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失而求诸野,
追仰先贤海外访求遗书、文献,
此区区小帙,
若能有益于并世学人,
即编者之衷心也。
金申:回族,北京人,文革中到内蒙古上山下乡,后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 。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佛教考古五年。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作有 《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 、《佛教雕刻名品图录》 、 《佛像的鉴定与收藏》、《佛像的系谱》(译作 )、《历代佛像真伪鉴定》、《西藏的寺庙与佛像》、《海外及港台藏古代佛像》、《金申趣谈古代佛像》、 论文集《佛教美术丛考》(第一、第二辑)等二十余部,二百万余字。多年致力于佛教美术史和佛教图像学研究,成绩显著,在佛教文物鉴定方面,尤有独特功力。受邀为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培训班和海内外高等院校讲授佛教文物考古,为国内外公私博物馆鉴定佛像。近年来重整旧业,喜画禅僧及草原题材,画风独树一帜。
中国历代纪年造像图典
▼
中国的佛造像起源颇早,即以东汉初年算起,至今已有一千数百年历史了。其间虽有所谓“三武一宗”灭佛之法难,然时间均极短暂。且历史上数朝并立,北朝灭佛而南朝佛教依盛;北周灭佛时而北齐正大造天龙山石窟寺,故造像史上应该说是没有空白期的。若将有纪年可考的佛像依时代顺序排列起来,是可大致看清历代佛像演化之规律的。
我国的单尊佛像分散于世界各地公私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之手者为数甚多。国内各文博单位所藏就更多得无法统计。据目前发表的资料看,在佛像断代上有着重要标尺作用的许多绝品,早年多流失海外。例如十六国后赵建武四年(338年)金铜佛坐像、赫连夏胜光二年(429年)金铜佛坐像、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铜佛立像等都是研究佛造像者几乎每论必提的标准器,现无一不流落异域,实可痛心。
笔者旅日研究佛教文物期间,曾专程到各博物馆考察我国佛像,有缘亲睹许多佛像名品,宿愿得遂。为研究之用,对有纪年之佛像尤加注意,数年来已搜求数百幅图片。内中将最具代表性的佛像尽可能地收入了。本图典所收多为隔海搜集世界各地藏品,资料有所遗漏,自属难免。尤其国内藏品,图片明显不足,承蒙各文博单位协力,使内容增色不少,特致谢意。
《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一书1994年出版,如今市面上价格高昂,而且一书难求,为了能让造像爱好者对古代造像分期有更深刻的了解,特整理分享之。
| 北齐、北周 |
北齐(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割据政权,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建都邺城。因皇室姓氏为高氏,故又称高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于577年被宿敌北周攻灭,享国二十八年。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五代以后鲜用,避免与郭威建立的周朝混淆)、宇文周。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觉正式即位称天王、周公。次年初,宇文氏废西魏恭帝建国,国号周,建都于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史称北周。历五帝,共二十四年。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
北齐的政治中心在邺。河北邺都、山西晋阳、山东齐郡是北齐造像艺术的三大中心,河北正定曲阳白石造像系统在北齐时代更趋繁荣成熟,因当地盛产白色大理石,这一带制作的石造像至今遗留尚多。
北齐皇室的胡化风气浓厚, 其造像风格明显受印度笈多时代(320-450年左右)萨尔那特地方(印度恒河下游)的强烈影响,突出的特征是造像的身躯突显,侧面看,身躯多显扁平,腹部突起,胸部平缓。不过分强调衣纹的立体刻化,有的仅在大衣领口、袖口和裙与脚部交接的地方象征性地浅薄刻化出边际线。这种不重衣纹表现的手法、明显地可看出与萨尔那特造像有潜在关连。 金铜像多数为观音菩萨立像,观音菩萨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予愿印,帔帛在肩部成三角巾状,璎珞在胸前交叉结于一环,足下的莲台成馒头形,这是东魏至北齐的流行样式,到隋初依然有此遗风。四足方座,足面宽阔,背后及侧面刻有发愿文。 此时造像题材除原有的以外,以善跏趺坐姿(倚坐)弥勒像、思惟太子、思惟弥勒较为引人注目,虽然这些题材早在北魏即早已出现。由于观音信仰日趋浓厚,单尊的观音像在北齐、北周时大量出现,还有双双站立或并坐的双观音,这种题材在以前是几乎看不到的。
北周的造像与北齐造像的显著不同之处是造像多浑厚,一般呈头大身小,体驱略显笨重。面相丰满,宽额。菩萨的璎珞珠粒粗大,在腹前交叉于一环。姿势也多简单地僵直而立,缺乏动感,可视为雕刻技术之衰退。北魏艺匠的那种曲折流动,重复交叠的深刻衣纹技术,北周匠人是望尘莫及的。但对缨络花饰等则刻意加以表现,以掩饰整体造型之僵板失调。此期的缨络花饰,帔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至膝,细部多加雕饰。持净瓶而直立的观音是北周多见的题材。
又不论北齐、北周,帔帛在肩部均变宽,成三角形复搭于双肩,这种形制的帔帛在北魏晚期即已出现,此时成定制。
高门村人造二佛并坐像
北齐武定五年(547年)
大理石
高44厘米
河北曲阳出土故宫博物院藏
发愿文:大魏武定五年七月二日,高门村张同柱、张银瓮、张腊等造白玉像一躯,为七世先亡,后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见杨伯达《瘗理石佛的研究》东京美术,1985。
石佛立像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
黑石灰岩
高164厘米
现藏德国法兰克福奥曼工艺美术博物馆
此像面相清瘦,大衣飘逸,阶梯状的隆起衣纹,仍有北魏晚期造像特点。光背线刻图案正上方为弥勒,两侧为二菩萨,线刻极为生动流畅。
韩氏造观音立像
天保元年(550年)
大理石
高26.5厘米
河北曲阳出土,故宫博物院藏
发愿文:天保元年六月廿四日韩妙动为亡息摩诃造观音玉像一区,上为皇帝,又为边地众生,居家眷属,普蒙福庆。见杨伯达《瘗埋石佛的研究》东京美术,1985。
毛恩庆造观音立像
天保二年(551年)
金铜
高19厘米
日本个人藏
发愿文:天保二年正月十六日,佛弟子毛恩庆,为七世师僧、 亡父母、因缘眷属、法界众生、造观世音像一区。
北齐的菩萨像帔帛宽阔,于腿部曲卷上折,样式很宽大松驰。
半跏思惟像
北齐天保二年(551年)
大理石
高57.8厘米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
发愿文未详,当亦为曲阳所产。二双树下思惟菩萨、双树枝叶纤缠而成光背状,正中为一单层宝塔,此种石造像是北齐时曲阳地区流行的一种程式化样式。
坐佛九尊碑像
北齐天保二年(551年)
石灰岩
高98厘米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
龙碑首上凹一龛,为文殊、维摩诘对坐论道,火焰形龛楣上雕伎乐天人,一胡人跳胡旋舞,正中为释迦佛,两侧为迦叶、阿难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善人、二比丘。下部正中为香炉、二狮子、二童子。内容丰富、雕镂技法多样,实为北齐碑像精品。
魏蛮造石菩萨立像
北齐天保三年(552年)
石灰岩
高340厘米
