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LOFT | 老友记】1983ASIA:一路走来奇幻亚洲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本文为《@LOFT》杂志总第35期「发现LOFT_老友记」栏目文章《1983ASIA:一路走来奇幻亚洲》,欢迎查阅实体杂志P94-101


1983ASIA

由杨松耀 (马来西亚)(图右)与苏素(中国)(图左)于2012年在深圳创办,TDAA亚洲设计连成员,2017年成立亚洲美学研究所,团队以当下设计视角探索亚洲文化与艺术,在国际上独树亚洲混搭美学,创作横跨品牌设计、吉祥物设计、包装设计、衍生品设计、艺术跨界等领域。团队创立至今荣获国际各大奖项,作品多次获邀刊登于具影响力书籍杂志报刊,并在世界各地均有展出;同时受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澳门理工大学、吉隆坡TSUBAKI邀请担任亚洲美学课程导师。



5月20日这天是1983ASIA成立八周年的日子,他们筹备了两年的设计丛书中的第一本《奇幻亚洲|混搭美学与品牌设计》终于面世了。回想当时,杨松耀与苏素说:“什么存款也没准备,就出来创业了。” 从2012年成立初期起,杨松耀与苏素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咖啡店“打游击”办公,一年多后进驻园区拥有自己的办公室。在多年的探讨中,他们找到了“亚洲美学”这个主题并持续围绕它发掘设计观点。


◎《奇幻亚洲|混搭美学与品牌设计》是一本具观念启发性与品牌实战思路的设计书。



👉 天南地北相聚于深圳

苏素在天津长大,“家里是做中医的,外公对传统书画的艺术修养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所以从小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小时候看动画片《九色鹿 》,感觉实在太美了,但并没意识到这也是设计 ”。大学毕业后苏素来到了深圳,她觉得“开始的时候特别不适应——城市是崭新的,老的东西不见了”。从马来西亚来到广州美术学院求学,杨松耀的目的较为明确:“从小就明确想做设计相关工作的。”他童年时代从沉迷漫画《圣斗士星矢》开始关注视觉文化的方方面面,到毕业后决定成为平面设计师。“在马来西亚长大,第一眼望见的文化就是多元的,因为这片土地上除了华人以外还有马来人、印尼人、印度人等等”,杨松耀还举例在马来西亚过春节,华人的利是封是红色的,但也会拿到绿色的“红包”,因为对于马来人的本地宗教来说,绿色代表的是天堂的颜色。因此,多元混杂的状态对于他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两位设计师生于1983年,生肖属猪,工作室里收集了很多关于 “亚洲”主题相关的藏书、来自世界各地的手办、纪念品规整为精彩纷纭的故事线索,每一个角落尽是奇特。


就这样,出生于1980年代成长于信息丰富的世纪之交,一个带着传统文化的情意结,一个视多元混杂为常态,来自天南地北的两位“设计新鲜人”,在2008年进入了靳与刘设计公司的深圳分部开始了他们的设计师之路。



👉 不完美的搭档

作为设计搭档,杨松耀见证了苏素心态的转变,从开始“ 我选对了吗? 要走吗?”到四年后两人一起在深圳留下来。“理性一点来看,做公司的话,两个功能重叠、做同样工作的设计师在一起合伙,不是那么的完美。”杨松耀自嘲道,“两个都不是深圳人,胆子挺大的”。因为“做公司的理想一样,都是选择喜欢的事情去做 ”,这对“狮子座 + 天蝎座”的默契组合走到了一起,创办 1983ASIA 设计工作室。两位设计师并没有明确的分工,基本上从见客户到动手设计都是同步的,即使有着看上去差别很大的成长背景,他们却基本上每次都想到一块去,争执产生于关于细节的讨论上,因为“不想重复自己,所以你改一下我,我改一下你”。


◎2016—2018 年于台湾高雄、澳门举办的“AMAZING 1983ASIA 奇幻亚洲设计巡展”海报。


创业伊始,他们的发声渠道主要集中在Behance设计平台,“来自国内外所有的客户都是通过这里知道我们,给我们发邮件、打电话”。在告别靳与刘设计公司后,杨松耀自言当时顶着很大的压力,“创业计划得不到认可,设计风格也与当时的潮流不容”。在创意园的咖啡馆、餐厅移动办公一年多后,他们租下了位于北区的办公室,两个人用一个个出彩的项目证明了自己。在创业第六年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伯乐陈育民先生,受邀举办“AMAZING 1983ASIA 奇幻亚洲设计巡展”,先后于台湾高雄、澳门等城市展出。


