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李杰谈策展 | 策展是工作与思维方法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这是《挑战与发现:策展时代的策展人》发出的第十四篇访问:


关于对话人


李杰,麓湖·A4美术馆首席策展人。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成都。2006年开始独立策展实践。2011至2015担任A4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组建A4展览学术部,建构A4年度展览体系与学术系统,关注和推动实验艺术发展;建立A4与国际国内当代艺术家,独立策展人的广泛合作。2016至今,任麓湖·A4美术馆首席策展人,主要负责美术馆国际国内主题展览、个案研究项目的策划与组织,并持续推动国际间的艺术交流、学术研究、公共教育等工作。同时他也通过策划一系列在地艺术项目,iSTART儿童艺术节项目践行拓展美术馆更多元的公共关系与批评机制。李杰曾于2012年受德国歌德学院邀请参加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中国青年策展人访问交流计划。2013年参加日本横滨YCC创造城市艺术中心驻留艺术项目,2014年受邀参加日本“迂回路-亚洲艺术文化交流论坛”策展人交流项目。2016年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参加中日青年策展人互访交流项目。同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ACC)奖助金。2017年获得首届“Hyundai Blue Prize创新未来策展人奖”。


段少锋,自由撰稿人,策展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从事展览策划以及自由撰稿工作,迄今策划60余场各类型展览,同时也组织论坛与沙龙工作。2011年开始发起新青年艺术沙龙,2015-2016期间发起艺术家纪录片项目,2016年同时发起策划花家地单元房实验艺术项目,策展同时同时从事出版等相关工作。


问:段少锋

答:李杰


问:我从前年的时候认识你,不过我们一直没见过面,我关注到你的策展是从现代艺术奖的“陆上行舟”这个展览,这个展览我自己也去看了,另外我今年突然又发现你的朋友圈开始比较多的出现的是儿童项目,从社会流动到儿童这两个关注方向差异性挺大的,所以我还想,难道是李杰的策展关注方向发生了变化,我后来才知道儿童项目其实是你一直在做的,所以一开始我想你有必要介绍一下自己一直以来策展关注的方向介绍一下,你策划的展览是针对于哪几个方向?


答:我目前主要关注的策展方向有三个:第一,观察与推动艺术家介入社会议题与现场的行动;第二,策展作为连接公众的语言与行动;第三,策展作为激发公众(包含儿童)参与创造的实践,以及将相关议题与现场作为推动策展批评机制更新的尝试。


李杰在iSTART儿童艺术节小小策展人学校工作坊现场与小学生沟通方案


李杰在“回路——2000年以来的西南影像实验”现场导览 麓湖·A4美术馆 2017


问:你参与了很多国外的策展交流项目,比如卡塞尔的访问和现代艺术奖的交流活动,你对于国外的策展相比有一定的了解,你之前在采访中聊过中西方策展的不同,谈到策展机制的问题,比如国内年轻一代策展人的机会问题,我想听你说下你对于中西策展机制的差异具体是什么?


答:我认为中国年轻一代的策展人策展生态相较西方较为固化的机构与学术生态,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当然与西方相比策展人整体从业基数与质量还是有差距,特别是在机构供职的策展人的数量与策展机制上。这都是美术馆生态的发展不同周期有关。但中国的现场的确非常激发艺术项目和策展人的思考,如果足够敏感与好学的话能够找出非常多有力量切深入的议题与工作路径,我认为中国策展人的成长机遇也在于此。


 未知的旅程,第五届济南摄影双年展,济南,2014


苏杰浩 早晨的风暴展览现场,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单元 ,厦门, 2018


iSTART主题展艺术家林泰彦展厅现场,麓湖·A4美术馆,成都,2017


问:事实上你又是机构的策展人,作为A4的首席策展人,你如何把自己的策展兴趣和机构的策展诉求结合起来?如果遇到机构内无法实现的策展想法,如何寻求其他的作为独立身份的策展机会。


答:我觉得这是机构策展人的工作基础。机构策展工作肯定需要和机构发展的总体诉求一致。说到策展兴趣肯定有有一些方面是机构发展中不能完全相容的,比如策展人试图讨论美术馆展览的边界,艺术的边界,以及一些社会紧急问题的议题的时候,美术馆从机构立场与公众接受的角度会更加谨慎。所以,机构策展人需要在完成机构工作的同时,也要保持自身对于策展的敏感与挑战意识,要不也会容易陷入思想的平庸与事务性工作的繁杂之中。如果一些额外的策展工作需要在馆外实现,我会和馆长沟通,并且也安排好馆内工作之后决定。因为机构为你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学术及实践环境,你也需要做好平衡。在很多美术馆并没有多个策展人,多个研究方向同时开展的前提下,我认为机构策展人很难在更广泛的社会项目中常态化的进行策展实践。虽然他们应该更广泛的与社会对话,与同行交流,与艺术家一起工作来激活美术馆自身的活力与视野。总之,这是一个被现实裹挟的悖论,需要用时间与智慧来解决。


