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北京抽象」| 中国抽象文献回顾:吴冠中《绘画的抽象美》《绘画的形式美》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回到「北京抽象」展中最为年长的几位艺术家开始从事绘画实践的时刻,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艺术现场,有着怎样的新思想获得了广泛的讨论?有哪些价值和观念被重新认可,并在艺术群体内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9-1981年间,吴冠中为给艺术中的抽象美、形式美正名而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在当时产生重要影响、获得广泛讨论。因为吴冠中是杭州国立艺专出身、又在巴黎获得了系统的现代艺术教育,所以当这些文章被刊登出来,立刻有一种中国早期“现代艺术”的火种仍在之感,并在很大的程度上解放了思想,成为现代中国的思想源头。如果要克服一种价值体系,然具备另一种,哪怕这种价值早已伪装成抽象美、形式美等话语。


本文选刊美术》杂志在1980年的10期刊登的《绘画的抽象美》和1979年的05期刊登的《绘画的形式美》两篇。




绘画的抽象美

文/吴冠中
文原载于《美术》1980年10期

对于美术中的抽象美问题,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理解。

有人认为首都机场壁画中的《科学的春天》是抽象的。其实,它只能说是象征的,它用具体形象象征一个概念,犹如用太阳象征权力,用橄榄枝象征和平一样,这些都不能称抽象。抽象,那是无形象的,虽有形、光、色、线等形式组合,却不表现某一具体的客观实物形象。

无论东方和西方,无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中,总有许多艺术工作者忠诚地表现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永远是推进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印象派画家们发现了色彩的新天地,野兽派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个性解放,立体派开拓了造型艺术中形式结构的宽广领域,……这些探索大大发展了造型艺术的天地。数学本来只是由于生活的需要而诞生的吧,因为人们要分配产品,要记账,听说源于实用的数学早已进入纯理论的研究了;疾病本来是附着在人身上的,实验室里研究细菌和病毒,这是为了彻底解决病源问题。美术,本来是起源于模仿客观对象吧,但除描写得像不像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还有个美不美的问题。"像"了不一定美,并且对象本身就存在美与不美的差距。都是老松,不一定都美;同是花朵,也妍媸有别。这是什么原因?如用形式法则来分析、化验,就可找到其间有美与丑的"细菌"或"病毒"在起作用。要在客观物象中分析构成其美的因素,将这些形、色、虚实、节奏等等因素抽出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这就是抽象美的探索。这是与数学、细菌学及其他各种科学的研究同样需要不可缺少的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的。

"红间绿,花簇簇","万绿丛中一点红",古人在绿叶红花或其他无数物象中发现了红与绿的色彩的抽象关系,寻找构成色彩美的规律。江南乡镇,人家密集,那白墙黑瓦参差错落的民居建筑往往比高楼大厦更吸引画家。为什么?我们曾斥责画家们不画新楼画旧房,简单地批评他们是资产阶级思想。其实这是有点冤枉的。我遇到过许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老、中、青年画家,他们自己也都愿住清洁干燥,有卫生设备的新楼,但他们却都爱画江南民居,虽然那些民房大都破烂了,还是要画。这不是爱其破烂,是被一种魅力吸引了!什么魅力呢?除了那浓郁的生活气息之外,其中白墙、黑瓦、黑门窗之间的各式各样的、疏密相间的黑白几何形,构成了具有迷人魅力的形式美。将这些黑白多变的形式所构成的美的条件抽象出来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这也正是早期立体派所曾探索过的道路。

