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天下几人画古松——经亨颐先生的书法和印章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天下几人画古松
经亨颐先生的书法和印章

选自 | 《西泠艺丛》2020年第3期 总第63期 |



文/管继平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在20多年前,有一部反映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电视连续剧,片中的人物形象除了弘一外,另几位也让人有较深的印象,其中就有一位是经亨颐。只不过是剧中的经亨颐似乎扮得有点油头粉面的模样,与我所了解的实际形象相去太远,但其中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杭州高级中学前身)的一些故事情节,还是引人入胜的。


经亨颐,字子渊,号石禅。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也是一位卓有才华的金石书画家。他的书法得力于《爨宝子碑》,但又不是十分相像,而是以帖入碑,兼收并蓄,写得颇有古朴文气。所以他的字虽让你觉得似曾相识,然而又自成面目、别具一格,因此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只是现在知道经亨颐的人还是不太多。当年他和李叔同都曾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经亨颐是校长,李叔同任音乐图画教师,两人结下了较深的友谊。所以,当今许多读者都是在了解弘一大师的故事时知道经亨颐名字的,因为只要提到李叔同在浙江一师的这段生活,总不能不提到经亨颐、夏丏尊等几位挚友,而真正作为专题独自介绍经亨颐的文章却很少。其实无论是作为教育家还是书画家,经亨颐先生都非常值得向读者做专题介绍。


经亨颐早年和鲁迅先生同期赴日本留学,他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回国后兴办教育,和鲁迅先生等一同执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那时的校长是沈钧儒,教职人员还有鲁迅、许寿裳、朱希祖、张宗祥等,他们关系都不错。后沈钧儒、鲁迅等人离校,经亨颐任校长,该校遂又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经亨颐是教育改革的先驱人物,他推行“与时俱进”的办学方针以及人格教育理念,对当时的教育界影响很大。在经校长的主政期间,浙江一师人才济济、风云一时。如夏丏尊、李叔同、姜丹书、刘大白、陈望道等,都曾在浙江一师任教,培养了如刘质平、丰子恺、潘天寿、曹聚仁、魏金枝等一批优秀的学生。五四运动后,经校长倡导新文化,大胆改革教育,后遭守旧势力排挤而革职,结果爆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一师学潮”,其焦点就是学生为了挽留辞职的校长经亨颐,又称“留经运动”。故事发生在1919年秋,新文化运动兴起,由于校长和教师的鼓励支持,浙江一师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上的速度很快。教师中,夏丏尊也是一位教育改革的先锋人物,他和刘大白、陈望道、李次九被称为“四大金刚”,共同支持新文化运动,革新语文教学,由于“所选国文讲义,全用白话,弃文言而不授”,所以被教育厅勒令查办。然而此时身为校长的经亨颐却顶住压力继续支持教改,此举使教育厅非常恼火,索性掉转枪头下令撤换校长,因此引发了经校长辞职而学生群起罢课要求当局收回成命的“留经运动”。结果,当局出动军警镇压,各地学生纷纷罢课声援,一场学潮也就成了当时新旧文化势力的矛盾冲突,影响波及全国。


这则故事也从侧面反映了经亨颐先生的道德人品以及他在教育界和学生心目中的威望。离开浙江一师后,他回到家乡上虞,在一位财力雄厚的乡贤陈春澜先生的赞助下,在白马湖畔创办了春晖中学。由于经亨颐先生自身的人格魅力及其在文化界德高望重的地位,又将一大批文化艺术界的著名人士吸引过来,像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等都是该校的主将,还有来白马湖做短期讲学的蔡元培、弘一法师、黄炎培、俞平伯、叶圣陶、刘大白等。若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都是有着显赫声名的大师名家,那时竟云集于一所小地方的私立中学,倘放之于今天,那是绝对难以想象的。因此,不消几年,春晖中学就声名日隆,赢得了与天津南开中学齐名的“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美誉。


除了教育家外,经亨颐先生还是一位有着深厚艺术造诣的金石书画家。20世纪90年代,我曾在杭州一家小书店里无意中觅得一册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经亨颐作品选》,书中收录了经亨颐先生诗、书、画、印四个方面的作品,虽不太多,但尝鼎一脔,基本也可从中了解到经亨颐的多面艺术才华。


◎ 图1  游华山咏松


经先生早在髫龄时即嗜书法篆刻,书法尤宗《爨宝子碑》,但以隶书的笔法作楷,颇得闲逸之妙趣(图1)。他把玩印章受父亲的影响,初不得法,后取法汉印,印艺益进;再参以《三公山碑》《石门颂》笔意,使其印看似平实简朴,实乃端庄清雅,厚拙中见精巧,浑穆中有灵动。《经亨颐作品选》一书中收有印章60余方,几乎全是自用印,如白文“经亨颐印”(图2)、“颐者”(图3)等,都植根于秦汉,温和含蓄、古意盎然。还有“天下几人画古松”(图4),线条古拙,章法天然,不做过多的修饰,却显钝刀下的率性。这方印钤于画幅上,与虬松坚忍挺拔、不屈不挠的品性似乎也非常的吻合。可喜的是,书中印章大多还都附上了边款,既可了解作者的创作时间或其他背景,也让人欣赏到作者的边款艺术。经亨颐的印章边款,篆隶真行无所不能,而且他还以《爨宝子碑》的行楷笔意作款,奇崛朴拙、别具风采,充分体现了他极高的书法造诣。就我所见的文人印家中,能将边款刻得如此丰富多样的,大概除了经先生之外,很难再找出第二位了。