据传原出山西,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发愿文:□至道虚凝、玄宗秘旷、循迹可语、就体难名、自影现北天、□交东汉,真仪昞于镌刻,奥说彰于乘品。报应之途,遂广□梁三寄,更宽扰扰四生,因兹以登正觉,攸攸六道,籍此□去尘罗,至于神化,圆通圣教潜被,非称谓之可陈,岂言像所能述。讨冠将军长子县令魏蛮,钜鹿下曲阳人也。其基构权舆之绪,世 载衣冠之业,故已垂之篆策,布在□谣。曾祖章,征西将军给事黄门侍郎。祖嵩,冠军将军陇西上□正平三郡太守赠并州刺史。父秀明,威将军给事中北□□□□传□昌厥后。君器局沉雅,织心简正,行发闺闾,□闻邦国。献武皇帝龙潜,初九道迈彰,韦天纲所该,□华毕萃,召君为勃海王国大夫,后以百里之任,务兼□□,制锦治口,唯贤是属。转为长子县令,君导德齐,礼□□□中惠政,布于下车,有成著于□月,百姓悦之,言□容□□,复妙识苦空,洞解生灭。乃以弦歌之暇,结念道场□□□之易消知□石之难,久遵累宝而发诚踵布金以兴□粤。大齐天保三年发次壬申七月丁卯朔十五日辛已□造石像一躯并千像,仰愿皇帝陛下,太皇太后、□道与日月齐明,圣躬天地等,固殊方屈膝,荒裔来庭,□马休 牛、销金罢刃、含灵抱识、成沃斯善。县功曹王洪□□谓发念归依,聚沙足以成塔,率心向涂扫自可为□况复妙极,雕磨巧穷,严丽精诚感至若斯之盛者哉,而过隙难留,逝川无舍,时人故老方随运沦落,岂使嘉猷茂□阙而不纪,乃相与勒石裁铭永贻长世,其词日□法界浩浩、群生共□殊,禀同炉异形去来不息,□□□停,譬兹野马,如彼乾城,慈世应物、开诱慧日,既□□音复吼,化周动植、绩被空有,一念在心,皆随业受于惟口德独悟玄门,思游净土,愿出尘昏莹,玉图彩贻之后昆,□容无昧灵相长存。“讨冠将军员外殿中将军长子县令魏蛮供养”“□□侍佛”“□母王待佛”“□曹侍佛”“弟神龟张□□下中兵参军侍佛□卢侍佛时”“弟子□高军王张流参军侍佛□侯侍佛”“亡弟阿□侍佛”“亡弟小□侍佛”“亡妹阿录侍佛”“亡妻尹侍佛”“亡妻张侍佛”“息及祖侍佛”“息伏妈侍佛”“息小祖侍佛”“息贵祖侍佛”“亡息贵洛侍佛”“外甥武元嵩息敬欢侍佛”“妻韩侍佛时”“郭洛兴侍佛”“妻刘侍佛时”“息妻李侍佛”“息长祖侍佛“息万祖侍佛”“息女男妃侍佛”。
赵氏造弥勒坐像
北齐天保三年(552年)
大理石
高70.9厘米
日本仓敷市大原美术馆藏
发愿文:大齐天保三年七月十五日,像主赵元宗、赵兰兴、赵业兴、造弥勒像一区,普为一切有形□同福。
此佛背面基座及两侧浮雕八尊神玉像,是北齐佛座常用的手法。
比丘道常造思惟太子像
北齐天保四年(553年)
石灰岩
高5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发愿文:大齐天保四年岁次癸酉八月辛卯朔十九日已酉,□宋寺比丘道常,减剖衣钵之资,敬造太子像一躯,普为七仞众生,国王帝王、师僧父母、普同斯福。
据铭文太子像,当为释迦出家前为净饭王太子时思索人生的真谛时之情景。北齐曲阳一地太子像为常见题材,当与北齐时河北地方流行之净土思想有关。
郑络兴造观音立像
北齐天保五年(554年)
金铜
高18.8厘米
日本富冈美术馆藏
发愿文:天保五年四月八日燕州广佞郡下梁县人郑络兴,母姐妹二人为父母造观世音像一区.....。
北齐北周时的菩萨,除沿用帔帛胸前交叉穿壁形式(或交差上卷)外,又发展出璎珞于腹部交结于一宝饰的形式。此种璎珞饰在皇兴和太和时的菩萨上已有出现,但不普遍,璎珞也不够华美,至此后一直到隋唐仍沿用不衰。璎珞也越趋精致繁缛。
李神景造无量寿佛像
北齐天保六年(555年)
大理石
高26.3厘米
河北曲阳出土,现藏故宫博物院
发愿文:天保六年正月廿三日上曲阳县人李神景兄弟,仰为皇帝陛下,亡父母,敬造白玉无量寿佛像一区,并二菩萨,愿使亡父母舍此身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愿法界众生,居眷大小、远离苦津,速登正觉。见杨伯达《瘗埋石佛的研究》东京美术,1985。
石二佛并坐像
北齐天保六年(555年)
大理石
高29厘米
现流人国外
阎氏造二观音立像
北齐天保八年(557年)
金铜
高16.3厘米
日本个人收藏
发愿文:天保八年六月八日,零寿县人阎常、阎神和、阎件神等为亡父、见存内亲,敬造观世音像一区,普为一切,小辟村。
北齐二佛并立、并坐像较多,二观音并立,于佛理上之象征可深讨。灵寿县今河北保定一带。
比丘法阴造坐佛碑像
北齐天保八年(557年)
石灰岩
高150厘米
瑞士瑞特保格博物馆藏
发愿文:大齐天保八年岁次丁丑四月乙已朔八日,弟子比丘僧法阴、都维那前龙骧将军南衮州大……比丘僧法林,都维那前广武郡中正曲梁县令颜买德(碑后邑子姓名略)。
碑首为思惟太子坐于树下,下为天人簇拥着文殊,维摩诘对坐论道,正中为释迦佛。此种定型化构图于北齐佛碑多见到。碑首背面为释迦多宝并坐、碑侧龛内似为交脚弥勒。
阳显姜造石佛三尊立像
北齐天保九年(558年)
石灰岩
120 X 56厘米
1962年山东无棣县于何庵出土,惠民地区文管会藏
发愿文:大齐天保九年太岁在寅九月辛卯朔甘九日,大像主阳显姜,夫故人张侯苌文太守,居家眷属,诸邑义廿七人等敬造白玉像一区,上为皇帝陛下,有为群聊百官,土境人民、下为边地众生,皆使离苦得乐愿愿从心 (邑子名略) 。
北齐造像多于光背顶端制方形阿育王式佛塔,可见塔的侧面,是当时的流行形式。
石四面佛像
北周宇文毓二年(558年)
石灰岩
高38.7厘米
现流人国外
张瞰鬼造佛碑像
北齐天保十年(559年)
石灰岩
108X 57X 8厘米
1957年河南襄县孙庄出上,河南省博物馆藏
此碑像与前天保八年构图大致相同,是此期碑像的流行样式。
惠祖等造龙树菩萨像座
北齐天保十年(559年)
大理石
约40x 50厘米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发愿文:惟大齐天保十年岁次已卯二月十五日,像主比丘惠祖、比丘智元、像主□□,吉母人等敬造龙树思惟像一躯,通身□大三尺半。仰为皇帝万民、有为含识、受苦众生、一时成佛。后为师僧父母、七世先亡、见存着属,同发□果、比丘尼道惠、比丘尼道補……。石座为释迦佛传故事:上1右起为:兰毗尼园诞生、步步生莲、梵天帝释二天帝为之洗浴,请阿私陀仙占卜未来;2、右起:雪山苦行、牧女献乳縻、尼连禅河洗浴出山;3:降魔得道后于鹿野苑说法;4:涅架。
解氏等造半跏思惟像
北齐天保十年(559年)
石灰岩
高75厘米
现为日本收藏
发愿文:天保十年十月六日邑人十八人造玉像一区,上为皇帝陛下,邑义人等俱时成佛,佛堂主解□。菩萨主解留安、菩萨主解清雀、金□主解飞鸟、金□主解伏兴、光耀主解伏姜、都馆主解伏恩、都维那解仲□、维那李但姜,维那宋胜□、邑子杨世朱、邑子 宋敬姿、邑子张维光、邑子张练姜、邑子苏延姬、邑子赵双姬、邑子□颗、邑子李太妃、邑子王道妃、邑子张右、邑子□元姿、邑子张京妃、邑子张妙晕、道场主解□安、比丘尼法延、供养主解黑、邑主解僧季、像主解□昌、像主解道仁。
圆形光背似手是受了印度笈多王朝马土腊佛像的暗示。
比丘惠业造菩萨像
北齐乾明元年(560年)
大理石
高32.3厘米
河北曲阳出土,现藏故宫博物院
发愿文:大齐乾明元年五月六日,忠明寺比丘尼惠业,仰为皇帝爰及赋命敬造。
见杨伯达《瘗埋石佛的研究》东京美术,1985。
高氏造铜佛生像
北齐皇建元年(560年)
金铜
高10.5厘米
美国洛杉矶艺术馆藏
此像形制甚古,仍沿用北魏初期造像形式。光背顶端佛塔在铜像上此前尚不多见,此装饰物一直沿用到唐仍可见,为小铜佛光背上常见到。
董道生造观音坐像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
石灰岩
31×17.4厘米
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藏
发愿文:保定二年四月辛未朔八日戊寅,夫大道灭应,唯教乃一,是以超空等……佛弟子前将军左银清光录都督中城县开国男董道生,发洪愿敬造官世音像 ……。
北周造像多面相丰圆,头大身短,开隋初造像之风。
诸邑子造佛碑像
北周保定三年(563年)
石灰岩
42×22.5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发愿文:保定三年六月甲午朔,夫先觉玄妙,託生永借,诸邑子减割家珍造像。愿邑子託生西方,慈颜六趣,一时成佛……。
石造菩萨三尊像
北齐河清三年(564年)
石灰岩加彩
高227厘米
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藏
此为北齐石雕之巨像,铭文待查。北齐崇佛,多单身大像,至今二米以上巨像尚有数尊流落日本。此菩萨的头饰为三枚半圆叶片式,其形制我国最早可见于敦煌十六国275窟之交脚弥勒像的天冠。
