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米开朗琪罗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1482年,达·芬奇离开佛罗伦萨时,米开朗基罗还是一个七岁的孩子。达·芬奇重返佛罗伦萨时,米开朗基罗已成为佛罗伦萨一颗闪亮的新星。
他曾在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作坊里当学徒,受美第奇家族赞助。1503年,他和达·芬奇一同接受五百人议会大厅壁画的委托时,才二十八岁,而达·芬奇已经五十一岁了。达·芬奇是大师做派,拉斐尔是绘画小王子,米开朗基罗则像个苦行僧,整日精神紧张、衣冠不整、暴躁易怒、充满攻击性……他住在灰尘四起的工作室里,很少换衣服,鞋子破破烂烂,整日专注于凿石头。你看他一身尘土,面容沧桑,很早就像个老人了。好吧,我们就称他为“米爷”吧。米爷从不掩饰情绪,曾公开表达自己很讨厌达·芬奇。他也不喜欢拉斐尔,因为拉斐尔崇拜达·芬奇。▲Daniele da Volterra《米开朗基罗肖像》虽然宣称来自贵族家庭,但他的父亲实际上只是一位收入微薄的公务员,也不太看得起艺术,认为那不是贵族行当。米爷从小就被交给一位石匠的妻子抚养,所以他自称是吃着石匠之妻的奶水长大的,对大理石有天然的亲近感。终其一生,米爷都认为自己的艺术天分来自于神。13岁的米开朗基罗进入吉兰达约的工作室,尽管他否认学到了任何东西,但吉兰达约的儿子却宣称,米开朗基罗的成功来自他父亲的教导。实际上,说米开朗基罗没有从吉兰达约那里学到任何东西,是不公允的——在那个工作室,米开朗基罗至少学到了调制颜料等创作湿壁画的完整程序和技巧。15岁,他成为美第奇家族的座上宾。美第奇家族创办了一个雕塑学院,他就在那里学雕塑。1492年,米爷应洛伦佐委托,创作了《半人马之战》。这件作品是一组群雕,创作这件作品时,他才17岁。故事取材于“半人马部落参加拉庇泰人婚礼”这一古希腊神话。婚礼上,半人马们突然开始抢夺拉庇泰人的新娘,于是两个部落就打起来,拉庇泰人获得胜利——这象征着文明战胜了野蛮。米爷刻画的是混战中的两个部落,各种人体扭打成一团。这种力与美的纠缠,正是米爷的口味。这段时期,米爷还做了一件《基督受难像》。这是一个理想青年男子的身体,结构匀称,骨骼肌肉比例完美。这件作品体现了他对人体结构、骨骼和肌肉的了解程度。1490年,米爷的赞助人洛伦佐去世,于是他很快就失去了收入。当时的佛罗伦萨被一位名叫萨伏那洛拉的极端修道士控制,他口才极好,非常厌恶佛罗伦萨的异教氛围,认为人们贪图享受,奢靡堕落。于是,在他的蛊惑下,佛罗伦萨人把许多雕塑、绘画、豪华的衣饰、假发和珠宝等全部烧毁,而美帝奇家族也被逐出佛罗伦萨。米爷跟美帝奇家族关系密切,他感觉到了危险,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逃出了佛罗伦萨。失去美帝奇家族的庇护后,年轻的的米开朗基罗辗转于多个城市。他去过威尼斯,不过一无所获。后来在博洛尼亚,靠熟人介绍,接了几个小活儿。这个作品叫《抱着烛台的小天使》,高约五十公分。整体来看,小天使面容俊朗,比例和谐,翅膀上的羽毛也被刻画得十分细致,衣饰纹理柔顺自然。这是米爷早期一件很有代表性的作品。由于没有名气,赚的不多,迫于生计,米爷居然干起了卖假古董的生意。那时佛罗伦萨和罗马的许多富豪和贵族都喜欢收藏古罗马雕塑,当时也出土了许多这类雕塑,极受欢迎,售价很高。米爷看到了商机,于是雕刻了《沉睡的丘比特》,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做旧,大费周章,甚至还埋到土里。一段时间后,他刨出石雕,拿到古董市场上,卖给了一位罗马的红衣主教。此人是位大收藏家,很有眼力。他发现这不是真古董后,派人把米开朗基罗叫到了罗马。米爷听到消息后吓得不轻,想尽办法赔罪。可这位红衣主教不差钱,他把米爷叫到罗马,因为他发现,这个做假古董的年轻人是位绝世天才。