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消费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时尚摄影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定义视觉审美、探索魅力和找寻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尚照片甚至改变着城市的面貌,试想我们走在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上海、深圳的街头,正是大大小小的时尚影像引领我们接近城市商业中心,触摸大都市的视觉神经。
-
现如今,从创意到拍摄再到后期,中国时尚摄影师们的工作可以在编辑、品牌、模特经纪公司、化妆师、外景和各种影棚的共同合作下完成。随着资本的大量倾注,时尚摄影行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经费,使用最新的技术来完成拍摄任务。然而,相比西方时尚摄影领域中延续的社会语境和时尚表达,试图梳理中国现当代摄影中的时尚议题不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深圳设计互联“设计的价值在中国”展览中,三张分别拍摄于改革开放后三个十年间的“时尚”照片,作为见证历史的档案,与设计师梁明玉、刘治治、张达的服装作品被一同展示在“时尚表达”的板块中。本文围绕这三张“时尚”照片,试图初探中国改革开放后时尚、身份认同与摄影的关系,以及中国时尚摄影在过去二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
“设计的价值在中国”展览“设计风格”版块中的“时尚表达”主题
-
1980年,云南省思茅,三个戴着墨镜的年轻人凝视着镜头,连同反光镜片中手持相机的摄影师身影被捕捉下来。这是华裔摄影师刘香成自1976年开始记录中国历史性转折的一系列黑白照片中的一张。乍一看,这张图像中缺少新闻纪实摄影中所期待的决定性瞬间和环境背景。然而,占据画面中心三个年轻人的面部、他们身后模糊的人群,以及被墨镜反射出的摄影师和他所身处画面外的场域,形成了三个对话的空间。与刘香成镜头下的新闻报道图像不同,这张照片戏剧性地捕捉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普通人精神状态的特征,记录了在改革开放下,现代时装开始影响到的中国年轻人。

三个年轻人,刘香成,1980 ©刘香成工作室
思茅,云南省
这是一组由刘香成拍摄的纪实摄影相片,刘香成是一位著名的华裔摄影师,现为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创办人,他用相机记录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变化的年代。这张相片纪录了在改革开放政策下,现代时装开始影响到中国的年轻人。
尽管《三个年轻人》浓缩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对时尚表达的转变,时尚主题却很少出现在当时中国主流的新闻和报道摄影中。在20世纪80年代,除了刘香成、安哥等职业摄影师留下了珍贵的影像之外,时尚的中国更多地被记录在“民间摄影”(vernacular photography)¹范畴中。在傻瓜胶片相机逐步进入中国人家庭后,年轻人开始用这种即拍即冲的相机记录他们的聚会、旅行和日常生活。如果翻看大量的家庭相册,不难发现,牛仔裤、蝙蝠衫、尖头皮鞋、宽檐帽、墨镜开始成为都市时尚青年的标配,与长期占据着主流视觉表征的蓝灰色工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来自街头的“时尚”摄影,不仅仅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十年中国时装的变迁,也体现了一代年轻人精神风貌的焕然一新。
-

1998年北京春季国际时装周,郭建设 ©郭建设
这张摄影作品记录了1998年北京春季国际时装周的现场实况,T台上的模特们所着时装配色饱和而明亮,兼具艺术性、先锋性与装饰性,是当时中国时尚圈充满活力,百花齐放的真实写照。中国国际时装周创立于1997年,每年春夏和秋冬两季在北京举办,活动内容由专场发布、设计大赛、专项展览、专题论坛、专业评选等主要业务单元组成。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服装流行和更新速度加快,服装产业也迎来全新的时代。时任《名牌时报》摄影部主任的郭建设记录了1998年北京春季国际时装周的现场实况。创刊于1997年的《名牌时报》,隶属《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是中国品牌领域唯一的专业报纸,内容涵盖金融、科技、时尚、艺术等不同内容。在这张聚焦T台的照片中,模特们头顶着红、黄、蓝、绿鲜艳的假发,身着配色饱和,兼具艺术性、先锋性与装饰性的时装,其前卫的风格不禁让人联想起英国20世纪70年代的Mods一代的时尚表达。对比大多数秀场上模特轮流登台的展示,这张包含了6位模特集体登场的画面,呈现出一种颇为自由的台风,体现出当时中国时尚圈充满活力、百花齐放的真实写照。