谁在倒洗澡水时将婴儿一起倒掉呢?我无意介绍西方抽象派中各种各样的派系,隔绝了近30年,我自己也不了解了。我们耻了学舌,但不耻研究。况且,是西方现代抽象派首先启示人们注意抽象美问题的吗?肯定不是的。最近我带学生到苏州写生,同学们观察到园林里的窗花样式至少有几百种,直线、折线、曲线及弧线等等的组合,雅致大方,变化莫测。这属抽象美。假山石有的玲珑剔透,有的气势磅礴,有平易近人之情,有光怪陆离之状。这也属抽象美。文征明手植的紫藤,苍劲虬曲,穿插缠绵,仿佛书法之大草与狂草,即使排除紫藤实体,只剩下线的形式,其美感依然存在。我在野外写生,白纸落在草地上,阳光将各种形状的杂草的影子投射到白纸上,往往组成令人神往的画面,那是草的幽灵,它脱离了躯壳,是抽象的美的形式。中国水墨画中的兰竹,其实也属于这类似投影的半抽象的形式美范畴。书法,依凭的是线组织的结构美,它往往背离象形文字的远祖,成为作者抒写情怀的手段,可说是抽象美的大本营。云南大理石,画面巧夺天工(本是天工),被装饰在人民大会堂里,被嵌在桌面上,被镶在红木镜框里悬挂于高级客厅;桂林、宜兴等地岩洞里钟乳石的彩色照片被放大为宣传广告画,这都属抽象美。在建筑中,抽象美更被大量而普遍地运用。我国古典建筑从形体到装饰处处离不开抽象美,如说斗拱掩护了立体派,则藻井和彩画便成了抽象派的温床。爬山虎的种植原是为了保护墙壁吧,同时成了极美好的装饰。苏州留园有布满三面墙壁的巨大爬山虎,当早春尚未发叶时,看那茎枝纵横伸展,线纹沉浮如游龙,野趣感人,真是大自然难得的艺术创造,如能将其移入现代大建筑物的壁画中,当引来客进入神奇之境!大量的属抽象范畴的自然美或艺术美,不仅被知识分子欣赏,也同样为劳动人民喜爱。而且它们多半来自民间,很多是被民间艺人发现及加工创造的,最明显的是工艺品,如陶瓷的窑变,花布的蜡染等。人们还利用竹根雕成烟斗,采来麦秆纺织抽象图案,拾来贝壳或羽毛点缀成图画;串街走巷的捏面艺人,将几种彩色的面揉在一起,几经扭捏,便获得了绚丽的抽象色彩美,他在这基础上因势利导巧妙地赋予具象的人物和动物以生命。

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我小时候玩过一种万花筒,那千变万化的彩色结晶纯系抽象美。彩陶及钟鼎上杰出的纹样,更是人类童年创造抽象美才能的有力例证。若是收集一下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妇女们发髻的样式,那将是一次出色的抽象美的大联展。

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关系。我国传统绘画中的气韵生动是什么?同是表现山水或花鸟,有气韵生动与气韵不生动之别,因其间有具象和抽象的和谐或矛盾问题,美与丑的元素在作祟,这些元素是有可能抽象出来研究比较的。音乐属听觉,悦耳或呕哑嘈哳是关键,人们并不懂得空山鸟悟的内容,却能分析出其所以好听的节奏规律。美术属视觉,赏心悦目和不能卒视是关键,其形式规律的分析正同于音乐。将附着在物象本身的美抽出来,就是将构成其美的因素和条件抽出来,这些因素和条件脱离了物象,是抽象的了,虽然它们是来自物象的。我认为黄宾虹老先生晚年的作品进入半抽象的境界,相比之下,早期作品太拘泥于物象,过多受了物象的拖累,其中隐藏着的,或被物象掩盖着的美的因素没有被充分提示出来,气韵不很生动,不及晚年作品入神。文人画作品优劣各异不能一概而论,其中优秀者是把握了具象抽象的契合的。我认为八大山人是我国传统画家中进入抽象美领域最深远的探索者。凭黑白墨趣,凭线的动荡,透露了作者内心的不宁与哀思。他在具象中追求不定型,意图表达"流逝"之感,他的石头往往头重脚轻,下部甚至是尖的,它是停留不住的,它在滚动,即将滚去!他笔下的瓜也放不稳,浅色椭圆的瓜上伏一只黑色椭圆的鸟,再凭瓜蒂与鸟眼的配合,构成了太极图案式的抽象美。一反常规和常理,他画松树到根部偏偏狭窄起来,大树无根基,欲腾空而去。一枝兰花,条条荷茎,都只在飘忽中略显身影,加之,作者多半用淡墨与简笔来抒写,更构成扑朔迷离的梦的境界。

