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库布里克 |《2001太空漫游》之前的科幻片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2001太空漫游》之前的科幻片













《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背景不仅包括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还包括此片之前和之后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代表着电影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这也是为什么笔者在后面详述了此片对于之后电影的影响。


在《2001太空漫游》之前,科幻电影已经出现了不少杰作,不仅仅是因为影片中的“天真”(“天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如果考虑到《2001太空漫游》的戏剧情节的话,也是“天真”的)。比如,弗里茨·朗的《大都会》、唐·西格尔的《天外魔花》、本多猪四郎的《地球防卫军》、杰克·阿诺德的《不可思议的收缩人》、乔治·帕尔的《时空大挪移》、伍尔夫·瑞拉的《魔童村》、约瑟夫·罗西的《博命》、克里斯·马克的《堤》、罗伊·沃德·贝克的《火星人袭击地球》等。


事实上,作为类型的科幻电影不仅包括科学预言性的影片,还包括其他的类别:


(1)自负疯狂的科学家制造未来的爱娃或者怪物的故事。这类故事开始于19世纪的文学(如玛丽·雪莱、罗伯特·史蒂文森、维耶·德·伊苏亚当等),影响了后来众多的影片。但是,《2001太空漫游》中的哈尔和《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弗兰肯斯坦是截然不同的。


电脑哈尔在科幻文学上已经存在很多原型,比如具有思考能力的超级机器统治某个城邦。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复合体巨人和机器人的后裔:格尔木既是它的创造者的杰作,也是它的创造者的敌人,就好像人和上帝的关系。但是,电脑——在20世纪60年代通常以机器电池的造型出现——即现代的神谕,比如在奥逊·威尔斯改编自卡夫卡的《审判》中。


20世纪60年代之前,电影史上出现的最著名的机器人是金属好人罗比。它是弗雷德·威尔科克斯执导的《禁忌星球》的主角。这部在今天看来有些媚俗的影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视为科幻电影的经典——它是在《2001太空漫游》之前极少几部西方电影中的大制作的彩色宽银幕影片。影片中莫比乌斯博士所居住的星球——莫比乌斯博士这个人物的灵感来源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的普洛斯彼罗——拥有一种高等的、已经消失的克莱尔斯文明。克莱尔斯人制造了一种愿望机,但是这个机器将他们无意识中的破坏力唤醒,最终克莱尔斯人被自己的创造物毁灭。《禁忌星球》所要传递的反普罗米修斯的信息似乎在《2001太空漫游》中重现:机器造反威胁人类的主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2001太空漫游》一片重拾这一主题并将其深化:造反的电脑被人类制服,但是之后人类被另外一种拥有更加先进技术的物种控制,这个物种将人类的面貌改变。


(2)外星球生物的入侵或是访问,比如飞碟或火星人,通常都是尚武好战的,但也有和平使者(如罗伯特·怀斯执导的《地球停转之日》、约瑟夫·纽曼执导的《飞碟征空》)。在《2001太空漫游》之前,这些主题或者元素出现在观众喜闻乐见的科幻片中。可能今天的观众会对其嗤之以鼻,但是笔者认为这些影片依然独具魅力,比如根据H.G.威尔斯小说改编的、由拜伦·哈斯金执导的电影《世界大战》。《2001太空漫游》承袭了这一传统,因为影片建立在对于外星人启示的期待之中。而关于外星人,在电影中一直存在重要的肖像学传统。


(3)始于默片时代的关于邪恶天才的系列影片。在这些影片中,邪恶天才通常躲藏在地下洞穴中,拥有某种杀伤力极强的武器。从弗里茨·朗的《玩家马布斯博士》到“007”系列(该系列影片的布景师肯·亚当也曾经为《奇爱博士》工作),这是一种繁盛的类型。它们为《2001太空漫游》提供了布景的参考,同时也为影片提供了在笔者的《电影,声音艺术》一书中提到的隐蔽的、主宰的声音的参考。


(4)在《2001太空漫游》之前还出现过一种被称为“和平主义科幻片”的次类型,在这类影片中,世界被核战争毁灭或者即将被其毁灭。在上一章中笔者提到过一些例子,此处还可以加上雷·米兰德执导的《极度恐慌》。约翰·斯特奇斯执导、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蓝烟火》一片和《2001太空漫游》同年上映,影片讲述了美苏两大阵营在北极的冲突。


这些影片中流露出的道德教化倾向是科幻片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库尔特·诺伊曼执导的《变蝇人》、《不可思议的收缩人》以及日本系列电影《哥斯拉》中,怪兽通常是因为人的疯狂或者疏忽而出现。这些影片常以一种自然神论的、唯灵论的或者人道主义的说教结尾,承袭了科幻预言片启示录的传统。影片《地球停转之日》《飞碟征空》警告人们反对核武器。此外,喜剧片中也不乏同类作品,比如之前提到的杰克·阿诺德执导的《鼠吼奇谈》,在此片中彼得·塞勒斯饰演多个角色,影片涉及第三次世界大战以及核弹的威胁。克拉克的小说最初是为了“圣诞预言”的竞赛所写,在《2001太空漫游》中也隐含了这种道德教化的意义,但是显然非常隐晦和矛盾。


(5)乔治·奥威尔(《1984》被两次搬上银幕,第一次是1955年由迈克·安德森执导,第二次是1984年由迈克尔·雷德福执导)、阿道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以及卡夫卡的小说中出现的集权科幻,这些文本展示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未来主义,但却是一种被腐蚀的世界,在那里随时被监听、窥视以及剥削。关于这一点可以列举两部法国新浪潮影片:根据雷·布莱伯利小说改编、特吕弗执导的《华氏451》以及戈达尔的《阿尔法城》,这两部影片是众多“反乌托邦”影片的代表作。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