米爷:啊?哦……这没问题!不过……我想知道您是怎么看出这雕塑是新的?红衣主教:你这件儿设计的太新颖,跟我见过的所有古罗马丘比特都不一样。但我看得出,这不可能出自一个平庸之辈。小伙子,你的才能完全可以创造一个新世界,何必去干造假的行当呢?为了赔罪,米爷同意为这位红衣主教创作《酒神巴库斯》。这位慷慨的红衣主教仍然支付了昂贵佣金,且一次性付清了。对金钱颇为计较的米爷投入全部热情开始创作这件人间绝无仅有的作品。这是一位身体魁梧、体态匀称的青年形象。他手持酒杯,正要饮酒,脚步些微有些踉跄,浑身洋溢着旺盛的活力。米爷独具匠心地将酒神的头发刻画成一串串葡萄藤叶和枝蔓,他一手拿着酒杯,一手拿着象征新生的狐狸毛皮。米爷还在酒神背后巧妙安排了一位半人马少年,作为整个雕塑的支撑。少年正在偷吃酒神手中的葡萄,天真活泼,奇趣无穷。雕塑完成后被交付给红衣主教,但米爷大胆的创新未能被这位欣赏他才能的人所接受,惨遭退货。主教指责这尊雕塑暗含情色意味,这是无法接受的。平心而论,这个雕塑是米爷最具古典意味的一件作品。惨遭退货后,他好长一段时间愤愤不平,甚至写信给主教阐释自己的雕塑理念。此后,米爷的作品再也没有像这尊雕塑这样古典了,他朝着疯狂一路狂奔。虽然遭到退货,但他在罗马的名声迅速传播开来。不久,另一位红衣主教拉格诺拉斯委托米爷创作了《哀悼基督》。这件作品给当时的罗马观众带来的震撼不亚于一场地震。为了证明这件雕塑是自己做的,米爷在圣母衣襟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也成为他唯一一件留下名字的作品。与传统《哀悼基督》主题作品相比,这件作品中,抱着基督的圣母年轻得让人觉得不太合理。按道理,基督被钉死是33岁,圣母那时应该已经50岁以上了,不可能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女子。但米爷认为,圣母是神圣的、纯洁的,所以青春永驻。米爷对人体解剖极为熟稔,因为解剖了许多人体,甚至一度影响了食欲。从基督那失去生命体征的无力的身体来看,不枉他苦心孤诣的研究。衡仰于圣母腿上的基督与圣母形成十字形构图,圣母像山一样坐在那里,成为基督坚实的依托。她面容庄严宁静,肃穆崇高,似乎陷入某种神性沉思。她并非不痛苦,只是将这种痛苦升华了——世俗百姓的痛苦和眼泪,并不能表达她的悲恸。雕塑中耀眼的衣纹让人惊叹米爷精湛的雕刻技巧,仿佛那是些柔软的绸缎,而非坚硬的大理石。基督身上柔软的皮肤,让人误以为这是血肉之躯,忘记它其实不过是一块石头。完成这件作品时,米爷不过二十出头。这是一位完全为石头而生的天才。罗马人狂喜,永恒之城需要这样的神迹。在罗马出名后,佛罗伦萨人安杰罗·多尼委托米爷绘制一幅家庭装饰画。米爷一向以雕塑家自居,说自己不擅绘画。但不知是何原因,他接受了安杰罗的委托。这幅画表现的是圣家族,圆形构图,以油画材料创作。三人头顶没有任何光圈,呈现了一个普通木匠家庭的天伦之乐。圣母玛利亚席地而坐,跪坐的双膝和向后仰的肩背加强了前后人物的空间感。圣约瑟在她身后,比她略高,同时将幼小的圣子越过圣母肩头,圣母举起双臂接过孩子。这一系列动作,让这幅画充满动感。一切都经过了精心安排,圣母和圣约瑟象征着旧秩序,而圣子则象征着光明的未来。作为背景的矮墙是圣母童贞身份的暗示,后面的裸体有许多说法。我认为,这只是米爷对于男性裸体的痴迷。这幅画作为米爷少有的油画作品,表现了米开朗基罗对人体美的深刻理解,是他以雕刻手法指导绘画创作的精妙体现。《大卫》是美术史上最重要的一件雕塑作品。1504年,米爷从罗马回到佛罗伦萨,并停留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他完成了《大卫像》,之后引起了巨大轰动,佛罗伦萨议会甚至为决定将这个雕塑摆在什么地方召开了一次百人大会,达·芬奇也参加了。有资料显示,达·芬奇对米爷这件雕塑非常羡慕,但没有公开表达。大卫是古以色列国第二代国王,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亚,保卫了祖国和人民。