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2020 | 王舒野:怎样“观看”,从根基上影响着我们的思与行和生活,需深究。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面对眼前的世界,任何一种感知方式,都在其有所显现的同时也有所遮蔽,或者说,感知中的显现本身就是一种有取向的相对遮蔽。我所实验的摆脱区分化视觉的“无差别观看”,就是想把被惯常的认识性目光所遮蔽的非对象化视觉揭示出来,是尝试对独占优势的对象化视觉感知的对照性增补,该增补针对着人类中心主义感知惯性的偏颇。
王舒野,196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89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90年移居日本,十年间未发表作品,为探究哲学、宗教等精神思想和视觉艺术而默修独研。期间形成基于现代性反思的原创性艺术方法论:提出“无差别观看”(即未经认识性意识介入的视觉),实验以此来开拓视觉上的“与世界的非对象化关系”;作品以废除了物体认识的现实世界新呈现,来揭示被惯常的对象化世界观所遮蔽的非对象化感知维度,并进而揭示该感知维度中的世界本来的安详。其艺术理想是通过深挖非对象化的思维和感知,而从根本上促进生活方式和文明走向的转变。其对视觉方式与视觉表现的实验性探索,贯穿于之后的创作并且不断深化。2001年以来,在日本的池田20世纪美术馆、东京画廊+BTAP等著名艺术机构连年举办个人艺术展,并应邀参加各种重要国际性联展。2011年获得日本文部科学省文化厅主办的“TAKASHlMAYA美术奖”。现为独立艺术家,工作生活于北京和日本镰仓。“新䑃胧主义”的发起艺术家。我目前在日本镰仓市,日本的疫情也日趋严重。政府发布“紧急事态宣言 ”后,社会生活的有些方面陷入停滞状态,部分生活用品、工作用品(画材)等己经入手困难。我认为,艺术家能做的,是把这样的灾难与进一步反思我们人类的文化、文明、生活方式相关联;把自己的艺术探索与现代性的反思相关联。抗击疫情的主角是医护人员,我们能做的,是呼吁社会整体的反思和改变,反思和改变我们现行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所作所为。在准备8月~9月比利时个展的作品,虽然不知该展能否如期举办。除上述比利时的个展外,今明两年还预定了一些国内外的个展和联展,都需要新的作品。尤其是今年打算尝试一下立体的作品,但需要相关工厂在技术和材料方面的合作,看目前的疫情状况,后续能否得到厂方配合尚不可知。意识。我们的时代需要人类社会整体拥有更迫切、更深刻的危机意识,对人类现代文明走向的危机意识,其核心问题是必须改变我们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贯性思维意识。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改变的能力。基于自我反思的不断自我改变,是人类文明、文化发展的不变脚步;继于自我改变的不断自我反思,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不变智慧源泉。零散时间随意又翻翻《临济录》,时下似乎更需“随处作主”。227.3 x 181.8cm 油彩 帆布 2007193.9 x 130.3cm 油彩 帆布 2013181.8 x 227.3cm 墨 麻纸 2014181.8 x 227.3cm 墨 麻纸 2014王舒野 :我的视觉艺术探索从开始就是在方法论上的探索库艺术= 库:有句话讲,“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的看到”,因此观看与理解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的观看实际上受制于我们的思想,也就是哲学观。是否正因如此,您才会从哲学切入,来改造自己的艺术?王舒野= 王:“观看”紧系于世界观及思想方法,对“观看”的探究伴随着哲学思考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有趣的是,我的视觉艺术探索如果从结果上说,却是在追求一种“观看”对通常意义的(含认识性意义的)“理解”的脫离。我的切入点是直接对“观看”的惯常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之局限、遮蔽、盲点进行深究。具体说就是深究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的局限、遮蔽、盲点,进而在视觉艺术实践中尝试超越其局限、显现其遮蔽、补充其盲点的特殊“观看”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不自觉地把世界作为反映人的意图和目的的对象来看待,所有对世界的理解都介入了人的意愿和观念。这种理解模式虽然赋予了世界以清晰的概念及逻辑性的分析与判断,但是却遮蔽了这些理解模式之外的世界真实。所以,我们在思考事物时应该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思想方法本身 ;我们在观看世界时应该先反观一下自己的观看方式本身。对自明前题和最基本问题进行发问与重新审视,才可能查觉到我们的思维和感知是否有或者有哪些偏颇、局限、遮蔽,盲点。233.7 × 173.5cm 四联幅 墨 朱墨 麻纸 2018233.5 × 178.0cm 四联幅 墨 麻纸 2016库:东方文化和艺术有自身的哲学体系,但在艺术家的实际操作中,因为显得过于玄虚而往往成为空话套话。而您自身的哲学建构却直接造就了艺术语言的生成。是这样吗?