杨文彬 灰镜展览现场,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单元 ,厦门 2018


童年疗养院 艺术家雷磊展览现场图,麓湖·A4美术馆,成都,摄影师:方正2018


陆上行舟展览现场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北京,2018,摄影徐浪


问:现在国内的年轻策展人的支持计划挺多,比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青策计划,合美术馆也有年轻策展人计划,OCAT也征集学术策展方案,还有你参与的现代艺术奖,如何看机构发起这样的项目,作为参与者你觉得这样的机制对于年轻一代的策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答:总体说来,策展领域的支持项目在中国还不多。但是这些奖和支持项目的公开性对于年轻一代的策展人有非常大的帮助。A4美术馆在2010年做了全年的青年策展人项目,支持了7位非常有活力的策展人与批评家实现策展项目与学术研究项目。而在这10年中,他们从青年策展人蜕变成非常重要的策展中坚力量。这样的项目我认为是双赢的,机构发起的项目帮助策展人实现学术抱负,拓展交流的场域,甚至更新和佐证自己的策展观念;而机构也因此获得学术口碑,品牌价值以及专业提升。所以不存在扶持,是一种共同成长的过程。从生态角度看,它会让更多年轻人看到策展的价值与可能性,有非常积极的推动意义。我参加的由现代支持的“Hyundai Blue Prize”的策展人奖设置就非常立体,从候选人的导师制(我参与的第一届还没有),到国际艺术机构与展览的走访计划,策展人交流对话,再到最后的现场答辩,获奖后获得预算实现展览等等内容,都是非常完整的帮助策展人全面更新对策展的认识和行动的尝试。我从中学到很多,现在也应用于我的策展工作之中。


回路——2000年以来的西南影像实验艺术家张晋展厅现场图,麓湖·A4美术馆,成都,2017


吴超+夏维伦:“重返曼陀罗”,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4


问:你在“陆上行舟”这个展览中关注的社会流动的问题其实我也一直关注,我关注的是城乡之间人口流动所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问题,可能涉及到的文化命题更宽泛,比如城市向农村的流动产生的文化形态基本上决定了八十年代伤痕文学伤痕美术之后艺术文化的底色,而反过来农民工进城务工是一个反过来的浪潮产生了第六代导演或者乡愁文学,延续至今,其实所谓的快手和网红文化中也有这种流动的影响,你怎么看这种人口流动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关于“陆上行舟”后续的研究是什么?


答:我从2012年开始关注这个主题,先从艺术个案开始介入观察。先通过艺术家的视角看待一个个鲜活的社会现场。帮助我更新了很多对于社会与艺术有关的视角,伦理以及实践方法上的思考。而在2018年在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展出的“陆上行舟”展览,实际上是对几年来关于这种观察和思考的一次文献回顾。社会流动是当年“Hyundai Blue Prize”奖项的一个主题,而我的策展可能正好可以涵盖这个内容的一个切面。当我看社会流动的角度,我反而回到了个体的视角,用不同的艺术家行走,流动与对话的故事串联起了整个主题。现场也被设置为暗示山脉和江河的高低错落蜿蜒的立体空间,观众既可以通过文献进入,也可以通过身体感知进入。而我的工作也是围绕艺术家的实践去剥离出一条脉络出来。所以我认为策展人不能只是将自己想说的和艺术家说的并置在一个空间中,也不能将社会的现实材料无差别的应用于展览中,甚至将艺术家的内容放置在一种可能非放大的误读之中。而我回应你的问题,可能答案很苍白:我认为流动的现实已经不可逆,无论是在虚拟空间中的流量事件,还是现实城市间的人口迁徙,城中村问题。我们只能被动接受或者主动回应。它对现实最大的改变可能莫过于一种身份、社群、文化和经验上的日常冲突,它会内化成一代人的社会意识以及行为方式,而下一场流动可能更不可阻挡,我们今天难回到一个具体的地方,人和生态谈一个小而深入的问题,这正是我特别感兴趣的。所以,文化的沉淀往往要慢于现实的潮流,所以艺术工作者或者知识分子需要有一种自觉与反思去看待这种流动,也需要有介入其中做“小”研究的勇气。


