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开始,华·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将推出全新专栏"设计思",在展览和活动之外,开辟一个沉静思考设计、关注前瞻性设计思潮的线上空间。第一期专题“临近未来”邀请青年撰稿人郭图图以安东尼·邓恩(Anthony Dunne)和菲奥娜·雷比(Fiona Raby)创建的“思辨设计”为原点,将陆续推出十篇系列文章,对这一在“批判性设计”的基础上激活迭代的理论和相关作品进行梳理解读,启发我们思考设计如何作为一种更开放的、去说教的、有想象空间的思辨性实践,介入社会,面向未来。
设计的多重维度
邓恩和雷比一直尝试让设计变得多元化,并脱离消费主义和高科技带来的束缚。
A/B表是思辨设计的开始,也是思辨设计的宣言。表中罗列了一些设计的关键词:A表中的关键词展示了设计是如何被大众理解、认知的;B表里则罗列了他们正在尝试的设计方向和途径——思辨设计。B并不是为取代A而生,而是增加了设计的维度、对照组和讨论范围。同时,邓恩和雷比也期待C、D、E等等列表的出现。
*A/B表
《思辨一切:设计、虚构与社会梦想》就是从B表展开,串联不同的概念,将这些概念作为当代设计实践的延伸,并与历史联系。A表代表了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特别是“解决问题”和“设计即答案”这两个词在设计领域被无数次提及。我认为在A表里,设计被赋予了一个光环,被视为“万能方案”,带有肯定性和消费主义;而在B表里,我看到设计的弹性、张力、反思和社会责任性。
未来的观看之道
*PPPP图
2009年,未来学者斯图尔特·康迪在皇家艺术学院展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图表,其中描绘了不同未来的潜在可能性。图表从“现在”进行发散,呈现出几个锥形图案。每一个锥形都代表着不同水平的可能性。邓恩和雷比被这个不完美却有极大帮助的图表吸引,并纳入了思辨设计中。

第一个锥形是“很可能的未来”。这是大部分设计师实践的领域,它包括了除极端情况,如金融危机、自然灾害、战乱等之外很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大部分的设计方式、设计过程、设计工具、公认的好设计,甚至设计教育都以它为方向发展。尽管在以上方面甚少作出解释,但如何评判设计,与对“可能未来”的清晰认知有极大关系。

第二个锥形是“似乎可能的未来”。这里是情境规划和预测的领域,也是探索什么可以发生的领域。貌似合理的未来并不是一种预测,而是探索经济、政治上的未来可能,确保大型机构能应对一系列的可能性并蓬勃发展。20世纪70年代,比如荷兰皇家壳牌这样的大企业开发了一种技术模拟不同的未来可能性,以保证企业能顺利渡过自然、经济、政治上的大规模变动。

第三个锥形是“可能的未来”。这里的方法是建立今日世界和“推荐的”世界的联系。加来道雄在《不可思议的物理》中陈列了三种不可能。他认为根据我们目前对科学的了解,第三种最极端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只有永动机和预知未来。此外其他所有的变动,如政局、社会、经济、文化,都不是不可能预测的,只是对我们而言比较难以预想它如何发生而已。在设计的情境中,我们相信,第一,它的可能性应建立于科学的基础上;第二,从当下到设计的情境中,应有迹可循。尽管是完全虚构的,新的大环境仍需由一系列的可靠事件引导产生。这能有效帮助大众联系现实和虚构情境,并进行批判和反思。这也是思辨文化的领地——写作、戏剧、科学幻想和社会幻想等等。尽管有推测性质,专家也还是会在建造情景时被咨询。如戴维·柯比(David Kirby)在《好莱坞里的实验服》(Lab Coats in Hollywood)中点出思辨情景和奇特科学的区别:专家的作用不是防止“不可能的”出现,而是化“不可能”为“可接受”。