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传统场景,而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面容英俊,左手持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他炯炯凝视远方,仿佛正在搜索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下一场战斗。《大卫》被雕塑史和艺术史共同称赞为一件完美杰作。1501至1504年,米开朗基罗花了四年时间完成它。这是佛罗伦萨共和国委托的一件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尊雕塑就是佛罗伦萨共和国的象征。它象征着力量,以及不屈不饶的精神。据记载,雕刻《大卫》的这块石材是之前用剩的一块,放在外面风吹雨打了几十年,因此石质不是特别好。如果我们平视这尊雕像,会发现他的头部略大,与身体不是那么协调。但这实际上是米爷有意为之——这尊雕像比较高,当我们仰视时,正常大小的头部会看起来有点小,所以米爷特意将头部雕刻的大一些,这样可以纠正观众的视觉误差。米爷认为,一个艺术家在面对大理石时,已经构思好了这个形象。所以他说,他不是在雕刻一个形象,而是把已有的形象从大理石中释放出来。文艺复兴早期,另外一位杰出的雕塑艺术家多纳泰罗也曾创作过大卫题材的雕塑。多纳泰罗的《大卫》是一个少年形象,对比两尊雕像,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在面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今天,我们去佛罗伦萨,可以在韦奇奥宫门口看到《大卫》雕像。但这是一个复制品,出于保护需要,真品被移送到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美术馆。1504年,文艺复兴三杰齐聚佛罗伦萨。就在一年前,远走米兰的达·芬奇返回佛罗伦萨,开始《蒙娜丽莎》的创作。拉斐尔也从佩鲁贾来到佛罗伦萨,他拜会了达·芬奇,还去达·芬奇的工作室中参观了这幅画,据说感动得泪流满面。三杰齐聚这一年,达·芬奇52岁,功成名就;米开朗基罗28岁,如日中天;拉斐尔21岁,初露锋芒。刚刚完成《大卫》的米开朗基罗,面对达·芬奇,不免有一较高下之心。这时,喜欢看热闹的佛罗伦萨人正计划让两位大师比试一下。机会有了,佛罗伦萨共和国五百人大厅刚好需要装饰壁画——两面墙壁,一面委托给达·芬奇,一面委托给米开朗基罗。世纪之战已无可避免,佛罗伦萨市民对于这个瓜是吃定了。拉斐尔也是当时的吃瓜群众之一,他站在了达·芬奇的粉丝团中。达·芬奇和米爷的不和由来已久。米爷一向穿得破破烂烂,看见达·芬奇穿的漂漂亮亮的,在广场上招摇而过,他就不爽。于是,他就拿达·芬奇没有完成的那件铜马雕塑奚落他:“你就是那个为了铸造铜马模型,最后无法收场,不得不羞愧地放弃的人!”▲达·芬奇《安吉亚里之战》摹本 1503-1505接到委托后,两位大师就开始各自的准备工作。达·芬奇表现的是安吉亚里之战,为了表现战争的激烈,达·芬奇绘制了各种各样的战斗场面,包括一对步兵蜂拥而至,佛罗伦萨军队抵达前线,抢走米兰人的旗帜,还有一些挥舞着长矛正在激烈斗争的士兵。经过一系列绘画草图的设计和比较,最后达·芬奇选定的主要场景是三名佛罗伦萨骑兵从米兰的将军那里抢夺了战旗。而米爷的主题则是卡西纳之战。他选择的是一场大战后,在河边洗澡休息的士兵突然听到敌军偷袭的号角,士兵们从河边紧急集合应战的场面。米爷画了一堆健硕、动感的裸体男人,画中人物身体层层相叠,异常壮观。米爷认为生命总是充满突发的危机,对危机做出反应的是充满生命张力的身体,这也是米爷眼中最美、最动人的肉体。瓦萨里赞叹道:“这简直是来自天上的,非凡人可为。”达·芬奇表现的重点是战争的紧张激烈与宏大壮观,他尤擅氛围塑造。