伦敦Carnaby Street 50周年展览,2010;
摄影/供图:何伊宁
时装表演是西方舶来的一种商品展览形式。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这样的表演会已成为国货运动²中定期举办的活动之一。中国摄影师Huang Yiting³于1934年拍摄的一张T台照片,展示了上海南京路商业街上,由中国国货商店主办的表演会。舞台上的模特包括了当时一些最著名的演员,如胡蝶、艾霞与宣景琳。时过境迁,南京路上的时装表演,在百年后已经被更为专业、更具组织形式的时装周所取代。中国国际时装周创立于1997年,每年春夏和秋冬两季在北京举办,其诞生标志着中国时尚产业的生态逐渐建立起来。
彼时,有“中国时尚摄影第一人”之称的娟子⁴在时装和影楼摄影行业打响名气的同时,一些摄影师开始专注于时尚摄影的拍摄工作,如范欣、曾无、王子千、张家诚等。他们大多服务于刚刚在中国落地不久的时尚杂志,例如《时尚COSMO》《世界服装之苑ELLE》《嘉人》。这些年轻的摄影师定期与时装编辑合作,凭借热情参与到时尚影像的创作中,建立了围绕着影棚和工作室为中心、不同风格的时尚作品。

冯海,《冯海的工作》书籍封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图片来源自京东网站

冯海,《冯海的工作》内页,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图片来源自良仓网站
-


时髦长城,陈漫,2007 ©陈漫工作室
2003年,一位在中央美院摄影系就读的年轻人,为《青年视觉》杂志拍摄了封面,从而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她就是陈漫。陈漫出生于1980年的北京,在早期的商业摄影实践后,开始树立起自己的风格:从胶片到数码后期,她擅长在国际化的摄影语言中加入东方元素,不断挑战大众传统的审美模式。在陈漫为《世界都市iLOOK》2007年6月刊拍摄的时尚大片中,她和团队登上长城,拍摄了模特吕燕身着紧身裤、手持复古收音机的叛逆姿态,展示了一种超越传统复兴的当代中国审美表达。尽管这张照片中的吕燕造型参考了20世纪50年代在牙买加贫民窟或美国地下室黑人青年所塑造的一种移动迪斯科的风格范式,但在千禧年后的中国,这张以及该系列带有文化碰撞的图像,被德国《镜报》报道称“中国时尚的革命”。

张家诚,Wallpaper China五六月合刊,封面照,2020
艺术家供图
-
时至今日,回望中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摄影中的时尚表达,它不单单见证了中国时尚产业从萌芽到成熟阶段的进程,同样体现出普通中国人对时髦、美好生活和自我认同朴实又原生的探寻。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了中国时尚摄影在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时尚摄影师的概念变得越来越不清晰,这个行业正受益于艺术家的才华。范欣、欢岛、张家诚等青年一代的创作,在时尚、艺术、媒体和摄影之间展开对话,将这个领域引向了许多令人惊喜的方向,并持续迸发活力。
-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文章版权归设计互联所有
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如需获取转载权限,请私信公众号后台
作者:何伊宁
编辑:顾灵
排版:彭惠君
-
注释
[1] 一个总括的术语,用于区分纯艺术摄影和非艺术家为商业、科学、法医、政府和个人等多种目的拍摄的照片。捕捉日常生活和题材的快照是民间摄影的一种主要形式。
[2] 国货运动是指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对华商品倾销的经济侵略中,以反帝爱国运动为发轫,中国实业界掀起的一场长达40多年的抵制洋货、宣扬国货的广告运动。
[3] 音译,参看葛凯 (Karl Gerth)著,黄振萍译,《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p294。
[4] 娟子,时尚摄影师,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北京服装学院。1993-2000年,任中国纺织出版社时装摄影图片编辑,并从事时装、人物摄影。
阅读参考
· 潘西,《中国时装摄影师在二零一五》,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
· 冷芸,《中国时尚:与中国设计师对话》,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13
· 葛凯 (Karl Gerth)著,黄振萍译,《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 刘香成,《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 王受之,《时尚时代》,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往期回顾
同期展览



输
关于设计互联
点击海报查看详情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