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新年伊始,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疫情在华夏大地爆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一致抗疫。习总书记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面对这次大考,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发扬优良传统,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创作了许许多多讴歌抗疫英雄、提振抗疫精神、增进社会凝聚力、传播正能量的文艺作品。宁波市文艺界包括美术馆人积极响应市委宣传部和文联号召,深入基层、贴近抗疫防疫一线,创作了大量人民战“疫”文艺作品,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艺术态度与担当。
2020年也是宁波美术馆建馆15周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呵护和国内外同仁、艺术家的大力支持下,本馆从探索、发展到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显著当代性和国际性特色的办馆之路。从展览、收藏、研究、公教、交流、服务和培育扶持艺术人才等各方面全面推进,着力构建公共艺术服务品牌窗口单位。
馆藏有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傅抱石、张仃、张大千、李可染、关山月、钱松嵒、黄胄、陆俨少、唐云、亚明、宋文治、黄永玉、靳尚谊、许江等现当代名家和潘天寿、全山石、陈秋草、李焕民、顾生岳、蒋铁峰、张英洪、潘公凯、贺友直、童中焘等为代表的宁波籍名家作品近5000件,形成了以宁波籍艺术家作品为基础,中国现当代艺术名家作品为重点,当代艺术作品为特色的收藏体系。为弘扬宁波籍艺术名家“为时”“为事”而作的艺术精神,满足人民群众高涨的审美需求,本馆特将宁波籍名家作品作为项目研究、展示单元,以“静待‘画’开·ONLINE|馆藏宁波籍名家作品系列展”,分别在宁波美术馆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上推出。敬请大家关注与支持。
宁波美术馆
2020年3月2日
2008.03.11 上海寓所采访
“小妹妹啊,你走这样一条纯艺术的道路,以后会很苦啊。”
这是同在异乡的女画家潘玉良,看过贺慕群作品后语重心长的感慨。言语之中的怜惜与敬告,既有大姐对于小妹的爱护,又是20 世纪以来中国第一代西画家对于第二代的鼓励,更是隐含着过去主流艺术史对于性别“忽略”的艰辛。
1924年,贺慕群生于宁波。祖父为当地有名的中医,家中藏书颇丰。母亲擅长国画,梅兰竹菊画得气韵斐然。书香门第,奠定了她受教育、习书画的基础。抗战爆发后全家避难上海,生活日渐窘迫。为了纾困,她白天到工厂做工赚钱,晚上则坚持去夜校学习美术。
20世纪四十年代末,贺慕群先后至中国台湾、巴西和西班牙。1965 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她,在安顿好家事后,只身前往巴黎定居,从此开始了她长达37 年的艺术苦旅。
贺慕群《玩偶系列》
布面油画 162×144cm 1968年
藏地不明
其时,西方当代艺术风格、流派层出不穷。从抽象表现主义到反之而立的波普艺术,始终未能动摇贺慕群的艺术定性。1968 年,油画《玩偶系列》荣获法国妇女沙龙展大奖,画中人物没有具体刻画,而是用粗犷的笔触和简约的形式进行表现。强烈的红绿补色所构筑地平面又模糊的身影,虽然似若玩偶,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来自于生活深刻的情感。
这种显见的“后印象派”和“巴黎画派”作风,不仅奠定了今后油画风格,还影响着她版画的发展。
贺慕群《补网》
纸本铜版画 49.5×39cm 1968年
宁波美术馆藏
在巴黎期间,贺慕群几乎每天都去大茅舍艺术学院(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ère)画画。作为留法中国艺术家共同的摇篮,常玉、潘玉良、赵无极都曾在这里驻足学习过。她曾在一次报道中说:“侨居巴黎后我和潘玉良常有来往,在艺术上和生活上都曾得到她的指导和帮助。”[1]值得一提的是,之后她所使用的画室,也是赵无极曾经的工作室。旅法中国艺术家间的传承由此可见一斑。
贺慕群《买面包》
纸本铜版画 39×44cm 1972年