米爷抓住的是战争来临前刹那的紧张和挑战的激动。最后两人的草图都挂出来了,那一天,五百人会议大厅挤满了人,大家争相围观,一时胜负难分。可惜的是,两位大师的作品最终都没能完成。达·芬奇将草稿移到墙上后接二连三出现问题,六月的一场暴风雨,摧毁了他的草稿,后面又因颜料质量不过硬导致大面积脱落。最后,这个著名工程烂尾了,剩下的部分据说还在这间大厅的墙壁里,不过被别的壁画覆盖住了。而米爷还没来得及开始往墙上画,就被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召唤到罗马给他修陵墓。这个陵墓就在圣彼得大教堂穹顶下,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希望米爷可以帮他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宏伟的陵墓。在历史上,他被称为“战争教皇”,是一位既有政治手腕又非常懂得欣赏艺术的人。他继位时,已经有一个圣彼得大教堂了,但由于教堂是君士坦丁大帝时期修建的,早已破败。于是,尤里乌斯二世决定重新修建圣彼得大教堂。一开始,他请来多纳托·布拉曼特来设计。布拉曼特设计了一个集中式平面,大概有九个小型十字架,这是圣彼得大教堂的原始结构。布拉曼特去世后,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都负责过这个项目,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教堂,凝聚了很多艺术大师的心血,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建筑。为了修建陵墓,完美主义者米开朗基罗亲自到意大利北部的卡拉拉去开采上等大理石。这是一个非常辛苦和危险的工作,首先要到山上,有时可能是悬崖峭壁上去挑选合适的大理石,然后用各种工具把石头劈开,运到山下。最后,经水路运到梵蒂冈,非常耗时费力。当米爷费劲千辛万苦,终于把石头运到梵蒂冈,准备大干一场时,教皇却说:“不做了。”啥?不……不做了?!米爷内心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1513年,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去世,教皇遗嘱执行人要求米爷继续修陵墓。之后,米爷的发小成为新教皇,也就是利奥十世。他不让米爷搞这个陵墓了,因此直到利奥十世去世,米爷才重新开始修造工作。就这样一直断断续续,直到1452年8月,米爷才“部分完成”这个工程。他说,这个工程耗费了他所有的青春。根据草图,米爷计划用40个雕像来组成这个陵墓,整体设计体现的是基督世界的秩序感。按照米爷的设想,奴隶的雕像应在20个左右,放置在胜利者群雕像壁龛两侧的方形壁柱上。这些奴隶是一种道德的譬喻,指的是不知悔改的人类,其灵魂遭到束缚。1516年,陵墓最重要的雕塑《摩西坐像》完成。摩西是《旧约圣经》中公元前13世纪的犹太领袖,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教等宗教里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摩西雕像是一尊半神半人雕像,是基督教和世俗的完美结合形象。传说,摩西立法时,已年过80岁,所以米爷塑造了一位体格强健的老年智者形象。雕像中,摩西的头扭向一侧,头发很短,胡须如浪花般垂下来。他一手抓着胡须,一手拿着《十诫》板,曲着右腿,宛如要站起的模样,非常威严。与其它画像或雕塑有所不同,摩西头上还有两个角状物,这也是他身份的象征。米爷有意夸大了摩西的胡须,让他的胡须长及腹部。一方面,这是君主权威的象征,另一方面,摩西一手捋须,胡须的转折与动态传达出摩西内心的激愤情绪。在这里,米爷不仅刻画了摩西作为立法者和政治家的气度,同时还突出了他作为思想家和梦想家的神学气质。