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她都学到了什么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2020年,木格堂线上课程教育企划——公开课,以反思研究为基础,导师将结合自身艺术实践,梳理相关的历史、流派、媒介与对应的理论体系,帮助你在新的艺术媒介中看到艺术创作的意义、生产、分布与定位,有效地将想法或已有知识概念转化为实践内容。同时,完成更清晰的自我创作定位,理解多种形式的图像展览,找到自身逻辑,完成展览,并将创作实践与研究和写作整体发展相结合。
●第一期⎥赵谦 - 图像,文本与物&场所,路径与身体体验
(2月16日-4月5日)
●第二期⎥林叶 - 日本摄影文化导论
(3月22日-5月10日)
●第三期⎥陈萧伊 - 流动的艺术媒介
(4月12日-5月31日)
●第四期⎥郝浩然 - 声音装置艺术
(即将开课 5月17日-7月5日)
●第五期⎥王欢 - 策展与写作的发展逻辑
(即将开课 6月7日-7月26日)
*更多课程信息请看文章结尾处
在第一、二期公开课中,赵谦和林叶老师分别围绕“图像,文本与物、场所,路径与身体体验”、“日本摄影文化导论”两大主题展开了讲述。通过导师公开课的形式,学员不断扩大自己创作的自由度,丰富图像语境,借助媒介的创造力克服局限性。●下面是木格堂学员赵同学的课程体会分享↓
从自我认知到创作实践
我目前是大四在读,正在准备自己的第一个作品。作为一个转专业申请硕士摄影方向的学生,从「开题」、「调研」到「实践」,每个环节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这种比较陌生的创作形式和环境中,我产生出如何将一个概念通过艺术形式转化为一组作品的疑问,也是这次想通过公开课来帮助自己梳理有关创作思考的原因。
在第一期课程中,老师将创作者分为“天真的”与“伤感的”两种思维倾向或身份参照,这对我影响很大。我以先“认识自己”为契机,发现了作品中存在的一些理性与感性表达方式之间的冲突。因为对我的作品而言可能更需要“精确性”,所以一些偏“天真”的形式的确会影响观众观看和理解,比较含混不清。并且后来在老师介绍的关于整理作品的方法中,也能按照这种身份参考去理一理自己的作品逻辑,让创作思路变得完整和清晰。这有点类似先为自己定下一个创作语境,只有当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与偏好,才能在之后的创作环节中找到清晰的逻辑依靠或是出发点,尽量避免出现作品细节上解释不够或形式对接不上的失误,另外也能从这一步展开更多的调研。我目前的作品本身也与二手图像有关,所以课程中老师介绍的关于在当代摄影中,图像挪用功能与意义给我提供了一些创作上的参考,也让我回头反思自己使用二手图像的原因以及它们能起到的作用。同时也让我找到了一些关于在当代摄影语境下如何灵活利用图像意义,以及怎么对二手图像进行再创作、找到概念与形式平衡点的思考入口,也是寻求探索图像原创性被弱化的同时,重新激发它所具有的其他功能意义的一个思维过程。
在课程中,老师通过介绍和分析一系列艺术家对文本和图像的使用方式,来帮助我们理解摄影中文本的功能性,以及当它作为作品抽象概念与现实基础之间的平衡点时,能发散或使用的形式与创作方法。
我也得以在这种参照系的帮助下,回到自己的作品中并进行了一些基于文本角色、功能的改变和尝试,进一步利用文本在图像作品中辅助叙事的功能,让它成为作品概念和线性思考基础。而对这种将文本与作品紧密结合的形式的摸索,也帮助完善我作为一个“伤感的创作者”所需要的作品结构是如何的,为我抽象的作品概念提供了一个相对具象的“视点”。而在第二期林叶老师的课程中,则是帮助我重新认识了作品中“个体性”与“时代性”的关系- 例如个体性如何从作品思维和概念的独立性中体现,而时代性是如何在个人不断思考当下社会的现状与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我所理解的个体性与时代性一定程度上是紧密结合的,所以在我未来的创作中,作品概念的深刻性与作品中概念抽象转化的准确性,以及它反映意义的广泛性也许会成为我评判自己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
#赵同学课堂调研
另外,林叶老师也提到在制作作品时过于强调摄影语言的雕琢就会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框架中,也就是说过于强调修辞反而缺乏了内容。这让我一定程度上联想到了自己正在制作的作品,也让我对自己所选择的形式进行了一些反思,比如过分依靠形式感建立图像感受是否会变得只是在自己的世界中阐述概念,所以对我来说下一步的改变其实是有必要强调时代与社会的。
课程中老师通过对梳理了摄影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让我联想到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历史发展中出现的社会意义、图像意义或者社会态度上的改变。
其实也是给我提供了一种回到摄影艺术出现、成长的过程中反思它的局限性和继续探索可能性的起点。也让我更明确的意识到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的自由度,以及我们对摄影的学习和探索还有很多空间。

#赵同学课堂调研
对我来说,这种公开课的形式和平时一对一的课程相比,更有一种向人群叙述自己对艺术媒介浪漫认知的感觉。
在这种课程的形式中,我对老师所表现出一种对图像的纯粹热情和一种对视觉媒介流动性的理解的感受很深刻,也让我意识到或许以自己的感受作为出发点思考媒介与社会生活可能对创作来说更能提高自由度。
* 以上为木格堂公开课学员赵同学的课程体会分享

本次公开课木格堂邀请了艺术家、摄影师、策展人、写作者等不同身份的实践能力强的知名导师前来授课,学员可以得到更专业、更全面、多维度的艺术学习。
课题的开设含有不同的方向与角度,导师们分别讲授当代艺术、摄影文化、创作定位、展览呈现、图像阅读与写作实践、声音表现等内容。在不同类型的课题开设下,公开课囊括了整个创作过程,从前期的理论梳理至后期的展览呈现,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所需学习方向进行课题选择。

授课时间 第四期5月17日开课;第五期6月7日开课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