宁波美术馆藏
在大茅舍,贺慕群经常一画就是一整天,饿了就买些便宜的法棍充饥。学者李超指出,在当时的巴黎,油画因为价格昂贵并不好卖,反而是量大价低的版画销路好些,为了生计,贺慕群专门去学习制作铜版画。此举甚至是当时旅法画家艺术探索中的共同文化体验。[2]不错的销量,让她渐渐在巴黎站稳脚跟。根据她自己的回忆,往日数量可观的版画作品,如今天各一方,仅剩九十幅左右。
宁波美术馆所藏的三十件版画作品,涵盖了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废寝忘食忘我创作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形式语言,还是思想感情皆是她巴黎艺术生活的见证和缩影。
这些版画的题材元素,虽是简单的凡常物象,包含静物、人物和风景等,但却是高度而永恒的精神产物。直率简约的构图、简括老道的造型、大胆浓重的色彩,一切都在回忆与真实之间。正如李超概括的:“贺慕群绘画艺术最为动人的要点,就是在自我的世界里,建构起对象万物超乎自然的心理真实。”[3]
贺慕群《水果》
纸本铜版画 49.5×64.5cm 1973年
宁波美术馆藏
贺慕群《稻草人》
纸本铜版画 64.5×49cm
宁波美术馆藏
贺慕群《父女》
纸本铜版画 39×44.5cm 1973年
宁波美术馆藏
贺慕群《父子》
纸本铜版画 75×56cm
宁波美术馆藏
贺慕群《风景》
纸本铜版画 26×38cm
宁波美术馆藏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到五十年代的巴西,以至于之后的巴黎,赋予了贺慕群广阔而丰富的生活阅历。动荡、波折,平淡、寂静,……,个中真味,皆在她画中体现。正如学者高千惠在上世纪末,于贺慕群家看到其作品后感悟:“我发现她画的不是静物水果,是食物,那一天,她给我两个情绪:母亲和食物。”[4]
贺慕群《双鱼》
纸本铜版画 36×22.5cm 1971年
宁波美术馆藏
贺慕群《香蕉与苹果》
布面油画 73×100cm 1999年
宁波美术馆藏
贺慕群《红苹果》
布面油画 46×54cm 1998年
宁波美术馆藏
贺慕群《南瓜》
布面油画 60×73cm 1992年
宁波美术馆藏
观我馆这些藏品,与其说我们看到的是线条、色彩这些外相,不如说贺慕群绘画中的“内省”才是真正的主角。没有通常意义上严谨的写实,也没有夸张变形的奇特感,更没有锋芒毕露,只是寂静而温和地散发着耐人寻味的力量。恰如范迪安所言:“贺慕群用近观的方式传达了自己与它们同在的生活状态和与它们对话的生命需求。”[5]她所要表达的就是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绪,生命境界,美学理想。
据本馆副馆长张维萍回忆:“贺慕群总是反复修改她的油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她还会拿出来,一层层反复改,反复调整。”[6]因此,上文很多油画作品都是多次修改的结果,最终呈现出一种层层叠叠的厚重感。这种循返往复的过程,就像“母亲”对待“食物”一般,既日常又朴素,却散发着永恒而感人的魅力。或可谓:“普通又超越”。
伴随着本世纪初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宁波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相继为贺慕群先生举办个展,对于她的研究也方兴未艾。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对于她及20世纪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群体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了解。让上世纪“出发”的艺术苦旅,在新世纪得以“归来”!
参考文献


对话 · 女性艺术家
要走一条纯艺术的道路,是艰苦的,特别对于女性这一群体来说,显得更为困难,她们要兼顾家庭、艺术、生活三方面。有不少年轻人也想像贺慕群先生一样走这条路,把艺术作为一个纯粹的职业,但或多或少有些迷茫,或者不自信。本期公教联合FM102.9宁波经济广播,以电台的形式对话宁波当代女性艺术家张桂烨,从她的视角解读贺慕群先生的油画作品,并谈谈女性艺术家如何走纯艺这条路,如何权衡家庭、艺术、生活三者的关系。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扫码关注“宁波美术馆之友”公众号,参与“对话·女性艺术家”活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