◎“AMAZING 1983ASIA 奇幻亚洲设计巡展”展览现场



👉 对“亚洲美学”的认知

亚洲是什么?“亚细亚”(Asia)一词来自古希腊语,意思是东方,而制造这个亚洲概念的,是它的邻居——欧洲。那么亚洲于我们来说,只是一种怀旧的创意、异域的乡愁吗?对于“亚洲”和“亚洲美学”的定义,苏素坦言“没有明确的答案,以我们现在这个资历,还没有能力给她做定义的程度”。她反对“地球村”这个整齐、均一的概念,认为亚洲是一个多元共生的状态,在尊重彼此的文化前提下共同生存、各自保持特征。对于东方文化的发掘,设计界的前辈已经做了很多,如陈幼坚提出了“东情西韵”、石汉瑞的“跨文化设计”等。


◎ 1983AISA的作品包括: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IP设计、实验视觉海报设计、衍生品设计、生活配饰与家居产品设计。他们在实践中将亚洲混搭观念融入设计项目,试图把文化艺术与商业设计进行高度结合。图为马来西亚怡保「地方创生节」2019视觉设计。


1983AISA从文化研究,到设计探索,在实践中将亚洲混搭观念融入最后落实到商业市场,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在文章开头介绍的新书《奇幻亚洲|混搭美学与品牌设计》中,他们通过“多元共生”“五感合一”“以小见大,以大喻小”“万物有灵“等观点总结了近年对“亚洲美学”的认知,分享了如何从亚洲各地的风物中寻找灵感的故事,以及将多姿多彩的亚洲风俗文化转化成设计灵感的经验,用多元、开放的角度去看待设计。


◎马来西亚怡保「地方创生节」2019视觉设计,1983ASIA以马来食物ketupat、传统编织工艺mengkuang为灵感;以三色象征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民族,互相编织构成代表地方创生节的P字,意为多元共生,团结一致;并将包括英文在内的四种语文设计成一个家族体系。


正如陈育民在他们的巡展前言及新书序言中总结:“亚洲地域宽广。我们每天在这里看到太阳升起,而对脚下的土地知之甚少。西化的世界实体使我们误认为那是现实,而真正内心期待的却是对于本源的思考。以设计之力量改变社会对于亚洲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你我相遇,进入那日常中真实呈现的亚洲的奇幻世界。”


或许在外人看来,他们倔强又傲气,没有加入本地的设计协会,也就没什么太多的圈子关系可言。目前1983ASIA“入会”的组织,是恩师刘小康牵头的TDAA亚洲设计连。通过这个组织网络,他们结合在亚洲各地的游历、学术交流活动,萌生了成立“亚洲美学研究所”的念头,计划对亚洲传统文化各个维度的进行研究,以传达对亚洲视觉的思考。目前“亚洲美学研究所”并没有成为一个实体空间,但内容框架已经成型:亚洲图像馆、亚洲故事、亚洲美学访谈。通过这些研究,他们接触到各领域的年轻创作者,也希望他们得到更多人的赏识,“希望大家知道,除了日本韩国,除了当下流行的设计师,亚洲其他地方的创作者也很出彩”。


◎“官补”是华人图腾崇拜的凝结点,它极好地诠释了“瑞兽”对于华人的意义。1983ASIA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以亚洲人的身份,将“官补”中不竭的故事、精妙的视觉熔炼成“武”系列。



👉 不只是平面设计

在和广州美术学院、澳门理工大学的学生上课或者其他短期工作坊中,他们将这种混搭美学的概念进行传达,鼓励学生跨界思考,接纳多元的视角。在讲授“以小见大,以大喻小”这个章节的时候,苏素举例了李安导演在电影《断背山》中一个“以物寄情”的场景设置,那是非常“东方”的手法。因此他们的教学手法是从观念出发,“现在的资讯非常发达,怎么做设计、怎么做字体这些不需要教了”,相比之下苏素认为建立起学生的好奇心、与之面对面的辅导交流更重要。


◎由1983ASIA出品的“亚洲美学访谈”系列目前已发布18期,访谈以“亚洲”为题邀请在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相关领域的亚洲新生代代表人物进行分享。不难发现,访谈中的系列问题:请分享您与XX设计行业结缘的故事;想传达一种怎样的概念\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主题;您认为亚洲美学的特点是什么;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出生地与成长环境对您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亦是本次“老友记”栏目想对1983ASIA发问的。图为“亚洲美学访谈”系列海报,受访人分别为马来西亚《CUTOUT》设计杂志创办人林杰、AAD亚洲视觉艺术交流平台执行长陈育民。