陆平原:“你躲好了没”,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4


梁半:“Game”,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4


钱丽丽:“刻度”,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4


问:istart做了五年了,五年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从一席的演讲中可以看出这个项目对你影响至深,刚好你的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孩子的父亲,我会在朋友圈看到你和自己孩子的互动,印象很深的就是你孩子对于你工作的美术馆建筑外形很熟悉,作为儿童项目的策划者和运营者,具体到你作为父亲,艺术的教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手段,恰好现在所谓的儿童美育成为了一个快泛滥的行业,你对于希望孩子接受美育的家长有什么建议?


答:你的问题中关于美育教育的“泛滥”说得很好。我们团队现在所做的iSTART儿童艺术节其实并不是参与到这种泛滥当中。我们希望通过策展,研究和公共项目帮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更多人重新认识儿童。儿童在长久的人类历史中都是被遮蔽的群体,但他们有限的发声中又能折射出成人世界的很多问题。所以儿童既是人创造力的起点,也是我们重新思考社会的镜子。而美育也好,艺术也好其实实现这种对话,行动的媒介与方法。对于学龄前的儿童,他们的成长环境最重要的来自与家庭,家长如何平衡自己的“家长思维”的意志,转而聆听与阅读儿童特别重要,在为他们安排一系列教育计划之前,认知自己的孩子尤为重要。这当然对家长要求会越来越高,因为如果你不去成长和学习,只以自己的身份压制儿童是无效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认为学习艺术绝不是一种“特长”与“技能”或者是“审美趣味”的提升目的,它应该是一切学习的共生方法。例如如何用艺术的方法观看数学,如何通过音乐了解数学的秩序。如何利用多元的艺术鼓励孩子们创造性与批判性的思维发展,以帮助他们在复杂环境中找出问题,表达观点以及寻找共识。


D-D跨媒体小组,对·应,互动多媒体,尺寸可变,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2013 


实验工作坊(白小墨+陈建军+曹明浩+陈胄+李琨+史苏尧):“梁山路径” ,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2012


辛云鹏,我还不知道将你带到何方,装置现场,尺寸可变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2013 


问:你儿童项目的策划经验是很多策展人所不具备的,这个经历对于你作为策展人有什么收获?


答:我认为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虽然艺术在艺术系统以及艺术史中有其特定的意义及其位置,但它始终是很难被定义的。在我们之前面对的艺术群体中,艺术家也好,学者,策展人也好都有很多“包袱”——我们都受困于艺术的话语之中难以自拔。而儿童这个群体恰恰是有非常多的打破这种惯性思维的能量。他们是天生的“哲学家”与“提问者”。在现实中,儿童往往迫于现代社会对于人成长的需求,受困于学校学习环境中,他们需要更大的社会空间提供支持,帮助他们综合性的运用知识和能力,艺术在其中是一个非常好的桥梁,原因恰恰是艺术的“不可知”与“无用”。孩子们天生喜欢试错与实验。艺术是容“错”率非常高的行业。为什么不给孩子和我们一次机会呢?所以在iSTART做到第五年的时候,我把策展的权利也交给他们,为此我用了8个月的时间和团队一起走访学校,社区甚至家庭,和他们讨论学校主题以及策展,通过一些列的讲座,工作坊最终84位从小学到高中的小策展人与数千名儿童一同在A4美术馆以及城市多个学校分展场实现了“再见学校,你好学校”的艺术展览。通过这一次的工作,孩子们又让我体会了策展人的退出机制以及教育价值。而且此类项目在A4美术馆既作为展览学术项目也作为公教项目协同完成。我认为它也从基因上重塑了一座当代美术馆的社会角色。


石玩玩,望京少年,绘画、声音装置,39.5x34cm x10,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2013 


邓悦君:影子计划 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2012


细胞小组:董勋、山羊,日常奇迹,装置,尺寸可变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2012


问:A4有很好的年轻艺术家的项目,你和年轻艺术家接触的也比较多,你觉得这一代艺术家和之前的艺术家有什么不同?同样的是这一代策展人和以往的策展人有什么不同?