苏州狮子林中有一块石头,似狮非狮,本来很有情趣,可任人联想玩赏。偏有人在上补了一条尾巴,他以为群众同他一样不知欣赏抽象美。抽象美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在建筑、雕刻、绘画及工艺等各个造型艺术领域起着普遍的、巨大的和深远的作用。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抽象美,抽象美应是造型艺术中科学研究的对象。因为掌握了美的形式抽象规律,对各类造型艺术,无论是写实的或浪漫手法的,无论采用工笔或写意,都会起重大作用。宋徽宗画的祥龙石以及一些羽毛的纹样,是把握了某些抽象美的特色的。陈老莲水浒叶子的衣纹组织中更具有独特的抽象美感,那也正是西方抽象派画家保罗·克来所探寻的海外迷宫!科学工作者在实验工作中可能不被理解,但制出盘尼西林来便大大增强了医疗效果,引起人们重视。我们研究抽象美,当然同时应研究西方抽象派,它有糟粕,但并不全是糟粕。从塞尚对形体作出几何形式的分析后,立体派从此发展了造型艺术的结构新天地,逐步脱离物象外貌,转向反映其内在的构成因素,这便开了西方抽象派的先河。尽管西方抽象派派系繁多,无论想表现空间构成或时间速度,不管是半抽象、全抽象或自称是纯理的、绝对的抽象……它们都还是来自客观物象和客观生活的,不过这客观有隐有现,有近有远。即使是非常非常之遥远,也还是脱离不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的,正如谁也不可能提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面而去!我并不喜欢追随西方现代艺术诸流派,洋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面目。但借鉴是必须的,如果逐步打开东、西方的隔阂,了解人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趣味,则抽象派在一定社会条件中的诞生也是必然的,没有什么可怕的。就说抽象派的祖师爷康定斯基,他又是怎样的异类呢?我以前看北方昆曲剧团演出,在白云生演穷生时穿着的好看的百衲衣中,似乎感到了康定斯基的艺术感受!

《春雪》  吴冠中   1996

布面油画   30cm×59cm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绘画的形式美
文/吴冠中

文原载于《美术》1979年05期

美与漂亮

我曾在山西见过一件不大的木雕佛像,半躺着,姿态生动,结构严谨,节奏感强,设色华丽而沉着,实在美极了!我无能考证这是那一朝的作品,当然是件相当古老的文物,拿到眼前细看,满身都是虫蛀的小孔,肉麻可怕。我说这件作品美,但不漂亮。没有必要咬文嚼字来区别美与漂亮,但美与漂亮在造型艺术领域里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漂亮一般是缘于渲染得细腻、柔和、光挺,或质地材料的贵重如金银、珠宝、翡翠、象牙等等;而美感之产生多半缘于形象结构或色彩组织的艺术效果。

你总不愿意穿极不合身的漂亮丝绸衣服吧,宁可穿粗布的大方合身的朴素服装,这说明美比在漂亮的值价高。泥巴不漂亮,但塑成《出租院》或《农奴愤》是美的。不值钱的石头凿成了云岗、龙门的千古杰作。我见过一件石雕工艺品,是雕的大盆瓜果什物、大瓜小果、瓜叶瓜柄,材料本身是漂亮的,雕工也精细,但猛一看,象是开膛后见到的一堆肝肠心肺,丑极了!我当学生时,拿作品给老师看,如老师说“哼!漂亮呵!”我立即感到难受,那是贬词呵!当然既美又黑亮的作品不少,那很好,不漂亮而美的作品也丝毫不损其伟大,只是漂亮而不美的庸俗作品倒往往依旧是“四人帮”流毒中的宠儿。

美术中的悲剧作品一般是美而不漂亮的,如坷勒惠支的版面,如梵高的《轮转中的囚徒们》……。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什么美术创作就不能冲破悲剧这禁区呢!