未来拼的是内容,视觉随便哪个设计师拼个几年都可以做好,但内容很珍贵”,苏素介绍,亚洲故事版块其实是他们工作室团队动手做项目设计之前进行的研究内容。同样地,两位创始人在找寻工作室伙伴的时候,也会询问对方是否喜欢将文化转变为设计,从研究文化的角度做设计才是可持续的。受到日本“一村一品计划”及泰国创意设计中心启发,1983ASIA也考虑过落地实体形态的“亚洲美学研究所”,“在计划中,我们想在马来西亚去做这个事情,不能只从设计师角度出发,一定要(把对亚洲文化的研究)成为一个日常生活的事情”。



👉 设计是核心竞争力

1983ASIA自成立以来保持了几个“传统”,“第一,不做烟草;第二,不比稿,设计是一门专业,希望设计师这个职业像律师、医生那样得到尊重;第三,提案前预留三个月的时间”。开始的时候客户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做项目要花那么多的时间,1983ASIA解释,设计是一个设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很多同龄的设计师已经不再动手做设计了,他们还是亲力亲为。所以他们把项目工作流程图明确地列在公司介绍的文件里,“如果企业想做好品牌,就要做好时间管理”。这几年下来,他们发现客户都可以理解了,“中国的市场状况挺好的,同时有国际视野的企业二代上来了,知道要做品牌了“。


◎ 通过设计师的引导,客户的认可程度也会提高。图为百果园品牌新形象。


从开始对于深圳这个城市、“设计之都”不认可,到现在向好的局面,他们对此地的认识也在加深。苏素说:“这几年过去之后最大感受就是和北方的风格不一样,在这里你默默工作也会有人欣赏你工作的价值,不用被人际关系所累。”杨松耀说:“深圳位于华南制造业的中心,有很多设计可以实践出来,比如烫金这个工艺,在深圳的工厂可以做到0.1毫米的精度,这个在北方城市、在新加坡都做不到。”深圳制造实现了设计师的梦,1983ASIA在深圳继续出发探索他们的奇幻亚洲美学之路。


◎ 米洛甲:广西壮族文化中有着“鲜花诞人”的传说,现今依然有着对创世女神“米洛甲”(又称花婆)崇拜的风俗习惯。世界各民族中也有“花崇拜”的现象,所以1983ASIA提出“花育万象”的创意概念,以“花”为形象作为联结不同文化的最佳媒介,品牌名称也就此诞生,希望“米洛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者。




设计师语录



 创业契机 

2012年(靳与刘)公司年度旅行去泰国,其他同事在旁边喝酒,我们俩坐在沙滩上聊天。平时加班比较多很少聊个人想法,聊完之后觉得很多想法比较接近。于是我们想独立出去,挑战自己的潜能,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杨松耀


 做教育的心愿 

现在我们身上很多事情,希望我们年纪大一点,等事情没那么多再回学校去教书。或者做一所学校,内心里保有一个干净的地方。

苏素

(年纪大了)只能更多事情吧……

杨松耀


 有猫的地方都喜欢 

(关于园区,你们最喜欢的角落/区域是?)

园区里只要有猫的地方,我们都喜欢。我们办公室里就有四只猫!

苏素


1983ASIA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B3栋东侧604

微信公众号:1983亚洲造

WEB:www.1983asia.com

MAIL:the_1983@foxmail.com

TEL:+86-0755-86233262


采访 | DCM

图片资料来源 | 1983ASIA










免费杂志领取通道

➤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城区内部分区域

华侨城集团公司本部一楼前台、华侨城汉唐大厦大堂前台、华侨城创意园E5栋一楼(星巴克咖啡馆北门)展架、华侨城创意园E6栋宣传走廊展架、华侨城创意园F1栋通道(高文安面馆对面)展架、华侨城大酒店大堂、威尼斯酒店大堂、欢乐海岸蓝楹湾酒店、欢乐海岸蓝汐酒店、何香凝美术馆前台、华·美术馆前台。


➤官方微信号免费赠阅(即日起至7月31日

step1:关注华侨城创意园官方微信

step2:转发本条微信于朋友圈并截图

step3:留言发送你认为园区最美的一景照片或对于我们杂志的建议,与朋友圈截图一起发送到微信后台

仅需3步,就将有机会获赠本期杂志!

名额有限,先到先得喔~

记得留下联系方式:姓名+年龄+职业+联系方式+详细邮寄地址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