孔昭弟造铜弥勒像
北齐河清三年(564年)
金铜
高28厘米、宽26厘米
1983年山东博兴崇德村出土,博兴图书馆藏
发愿文:河清三年四月八日乐陵县孔昭弟……造弥勒像一躯。
光背周缘饰飞天,飞天裙带飘扬而成火焰状,构思甚巧。
思惟菩萨并坐像
北齐河清四年(565年)
大理石
高95.4厘米
美国华盛顿菲利亚美术馆藏
树下二思惟菩萨并坐较为少见。北齐二佛,二菩萨并立或并坐造像极常见,似不一定非拘泥于经典依据,当是此期河北地方信者喜爱之形式。
王永建造佛立像
北周保定五年(565年)
砂岩
高58.6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发愿文:保定五年岁次乙酉九月辛亥朔七日丁已,佛弟子王永建、□□景达子高兄弟子侄等敬造观世音像一区,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因缘眷属伏愿生存之者,四体康和,陆府朝□,寿命延苌。供养三为,为一切众生,离苦口乐,发菩提心,俱成正觉。
北周的佛碑多粗犷简朴,不及北齐佛碑精美细腻。
王永业造立佛像
北齐天统二年(566年)
大理石
高29厘米
北京首都博物馆藏
发愿文:维大齐天统二年岁次丙戌九月十五日,佛弟子王永业,为亡母敬造□□□区生□□□佛法。像主王永业,父王延昌。
比丘智□造菩萨立像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
黄花石
高44.3厘米
日本书道博物馆藏
发愿文:唯周天和元年岁次丙戌四月八日比丘智□造、比丘智标、比丘道云、比丘智宝、比丘智海、比丘昙门……妻鱼妙晖持花供养。
此像腿短体粗,是典型的北周造像风格。璎珞渐下垂,几至于膝部,此风延至隋。
李要贵等供养天尊坐像
北周天和二年(567年)
砂岩
高35厘米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藏,见罗氏《海外贞珉录》
发愿文:(正面)□别将杜世敬丰王镇徐州东金紫光禄安抚将军母陇西李要贵供养。 (侧面)道民杜崇□,亡父为国落难,尸灵不覩,亡母归首空旷。良师占ト,宜为亡父造老君一区。愿使亡父母魂双相遂,安居家宅,永侍大道,仰荷大道,天极之恩。天和二年三月丙申二十四日庚子造讫。
道像完全抄袭佛像,除老君蓄须,膝前有一小凭几外,余者全与佛像同。
石佛立像
北齐天统五年(569年)
石灰岩
高232.4厘米
美国纳尔逊艺术馆藏
铜观音立像
陈太建元年(569年)
金铜
高22.4厘米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藏
发愿文:太建元年十二月
南朝的造像此时与北朝无大差异,惟略觉经盈而已。此后隋及初唐菩萨像有多与此相近者。
吕景康造观音(像座)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大理石加彩
高28.5厘米
日本白鹤美术馆藏
台座内有朱色发愿文:大齐武平元年五月十五日,吕景康敬造观世音像一区。愿国祚永隆,储宫万福,蠢在群生,俱证妙果。
白石莲座尚存敷彩甚可珍贵。莲座下端之联珠文有波斯影响,其壶门内露出神王头像是从印度借鉴而来的。莲瓣下为负重的神王,构思极为别致。
铜观音立像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金铜
22.9×9.8厘米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
发愿文:武平元年八月□□上民生疾苦,上相焚香二十七日,功德被……。
铜佛坐像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金铜
高20.6厘米
日本新田氏个人收藏
发愿文:武平元年上曲阳县□□□□父母造释迦像三□□父母上天□□诸。
石观音立像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石灰岩
高102厘米
瑞士瑞特保格博物馆藏
铜观音立
金铜
北周建德元年(572年)
高14.5厘米
现落入国外
王令愧造佛像碑
北周建德二年(573年)
砂岩
113×70厘米
甘肃省张家川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北周的佛碑多朴拙简练,民间作风浓厚,不似北齐佛碑华丽繁复。
邱明玉造二佛立像
北齐武平五年(574年)
大理石
高22厘米
北京首都博物馆藏
发愿文:武平五年九月廿三日佛弟子邱明玉,为亡母敬造白玉像一区。上为皇帝陛下,遍地众生,俱登三会。
石观音立像
北齐武平五年(574年)
石灰岩
132×36厘米
美国顾洛阜先生收藏
梁太和造观音立像
北齐武平五年(574年)
金铜
高18.2厘米
日本个人收藏
发愿文:武平五年五月廿九日佛弟子梁太和,夫妻阿钊,合门大小时佛。
铜二佛并坐像
北齐武平六年(575年)
金铜
高12.6厘米
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
发愿文:武平六年六日□□□佛弟子……愿平安敬造父母□像一区。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朝代,享国三十八年。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并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以洛阳皇宫紫微城为正宫,大兴城为陪都。又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 然而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李渊逼杨侑禅让,国号“唐”。619年王世充逼杨侗禅位,国号“郑”,隋朝彻底灭亡。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657年建东都洛阳。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隋统治时间虽然不长,但佛像至今遗存尚多。风格上呈现多样化,水平高低相差悬殊,良莠不齐。这是因为隋的疆域广大,各地手法不尽相同 。造像主流承袭北周造像风格较为明显,大概与隋和北周均建都长安有关。后在继承前期遗绪的基础上,逐渐趋于风格一致。
从隋代的一些有纪年的佛像样式分析,纵观有隋一代,三十多年,隋的造像在继承北朝造像风格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本时代的风格并向唐代造像风格过渡,也可说是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因此之故,有些隋代造像若无纪年,有时让人感觉是北周的作品,或者认为是初唐的造像,就是这个原因。
唐代写实性技法大为提高,首先是唐代综合国力的强盛,推动了整体艺术水平的向上,另一方面,中西交通的发达,使得西方的写实性雕刻技法也启发了中国的艺匠。不仅是佛像,其他用途的陵前石雕翁仲,人俑,动物俑,也都呈现出高度的写实性。
唐代的佛像在初唐时虽尚未完全摆脱隋的影响, 姿态略显僵直,菩萨也略显肥硕,缨络仍感饱满沉重。服饰上,佛、菩萨等与前期没有太大的变化,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这种纹线实际上可追溯到印度笈多时代(320-550年左右)马土腊地方的雕刻样式。服饰上佛菩萨等与前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衣纹上除了前述的直平階梯状衣纹外,腿部再向上捲,显得较为庸缓,有重量感,宝缯也下垂至肩上。但入盛唐后,佛像的制作已相当精纯,技法圆熟。外来的佛像范本已不再是艺匠们亦步亦趋的规范,而是形成了一套中国式的佛像规范。人物的个性化和高度的写实性相结合,是唐代佛像的总体特征,艺匠们以佛经为依据,画塑的完全是现实中国的背景和人物。唐代可以说是佛造像的黄金时代,这时期的佛像经过魏晋时期的消化和吸收,外来的佛造像样式此时已不再是中国艺匠们亦步亦趋的一成不变的样本,而是将外来形式极为完美不露生硬痕迹地与中国传统雕塑相结合,创造出极为成熟典雅的佛像样式。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已完全摆脱了隋和初唐时佛头部偏大,体态略僵板的感觉,动态极为自由活泼。