王:由于我的“观看”探索起点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对象化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的超越,即对其局限的打破、对其遮蔽的显现、对其盲点的䃼充,所以,我的视觉艺术探索从开始就是在方法论上的探索 。既然是打破既有方法论的局限和对其遮蔽的显现与盲点的䃼充,也就自然地生成了自己独立的方法论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库:比如像“裸视时空”这样的概念,是否不仅仅是一种对于东方传统哲学的继承,更加是在泛览西方现代、后现代哲学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反观?王:“祼视时空”的观看方式,形成于对一般惯常观看方式的反思与超越。通过接触西方现代、后现代哲学,对东方传统哲学有了当代意义上的新认识,发现人类近、现代文明的一些缺失之处可以在东方传统智慧中汲取到营养。“裸视时空”即是应对时代的精神问题与需求,实验东方智慧在观看方式上的开新运用。“裸视时空”、“无差别观看”、“非认识的目光”这三个自创的概念,实际上是同一所指的不同表达,都是指除去了人的认识性意识介入的观看方式。“裸视时空”强调排除人的认识性意识带来的附加干扰,突出了回归世界之本然清静的立场(形容剥去人为附加的外衣而直观本真,属于文学性的表达);“无差别观看”强调排除人的认识性意识带来的相对分别,突出了立足于绝对的终极整体立场(属于从东方传统智慧角度的表达);“非认识的目光”直接强调排除人的认识性意识,突出了脱离主客二元对立的把世界对象化的立场(属于从现代哲学角度的表达)。这三个共通性概念所针对的核心问题,就是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惯性和感知惯性。库:西方的现象学也讲求“搁置观念”,“纯粹”的去看;中国古人则讲“澄怀味象”,您的“裸视时空”是否与此有关,又有哪些不同?王:现象学的“搁置”自然态度,“中止判断”,排除自然之知,是在采用类似笛卡尔式普遍怀疑一样的方法,以获得排除了经验因素后不可排除的纯粹意识,从而回到建构一切意义之基础的先验自我,即所谓“现象学还原”。现象学注重的是对意识本质的研究和描述先验的、绝对的认识之根本与法则。“裸视时空”虽然也采用意识内部的排除法 ,但其排除的是人的认识性意识本身,并因此获得虛静的“纯粹视觉”(真正超二元对立的“前认识”“前知识”的本源性世界)。宗炳《画山水序》中的“澄怀味象”与其前一句的“含道映物”一样,皆带有佛家和老庄思想的影响,即主张以空明的心境去观照和体味物象。虽然在重视内修心境及受益于佛道思想上有类同之处,但“裸视时空”却是在实践一种观看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或者说在实践一种完全跳脫一般思维惯性和感知惯性的观看方式。当然,在自己的方法论形成过程中,无论古今东西,在先人那里是汲取了诸多营养的。227.3 x 181.8cm 油彩 帆布 2007库:中国的哲学最终往往落到“心性”之上,讲求真学实修,在自身上进行体悟。因此重要的不仅是“观念”,还有“境界”。这与您的艺术实践有关系吗?王:“境界”在我的艺术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艺术的最重要使命是陶冶理想的精神境界。这是我的艺术观。库:您的艺术语言宛若没有实体,纯是笔墨聚散。远观仿若有物,近看则纯是笔墨。这是否也与东方“万法皆空”“观空”“虚空”的观念有关?王:有一定关联,我的艺术实践着重于跳脱人类中心、自我中心的对象化观看,强调脱离以人的认识性意识来观看世界的视觉惯性。我作品中的无实体感,即是呈现排除了区分认识的意识介入后的视觉状态,与不执着于事物外在现象的佛教“空观”有一定的暗合之处。尤其是龙树的“中观”(般若空观),他把一切事物及人的认识甚至佛法都视为一种相对的依存关系(即“无自性”的),其超然于任何定见的立场,与我的放下确定性分别认识的视觉尝试,有着深层的相通之理(使精神不隶属于相对的、流变的内外世界内容)。7F, 8-10-5 Ginza, Chuo-ku, Tokyo104-0061 JapanTel: +81-3-3571-1808 Fax: +81-3-3571-7689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内陶瓷三街E02Ceramics Third Street, 798 Art ZoneE024 Jiu Xian Qiao, Rd., Chao YangDistrict, Beijing,Mail: info@tokyo-gallery.com、btap@tokyo-gallery.comWeb: www.tokyo-gallery.com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