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线下工作坊 | 两天了解西方当代摄影史与调研方法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当代摄影由不同身份认同的实践者所创作,包括“艺术摄影师”、“艺术家”、“摄影艺术家”、“使用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家”以及“摄影师”等等,当我们面对这种种称谓时,不禁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思考摄影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抛开摄影在历史上身份之争,我们对摄影的理解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和不同?这些不同的观点对于我们观看、理解和思考当下的摄影艺术有哪些影响?这些问题不断提醒我从不同语境下去理解当代摄影,了解全世界重要的摄影实践是如何与历史和我们周围的世界产生关联的。在此背景上,工作坊的讨论将聚焦当下艺术实践者应用“摄影的”(photographic)思维和方法进行创作的实践,并尝试探讨这些实践在数字化时代的可能性和危机。



当代摄影的研究路径

实践(调研、创作与展览)方法


导师:何伊宁


时间:6月20-21日(2天)

人数:15人(6人以上开课)

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155A


费用:2700元(含2天标准午餐)

会员、老学员均享受9折优惠


适用人群:对摄影艺术感兴趣的爱好者、实践者、研究者




购买方式
👇🏻
课程咨询:胡老师
微信:wen867249657
电话:13927396772




课程安排


该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板块:


6月20日

理论学习

“西方当代摄影的若干研究路径”将从讲者的研究出发,通过对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重要摄影师和作品系统性地分析来考察这些线索对于当下摄影实践者的影响。


6月21日

实践部分

“实践(调研、创作与展览)方法”则侧重于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带领不同层次的实践者深入了解摄影创作从调研到实践,再到展示的过程。其中,工作坊的小组评议环节将帮助学员深入各自的实践内容,从批判的角度来推进作品的开展。


通过学习,你将获得:

1. 西方当代摄影的发展脉络,学员将在短时间内形成个人对于当代摄影的理解,从而便于建构自我的研究和实践线索。

2. 对于有研究、创作想法的学员,该课程可以通过导师和学员相互之间的互动,帮助他们推动作品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形成一个互助的学习系统。

Twentysix Gasoline Stations(二十六個加油站)
Ed Ruscha 爱德华·拉斯查,1963

无题(你的身体即战场)
Barbara Kruger 芭芭拉·克鲁格,1989

Mimic 模仿
Jeff Wall 杰夫·沃尔,1982



导师介绍


何伊宁

何伊宁(b.1986),摄影史学者,策展人。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2010年开始从事摄影及视觉文化的写作、策展和翻译等工作。她最新的研究试图在摄影、媒介生态和技术哲学的交汇之处讨论图像算法在影像创作中的建构、应用和研发。

何伊宁是OCAT研究中心第一届“2018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优胜者,其策划的展览曾先后在国内及欧洲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空间和摄影节展出,包括“记忆寓所”(2019,OCAT研究中心)、“港口与影像”(2019/2017中国港口博物馆)、“混合的公共性与私密性——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8,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镇文化产业中心)、 “虚构叙事的转向”(2016,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来自中国的50本当代摄影书”(2015,英国Format国际摄影节)等。出版物包括《英国摄影教室》《港口与影像》等;译著有《摄影与旅行》、《场所视角:风景摄影的理论与实践》(待出版)、《艺术与摄影》(待出版)、《做书的艺术家》(待出版)等。

何伊宁于2014年年初创办Go East Project,旨在通过博客、展览、以及出版等方式向西方推广中国当代摄影,并帮助年轻摄影师搭建国际化的摄影平台,探索摄影的无限可能 。自2016年起兼任Brownie Art Photography艺术顾问。

何伊宁专访




导师作品


部分著作:

部分策展作品:
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
2019,浙江,宁波

混合的公共性与私密性,2018,北京

记忆寓所,2019,北京




往期回顾


何伊宁工作坊回顾+干货分享|三影堂教育



Q: 在课上您提到图像和文字关联紧密,但文字是否会一定程度上限制图片的表达能力?您认为文字如何才能更好的辅助图像?

A: 图像和文字作为两种文本,各具有不同的叙事优缺点,我在课上举的例子局限于摄影出版的领域,但如果对文字和图像之间关系感兴趣的摄影师和艺术家可以思考这两种文本之间在建构意义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相互联系。

Q: 您认为摄影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目前国内是否存在轻理论重实践的情况?

A: 论指导实践,这六个字虽然好理解,但真正实践起来并不简单。如果单看摄影理论便涉及摄影在历史和当下的生成、传播和存储,以及它在视觉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于此同时,来自其他学科 (历史学、图像学、语言学、叙事学等等)理论对于当代艺术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当今那些具有深度并且能够持续引起学术界关注的作品都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平衡。

Q: 摄影书是很重要的传播作品的媒介,但随着网络的发展,作品依靠社交媒体和个人网站也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摄影书受到了什么影响,应该如何适应现状?

A: 书籍和互联网看似是两种相互矛盾的概念,但事实告诉我们摄影书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了很好的推广,而摄影书的消费者很多都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我相信可能对于千禧一代来说,这两者结合是自然而然的。

Q: 您认为国内摄影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去激发学生对摄影艺术的热情,或者至少帮助他们去思考摄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而不是纯粹地把摄影当作技能或挣钱的工具。除此之外,中西方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西方的老师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无论结果如何;但在国内,据我的观察,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听老师的,甚至连作品拍什么,怎么拍,如何展示都是等待老师给出答案,由此引申出的问题可能不是我们在这里可以讨论出结果的。




【三影堂教育计划】是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主要部门之一。担负着学术研究、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功能。凭借北京三影堂艺术中心和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的优秀品质和丰富资源,我们将致力于打造中国当代艺术摄影先锋人才成长基地。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