答:我觉得今天的代差界定已经非常模糊。我们是讨论3年,5年还是10年的代差?我认为我无法谈论“一代艺术家”的问题,这需要时间。我只能通过我已知的艺术家做一些分析。我认识的文革中出生的艺术家往往在今天谈论艺术和社会时还是会受集体主义成长环境的一些影响,他们有更多的社会反思,作品注重现实张力,看待现场呈现比背后的谱系更多。和我同辈的艺术家处于独生一代,社会过渡期,社会变革与压力使他们更为懂得变化与机智的重要性,所以不少艺术家都比之前艺术家善用“巧劲”,他们善于在艺术世界中学习他们能应用于现实系统的方法与模式。而更年轻的一代,他们有更全球化的学习背景,更无障碍的接受一手的艺术信息,他们与世界同步。同时,他们的工作方法也产生变化,小组式的,跨文化与跨媒介的,但他们面对机构和其他权利机制的敏感与适应力也许没那么强,所以不少艺术家会在艺术的商业市场、官方体系、非营利、自组织生态中徘徊。但总体说来,新的一代更加自信,做事情也更纯粹,是一件好事。策展人其实情况差不多,只是上个世纪这一身份在中国还不清晰,批评家,编辑以及艺术家都在积极做策展实践,新的一代独立策展人面对市场也在不断“自我机构化”的转变,而机构的发展也让更多年轻人可能有一个策展的温床,总体来看,策展的生态才刚刚开始建立,既没有形成有效的经验,更没有在本土的学术与学科形成沉淀,还需要时间来观察。


青年艺术家实验季,海报,2012


问:策展人在学术性和运营操作中寻找平衡,你如何进行学术层面和操作层面的训练和建设?


答:我觉得目前策展人在中国,有很多层意思。他既是展览的“制片人”也是“监制”更是“导演”,他需要在资金,管理,学术与实现操作层面都有一定的能力。而不同的类型的策展人侧重不同。我的操作层面的训练都来自实践,我学生时代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都是油画专业,虽然一直在做展览和一些跨媒介项目,但是没有想过去做一个“职业策展人”。而我学术层面的成长显然要慢于操作实践,早期我的策展工作还是多源于我作为艺术家的感性经验,我更乐意站在艺术家的角度考虑展览。而后面通过持续的去推动一些展览相关的研究,我开始收集和研究足够的材料,与艺术家一同争论和工作。而这种学术与现场同步生长的情况对我帮助很大。


问:策展人在未来会如何体现出其价值?未来的策展人应该是什么样?


答:今天我们在好多场合都能听到策展人,比如TED的策划人喜欢叫自己策展人,一些品牌公司的总监也喜欢叫策展人。策展人并不是一种行业垄断的,它是一种工作与思维方法。我认为策展人在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多元,他们关心的和激活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多元。未来的策展人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我这样的。


杰在“陆上行舟”展览现场与建筑师徐浪(左一),艺术家陈建军(右一)


李杰策展履历


2019 童年秘密(麓湖·A4美术馆,成都)

2019 再见学校,你好学校(麓湖·A4美术馆,成都)

2018 陆上行舟(首届Hyundai Blue Prize获奖展,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北京)

2018 童年疗养院(麓湖·A4美术馆,成都)

2018 Little Bang(麓湖·A4美术馆,成都)

2018 早晨的风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单元,厦门)

2018 灰镜(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单元,厦门)

2017 蜜胺(上海PHOTOFAIRS, 上海)

2017 回路:2000年以来的西南影像实验(麓湖·A4美术馆,成都)

2017 In-Between World/没大没小的世界(麓湖·A4美术馆,成都)

2017 另一个世界(麓湖·A4美术馆,成都)

2015 隐秘的机场(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中心,重庆)

2015 iDEALWORLD/不可思议的世界(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4 未知的旅程(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实验艺术单元,济南)

2014 钱丽丽:刻度(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4 吴迪:寻象记(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4 梁半:Game(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4 陆平原:你躲好了没(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4 吴超+夏维伦:重返曼陀罗(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4 野花田(IFS古迹广场,成都)

2013 石玩玩:望京少年(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3 马占冬:一天”,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3 D-D跨媒体小组(李琨+程海英):对•应(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3 毛竹:说者•出口(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3 辛云鹏:“我还不知道将你带到何方”(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2 细胞小组:日常奇迹(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2 邓悦君:影子计划(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2 实验工作坊:梁山路径(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1 王慧敏:温室(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1 冯翰平:遁形记(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1 向征+魏文静:偏执艺术小组(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1 何千里:黑苔(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09 混凝土•实验空间展第四回(蓝顶美术馆,成都)

2009 威尼斯的彼岸:《黑匣子》第三现场(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