晚唐的造像也可与五代时(907-960年)造像相提并论。此时的造像仍为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较前略为退步,盛唐时的那种气势恢宏,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的较为拘谨,略显生硬的样子。
车长儒造观音立像
隋开皇元年(581年)
石灰岩
91.4×28.6厘米
美国底特律艺术中心藏
发愿文:开皇元年岁次辛丑四月庚辰三月十七日丙申,佛弟子车长儒为上父敬造观世音石像一区,愿上父託生兜率、值佛闻法、永离众苦,不坠三涂,沸汤止流、洪炉息炎、刀山摧锋、剑树落刃、若生人间,侯王长者富贵家人。
隋代佛像亦分二大方面可述,一为仍沿袭北周北齐之余风, 佛像仍多头大身短,衣纹简率或仍如曲阳造像之薄衣纹式佛像。另一方面,宝冠华丽,璎珞精美,身材修长之观音亦颇有可瞩目者。
成国乡邑子卅人造观音立像
隋开皇元年(581年)
石灰岩
高193厘米
美国明尼法尼亚艺术中心藏
发愿文:(基座后面)□□寂冲玄,则幽虚□泊,都之能不见其容,听之不食其响,无容为诸法之相,无响为诸法之名,斯乃相即无相之相,名是无名之名,其犹神珠之在渚黄,随相而转其体,而□虽住大涅槃,诸邑子卅人等减割身世之爪,仰寻先圣之颜,仰为皇帝,□□、皇□、国公、群聊百司,四方归服,五谷丰熟,□民安俗,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因缘眷属、敬造释迦相一区及法界众生等同斯愿,大周天和五年岁次庚寅五月癸丑朔十六戊辰造讫。(基座右侧)□欲璿紫极,非妙果不升,圣道冲玄,岂世俗所恻,仰念涅槃、惠在积善崇身,修立三宝,藉 众力得就。今成国乡孟义曲有德信邑子五人,见三宝归真,潜没七载,王道弘深、令崇大圣。诸邑子等殖宝根于洪隋之基,秀芳柯于灵□之顶。谋道苗于匈衿,讨妙果于神府,体善同权、群修六道、仰摹释迦之遗风,追金纲之余轨。各减身财、祥集众宝、敬修释迦像一区,上为皇帝陛下、法界众生,七世父母斯福因等同成佛□。开皇元年七月九日修讫。
此观音满身遍饰璎珞,极为复杂优美,其密集的连珠和华美宝饰似远承波斯之风,并与隋唐间金银器制作受波斯风格影响一致。又碑文天和五年(570年)为邑子卅人所造。至开皇元年又重修,然从造像风格看为典型隋代风格,北周之造像风格或已全失矣。
秦光先造观音立像
隋开皇三年(583年)
石灰岩
40×15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发愿文:开皇三年岁次癸卯三月已亥朔八日丙午,佛弟子秦光先仰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合门大小,敬造像一区,所愿从心。
白显景造道像
隋开皇三年(583年)
砂岩彩绘
43×17厘米
陕西省彬县出土,陕西省博物馆藏
铭文:开皇三年岁次癸卯三月已亥廿三日辛酉,道民白显景 发心造道像一区,为七世父母、家内大小、愿国主安 康,人民安乐、合家梨庶、一切众生,一时成道。妻刘□ 息洪善……造像人司马法。
陕西地方造像,其用砂岩者,不能深入雕镂,然另有一种质朴之风。
石菩萨立像
隋开皇三年(583年)
石灰岩
高45厘米
现流入国外
发愿文:开皇三年岁次癸卯……。
董钦造弥陀像一铺
隋开皇四年(584年)
金铜
41×29×26.5厘米
1974年陕西西安南郊八里村出土,西安市文管会藏
发愿文:开皇四年七月十五日,宁远将军武强县丞董钦,敬造弥陀像一区。上为皇帝陛下、父母兄弟、姐妹妻子、俱闻正法。赞曰:……。
此铺造像制作精美,阿弥陀像之薄衣纹,仍有北齐造像余风。
天龙山石窟天王像
隋开皇四年(584年)
砂岩
高235厘米
原为山西天龙山第八洞洞口两侧天王,天龙山八洞开凿于开皇四年,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
崇光寺观音菩萨立像
隋开皇五年(585年)
大理石
高307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发愿文:□□□大像□二菩萨。去随开皇五年,合道俗等于废崇光寺敬造。即为岁月深远,妆彩烟灭。属大唐上元元年,有诏复兴此寺。合僧一十一人并士女等痛相好之幽微,伤庄严之凋零,粤以垂拱元年十一月一日,遂各舍净财,选求妙手,然则毫光流曜,似镜周霄。金色浮晖,如呈汉梦。以斯功德,奉为四忍三有,普及含灵,同此福因,齐成觉道。□寺僧一十一人名。上座僧惠琰寺都僧惠明……。
铭文为唐垂拱元年加刻,此像身躯偏平,腹部前凸起,衣纹浅薄,璎珞亦简朴单调,仍是北齐造像风格。
菩萨并立像
隋开皇六年(586年)
金铜
高17.4厘米
日本东京新田氏收藏
释迦三尊像
隋开皇六年(586年)
砂岩
高29.4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发愿文:开皇六年岁在丙午六日庚辰朔八日丁亥,佛弟子□僧,为□存父母、家眷大小、因缘眷属、敬造释迦像一区,等同正觉。
此像身躯壮伟,头大、体态笨重,仍是北周造像一路。
苏遵造石造道像
隋开皇七年(587年)
石灰岩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见罗氏《海外贞珉录》
发愿文:(正面仅见)大隋开皇七年六月甲辰朔廿九日壬申,道民苏遵敬造老君一区,上为七世……。
二佛并坐像
隋开皇七年(587年)
青铜
高17.7厘米
日本个人藏
发愿文:开皇七年九月廿日,佛弟子比□超女为亡父母造像二区,并为见在眷属,息男帝释、弟雄朗。
张茂仁造弥勒三尊像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
大理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发愿文:开皇十一年二月八日,佛弟子张茂仁为亡父母敬造白玉弥勒像一躯,七世先亡、现存眷属,一时成佛。见杨伯达《瘗埋石佛的研究》,东京美术,1985。
石观音立像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
石灰岩
高74厘米
日本仓敷市大原美术馆
发愿文:开皇十三年岁次癸丑十一月丁酉朔廿九日□丑,佛弟子得伏欢,为□弟洪□敬造玉石像一躯,藉册□回复(以上正面) 。□者託生西方,□□闻法,又□七世□□父母眷属、 法□众生、□□□乐□□八难、一时成佛。□□ (以上左侧)。女升姿、男经会、男毛会、妻张英晖、妹畔姜、姊、次 男、母张兰晖、父元略、祖母张小明祖承贵。
范氏造阿弥陀三尊一铺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
金铜
高76.5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发愿文:惟大隋开皇十三年四月八日卅人等,上为皇帝敬造阿弥陀像一区,范汉若母赵、范海让母赵,范宝藏母李、范士峻母赵、范□季母路、范伯仁母李、范希石母李、范子希母冯。
此像为端方旧藏,欧美人称此种数尊一铺之金铜造像为“端方祭坛。此像饰件复杂,制作精美,与开皇四年之作堪称双璧。据传发现于河北赵州桥附近。
青铜二佛并坐像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
金铜
高17厘米
日本个收藏
发愿文:开皇十三年七月十五……母造像一区。
铜三尊佛立像
隋开皇十七年(597年)
金铜
高32.1厘米
美国菲利亚美术馆藏
贾子宽造观音立像
隋开皇二十年(600年)
黄花石
高38厘米
日本东京青文库藏,见罗氏《海外贞珉录》、大村西 崖《支那美术史雕塑篇》
发愿文:开皇廿年岁次庚申二月八日,佛弟子贾子宽为亡父、现存母敬造玉像一区,愿七世父母、法界众生、永去三涂,长辞八难,一时成佛。父仲偘、母王丑 仁、亡弟世乾、弟石迁、□妹延□、亡妹相晖、女端□□、妻周□娘、亡妹舍那、亡妹金莲。
释迦多宝并坐像
隋仁寿元年(601年) 金铜
高14厘米
日本东京新田氏收藏
罗文造铜二佛并坐像
隋大业二年(606年)
金铜
高37.5厘米
1957年河北唐县北伏城发现,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发愿文:大业二年九月廿日,王罗侯第(弟)罗文,为过往(亡) 阿耶,见存阿娘,敬造多宝像一躯。