他面容异常俊美,眼神深邃,若有所思,是一位圣徒和令人敬畏的君主形象。几经波折,这座陵墓也没能最终完成。米开朗基罗拿到12000达克特,除去成本,还有9000达克特利润——换算成人民币约441万。除了雕塑和建筑,米开朗基罗创作的西斯廷天顶画是世界美术史上另外一座高峰,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1508年,教皇尤里乌斯二世让米爷中断陵墓修建工作,转而开始创作西斯廷礼拜堂穹顶的壁画。米爷心里一万个不愿意,可没办法,人家是教皇啊!于是米爷开始了痛苦而又纠结的创作过程。不过,这位强势的教皇却在天顶画完成前几个月去世了。西斯廷礼拜堂是历任教皇选举之地,也是教皇御用礼拜堂。礼拜堂外面的建筑修好后,为装饰内部墙壁和天顶,许多当时的著名艺术家都被邀请参与,包括波提切利、吉兰达约和佩鲁吉诺。创作过程的艰难程度超过了去卡拉拉山开采大理石。为完成这个作品,米爷花了四年时间,期间他基本都是仰头站在脚手架上。四年中的每一天,米爷都在纠结和痛苦。他认为这项工程就像地狱酷刑,长时间的这种姿势导致米爷的颈椎出现了严重问题。颜料滴进眼里,视力也出现了问题。从那以后,他看东西都只能仰着头,包括看信件。穹顶离地面将近20米,开始创作前,米爷必须先解决脚手架问题。当时的梵蒂冈总建筑师布拉曼特给他出主意说:“你可以在穹顶上打几个洞,然后再绑上木架做支撑。”米爷认为这是个馊主意,他担心画完后,这几个洞没办法复原。后来,还是米爷自己想办法解决了:脚手架两端撑在墙上,中间也放一些结构来支撑,越牢固越好,这样就可以站在脚手架上开始创作了。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创举。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定制颜料、混合颜料、让石灰熟化、制作刷墙的灰泥、探讨绘制的主题、构图、绘制草稿、将草稿转描到天顶上……从讨论绘画主题开始,教皇和米爷就发生了矛盾。教皇希望可以看到《新约》的故事,而米爷认为作品更适合表现《旧约》。西斯廷天顶画选取的是《旧约·创世纪》里的九个场景,涉及几百号人物。棚顶中央一共有9个画面——5个小画面和4个大画面。还有12位先知,分布在教堂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整个屋顶长36.54米,宽13.14米,面积达480平米。《创造亚当》是世界美术史上非常经典的作品,广为人知。画面中,亚当十分健壮,斜倚在山坡上,显得非常慵懒。这时,上帝在一群天使的簇拥下飞了过来,一手指着亚当,于是亚当也伸出手迎接上帝。两个手指靠的很近,就快要碰到了,但还差那么一点点。正因为这一点点空隙,让画面显得极富视觉张力,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关于亚当的形象,米爷做了很多素描,其中有一部分保留了下来。而上帝则是一个非常健壮、威严的长者形象。正式在墙上创作的第一幅画是《大洪水》,该来的问题一个都不会少。由于缺乏经验,打底的灰泥太湿,没过多久就长满了霉菌,颜色也都浑浊不清。这是一个重大挫折,米爷非常沮丧,不得不把这一大块铲掉重新画。最让米爷不能忍受的是,一旦教皇或教堂要举办弥撒,他就不得不停工,就这样干等着。尤里乌斯二世是个急性子,两年后的一天,他实在等不了了,想看看现在到底画成什么样了。于是,他让人把米爷的脚手架给拆了。当脚手架移开时,尤里乌斯二世努力抬起头。天顶上的画作,令他震撼得说不出话来。两年来,米爷也是第一次从地下仰望这些作品,他发现《大洪水》里的人物太小了,从地面上根本看不清。所以,我们现在看这幅《大洪水》里的人物,确实比其他作品中的人物要小一些。米爷创造的健美身躯并非来自中世纪,也不是来自当时的文艺复兴。米开朗基罗的人体完全恢复的是他在罗马看到的古希腊罗马雕塑的标准——健壮、有力、充满戏剧性。