创作与习作

解放以来,我们将创作与习作分得很清楚,很机械,甚至很对立。我刚回国时,听到这种区分很反感,认为毫无道理,是不符合美术创作规律的,是错误的。艺术劳动是一个整体,创作或习作无非是两个概念,可作为一事之两面来理解。而我们的实际情况呢,凡是写生、描写或刻划具体对象的都被称为习作(正因为是习作,你可以无动于衷地抄摹对象)。只有描摹一个事件,一个什么情节、故事,这才算“创作”。造型艺术除了“表现什么”之外,“如何表现”的问题实在是千千万万艺术家们在苦心探索的重大课题,亦是美术史中的明确标杆。印象派在色彩上的推进作用是任何人否认不了的,你能说他们这些写生画只是习作吗?那些装腔作势的蹩脚故事情节画称它为习作倒也已是善意的鼓励了!

当然我们盼望看到艺术性强的表现重大题材的杰作。但《阿Q正传》或贾宝玉故事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国宝。在造型艺术的形象思维中,说得更具体一点是形式思维。形式美是美术创作中关键的一环,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独特手法。我有一回在绍兴田野写生,遇到一个小小的池塘,其间红萍绿藻,被一夜东风吹卷成极有韵律感的纹样,撒上厚薄不匀的油菜花,衬以深色的倒影,幽美意境令我神往,久久不肯离去。但这种“无标题美术”我国了岂不被批个狗血喷头!归途中一路沉思,忽然想到一个窍门:设法在倒影远处一角画入劳动的人群和红旗,点题“岸上东风吹遍”不就能对付批判了吗!翌晨,我急急忙忙背着画箱赶到那池塘边。天哪!一夜西风,摧毁了水面文章。还是那些红萍、绿藻、黄花......内容未改,但组织关系改变了,形式变了,失去了韵律感,失去了美感!我再也不想画了!

我并不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但介绍一点他们创作方法之一作为参考总也可允许吧!那是五十年代我在巴黎学习时,我们工作室接受巴黎音乐学院的四幅壁画:古典音乐、中世纪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和现代音乐。创作草图时,是先起草这四种音乐特色的形线抽象构图,比方以均衡和谐的布局来表现古典的典雅,以奔放动荡的线组来歌颂浪漫的热情……。然后组织人物形象,舞蹈的姑娘、弄琴的乐师、诗人荷马……,而这些人物形象的组合,其高、低、横、斜、曲、直的相互关系必须紧密适应形式在先的抽象形线掏图,以保证突出各幅作品的节奏特点。

高昌遗址》  吴冠中   1981

纸本设色  101×105cm



个人感受与风格

儿童作画主要凭感受与感觉。感觉中有一个极可贵的因素,就是错觉。大眼睛、黑辫子、苍松与小鸟,这些具特色的对象在儿童的心目中形象分外鲜明,他们所感受到与表现出来的往往超过了客观的尺度,因此也可说是“错觉”。但它却经常被某些拿着所谓客观真实棍棒的美术教师打击、扼杀。

我常喜欢画鳞次柿比密密麻麻的城市房屋或参差错落的稠密山村,美就美在鳞次柿比和参差错落。有时碰上时间富裕,呵!这次我要严格准确地画个精确,但结果反而不如先感觉表现出来的效果更显得丰富而多变化,因为后者某些部位是强调了参差,重复了层次,如用摄影和透视法来比较检查,那是远远出格的了。

情与理不仅是相对的,往往是对立的。我属科班出身,初学素描时也曾用目测、量比、垂线检查等等方法要求严格地描画对象。画家当然起码要具备描画物象的能力,但关键问题是能否敏锐地捕捉住对象的美。理,要求客观,纯客观p情,偏于自我感受,孕育着错觉。严格要求描写客观的训练并不就是通往艺术的道路,有时反而是歧途、迷途,甚至与艺术背道而驰!