石二菩萨立像
隋大业二年(606年)
大理石
高28厘米
现流入国外
铜二佛并坐像
隋大业四年(608年)
金铜
高18.2厘米
日本个人收藏
发愿文:大业四年三月十三日□才息□君相造金像□区。
铜佛立像(据金申老师近年研究应为伪品)
隋大业九年(613年)
高46厘米
捷克斯洛伐克藏
铜观音菩萨坐像
唐贞观二年(628年)
金铜
高21.5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僧修善浮雕罗汉
唐贞观三年(629年)
大理石
美国霍奴鲁鲁艺术学院藏
发愿文:大唐贞观三年九月廿六日镇海寺比丘僧修善。
铜观音立像
唐贞观四年(630年)
金铜
高14.5厘米
现落入国外
马周造佛坐像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
黑石灰岩
高81厘米
传为西安流出,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见罗振玉《海外贞珉录》、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雕塑篇》、松原三郎 《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
发愿文:金人觉悟,群生幽光,远着护佑之功,诚多安全之德,莫大信乎圣眷无私,恩同再造。贞观十三年岁次已亥五月二十五日中书舍人马周为亡伯懿敬造佛 像二区。
马周《旧唐书》七十四有传。
释迦佛趺坐于束腰台座上说法,佛像螺发,台座上敷布,为唐流行样式。敷布的圆隆起绳状布纹,仍可远窥印度马土腊佛像衣纹手法。
石佛坐像
唐永徽元年(650年)
大理石
高约55厘米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藏
此像佛头原缺,虽为初唐所制,然衣纹极流畅,造型亦端庄舒适。束腰莲座部分之鬼面,是从印度雕刻借鉴来的手法。与扶风法门寺汉白玉雕阿育王塔基壶门内鬼面形式相同。
石佛碑像
唐永徽六年(655年)
石灰岩
高100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李佰仁妻造阿弥陀坐像
唐显庆元年(656年)
石灰岩
高25.6厘米宽18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发愿文:显庆元年六月廿日佛弟子李佰仁妻,求为□眷属,敬造弥陀像一躯,合家供养。
比丘尼行儒造阿弥陀三尊像
唐显庆五年(660年)
石灰岩
高52厘米宽32.9厘米
1979年山东荏平县广平收集,聊城地区博物馆藏
发愿文:显庆五年四月卅日,比丘尼行儒敬造弥陀像一铺。为皇帝、师僧、父母、法界众生、咸同斯福。
初唐造像上北齐和隋代作风仍多有遗留,此像较贞观十三年(639年)马周造佛坐像晚二十余年,然风格却严重复古,大头的二菩萨像,完全是隋像作风,可见时代交替,艺术风格尚有转变与过渡期,不能骤然一律也。
袁义余造碑像
唐龙朔二年(663年)
石灰岩
高69厘米
瑞士瑞特保格博物馆藏
发愿文:龙朔二年十二月十五日,佛弟子袁义余乃妻王并女明晖,为父母及法界众生敬造石像一躯。愿合家大小、□□苦门,同登正道。
田客奴造石道像
唐麟德二年(665年)
石灰岩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见罗氏《海外贞珉录》
发愿文:麟德二年正月三日道民田客奴,为亡母敬造石像一塔。及合家大小愿得平安。
崔善德造佛碑像
唐咸享元年(670年)
石造
现流入国外
发愿文:佛弟子崔善德,早亏庭阴,孤弃所生。对风树以长怀,轸昊天而靡答,将欲凭诸灵相,极持幽途,遂舍家珍,敬为碑像一铺。前雕弥勒,依稀覩史真容,却镂地藏之形,无异于躬呈化,以斯福祉,霑被存亡蠢类有情,俱登正果。咸享元年九月……。碑侧:贞明二年正月六日薛景存重记立。
此碑像正面为善跏趺坐之弥勒,背后为地藏菩萨,正面腐蚀严重,背面地藏衣纹流畅,姿态生动,据碑侧题记,碑背地藏约为后梁贞明二年(916年)重镌。
坐佛龛像
唐咸享三年(672年)
石灰岩
高58厘米
瑞士瑞特保格博物馆藏
石倚坐佛像
唐咸享三年(672年)
石灰岩
高约150厘米
山西省博物院藏
发愿文:维大唐咸享三年岁次壬申十二月戊午朔十六日癸酉,并州大都督府仓曹参军事裴居俭兄弟等奉为考舒州使君敬造供养。宋治平二年九月十五日维那头裴文玉、裴用成众庄等重新修补。清乾隆癸卯十月二十八日,奉政大夫同知江南宋国府事曲沃裴志灏,从闻喜县裴柏村祖庄移来本县大里庄石佛寺装修供养。
张玄义造弥勒像
唐仪风四年(679年)
高50.6厘米
现藏不明,1990年12月伦敦苏富比拍卖行售出
发愿文:仪凤四年四月八日佛弟子张玄义,为亡女及七代父母敬造弥勒像一铺,上为天?皇□下及……众眷属,俱登兜率。
唐代善跏趺坐弥勒造像较多,此像面相丰满,衣纹流畅,呈盛唐造像风貌。
石佛坐像
唐永隆元年(680年)
石灰岩
高40.5厘米
现流落国外
发愿文仅见:大唐永隆元年十二月。
李怀秀造佛碑像
唐永淳元年(682年)
石灰岩
高73.6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发愿文:永淳元年岁次壬午八月辛酉朔廿六日,□子佛弟子李怀秀……为造石像一躯……。父李士威前住任城县主薄,毋向、男怀和合家一心供养。
粟善德石佛坐像
唐垂拱二年(686年)
石灰岩
30×18厘米
北京首都博物馆藏
发愿文:维大唐垂拱二年九月廿二日已末,粟善德夫妻敬造像一躯。
冯氏造石佛坐像
唐永昌元年(689年)
石灰岩
高42.3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发愿文:永昌元年二月十七日,佛弟子冯雅?立妻王、息仁□、仁贵、合家等敬造石像一躯。上为天皇、太后、师 僧、父母,下为法界苍生、弟子身带四口? ……请从谶证当来□生,亲近供养。
过娘造石佛三尊像
唐神功二年(697年)
石灰岩
25.8×14厘米
北京首都博物馆藏
发愿文:(正面)神功二年女的见在父母,过娘敬造玉像一 枢(躯)合家供养。
石弥勒坐像
唐长安三年(703年)
石灰岩
高33.3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发愿文:长安三年十□八日,比丘尼贵相为师姨敬造弥勒像一区,见在门徒平安。
宝庆寺浮雕佛坐像
唐长安三年(703年)
高106厘米宽73厘米
日本细川护立氏藏
闻夫香风扫□,五百如来之出兴,宝花雨天,六万仙生之供养。岂若慈氏应现,弥勒下生,神力之所感通,法界之所安乐。前扬州大都督府扬子县令兰陵萧元春,学菩萨行,现宰官身,留犊三江,还凫入水,于是大弘佛事,深种善根。奉为七代先生,爰及四生庶类,敬造弥勒像一铺并二菩萨。粤以大周长安三年九月十五日雕镌就毕。巍巍高妙,霞生七宝之台;荡荡光明,□满千轮之座。无边功德,既开方石之容,无量庄严,希□恒沙之果。重宣此意而为赞云:巍巍梵仙,光宅大千,容开碧玉,目净青莲,歌陈相好,铭记因缘,等雨法雨,长滋福田。
此亦称宝庆寺石雕,初为长安光宅坊光宅寺(传仪凤二年,677年创立)内武则天造“七宝台”楼阁内部的装饰浮雕,共三十余方。后光宅寺荒废,石雕均移于长安城内太常寺故地书院街内的宝庆寺(花塔寺)内。雍正元年(1723年)宝庆寺重修,石雕一部分嵌入砖塔外壁,另部分则散置后殿。我国金石学者亦有部分著录。本世纪初散置部分皆流出国外,分藏于美国菲里亚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尤以东运日本为多,现东京国立博物馆陈列十余方,又有个人收藏多方。见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雕塑篇》、松原三郎《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
阎宗春造弥勒坐像
唐神龙元年(705年)
石灰岩
高82.5厘米
美国芝加哥美术馆藏
发愿文:大唐神龙元年岁次乙巳六月己酉十八日,佛弟子阎宗春,为亡父母、七代先亡、见存家口、内外眷属,敬造弥勒像并二菩萨。合家大小,一心供养。
此像比例适当,姿势自然生动,衣纹雕刻流畅、刀法纯熟。全体极为自然严整,无生硬碍眼之败笔,是初唐精品。
石观音立像
唐神龙二年(706年)
石灰岩
高243厘米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