许多人都知道,在浙江一师时,李叔同和一位学生曾发起成立乐石社,其时经亨颐、夏丏尊、费龙丁等均为乐石社成员,而且他们也都是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员。当年潘天寿考入浙江一师时,源于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也积极参与乐石社的活动,学习书法篆刻。潘天寿曾与学生说过,他一生最幸运的事就是遇上两位好老师,一是大家熟悉的书画大师吴昌硕,另一位就是他在浙江一师的校长经亨颐。据称潘天寿早年在乐石社学印时,经先生曾指导他:“治印非以整齐为能事,要取其自然。另外,治印须胸中先有书法,你可以先学秦篆汉隶。”所以,受经先生的指点,潘天寿也曾学过“二爨”,尤其是经亨颐书法中那种刚柔相济、舒卷自如的闲逸风格,无疑对潘天寿后来的书风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天下几人画古松”是杜工部《戏为双松图歌》中的诗句,算不得人人皆知的名句,经亨颐先生画松之余,借来刻了一方闲章,钤盖在自己的画作上聊以自娱。因为,经亨颐非常爱松,也喜画松。他在上虞白马湖的住处,周边有三棵巨松合抱,因此他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长松山房”,自号“长松主人”。记得好多年前,有一幅潘天寿的五尺对开条幅《长松山房图》,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亮相,后以人民币190万元的高价成交。这幅画就是作为学生的潘天寿,应老师经亨颐之命所绘。画的落款最后题曰:“颐渊师筑长松山房于白马湖滨,命作是图并歌之以诗。十九年夏初,阿寿。”由此可知,此画作于1930年,颐渊是经先生的别号,估计那时经先生于白马湖的新居刚落成不久,潘天寿以画贺之。


在书画艺术圈内,经亨颐先生也同样有着广泛的交游与人缘。数年前在杭州的一次书画拍卖会上,人们就发现了一幅徐悲鸿与经亨颐合作的《竹石图》,在之前广东举办的徐悲鸿精品展上,还曾见过他们合作的《竹枝母鸡图》,由此可见他俩的友情绝不是泛泛之交。经亨颐与张大千、何香凝、黄宾虹等艺术大师都有书画交流、诗酒唱和的杰作。经先生的画,多以竹、菊、松、梅、水仙等清隽之品为题材,尤其是松,最为其所爱。他曾赋诗曰:“为木当作松,松寒不改容。我爱太白句,居亦曰长松。”寄托了他清正刚直、不随流俗的品性。虽然他自云“五十始学画”,但却出笔不凡,无师自成。其作品画意清新、简约,活脱文人写意画风格。尤其是他的题款,一手从《爨宝子碑》化出的小楷书,线条迟缓中带拙意,结体方正中显儒雅,真可谓是韵味十足。笔者在《经亨颐作品选》中曾读到他与何香凝合作的《梅兰双清图》、与张大千等合作的《山斋珍果图》,总款皆由经先生所题,数行小字,不温不火,似篆似隶,不但与整幅画面互相辉映、和谐相融,而且还为整幅画面增添了浓浓的书卷味。


由于是诗书画印的全才,和许多艺术家一样,经亨颐也有对自我诸项艺事的排行,他曾说:“吾治印第一,画第二,书与诗文又其次也。”他在少年时代即喜爱篆刻,取法汉印,参以《三公山碑》意趣,所作端庄清雅、浑穆灵动。其印章的边款也十分精彩,篆隶真行无所不能,而且他还以《爨宝子碑》的行楷笔意作款,奇崛朴拙,别具风采,充分体现了他极高的书法造诣。


◎ 图5  经亨颐致方介堪尺牍


1929年,经亨颐在上海与一些书画名流成立了寒之友社,当时的一大批名家如张大千、黄宾虹、陈树人、张聿光、谢公展、何香凝等都是社友。而作为社长的经亨颐,此时也进入了书画创作的高峰期,与这些活跃于沪杭的书画家们时相往还,聚则风雨泼墨,散则诗书酬唱。而同为社友,后来一跃为中国画坛巨擘的刘海粟、叶浅予、潘天寿、方介堪(图5)等,当时都还是经亨颐眼里的小同道。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何香凝女士,不仅与经亨颐先生是画坛知己,在书画之外,还成了儿女亲家,著名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廖承志与经亨颐的幼女经普椿相识相恋,结为了秦晋之好。


◎ 图6  芭蕉梅花轴


经亨颐50岁始学画,他以深厚的学养以及高超的书法篆刻造诣,使得他学画的起点很高,以松竹梅、水仙、菊花等为主,如《芭蕉梅花轴》(图6)、《竹影仙姿图》(图7),简淡疏秀、清隽超逸,出手不凡。经亨颐有一方闲章“五十学画”(图8),1926年刻于白马湖。那一年他正好50岁,表明了他晚岁学画之意。


◎ 图7  竹影仙姿图


◎ 图8  五十学画


文人所谓的这种艺事排列,往往带有很多的玩笑成分,而且自称的与外界认可的常常会有很大的偏差,只能姑妄听之,当不得真。于右任先生闻之就说:“(经亨颐的诗)超逸冲淡,上宗陶孟,下亦出入倪云林、吴野人之间……安得在书画治印之下?”





《西泠艺丛》投稿邮箱 | xlyc@xlys1904.com
咨询或订阅电话 |(0571)87035360
责任编辑 | 王大啸、吴勤勤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