300年后,歌德曾表示,没有到过西斯廷礼拜堂的人,无法了解一个人的极限创造力。1512年11月1日,这幅瑰丽的巨作终于完成。这一年,米爷37岁,这件作品为他带来了巨大名声,从此他被称为“神圣的米开朗基罗”。完成西斯廷天顶画后的1519年,尽管修建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陵墓的计划已经被简化了,但米爷仍然没有完成。这时,他又接到了美第奇家族的委托——继任教皇利奥十世来自美第奇家族,他委托米爷为佛罗伦萨的圣洛伦佐教堂设计立面。上面说过,这位教皇跟米爷是发小,他深知米爷的才华与能力。这项工程实在太有野心了,米爷在前人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教堂的立面,整个立面都计划使用豪华的卡拉拉大理石。项目工程款达到40000个达克特。为选择上好的大理石,米爷在卡拉拉采石场一待就是三年。最后,悲剧又发生了——这个项目被取消了。随后,利奥十世让米爷修建美帝奇家族墓地教堂,这个工程断断续续持续了15年。从1524年到1534年,米爷花了十年时间,完成了美第奇家族陵墓和墓地雕塑的修建。在设计建造美帝奇家族的陵墓和雕塑时,米爷不断修改。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和他原来预想的是不一样的。在洛伦佐雕像下面,米爷安放了名为《晨》与《暮》的两尊人像。在朱利亚诺雕像下,放置的是《昼》与《夜》。而洛伦佐和朱利亚诺的雕像本身则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两种理想人类:朱利亚诺代表行动者,洛伦佐代表沉思者。《晨》与《暮》由一男一女组成,他们以一种很不稳定的姿态躺在墓棺的圆弧形石顶上,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整个画面达到一种平衡、统一的观感。通过这种力的牵引,米爷传递的是肉体与灵魂的挣扎。《昼》是一个男子形象,他身材魁梧,肌肉发达,右手在身后支撑身体,双腿交叉,双目圆睁,注视前方。整个身体都处在阴影中,肌肉的转折因此更加强烈,增加了作品抑郁、悲哀的情感。这是一个充满力量却又不甘心的形象,米爷通过人物身姿的扭曲,体现了自己心中的痛苦和挣扎。《夜》是一位富有诗意的女子形象,身材健美,充满力量。她的双眼似乎是闭着的,陷入对未来的想象之中。▲《朱利亚诺·德·美帝奇陵墓》 1526-1533同时期,米爷还创作了几件圣母子与圣徒的雕塑。比如这件《圣母子》,也是在美帝奇家族礼拜堂完成的。圣子的造型是米爷的独创,他坐在圣母腿上,却扭着身体回过头,同圣母嬉戏。种种扭曲的姿势相比于正常圣母子的姿势,难度要大得多。1521年,米爷还做了一件《拿十字架的耶稣基督》。跟其他艺术家不一样的是,米爷的基督是全裸的,遮羞布是后来加上去的,因为有人觉得全裸不妥。这是一个高贵的年轻人,他面容英俊,身体结实匀称,犹如古希腊人。这是基督复活的场面,高贵庄严,静穆伟大。西斯廷礼拜堂内除了有天顶画《创世纪》外,还有另外一件米爷的巨作——《最后的审判》。1535至1541年,教皇克雷芒七世委托米爷创作了《最后的审判》。这幅壁画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认为是基督教美术史上最大的单幅湿壁画。当米爷重新回到西斯廷礼拜堂创作《最后的审判》时,距他创作《创世纪》已过去二十年了,这时的米爷已六十岁。《最后的审判》于1536年春天开始创作,成为米开朗基罗六十岁左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上面两个半圆的部分,一边画了十字架,一边画了耻辱柱。我们有句话叫,谁谁被钉在耻辱柱上。这个耻辱柱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那一个。整个画面分为四层,人们受耶稣裁决,左边的往上升,右边的往下降,善人升天国,恶人下地狱。