此像亦满饰璎珞宝饰,技艺纯熟,然姿态略嫌板直,似未脱尽隋风。
法楞造阿弥陀造像
唐景龙二年(708年)
大理石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发愿文:景龙二年三月一日,比丘尼法楞、净业,为见在敬造阿弥陀像,合门徒供养。
邑义十六人造阿弥陀坐像
唐景云二年(711年)
石灰岩
高125厘米
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松原三郎《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著录。
发愿文:维大唐景云二年岁次辛亥十二月辛丑朔十五日乙卯邑义一十六人等,知身幻化,命若浮泃,□火宅之赴三车,离四□而登彼岸。所以人人励□各各率心抽舍珍财□敬造阿弥陀像一铺。上为皇帝、皇后、下及法界苍生,俱勉盖缠,咸登正觉。(邑子名略)
石佛坐像
唐景云二年(711年)
石灰岩
高37.5厘米
现流落国外
石佛坐像
唐开元三年(715年)
石灰岩
高54厘米
现流入国外
骨思忠造佛坐像
唐开元五年(717年)
石灰岩
高37厘米
原出不明,现流落国外
发愿文:(台座正面仅见)开元五年二月日,上骑都尉骨思忠,上为国王帝王下为七代先亡……。
赵思礼造天尊坐像
唐开元七年(719年)
高256.5厘米
山西省博物馆藏
发愿文:观主赵思礼一心供养。天尊像铭并序,虞乡县赵隐仕撰
夫为山九仞,崇成资复篑之功,导河千里,浩注假滥之利。博观众要,何莫犹斯者欤。观主赵思礼以弘道初载,置观伊始,挺列黄冠之首,翘居紫府之元。既而揆壤开坛,垒土立壁,爰有勤于庶务,未遑情于尊像。观主乃言曰:圣容不作,人曷归依。于是特割珍赀,聿修元始,磨昆山之片石,行唯抵鹊之余,装丽水之兼金,即是翻鸠之末。灵姿俨尔,瑞相殊绝,邈凝想于粹仪,式财成于雅颂。其词曰:琬琰殊状,丹青妙饰,瑞相严凝,光仪赫赩,可道非道,上德不德,金石齐坚,乾坤比极。大唐开元七年岁次己未十一月乙卯朔十日甲子,观主赵思礼上为开元神武皇帝皇后,下为七祖三师见存家眷及一切群生,敬造当阳天尊一铺。道士侯煐书,上座田招本一心供养。
李弘嗣造天尊坐像
唐开元七年(719年)
石灰岩
现流落国外
发愿文:开元七年四月十二日,李弘嗣为亡父母敬造天尊一铺,金德成就供养时。
黑氏造佛龛像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
石灰岩
66×42.8厘米
美国芝加哥美术馆藏
发愿文:黑□闼妻霍氏及女五娘为皇帝及师僧供养。 (龛内二菩萨旁刻)南无药尚菩萨,南无药王菩萨。
宝庆寺石佛坐像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
石灰岩
高106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虢国公杨花台铭并序
原夫真性即空,从色声而有相;道源无体,因法教以□流。所以人天舍千万之资,神鬼建由旬之塔,金衣绀发,尽留多宝之台;银叠青莲,并入真珠之藏。湛然释氏,一千余年。辅国大将军虢国公杨等,皆天子贵臣,忠义尽节,布衣脱粟,将军有丞相风,牛车鹿裘。骠骑减中人之产,爰抽净俸,申庄严之事也。华□覆像,尽垂交露之珠;玉砌连龛,更饰雄黄之宝。风筝逸韵,飞妙响于天宫;花雨依微,洒轻香于世界。独恐蓬莱□变,石折不周。仍镌长者之经,必勒轮王之偈,书工纪事,乃为铭日。判官亳州监□县尉申尉液撰,杨将军新庄像铭眙眙大觉,巍巍圣功,身融刹海,愿洽虚空。□众趣以窒惕,阐玄门以包蒙。物成缘而必应,理无幽而不通,有美至人,股肱良臣。受圣寄任,闻难经纶,英谋贯古,韬略通神。一蒙金钺,屡建华勋。善代不伐,功成不居。功归天子,善论真如。乃贲灵相,用答冥符。佛心虽空,佛福常在,愿普此因,同致性海。开元十二年十月八日。
李道礼造阿弥陀像
唐开元十四年(728年)
石灰岩
高155厘米
山西省博物馆藏
发愿文:李道礼造阿弥陀佛……大唐开元十四年。
大智禅师碑刻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石刻
高约3.38米,宽约1.2米、厚约0.37米
西安碑林藏
此线刻图为碑侧纹样,其骑狮吹奏乐器的胡人极为生动,金毛狮子长鬃卷尾,威猛夸张。菩萨趺坐盛开的宝相花上,体态生动、婉如娇好之少女。其卷草的流畅曲卷充满生命力,其精美程度可充分表现唐代文化灿烂之一斑。
李元封等造释迦立像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石灰岩
高215厘米
山西省博物馆藏
保寿寺比丘造佛立像
唐天宝三年(744年)
金铜
高36.8厘米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发愿文:天宝三年三月朔日保寿寺比邱尼比邱愿造一躯。
此像衣纹紧贴腿部,宽肩、螺发、头略偏大而丰圆。此种样式对朝鲜和日本佛像影响极大,至今仍有余绪。
铜佛坐像
唐天宝七年(748年)
金铜
高19.5厘米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发愿文:天宝七载三月廿四日安□□□为亡父见存……阿怀,敬造官道佛像一镇,□家供养。
邑义李仁□等造阿弥陀佛碑像
唐天宝九年(750年)
石灰岩
73×49.5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发愿文:维……天宝九载岁次庚寅九月景□戌朔……夫不生一威,是名曰法;有相非相,其名日佛。……觉也三界之大师,或隐迹双林,时观三昧,则使宝舟永泛,金偈恒流。闻之者得离盖,念之者俱得悟道。邑义父子李仁□等一十二人,处婆裟之浊世,生辰夜之昏□,各兴清信之心,共冀波罗之岸,敬造石像一区,今得成就,毫光照耀,遍满十方,一切有情,咸登妙道。其为赞曰:赫弈真仪,猗欤灵相,湛如映日,断诸望想,高度三宅,咸离五鄣,子子孙孙,虔心回向。 (发愿人名略)。
五台山释迦坐像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
大理石加彩
高112厘米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发愿文:大唐天宝十一载十一日十五日……敬造。
石佛碑像
唐至德三年(758年)
石灰岩
82×41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法门寺捧真身菩萨
唐咸通十三年(871年)
银鎏金
高38.5厘米
1987年四月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内出土
发愿文: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咸通十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十四日皇帝诞庆日记。
普萨头戴宝冠,手捧盛放银匾的荷叶形盘。胡跪束腰莲座上,可注意者为莲座下层錾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李八尊明王,这些明王多数在我国唐以后庙中已不易看到,而现在东邻日本寺庙中依然供奉。
石阿弥陀坐像
唐景福元年(892年)
石灰岩
25X 20厘米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藏
铜阿育王塔
唐天柘二年(905年)
金铜
高18.5厘米
日本东京新田氏收藏
此种四角单层塔,是从印度的覆钵式舍利塔演化而来的,最早可见于云冈第十四窟浮雕,北齐石雕上亦多可见。唐末五代,由以吴越王钱俶仿印度阿育王造八万四千舍列塔故事,也曾大量制作此种佛塔。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 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代是个文人政权,经济发达,在北宋(960-1127年)的一百六七十年中,艺术达到了相当的繁荣,佛教也更加贴切庶民的生活,民间中流行各种名目的信佛团体即邑会,以崇信观音和阿弥陀之风为盛。此期的造像可说是世俗化的,人间化的佛像,亦如前述,唐的造像的佛、菩萨的神韵还是半天国半人间的,是以人间为参考又高度的加以浪漫夸张,而宋代的各类造像的宗教气氛已减弱,呈现出高度写实性的风格。