我当学生时有一次画女裸体,那是个身躯硕大的中年妇女,坐着显得特别稳重,头较小。老师说他从这对象上感到的是巴黎圣母院。他指的是中世纪哥谛克建筑的造型感。这一句话,确启示了学生们的感觉与错觉。

个人感受之差异,也是个人风格形成的因素之一。毕萨罗与塞尚有一回肩碰肩画同一对象,两个过路的法国农民停下来看了好久,临去给了一句评语:“一个在凿(指毕萨罗),另一个在切(指塞尚)”。而我们几十个学生的课堂作业就不许出现半点不同的手法,这已是长期的现象了吧!

风格之形成绝非出于做作,是长期实践中忠实于自己感受的自然结果。个人感受、个人爱好,往往形成作者最拿手的题材。人们喜爱周信芳追、跑、打、杀的强烈表情,也喜爱凄凄惨惨戚戚的程腔。潘天寿的钢筋水泥构成与林风眠的宇宙一体都出于数十年的修道。

风格是可贵的,但它往往使作者成为荣誉的囚犯,为风格所束缚而不敢创造新境。

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

原始时代人类的绘画,东方和西方是没有多大区别的。表现手法的差异主要缘于西方科学的兴起。解剖、透视、立体感等等技法的发现使绘画能充份表现对象的客观真实性,接近摄影。照相机发明之前,手工摄影实际上便是绘画的主要社会功能。我一向认为伦勃朗、委拉斯贵支、哈尔斯等等西方古代大师们其实就是他们社会当时杰出的摄影师。这样说并非抹杀他们作品中除像以外的艺术价值。伟大的古代杰作除具备多种社会价值外,其中必有美之因素,也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很“像”,很“真实”,或很精致的古代作品不知有干千万万,如果不美,它们决无美术价值。

现代美术家明悟,理解、分析透了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美的因素及其条件,发展了这些因素和条件,扬弃了今天已不必要的被动地拘谨地对对象的描摹,从画“像”工作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尽情发挥和创造美的领域,这是绘画发展中的飞跃。如果说西方古代艺术的主体是客观真实,其中潜伏着一些美感,那么现代绘画则是在客观物象中扬弃不必要的物件叙说,集中精力捕捉潜伏其中的美,而将它奉为绘画的至尊者。毕加索从古希腊艺术中提炼出许多造型新意,他又从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妇女》一画翻新,改组成一组新作,好比将一篇古文译成各种文体的现代作品。这种例子在现代绘画史中并不少见,仿佛鲁迅的故事新编。

我国的绘画没有受到西方文艺复兴技法的洗礼,表现于法固有独到处,相对说又是较狭窄、贫乏的。但主流始终要表现对象的美感,这一条美感路线似乎倒被干扰得少些。现代西方画家重视、珍视我们的传统绘画,这是必然的。古代东方和现代西方并不遥远,已是近邻,他们间不仅一见钟情,发生初恋,而必然要结成姻亲,育出一代新人。东山魁夷就属这一代新人!展开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和波提切利的《春》,郁特利罗的《巴黎雪景》和杨柳青年画的《瑞雪丰年》,马蒂斯和蔚县剪纸,宋徽宗的《祥龙石》与抽象派……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感受,象哑巴夫妻,即使语言隔阂,却默默地深深地相爱着!

