿然/杨小滨/保罗·马吉/弗朗切斯卡·克里切利/阿库乌雾/韩东/周鱼/伊冯·勒芒/露西·杜根/叶觅觅/马格努斯·威廉-乌尔松/秦三澍/雷武铃/孙磊/高桥睦郎/胡安·阿拉维亚/阿多尼斯/热拉尔·马瑟

Reading Recommendation
推荐阅读
🔗[诗歌来到美术馆No.55回顾] 叶觅觅︱将诗歌嵌进美术馆的墙壁与梁柱里面
🔗[诗歌来到美术馆No.60回顾] 高桥睦郎︱我能超越暴力而长大,是因为自然对我太温柔了
🔗[诗歌来到美术馆No.62暨七周年回顾] 只要有爱和死亡,诗歌就会一直存在|阿多尼斯
🔗[诗歌来到美术馆No.63回顾] 写诗像在黑暗中舞蹈︱热拉尔·马瑟
🔗[诗歌来到美术馆No.59回顾] “阴影”让这个时代更真实︱孙磊
🔗[诗歌来到美术馆No.58回顾] 我写作,是为了对时间的流逝感到安宁︱雷武铃
🔗[诗歌来到美术馆No.56回顾] 理解和回应一首诗靠的是生活体验︱马格努斯·威廉-乌尔松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