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毋庸置疑,当今时代是一个图像资源丰裕乃至迅猛膨胀的时代,从随处可见的广告影像到各种创意的形象设计,从商店橱窗、城市景观到时装表演,从体育运动的视觉狂欢到影视、游戏或网络的虚拟影像,一个又一个转瞬即逝的图像不断吸引、刺激乃至惊爆人们的眼球。现代都市的居民完全被幽灵般的图像和信息所簇拥缠绕,用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的话来说,被“源源不断的、渗透当今日常生活结构的符号和图像”所包围。难怪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不禁感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这么集中的影像、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在现今通行全球的将眼目作为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的文明中,当各类社会集体尝试用文化感知和回忆进行自我认同的时刻,图像已经掌握了其间的决定性“钥匙”。它不仅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无法逃避的符号追踪,而且成为亿万人形成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主要资源。这种以图像为主因(dominant)的文化通过各种奇观影像和宏大场面,主宰人们的休闲时间,塑造其政治观念和社会行为。这不仅为创造认同性提供了种种材料,促进一种新的日常生活结构的形成,而且也通过提供象征、神话和资源等,参与形成某种今天世界各地的多数人所共享的全球性文化。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视觉文化”。
如果我们赞成巴拉兹首次对“视觉文化”的界定,即通过可见的形象(image)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文化形态。那么,主要以身体姿态语言(非言语符号)进行交往的“原始视觉文化”(身体装饰、舞蹈以及图腾崇拜等),以图像为主要表征方式的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和以影像作为主要传递信息方式的摄影、电影、电视以及网络等无疑是其最重要的文化样态。换言之,广义上的视觉文化就是一种以形象或图像作为主导方式来传递信息的文化,它包括以巫术实用模式为取向的原始视觉文化、以主体审美意识为表征的视觉艺术,以及以身心浸濡为旨归的现代影像文化等三种主要形态;而狭义上的视觉文化,就是指现代社会通过各种视觉技术制作的图像文化。它作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主要生存方式(即“视觉化生存”),是以可见图像为基本表意符号,以报纸、杂志、广告、摄影、电影、电视以及网络等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方式,以视觉性(visuality)为精神内核,与通过理性运思的语言文化相对,是一种通过直观感知、旨在生产快感和意义、以消费为导向的视象文化形态。
在视觉文化成为当下千千万万普通男女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际,本译丛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我国学界如何直面当前这一重大社会转型期的文化问题,怎样深入推进视觉文化这一跨学科的研究?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量引介国外相关的优秀成果,重新踏寻这些先行者涉险探幽的果敢足迹,无疑是窥其堂奥的不二法门。
在全球化浪潮甚嚣尘上的现时代,我们到底以何种姿态来积极应对异域文化?长期以来我们固守的思维惯习就是所谓的“求同存异”。事实上,这种素朴的日常思维方式,其源头是随语言—逻各斯而来的形而上的残毒,积弊日久,往往造成了我们生命经验总是囿于自我同一性的褊狭视域。在玄想的“求同”的云端,自然谈不上对异域文化切要的理解,而一旦我们无法寻取到迥异于自身文化的异质性质素,哪里还谈得上与之进行富有创见性的对话?!事实上,对话本身就意味着双方有距离和差异,完全同一的双方不可能发生对话,只能是以“对话”为假面的独白。在这个意义上,不是同一性,而恰好是差异性构成了对话与理解的基础。因理解的目标不再是追求同一性,故对话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权力要求对方的认同。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差异越大,就越需要对话,也越能够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意义,提供更多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性。在此对谈中,诠释的开放性必先于意义的精确性,精确常是后来人努力的结果,而歧义、混淆反而是常见的。因此,我们不能仅将歧义与混淆视为理解的障碍,反之,正是歧义与混淆使理解对话成为可能。事实上,歧义与混淆驱使着人们去理解、理清,甚至调和、融合。由此可见,我们应该珍视歧义与混淆所开显的多元性与开放性,而多元性与开放性正是对比视域的来源与展开,也是新的文化创造的活水源泉。
正是明了此番道理,早在20世纪初期,在瞻望民族文化的未来时,鲁迅就提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我们要想实现鲁迅先生“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夙愿,就亟须改变“求同存异”的思维旧习,以“面向实事本身”(胡塞尔语)的现象学精神与工作态度,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切要的同情理解。在对外来文化异质性质素的寻求对谈过程中,促使东西方异质价值在交汇、冲突、碰撞中磨砺出思想火花,真正实现我们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德国诗哲海德格尔曾指出,唯当亲密的东西,完全分离并且保持分离之际,才有亲密性起作用。也正如法国哲学家朱利安所言,以西方文化作为参照对比实际上是一种距离化,但这种距离化并不代表我们安于道术将为天下裂,反之,距离化可说是曲成万物的迂回。我们进行最远离本土民族文化的航行,直驱差异可能达到的地方深入探险,事实上,我们越是深入,就越会促成回溯到我们自己的思想!
狭义上的视觉文化篇什是本译丛选取的重点,并以此为基点拓展到广义的视觉文化范围。因此,其中不仅包括当前声名显赫的欧美视觉研究领域的“学术大腕”,如米歇尔(W. J. T. Mitchell)、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马丁•杰伊(Martin Jay)等人的代表性论著,也有来自艺术史领域的理论批评家,如布列逊(Norman Bryson)、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埃尔金斯(James Elkins)等人的相关力作,当然还包括那些奠定视觉文化这一跨学科的开创之作,此外,那些聚焦于视觉性探究方面的实验精品也被一并纳入。如此一来,本丛书所选四十余种文献就涉及英、法、德等诸语种,在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本译丛编委会力邀各语种经验丰富的译者,务求恪从原著,达雅兼备,冀望译文质量上乘!
- 视觉文化丛书编委会 -
(按姓氏首字母顺序)
陈毅平 暨南大学翻译学院
董冰峰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李 春 暨南大学翻译学院
李三达 湖南大学文学院
李应志 西南大学文学院
Ren Hai(任海)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Reynolds, Bryan(雷诺兹,布莱恩)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Winter, Rainer(温特,赖纳) 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
肖伟胜 西南大学文学院
主 编 肖伟胜、李三达
肖伟胜,男,1970年生,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从事西方美学与视觉文化研究。主持“‘文化转向’与视觉文化研究”、“‘语言学转向’与视觉方法论研究”、“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撰有《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视觉文化与当代文化批评》、《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等学术专著。曾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二十一世纪》(香港)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全文复印或转载。
李三达,男,1986年生,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学、文学批评。