美,形式美,已是科学,是可分析、解剖的。对具有独特成就的作者或作品造型手法的分析,在西方美术学院中早已成为平常的讲授内容,但在我国的美术院校中尚属禁区,青年学生对这一主要专业知识的无知程度是惊人的!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的展出在美术界引起的不满足是值得重视的,为什么在卫星上天的今天还只能展出外国的蒸汽机呢l广大美术工作者希望开放欧洲现代绘画,要大谈特谈形式美的科学性,这是造型艺术的显微镜和解剖刀,要用它来总结我们的传统,丰富发展我们的传统。油画必须民族化,中国画必须现代化,似乎看了东山魁夷的探索之后我们对东方和西方结合的问题才开始有点清醒。


《再绘高昌(高昌遗址之二)》  吴冠中   1987

纸本设色   61.4cm×45.9cm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意境与无题

造型艺术成功地表现了动人心魄的重大题材或可歌可泣的史诗,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罗丹的《加莱义民)),德拉克罗瓦的《希阿岛的屠杀》……中外美术史中不胜枚举。美术与政治、文学等直接地、紧密地配合,如宣传画、插图、连环画……成功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它们起到了巨大的社会作用。同时我也希望看到更多独立的美术作品,它们有自己的造型美意境,而并不负有向你说的额外任务。当我看到法国画家沙凡奴的一些壁画,被画中宁静的形象世界所吸引:其间有丛林、沉思的人们、羊群、或轻舟正缓缓驶过小河……我完全记不得每幅作品的题目,当时也就根本不想去了解是什么题目,只令我陶醉在作者的形象意境中了。我将这些作品名为无题。我国诗词中也有不少作品标为无题的。无题并非无思想性,只是意味深远的诗境难用简单的一个题目来概括而已。绘画作品的无题当更易理解,因形象之美往往非语言所能代替,何必一定要用言语来干扰无言之美呢!

初学者之路

数十年来我作为一个美术教师确曾教过不曾毒害过多少青年!美术教师主要是教美之术,讲授形式美的规律与法则。数十年来,在谈及形式便被批为形式主义的恶劣环境中谁又愿当普罗密修士呵!教学内容无非是比着对象描画的“画术”,堂而皇之所谓“写实主义”者也!好心的教师认为到高年级可谈点形式,这好比吃饱饭后才可尝怀咖啡或冰琪琳!但我不知道从抄袭对象的“写实”到表达情绪的艺术美之间有没有吊桥!我认为形式美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描画对象的能力只是绘画手法之一,它始终是辅助捕捉对象美感的手段,居于从属地位。而如何认识、理解对象的美感,分析并掌握构成其美感的形式因素,应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美术院校学生的主食!

△ 吴冠中


 即将展览    





应空间 X 学有缉熙

去碑营 Stèles Projects

北 京 抽 象

BEIJING ABSTRACT 


Artists | 艺术家

Bai Jingsheng白京生 / Feng Lianghong冯良鸿 / Li Di李迪 / Liang Hao梁好 / Lin Jing林菁 / Liu Gang刘刚 / Ma Kelu马可鲁 / Ma Shuqing马树青 / Mao Lizi毛栗子 / Meng Luding孟禄丁 / Tan Ping谭平 / Yuan Zuo袁佐


Duration | 展期

2020/06/27 - 2020/08/16, 广州Guangzhou

2020/07/08 - 2020/09/08, 北京Beijing  


Curator | 策展人

Zhao Jianying 赵剑英


Special Support | 特别支持

Yu Ying 于瀛





应空间 YING SPACE


 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艺术村红一号院 A3

Red No.1-A3, Caochangdi,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开放时间/Gallery Hours

周二至周日 10:00 - 18:00,周一闭馆

10:00 –18:00,Tuesday to Sunday, closed on Monday 

info@yingspace.com   www.yingspace.com 





关于应空间


创建于2013年,应空间基于对当代艺术开放式的提问,致力于发掘新观念、实验性、跨界合作以及审美挑战,支持艺术家实现新计划,并探索其背后的方法与动机。作为创造性与可能性的实施平台,应空间记录价值观的变化,并试图通过展览及活动,推广新的收藏方式与生活方式。

 






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应空间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us,please follow us.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