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发表《档案中的青春像:李叔同与东京美术学校》以后,又有朋友来信,希望我介绍一下李叔同和东京美术学校中国同窗的情况,以了解李叔同的交游,增强对他青春期艺术活动和艺术观形成的研究。由于李叔同和中国同窗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东京美术学校所在的上野公园,所以主标题定名为“青春的上野”。
清末十同学
在研究中,我近期又有幸读到郭长海先生《关于李叔同若干史料的补充》,深受启发。他在其中引用了《太平洋报》1912年4月7日的这样一条消息:
吾国人留学日本入官立东京美术学校者,共八人,皆在西洋画科。曾延年、李岸二氏于去年四月毕业返国。此外,留东者有陈之驷、白常龄、汪□川、方明远、潘寿恒、雷毓湘诸氏。又有谈谊孙氏,于六年前曾入该校雕刻科,至二年级时因事返国。
长海同时认为:“这条消息,很有可能出自李叔同之手。”李叔同是1906年10月至1911年3月29日在东京美术学校留学的,整个留学时期处于清朝末年,相当于日本的明治末年。1912年就是中华民国元年,那么李叔同是在民国元年的春天回忆清末在东京美术学校的中国同学。上文中提到9人,其实还应加上比他们都先进入也就是第一个进入东京美术学校的黄辅周。这样,清末在东京美术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共有10人,他们是:黄辅周、李岸、曾延年、谈谊孙、陈之驷、白常龄、汪□川、方明远、潘寿恒、雷毓湘。他们都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入校的,所以我将其合称为“清末十同学”。其中的“汪□川”应为汪济川。
1897 年东京美术学校创校时全景
清末十同学中,除雷毓湘入校时,李叔同已毕业离校外,其余8人与李叔同均有同校之谊。然而,雷毓湘虽入学晚于李叔同毕业,两人没有同时在校,但他却早在1906年6月10日就来日本了,因此他与李叔同完全可能认识,否则李也不会在回忆中提到他。
早期三友
李叔同的早期三同学为黄辅周、曾延年、谈谊孙。黄辅周比李早一年入学,两人同乡,曾延年、谈谊孙则与李同级。相对后期的同学,李叔同与早期的三同学似乎过从甚密,所以称之为早期三友。
黄辅周(1883-1972)为第一个在东京美术学校留学的中国人,名字曾经使人感到陌生,通过调查,现在其面貌已逐渐清晰。他字二南、二难,号喃喃,其生平郭长海又有翔实的考证,故不再赘述。应该特别提到的是,他出身名门,常以革命党人自居。他在东京美术学校时与李叔同、曾延年都是春柳社积极参与者,可称春柳三友。回国后,他在1912年活跃于上海新新舞台,与章士钊有交往,民国首任大总统孙中山也特题“改良戏剧”四字以赠,又与其妻一同加入南社。他与李叔同仍有联系,曾听李讲述《喃喃辞》的内容。20年代担任过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活跃于画坛。晚年居北京,1972年病故,亦为十同学中年寿最长的。
在清末十同学中,曾延年与李叔同的关系最密切,两人终生保持着友谊。曾延年(1873-1936),字孝谷,号存吴,四川省成都人。他比黄辅周年长10岁,比李叔同年长7岁,是十同学中的老大哥,同样诗文书画皆能。毕业于浙江省两级师范学校。1906年“官费”留日,10月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撰科,1911年3月毕业,同年4月12日入研究科,1912年3月8日除名。1906年与李叔同等人共创春柳社,参照日本新派剧方法,于翌年开始演剧。1912年归国到上海,与黄辅周、任天知在新新舞台有短暂的合作,此后未再参与戏剧活动。1914年为庆祝母校成立25周年,5月曾给母校寄款祝贺,并去信:“1913年因国情激变,从上海到天津,再到故乡成都,在行政官署成为工科技师。不久辞去,任陶瓷讲习所图案教官。敝国政体未稳,兵事相仍……”他在美术界几乎无名,但在戏剧界的知名度甚高。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中与李叔同分别立为独立条目,并同被誉为“中国早期话剧奠基人之一”。在当时,他与李叔同齐名,尤其在东京美术学校中,可称早期中国留学生的双璧。
《毕业作品·自画像》
曾延年
1912 年
画布油彩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艺术资料馆藏
至于谈谊孙,1906年入雕刻撰科,是雕刻科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但第二年退学回国。李叔同以后评价道:“谈氏通金石之学,工篆刻,擅长浙派,天性极与雕刻相近。半途辍业,人多惜之。”看来,他与李叔同都有着对金石的共同爱好。他本来具有艺术才能,却因故辍学,所以在回忆中以浓墨重笔特别追述了他,痛惜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晚期六同学
白常龄、陈之驷、汪济川、方明远、潘寿恒、雷毓湘则是李叔同进入三年级后陆续入校的,与李仅有不足二年的同窗之谊。对于他们的名字,现在的人们也许颇感陌生,但当时却都是声名赫赫的人物。除白常龄失载外,他们都是官费,即由清朝政府出钱留学。他们都顺利毕业,这在毕业率只有57.7%的东京美术学校留学史上也是罕见的,至今在东京艺术大学还保留着他们的毕业创作和毕业自画像。他们大多在毕业后回国投身于革命活动,走上与李叔同不同的人生道路,故英年早逝者多,有的甚至至今生卒无考。除了李叔同在回忆中提到他们的名字外,他们与李的交往似乎不如早期三友多。
白常龄(1883.9.15-1927/1936)北京东安门北池子人。神田区私立经纬校普通科修学。1908年9月25日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撰科,1913年3月毕业。
《毕业作品·自画像》
白常龄
1913 年
画布油彩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艺术资料馆藏
陈之驷(1882.5-?)字了云,为李叔同的同乡,直隶省天津县塘沽北丰台镇出生。东亚同文书院第2年修学。1908年9月25日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撰科,1913年3月毕业。
《毕业作品·自画像》
陈之驷
1913 年
画布油彩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艺术资料馆藏
汪济川(?-?)山东省出生,1909年9月23日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撰科,1911年11月15日至1912年7月10日因事故许可休学,1912年10月23日因学费滞纳除名。1913年9月8日再入学。1915年与民国初年的东京美术学校中国学生严智开、江新等创立中华美术协会。1916年6月17日改名汪洋洋。1917年3月毕业。曾参加白马会第13回展。1931-1934年任天津市立美术馆秘书长,1934-1936年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其时,严智开任校长)教务长。
潘寿恒(1885.5.15-?)安徽省桐城人。毕业于天津日出学馆。1908年4月17日来日。1910年9月26日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撰科,1915年3月毕业,回国一度在北京任职。
《毕业作品·自画像》
潘寿恒
1915 年
画布油彩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艺术资料馆藏
方明远(?-1921)四川省叙府富顺县出生。1906年5月9日来日,1910年9月26日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撰科,1912年2月22日因学费滞纳除名,同年3月29日复学,1917年3月毕业。
《毕业作品·自画像》
方明远
1917 年
画布油彩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艺术资料馆藏
《毕业作品·自画像》
雷毓湘
1917 年
画布油彩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艺术资料馆藏
李叔同的学业和成绩
在清末十同学中,李叔同是唯一明确记载为“私费”的留学生,可能因此他比别人更努力学习,成绩也突出。
在《东京美术学校校友会月报》1910年10月卷中,有“精勤者”一栏,记载:“前学年中,精励学业者,由本校授予精勤证书。”当年享受此殊荣者共21名学生,李岸是唯一的外国学生。
在日本求学时的李叔同

往期精彩内容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