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佳节到了
戴香包、挂艾草、吃粽子、赛龙舟
这些流传千年的习俗
不仅组成了世界华人共同的节日
也成为今人与先祖的呼应
今天我们就从这幅画中穿越时空
看看宋代先祖们“龙舟竞渡”的盛景吧
今天这幅画叫做《金明池争标图》,传为张择端所创作。
这幅一尺见方的绢上细笔精绘了上千个人物,亭台楼阁、冠盖仪仗、细微可见,完整展现出了北宋汴京金明池水戏争标的热闹场面。

金明池争标图
宋
绢本设色
纵28.5厘米 横28.6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说到金明池,许多人一定马上就想到了“金池夜雨”,没错,“汴京八景”之一的“金池夜雨”说的就是金明池啦,但其实,金明池修建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训练水军。
后经北宋王朝的多次营建,池内各种设施逐渐完善,池的功能也由训练水军慢慢为水上娱乐表演所取代。
画中所绘的金明池,已经完全是一幅皇家园林的景象:
宽台高楼临池拔起
卧桥津宇八面接风
一池碧水无限风姿

金池建筑
金明池在每年春季对百姓开放,任人游览,称为“开池”。
每逢开池的日子,百姓倾城来看热闹,也允许商贩摆摊做买卖和卖艺的杂耍百戏表演。
而每当皇帝驾幸金明池时,游人倍增,游池活动也达到高潮。
画面中的金明池呈方形
方圆9里的金明池四周苑墙围绕

池中筑“亞”字平台
台上建水心殿
居中一座两层大殿,四座一层殿阁围绕
五座大殿以回廊相连成圆形,设有御幄屏风

平台左侧有拱桥通达左岸
名为“仙桥”

仙桥向左,连接到岸边平台
平台上立有一门,叫“棂星门”
门里对立两座彩楼

门再往左,街南有石砌高台
高台上建一组富丽堂皇的楼宇,叫“宝津楼”
高台往下
临水殿门禁森严,华盖肃穆
皇帝就是在这里观看竞标,赐宴群臣
画面左下端牌楼上写着“琼林苑”三字
右下角有不知名殿阁
地上石砖清晰可见
画面右中有一高大建筑,这个是做什么用的呢?
文献记载,这里叫做“奥屋”
是平时用来泊大龙船的地方
这场盛会的重头戏“龙舟争标”,也是从这里开始

龙舟争标
皇帝驾临这天
整个池面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舞台
成群的小龙船到“奥屋”把大龙船牵引到水殿前
大龙船雕梁画栋
三层高阁立于船上
内外前后结构清晰可辨
船上人物分工明确
单侧有三支船桨,每支船桨由两人执掌
船头龙首上高高地站着一个人
手中挥舞着旗帜
他是这场表演的“总指挥”
大龙船两侧各有五艘小龙船
小龙船的龙头上也各站一人
执旗指挥
每艘船上还有十位“龙骑士”划桨
正式争标开始之前
十艘小龙船还要在执旗之人的指挥下表演各种阵式
应当是对水军演习传统的继承吧
阵式表演完后,终于到了重头戏:争标
正对临水殿前方,池中插着两排共12面锦旗
用来标示距离
两排锦旗中间立着一根挂着锦彩银碗的杆子
这就是龙舟要争夺的“锦标”了
争标开始,龙头执旗人挥舞旗帜
两行龙舟击鼓竞逐
参加这场表演和竞赛的可不是普通百姓
而是北宋的军卒
获胜队伍,将获得皇帝的嘉奖赏赐
有面子有赏赐,简直名利双收好吗!
那必须甩开膀子勇争第一啊!
鼓声、呐喊声、划水声
热火朝天,精彩非凡
皇帝来一趟当然不能只是看看划龙船
还得有点娱乐节目
临水殿右上方有三间带棚的船和高出水面的红架子
应当是表演完毕正在离场的“水戏”队伍
彩楼小船和高高的架子
应当是“水傀儡”和“水秋千”等
所以,皇帝驾临金明池观龙舟争标
整个活动流程大致是这样子的:
第一场:天子在临水殿赐群臣宴,观看水戏
第二场:观看牵引龙船出奥屋
第三场:各类小船作列队表演
第四场:按船的类别开展竞赛夺标

百姓游人
如此丰富精彩的水上表演和竞技活动
当然要与民同乐
金明池东岸、南岸以及仙桥附近
都云集着观看争标的游人
大都是普通百姓
人小如蚁却动态毕现

有人倚在栏杆上观看争标

有车马伞盖

有老者坐在彩棚内
身旁小儿嬉闹玩耍

有货郎挑担推车叫卖

四处可见手执纸鸢的游人

众生百态集于一页
喧闹声声溢于绢素

作者何人?
画面左下角有小字落款“张择端呈进”,但这幅画真的就是张择端的亲笔吗?

这一谜团争论至今,产生了以下几种看法:
1、认为此图为宋画,或为张择端作品。因为此图是目前国内所藏宋画里唯一有“张择端”名款的作品,如此精细熟练的工笔画应出自高手,有可能是张择端的早期作品;从此图的风格及画中景物看,断为宋画无疑,很有可能是南宋人的摹本。
2、另有学者认为,此图无论从画风到功力,均与北京故宫所藏公认的宋画、张择端祖本真迹《清明上河图》相差甚远,画面气息与明代作品接近,并非张择端作品;至于画面上小字落款“张择端呈进”,很可能是画师为了提高价值,故作伪款。
3、目前更为学界认可的看法是:此图为宋画,但并非张择端本人所作,而是南宋画家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描述绘制而成,但由于见不到北方建筑,画中的建筑风格为宋代江南风格。
争议纷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幅画再现了北宋皇家赛龙舟的实地场景,在不过一尺见方的绢上为我们展现了宋代节日盛景,具有极大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配合视频观看效果更赞哦
丨
国宝档案《金明池争标图》
【来源】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并获得授权。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人已满员,小编正在开拓新号,
若好友申请未通过请过几天再尝试)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