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PSA晨读 | 十二座理想之城 · 纽约之脑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阅读可以行走,跟着耳朵思考


🌅 📖


2020年,“烟囱PSA”的全新栏目“晨读”与你相约清晨9点。这档栏目邀请PSA出版物的读者们为大家朗读感动或是启发他们的篇章。度过漫长的社交隔离期,我们的生活似乎走向了一种陌生的常态。值此特殊之时,我们计划重读意大利传奇建筑小组“超级工作室”(superstudio)的代表系列作品《十二座理想之城》(收录于《超级工作室1966-1978》),透过这些蕴藏着生命政治纬度的建筑畅想来探索迈向未来的新路径。


在六周时间内,十二位来自文学、建筑、艺术、科幻领域的朗读者将朗读十二座城池,他们将陪伴我们共同开启一段旷日持久的集体旅行。《第三座城:纽约之脑》将由策展人莫万莉为我们朗读。下期预告:陈楸帆朗读《第四座城:宇宙飞船之城》)


💬


Superstudio的12座理想之城构造了12座象征“人类2000年文明的汗水与血泪所铸成的成就”的理想城市。混杂着些许科幻,些许反乌托邦,些许讽刺,些许黑色幽默,在这12座城市中,建筑与技术融为了一体,形成了对人类主体的终极掌控,而Superstudio作品中潜藏的建筑的生命政治(bio-politics)主题则得到了极致的体现。在12座理想之城中,每一位居民都生活在完全的满足与平等之中,他们的需求被无时无刻地由各种技术满足,甚至死亡也不复存在。唯一的前提则是,他们需要完全遵守“建筑”的控制,成为这12座理想之城的自愿的囚徒。或许正是在这层意义上,在“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的今天重读这一文本,另有一番意义。Superstudio的12座理想之城,会是“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的极乐之所,抑或是在当下引发争论的阿甘本式的“例外状态“的终极版本?

——莫万莉


🔊

超级工作室,《十二座理想之城 · 第三座城:纽约之脑》,1971年,设计图。


在曾经是纽约的那个灰色空间里,在遭到大火肆虐最严重、最混乱、最看不清原貌的地方,具体来说,就是原本的中央公园所在地,大约在81街那个位置,这座城市巍峨而立。

当其他人意识到那次爆炸污染了全纽约居民时,这已无法弥补,他们的身躯腐坏到难以补救的地步,于是决定兴建新城。那是一个长、宽、高皆180英尺(约54.86米)的立方体,外覆长、宽皆10英寸(约25.4厘米)的石英砖,每一块石英砖上有一个直径9英寸(约22.86厘米)的镜片。外面这层覆盖物的目的是聚光,好让室内的感光层将其转化为城市运作所需的能源。

这个立方体是由单边10英寸(约25.4厘米)的实心连续小立方体容器组成,材质是一种特殊的永久稳定的透明塑料。每个立方体容器内都有一个圆形凹槽,槽内注满生理盐水,大脑浸泡在盐水中,容器壁中埋设导管,由外不断更新生理盐水,以取代血液循环。有电极系统接入大脑,让大脑与大脑之间可以直接交换信息。


超级工作室,《十二座理想之城 · 第三座城:纽约之脑》,1971年,摄影蒙太奇。


城市中心有一个长、宽、高各33英尺3英寸(约10.14米)的方形槽,与大立方体立于同一平面上。方形槽和外部由一条宽3英尺4英寸(约1.02米)、长6英尺8英寸(约2.03米)、深58英尺4英寸(约17.78米)的通道连接。方形槽内主要安装生理盐水的再生和过滤设备。过滤过程格外重要,必须滤除所有毒素,避免大脑坏死和老化。

这座城内住着一千万零四百五十六个大脑。在走廊和中央方形舱的淡红色微弱灯光下,可以看见透明壁内那些大脑缓缓搏动,沉浸在无尽的沉思中,或专注于无声的永恒对话。将外在感知完全阻隔在外之后,大脑的思想得以升华,时间与太阳的寿命同长,可以自由追逐智能与疯狂这两个终极目标,或许还可以追求绝对知识。

大脑比人类活得久,它们将看着人类走向毁灭而无能为力,既无法加速毁灭,也无法延迟毁灭。最终,留下来的只有大脑。


——摘自《超级工作室1966-1978》316-318页



🗣 朗读者简介



莫万莉,青年建筑学者,策展人。她的研究关注当代生活方式和物质及非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她曾策划“甜蜜的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7)和“止物”(北京OCAT研究中心,2018)等展览,并担任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和上海2017城市空间艺术季助理策展人。她目前担任Architecture China杂志执行编辑。她曾在包括《时代建筑》、Retrospecta、《Wallpaper卷宗》、《艺术新闻》等刊物多次发表文章。莫万莉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博士候选人。她于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




📚
书目简介

《超级工作室1966-1978》

著者:加布里埃尔·马斯特里伊(Gabriele Mastrigli) 编 

倪安宇 /徐明松 / 陈至秀 / 吴嘉琪 译

出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拜德雅图书工作室

联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泼先生

赞助:意大利驻沪领事馆文化处

页数:584页

购买方式: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在线购买画册。


《超级工作室1966-1978》是《Superstudio Opere 1966-1978》的首次中文版译介,后者是一本关于“超级工作室”的意大利版典藏文献,全面回顾了这一意大利先锋建筑团队自1966年创立伊始至各个阶段的演变历程。中文版按照时间线索回溯了“超级工作室”的创作经历,详尽地介绍了每个系列的作品内容。此外,本书还特别收录了“超级工作室”成员在不同时段撰写的文章,以创作者的第一视角阐释每件作品的创作背景与灵感、暗藏的叙事以及蕴含的深意。




十二座理想之城

第一座城:2000吨之城 by芬雷




十二座理想之城

第二座城:时间螺旋之城 by冯果川



更多晨读系列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超级工作室50年
Superstudio 50
时间:2017年12月16日— 2018年3月11日
策展人:加布里埃尔 · 马斯特里伊(Gabriele Mastrigli)
主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联合主办: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特别支持: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乔万内利收藏中心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7年年终大展“超级工作室50年”为公众呈现意大利著名建筑团体“超级工作室”(Superstudio)在亚洲地区的首次大型回顾展。“超级工作室50年”展览按时间顺序,通过逾两百件装置、绘画、蒙太奇摄影、设计手稿、版画、出版物及影像系列作品,回望了这一传奇建筑团体自1966年成立伊始至八十年代初正式解散的完整职业生涯。重访这段建筑激进史的意义在于,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开启一场超越建筑范畴,对建筑本质和人类未来城市生活形态的追问。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