在“可能的未来”锥形之上就是“幻想”了,邓恩和雷比对此不怎么感兴趣。幻想只存在于它自己的世界里,和我们的现实世界只存在非常微小的联系,但它还是有价值的,特别是在娱乐方面,比如童话、超级英雄和太空歌剧。

最后一个是“合意的未来”。它介于“很可能的”和“似乎可能的”未来之间。如何理解“合意的”呢?对于谁是合意的呢?又由谁来决定是否合意呢?显然它的定义并不是直观的。当下它由政府和行业所决定,尽管我们是消费者和投票者,但我们权力有限。就像在《虚构的未来》(imaginary futures )中理查德·巴布鲁克(Richard Barbrook)将未来作为当下进行组织化和正义化的手段,服务于少数特权阶级的利益。但如果,我们能构造具有社会建设性的虚构未来,设计能帮助人们作为市民或消费者更活跃地参与其中吗?如果可以,应该如何进行呢?
这个领域正是邓恩和雷比感兴趣和付诸实验的地方:不是尝试预测未来,而是用设计发起关于不同可能性的讨论;并共同定义一个“合意的未来”,从公司,到城市、到社会。设计师不应该为所有人定义未来,而是应该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为大众的讨论创造出一个个作为“催化剂”的未来。设计为专家们提供了想象的实验田,通过对材料的洞悉,将想象植入日常生活,并进一步为共同思辨提供平台。相信通过更多的、针对所有社会层次的思辨以及探索多样的情境,会使现实变得更有延展性。虽然未来依旧不能被预测,但可以让可成就我们渴望的未来的因素就位。同样地,也可以早早剔除或限制导致不良未来的因素。
在思辨设计里,”未来“不是一个目的地,而是可能性和对于不同可能性的选择和实验。B表和PPPP图对思辨设计有奠定大局的意义。B表通过一系列关键词定义了思辨设计和它的工作方法论。PPPP图通过可能性程度的高低划分了不同未来,并在不同未来里划出了思辨设计的实验田——“合意的未来”。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未来呢?如果我们都是奇异博士,能看见所有可能性并在完美的时间做出最完美的决定,便能抵达“最好的”结果。但是现实往往更复杂,所以我们便需要尽可能讨论不同可能性,推测它们的方向,讨论哪一个是我们想要的,而不想要的那些会把我们带往什么样的未来。
下一篇我将围绕生物、基因、道德人伦介绍一些思辨设计的概念和作品,探讨在我们拥抱科技发展同时,导致的边界模糊和因果,继续探讨”合意的未来“。
更多链接:
郭图图
出生成长于广州,是一名设计师/胶片摄影师/自由撰稿人/策展人。2019年本科毕业于荷兰威廉·德·库宁艺术学院(Willem de Kooning Academy)。沉迷脱口秀、cult片、失败的艺术和科幻小说。
编辑:刘阳、李晓瑜
欢迎投稿
“设计思”专栏公开征集设计评论与思考类优秀稿件,稿件一旦被征用,我们将支付相应的稿费并将文章发布在华·美术馆平台。
投稿邮箱:media@oct-and.com
华·美术馆
华·美术馆是中国第一家设计美术馆,由华侨城集团投资兴建,于2008年9月1日在深圳华侨城正式成立,现为OCAT馆群中的设计馆。
华·美术馆以推动设计的交流、发展和研究为主要方向,关注设计的实验性以及跨学科的创新力量。长期致力通过展览、教育、收藏、研究工作,实现公众与设计、艺术和文化的链接。
(正在展出)
开馆时间: 10:00-17:30(逢周一闭馆,节假日照常开放,特殊情况以馆内公告为准)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深南大道9009 - 1号(华侨城洲际大酒店西侧)518053
交通信息:地铁罗宝线(一号线),华侨城站C出口
门票:“巴别塔迷思——华·美术馆馆藏展”期间免费开放
电话:0755-3399 3111
www.oct-and.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华·美术馆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