- 目 录 -
插图目录
总 序
前 言
1 讲述图画
2 图绘文化史
3 透视过去
4 想象巴洛克
5 倒写列奥纳多
6 目睹天使报喜
7 阅读批评理论
索 引

- 目 录 -
总 序
致 谢
绪 论
第1部分 从历史、理论和实践角度思考视觉民族志
1 跨学科的视觉民族志
2 观看、认识和展示的方式
3 视觉民族志的计划与实践
第2部分 生产知识
4 民族志摄影
5 民族志视频
6 网络视觉民族志
7 视觉民族志中的意义生成
第3部分 表征视觉民族志
8 摄影与民族志写作
9 民族志表征中的视频
10 视觉民族志的在线/数字化出版
参考文献
索 引

- 目 录 -
总序
致谢
绪论
第1部分:表现与观众
导言
1 “跟拍镜头是个道德问题”:伦理、美学与纪录片
2 考验肯定性:性别、性与表现
3 南半球回望:伦理,种族,后殖民主义
4 伦理学、观众身份与受难场面
第2部分:理论、伦理与电影
导言
5 失明的想像:列维纳斯、伦理与面貌
6 解构的伦理学:德里达、德莱叶与责任
7 聚焦福柯:伦理、监视与身体
8 心理分析的电影伦理:未来、死亡驱力与欲望
9 如果我们是后伦理的会怎样?后现代主义的伦理与美学
结语
参考书目
索引

- 目 录 -
插图目录

- 目 录 -

- 目 录 -

- 目 录 -
插图目录
总 序
致谢
导言
1 影像的民主:肖像照和商品生产
2 证据、真理和秩序:摄影档案和国家发展
3 监控手段:照片即法律证据
4 法律现实:照片即法律财产
5 上帝的卫生法:19世纪晚期利兹的贫民窟拆迁和摄影
6 照片的传播:新政改革和纪实修辞
7 工作活页:关于摄影、历史、表征的笔记
参考文献
索引