佛陀的造像肉髻较平缓,五官端正,表情宁静而略含笑意,多着双领下垂式大衣,体型较丰满。值得注意的是螺发与肉髻之间又增加一个髻珠,这个特征在唐和五代即已偶然可见,在北宋后的汉传佛造像上几乎不可或缺。北宋的菩萨造像颇有出色者,由于观音崇拜盛行,又加之宋辽连平战争,铜资源贪乏,木雕和瓷、陶、铁造像兴盛。
早在唐代龙门石窟的看经寺石窟中即已出现了形象各异的罗汉群,罗汉的造型在宋代技法更为成熟,达到了炉火纯青境界 。十六或十八罗汉成为寺庙配置上重要的组成部分,罗汉们的个性更为鲜明,年龄悬殊加大,表情或沉思瞑想、或凝神运气、或神采飞扬、激昂兴奋 。
京都清凉寺释迦立像
宋雍熙年(985年)
木造
高160厘米
现藏日本京都清凉寺
据佛像腹为装藏所发现的“入宋巡礼行并瑞像造立记"知为奈良东大寺僧□然入宋求法,于雍熙二年归国前请张延皎、延袭兄弟所造。此种衣纹密集成树轮状的佛像样式仍属马土腊佛的样式,但又将其高度图案化,呈装饰性,据佛经称此种样式的佛像最初用旃檀树所造,故亦称旃檀佛像。
吴世贸造木雕罗汉坐像
宋庆历七年(1047年)
木
高约50厘米
广东南华寺出土,故宫博物院藏
发愿文:连州弟子吴世贸,为男盘会保平安,丁亥。
陈十五娘造潮州窑青白釉佛像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
青白釉瓷
通高31.5、座宽10.3厘米
1922年潮州城西南五里羊皮岗出土,广东省博物馆藏
发愿文:潮州水东中窑甲女弟子陈十五娘同男刘育,发心塑造释迦牟尼佛散施,永允供养。奉为刘弟七郎早超生界,延愿合家男女,乞保平安。熙宁二年己西发 正月十八日题。匠人周明。
强升等造漆罗汉坐像
宋元符二年(1099年)
夹胎黑漆
40×21×25厘米
美国霍奴鲁艺术学院藏
发愿文:元符二年己卯岁次九月五日毕。施主强升、童行、高文应、文□,造像人刘运。
干漆夹像宋元后较多,此像底有阴刻发愿文。
瓷观音坐像
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
青白瓷
高25.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发愿文:(底部墨书)大宋淳祐十一年辛亥
宋代乏铜,佛像除铜制作外,木雕、漆、铁乃至陶瓷佛像较前代为多。此影青瓷像带有纪年甚可珍贵
辽代(916-1125年)为契丹族所建政权,佛教在契丹王室的扶持下,发展蓬勃。以辽的五京(上京、中京、西京、南京、东京)为中心兴建了许多宏伟的佛寺和塔幢。至今在山西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和河北蓟县独乐寺都遗留有辽代彩塑;又内蒙古呼和浩特辽代万郡华严经塔、巴林左旗辽代白塔、北京天宁寺塔的塔身上都有许多精美的砖雕造像,可从中看到辽代佛造像的风格。
辽代虽然是契丹族的统治,但造像风格仍属北宋系统。有明确纪年的石雕佛像为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昭乌达盟宁城县大明城)出土的应历七年(957年)造像。尤其是泥塑的风格,仍上承唐代余韵,且不乏精美之作。如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的一堂佛、菩萨、力士彩塑,造型极为准确生动,尤以那双手合十的菩萨立像,头微侧颔,表情端庄静穆、微露笑意,堪称辽代雕塑的登峰造极之作。
辽代佛象一般肉髻较为平缓,面相丰颐适中,佛坐像的上半身偏长,胸部宽厚。又佛座平面常见有六出花口形和方形,莲花瓣丰满呈盛开状,每朵花瓣肥大饱满。方台座上搭敷的铺布两侧下垂呈三角形,中间呈半圆形,这是从唐代的写实性的铺布转化为图案化了。菩萨的装束较之唐代更为华丽,宝冠有呈三组叶片形的,还有一种宝冠很为高耸,正面呈圆桶形,这似乎与辽代贵族喜戴的金银冠饰造型有关连,冠的束带飘逸而下垂于两肩。从衣纹上鉴定辽佛有一个有力的依据,即仔细观察这组金铜佛像无一例外的在两小腿部分各有一条婉曲如小蛇的衣纹,曲折生动,其弯曲的弧度和走势各尊也颇为相似。 辽代的三彩罗汉也有极出色者,如河北易县八佛洼早年发现的罗汉群像(现分散于欧美各博物馆)其尺寸高大,表情生动,造型准确,代表了辽代雕塑的高超技艺。
金代的造像仍上承辽代造像的传统,技法上与辽代无太大差异,但金代的佛造像的身躯更为饱满,胸大肌夸张,体躯壮硕,流露出北方民族的浑朴作风。
王进卿造释迦坐像
辽应历七年(975年)
砂岩
高40厘米
1956年10月内蒙昭乌达盟大明城发现,内蒙博物馆藏
发愿文:应历七年正月日铁山功德主王进卿,女弟子张氏、男大神、二神造。
辽石幢身佛像
辽太康十年(1084年)
石造
原在涿州东街路侧,现立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
幢身为六面,上浮雕佛像,始建于辽,元明均有重修。最早题记为“太康十年岁次甲子十二月”。
辽代石像仍远承唐式,但已严重退化,呈程式化,故石雕鲜有出色者,但木雕、泥塑和金铜佛却仍不乏精品。
释迦佛龛像
辽(11世纪)
大理石
高25厘米
现藏国内个人
此佛无纪年,然与太康十年佛幢相较多有共同之处,附此以参考。
铜观音菩萨坐像(据金申老师研究应是朝鲜半岛制作的署以辽款的造像,见《佛教美术丛考》科学出版社)
辽统和二十六年(1008年)
金铜
高2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发愿文:统和二十六年。
此佛仍有唐余风,衣纹尚具写实性。法轮状的三片佛冠,可远追溯自十六国时敦煌二七五窟交脚弥勒像的冠饰。
石罗汉立像
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
大理石
高11.5厘米
美国萨夫兰西斯克阿贝利布兰迪基收藏
南步况村木雕观音像
金明昌六年(1195年)
木雕加彩
高190.5厘米
原在山西临汾,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发愿文:时明昌六年南步况村□行□请到。平阳府洪洞县贾颜记笔。
金代木雕多胸部丰满,宽肩,表情亦轩昂有力,唐代石雕至宋金衰落后,木雕却异军突起,宋金的木雕观音,写实性极强,富有生命力,实不可不特彰之。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 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1402年。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1368年初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南京 ;1421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南京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1449年经土木堡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36年)起,国祚276年。 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元、明清三代由于西藏佛教在内地的流行,西藏佛造像的样式在内地特别是北方地区影响较大。汉族的传统雕塑技法依然在承袭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但已呈衰落趋势,尽管这其中也不乏造像精品。
元代(1271-1368)有代表性的雕刻当推杭州飞来峰石刻,其摩崖造像上雕佛教密宗的尊胜佛母、大黑天(玛哈嘎拉)、金刚手等多尊造像,造像题材和样式有浓厚的尼泊尔佛像影响。此外还有汉式的诸佛和菩萨等。从飞来峰石刻和居庸关浮雕以及故宫三件带纪年铭造像看,元代内地西藏系佛造像的风格主要受尼泊尔风格影响,佛造像的特征一般肉髻较为丰满高耸,肉髻上又有摩尼珠(顶严),脸型圆满,宽额,肩部亦较宽,上臂较健硕,胸部丰隆饱满,佛的大衣有袒右肩式和汉式的双领下垂式,衣纹简略,躯体突显,有些特征可远窥印度萨尔那特式佛像的影响。菩萨也均为袒上身,下着裙,裙的衣纹简略,璎珞的颗粒较粗大。