为信仰基督而受过难的殉道者们聚在基督与圣母四周。基督的身体异常巨大,躯干宽阔,在一片明亮的黄色光芒中高举右手,标识出他作为审判者的角色。圣母依偎在基督身边,双手合拢在胸前,低头看着下界的芸芸众生,好像有无限悲悯。殉道者都看着基督,这惟一的审判者。他们手中拿着不同的刑具,因为他们曾以不同的方式殉道——圣安德烈的十字架、圣西门的锯子、圣凯瑟琳的绞刑轮、圣塞巴斯蒂安的箭……这幅作品中有一个很著名的细节,就是巴托罗缭手里拿着一张人皮,米爷将自己的形象画到了这张人皮上。巴托罗缭是被人活活剥皮而殉道的,因此他升入天国时,手里拿着自己的皮这代表了米开朗基罗在面对末日审判时的一种态度。米爷后来还做过几个圣母子雕塑,其中一件《哀悼基督》创作于1550年,是米爷为自己的陵墓设计的。因其被收藏于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又被称为《佛罗伦萨的圣母哀悼基督》。这一年,米爷已经75岁了,他知道自己离死亡已经越来越近。回首往昔,青春是多么华美,却又转瞬即逝,死亡才是永恒的命题。与五十年前完成的那件《哀悼基督》不一样,年逾古稀的米爷,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尊雕像有四个人:死去的耶稣,圣母,抹大拉的玛利亚,还有一位比较陌生的人,名叫尼哥底母——传说他曾出钱为耶稣买了下葬用的油膏和香料。他戴着帽子,站在最后边,勉力抱起基督的身体。我们仔细看,这个人的面貌,其实是米爷按照自己沧桑的面容来雕刻的。基督刚从十字架上被放下来,倒在圣母臂弯里。圣母用尽力气,但因为巨大的悲痛,没办法支撑起儿子的身体。与五十年前的同名作品相比,这件作品更显苍凉和悲痛。回顾米爷一生的创作历程,他早年歌颂灵魂的完美与伟大,遵循文艺复兴艺术风格的完美与和谐,将所能观察到的自然之美、形式之美与神圣之美集于一件作品中;中年,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与痛苦磨难,创作倾向于表现灵魂的独立与觉醒、灵魂与物质的冲突、扭曲的身体里充满无限的力量,以及灵魂被困于躯体的挣扎与抗争;晚年的作品更倾向于为灵魂寻求解脱之路——在他看来,人像本来就存在于石头中,他所做的就是用凿子将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米爷最后一件作品是《哀悼基督》。他从1552年开始创作,直到去世前一天,他还在拿着凿子雕刻。这件雕塑只剩下圣母和耶稣两个形象,耶稣显得非常虚弱,几乎站不起来,圣母在后面支撑着他。耶稣的一只胳膊、圣母与耶稣的面容都没有被刻画出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米爷有力的刻画中感受生命的张力。1564年,米爷去世,人们将他葬在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瓦萨里评价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时说,达·芬奇代表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典型,而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实至名归的艺术家。达·芬奇兴趣广泛,包罗万象——天文、地理、科学、建筑、军事、解剖学、绘画、建筑、植物学……他代表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智慧的巅峰;而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类艺术的巅峰,他的绘画、雕塑和建筑都达到了人类所能达到的极限。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