- 目 录 -

- 目 录 -

- 目 录 -

- 目 录 -
总 序
前 言
致 谢
序言:艺术判断
第1部分 文章
直觉与审美体验
审美判断
趣味会是客观的吗?
惊奇因素
判断与审美对象
惯例与创新
对价值的体验
审美话语的语言
小议审美距离
第2部分 本宁顿学院研讨会 1971年4月6—22日
第1夜
第2夜
第3夜
第4夜
第5夜
第6夜
第7夜
第8夜
第9夜
附录:“第一章”草稿
延伸阅读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作品
其他作者的作品
索 引

- 目 录 -
插图目录
总 序
译者前言
致 谢
绪言:新版介绍
1 视觉材料研究:一个概述
1.1 初探“视觉事物”
1.2 了解视觉材料的社会效果
1.3 视觉方法论的三条准则
2 迈向一种批判的视觉方法论
2.1 生产、影像自身和受众的三个地点
2.2 地点一:生产
2.3 地点二:影像
2.4 地点三:收视
3 如何使用这本书
3.1 地点和模态基础上选择性地阅读此书
3.2 找到影像的基础上选择性地阅读此书
3.3 为何要阅读其他书籍
3.4 每一章的结构
3.5 简要概括如何寻找影像
3.6 引用和复制影像的简要概括
4 好眼力:构成性诠释法观看影像
4.1 构成性诠释法引论
4.2 作构成性诠释:影像的技术和生产
4.3 作构成性诠释:影像自身的构成性
4.4 构成性诠释:一种评价
5 内容分析:数数你(自认)所看到的
5.1 内容分析引论
5.2 内容分析的四个步骤
5.3 内容分析:一种评价
6 符号学:揭露暗藏在美丽事物平静表面下的成见
6.1 符号学引论
6.2 拣选影像以作符号学研究
6.3 主流符号学中符号和其产生意义的过程
6.4 制造社会意义:社会符号学
6.5 符号学:一种评价
7 精神分析:视觉文化、视觉快感和视觉断裂
7.1 精神分析和视觉性引论
7.2 对精神分析和视觉性的详细介绍:主体性、性意识和无意识
7.3 性别差异如何视觉展现(1):与劳拉 • 穆尔维一起看电影
7.4 性别差异如何视觉展现(2):从恋物到伪装
7.5 从窥视癖的凝视到拉康的凝视:其他观看方式
7.6 从使人屈从的规训到幻想的可能性
7.7 酷儿的视线
7.8 反身自省
7.9 精神分析和视觉性:一种评价
8 话语分析Ⅰ:文本、互文性和语境
8.1 话语和视觉文化引论
8.2 话语分析Ⅰ和话语分析Ⅱ引论
8.3 为话语分析Ⅰ寻找文献
8.4 话语分析Ⅰ:话语的生产和修辞组织
8.5 话语分析Ⅰ和反身自省
8.6 话语分析Ⅰ:一种评价
9 话语分析Ⅱ:体制和观看的方式
9.1 话语和视觉文化再论
9.2 寻找话语分析Ⅱ的文献来源
9.3 美术馆和博物馆的装置
9.4 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技术
9.5 参观者
9.6 话语分析Ⅱ:一种评价
10 受众研究及其超越:电视观众、影迷与用户的民族志
10.1 受众研究引论
10.2 受众、影迷和用户
10.3 受众研究:以受众和粉丝为对象
10.4 视觉对象的民族志
10.5 收视的民族志研究:一种评价
11 制作照片成为研究课题一部分:照片文档、照片引谈法和摄影小品
11.1 引论:制作照片成为研究课题一部分
11.2 照片文档
11.3 照片引谈法
11.4 摄影小品
11.5 制作照片成为研究课题一部分:一种评价
12 道德规范与视觉研究方法论
12.1 研究伦理和视觉材料引论
12.2 同意、匿名和版权
12.3 同意
12.4 匿名
12.5 版权
12.6 结论:道德规范,视觉研究和当代视觉文化
13 视觉方法论综述
13.1 引论
13.2 地点、模态和方法
13.3 综合方法
解读视觉材料的实用读本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词索引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