明代(1368-1644)的造像水平亦参差不齐,虽普遍呈衰退形势,但仍确有出色者。尤以北方山西、河北一带寺庙中的泥塑像,仍固守着雕塑的传统技法。如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技法极为熟练,造型准确,尤其是罗汉群像各各表情生动,呼之欲出,造诣极高。又有五台山龙泉寺、塔院寺、殊像寺、圆照寺及长治市观音堂都有许多精美的泥塑彩绘造像。有些造像的范本是由宫廷监司提供的。
从技法看,明代汉式传统雕塑技法多已衰退,特别是明晚期万历时的造像,一般多头大身小,姿态僵极,无雕塑之美可言。但西藏系佛像多比例匀称,颜面端正,造型优美,细部雕饰精致,将汉式的衣装和审美趣味融以西藏系佛像的准确比例和写实技法,使得明代初中期的梵式造像又呈现出繁荣局面。
石造观音坐像
元大德四年(1301年)
石灰岩
高111厘米
西安出土,陕西省博物馆藏
石雕已度过唐代盛期,不能再振作,此像虽极力雕饰,仍仅有华美外表而已。
铜释迦坐像
元至元二年(1336年)
金铜
高约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发愿文:岁次丙子至元二年八月望日谨题。
石浮雕佛坐像
元至正元年(1341年)
高1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发愿文:至正元年二月二十八日造
木雕观音立像
元至元十九年(1359年)
木雕
高99.6厘米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佛背后装藏洞盖板上墨书文:大元国至元十九年四月庚寅朔廿日。 (按:干支有误)
水月观音坐像
元(1300年左右)
金铜
高约150厘米
原为北京护国寺旧藏,现藏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
观音呈游戏坐,仍是唐宋以来水月观音憩息于普陀山的姿式,头部微颌似俯视众生,姿态极为优美。总的感觉是受了尼泊尔及西藏和影响。垂发和天衣亦铸造得极为生动飘逸,实为元代雕塑之绝品。
东安村人造木观音坐像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
木雕
高77.5厘米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佛象背后装藏洞木盖后题记:东安村众村人等与维那□仲区等,谨发虔心,起盖镇路庙一座,请到本村刊木将认冯孝中并男冯备工细刊。天衣观音三位一堂。为愿本村……吉祥合家乐安。洪武十八年七月。
明初木雕其气宇轩昂,仍承金元之阔胸宽肩之风。
木雕佛坐像
明永乐九年(1411年)
木雕加漆彩
高21.5厘米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佛藏内印纸文:御制后序:如来法藏,至妙难测,至高无等、至广莫极、渊而无际,深不可量。大包天地,细入无间。功德元量无边,不可思议。超三域之平路,济众庶之夷途。以此弘善,用报重恩。普济一切,悉拔旷劫。若众生发菩提心,受持读诵,演说思惟,则道无不洽,德无不施,福无不充。了悟三乘之宗,总解真如之有。即成正觉,永绍佛陀。
金刚手菩萨
明永乐(1403-1424年)
金铜
高24厘米
现流入国外
文殊菩萨像
明永乐(1403-1424年)
金铜
高18.5厘米
现流入国外
阿弥陀像
明宣德(1426-1435年)
金铜
高约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发愿文:大明宣德年施
阿弥陀佛立像
明丙寅年(1446年)
金铜
高61.5厘米
日本东京龙泉堂古董店旧藏
发愿文:丙寅年荣府造阿弥陀佛十尊
此像无年号,从其高肉髻及莲座等分析,应为明中叶所造,正统十一年(1446年)干支为丙寅,暂定此年以俟识者。
姚举造罗汉
明弘治十年(1497年)
高1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发愿文:大明弘治丁已年造,太监姚举施。
诞生佛立像
明天启四年(1624年)
金铜
高56.8厘米
日本东京新田氏收藏
四臂观音坐像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金铜
高7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发愿文:大清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虔奉三宝,福庇万灵。自于康熙二十五年岁次丙寅,恭奉圣谕,不日告成。永念圣祖母仁慈,垂祐众生,更赖菩萨感应,圣寿无疆云尔。
四臂观音像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
金
高8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发愿文:乾隆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奉旨赤金成造供奉利益四臂观世音,番称坚赖滋克齐布勒库金勒拂齐希,蒙古称都尔本薄尔图。
文殊菩萨像
清乾隆(1736-1795年)
金铜
高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发愿文:大清乾隆年制
| 相关链接 |
| 广而告知 |
▼
—— 1 ——
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登峰造极的时代
这一次
宋代之美
从瓷器、建筑、绘画、书法、花笺、
服饰、石刻、宋陵、赏石、苏东坡艺术
全面反映宋代的艺术成就
可谓国内首次
欢迎扫码了解
—— 2 ——
如今的敦煌,特窟涨价捞钱快赶上抢钱啦
想看个特窟真的太费钱啦
这里
为了让您能在家云游敦煌
我们特联合敦煌研究院
对11个特窟进行深度讲解
欢迎扫码了解
当然您也可以加入
天卡会员
观看更多内容
—— 3 ——
《典藏云冈》
是《云冈石窟全集》的精华本
从近10万张云冈图片中
精挑细选出近300张最具代表性的造像艺术精品编辑成册
绝大多数为首次公开出版
附有对其文化历史背景、雕刻艺术手法的深度解析
再现了云冈石窟的艺术精华
同时也代表了云冈石窟研究达到的全新高度
本书开本宏大
雅昌印刷,装帧精美
—— 4 ——
广大佛教艺术爱好者的福音
中国佛教艺术学者金申先生所著
《西藏的寺庙和佛像》
第三次再版
此版距第一版已近30年
此版为增补修订版
内容兼具学术性和艺术性
文笔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是学者,文博专业,收藏爱好者,艺术专业学生
及各类业界人士都不可或缺必读之物
—— 5 ——
《云冈石窟全集》
水野清一版
是云冈四十年代拍摄内容最为全面一套巨著,
其独有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非常珍贵。
《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典》
由星云大师总监修
是目前最全面的关于世界佛教艺术的资料集。
由于这些纸质图书昂贵,
特为各位爱好收集整理了电子版,
有需求者可通过识别下图二维码进店获取。
另附送以下资料电子版
水野清一《龙门石窟研究》1941年,PDF普清,345M
《赫达·莫里逊的摄影集》1933-1946年,PDF普清+JPG高清,4.6G
《甘博的摄影集》1908-1932年,PDF高清,4.85G
《谢阁兰的中国考古摄影集》1909-1917年,PDF普清,1.38G
伯希和《敦煌石窟》1920-1924年,PDF高清+JPG高清,2.94G
斯坦因《古代和田》1907年,PDF普清,716M
沙畹《北中国考古图录》1909年,PDF普清,563M
外村太治郎《天龙山石窟》1922年,PDFF普清,52.5M
金申《中国历代纪年造像图典》1994年,PDFF普清,108M
+
中国美术全集 雕塑编13卷,2G
佛教美术大全集16卷,1G
中国寺观雕塑全集5卷,408M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10卷,2G
此服务虽会产生些许利润,但也是为更好地维持本平台长期提供服务。
—————————— END ——————————
转发分享是对本平台的最大支持与鼓励!
感谢关注
【 南山供秀 】
关注你所关注的,分享你所需要的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