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重磅登陆!坪山美术馆年度艺术大展《共时》明天开幕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2019年11月30日(周六),由深圳市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坪山美术馆承办的年度艺术大展“共时”即将在坪山美术馆拉开序幕。


此次展览是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上任以来推出的首个大型当代艺术展览,由著名策展人李振华担纲策划,徐文恺、胡介鸣、吕胜中、邱志杰、芭芭拉•西格纳(Barbara Signer)+ 麦克•波登曼(Michael Bodenmann)、罗曼•西格纳(Roman Signer)、汪建伟 等艺术家受邀参展。其中,罗曼•西格纳被誉为瑞士“国宝级艺术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览开幕的现场,罗曼·西格纳和邱志杰将同时有现场创作。罗曼·西格纳会再次通过运动改变视觉和体感的物理状态;邱志杰的图像、构图和透视关系,将按照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的系统,以及地图学的格式展开,以回应罗曼•西格纳的创作中能量和“瞬间”,也呼应建筑空间的未知性与可能。


 

七个倒叙的个人故事





aaajiao,是年轻艺术家徐文恺的化名,也是他虚构的网络分身。1984年(他的出生年份恰好是乔治·奥威尔经典预言式小说的名称),出生于中国最古老城市之一的西安,aaajiao 的创作结合了浓重的反乌托邦意识、对文人精神的反思。他的很多作品 都致力于探索新的科技和媒体影响之下的文化现象和政治策略, 从社交媒体写作、数据处理,到网络和移动媒介下的新美学景观。作为今天全球新一代媒体艺术的代表人物,aaajiao 将今天中国特殊的社交媒体文化、科技运用带入了国际艺术的话语和讨论。


aaajiao的作品频繁展出于全球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例如:《1989年到今天:网络时代的艺术》,美国波士顿当代艺术中心 ICA Boston,2018;《非真实》,瑞士巴塞尔电子艺术之家(HeK),2017;《身体·媒体 II》,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7;《上海种子》,2017;《带我走(我是你的)》(由 Hans Ulrich Obrist 与 Jens Hoffmann 策展),美国纽约犹太人美术馆, 2016;《时间转向:当代亚洲的艺术与思辨》,美国堪萨斯斯班塞美术馆,2016;《波普之上》,上海余德耀美术馆,2016;《黑客空间》(由 Hans Ulrich Obrist 与 Amira Gad 策展),香港 K11 艺术基金会临时空间及上海 chi K11 美术馆,2016;《全方位:全控制和言论控制》,德国 ZKM 卡尔 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2015;《齐物等观——2014 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北京中国国家美术馆, 2014,等。


他近期个展包括2016年英国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以及同年OACT西安馆的《电子遗留物》等。2014年,他不仅获得了第三届三亚艺术季暨华宇青年评审大奖,亦入围首届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 


aaajiao 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柏林两地。



///




胡介鸣生活工作在上海。从事新媒体、影像装置、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并参与展览,如:「010101:技术时代的艺术」(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2001);「生活在此时」(汉堡火车站美术馆 柏林 2001);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 术十年 1990-2000」(广东美术馆 2002);2003年在比翼艺术中心(上海)举办名为「与你有关」个展,2004年在布鲁塞尔 MAAC HHKK 举办「胡介鸣交互艺术展」;「在过去和将来之间:中国新摄影和录像」(纽约国际摄影中心 2004);「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 2004);「13:中国当代录像」(纽约 P.S.1 当代艺术中心 2006);「中国当代」(鹿特丹 Boijmans Van Beuningen 博物馆  2006);「ISEA 和 01 圣·何塞:全球边缘艺术节」(2006);「代码:蓝色」 第三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2006);「DEAF07」荷兰电子艺术展(V2,鹿特丹 2007);「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2);「齐物等观: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中国美术馆 , 北京 2014);「釜山双年展」(釜山 韩国 2016);「移动中的艺术:100 件媒体艺术名作」(德国媒体艺术博物馆,卡尔斯鲁厄 2018)等展览。


///




吕胜中,1952 年生于山东平度县,中国当代,立足传统,开拓现代语境,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2004 年受命创办实验艺术工作室,2007年改建实验艺术系, 2014 年成立实验艺术学院,任系主任、院长。


主要艺术创作有《山水书房》、《剪纸招魂》、《彳亍》、《生命 - 瞬间与永恒》、《腊月集》等。主要著作有:《觅魂记》《走着瞧》 《再见传统》《意匠文字》《娃崽背带》《五彩衣裳》《造型原本》 《小红人的故事》《先锋班》等。


从80年代深入陕西农村,与民间剪纸艺人一起研究和整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是新时期以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研究的重要专家。在同 时期的艺术创作中,将古老民间艺术的精神性特征引入作品之中, 其代表作剪纸“小红人”,传达了中国传统美术在现代蜕变历程中的强大力度,并将这种力度推向世界,被视之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灵魂。


吕胜中从85美术新潮开始至今,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 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作为中国“85 美术新潮”时期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他以剪纸“小红人”为基本表现符号,1992年参加了第九 届卡塞尔文献展外围展“相互认识”、1994年福冈第四届亚洲美术展、1995年第一届光州双年展、2003年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 


2004年起,吕胜中受学校委托创办并执教中央美术学院的实验艺术(工作室)系,之后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新专业学科的搭建、以及对学生无微不至的教学引领之中。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当代的创作方法、材料与图像研究和呈现,融汇为中国新实验艺术教育谱系。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实验艺术学院,吕胜中任首任院长。


///




邱志杰,1969年生于福建漳州,1992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和北京。他是当代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也是90年代颇具声望的前卫艺术领袖, 现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及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个展包括:“文字生涯”(金泽 21 世纪美术馆,金泽,2018);“邱注上元灯彩图”(民生美术馆,北京,2018);“不羁之旅”(凡阿比美术馆,埃因霍芬,2017);“邱注上元灯彩计划”(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5);“独角兽和龙”(奎利尼斯坦帕里亚美术馆,威尼斯,2013);“偶像的黄昏: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之四”(世界文化宫,柏林,2009);“破冰:南京长江大桥之三”(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9)等。近期群展包括:“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博物馆, 纽约,2017-2018);“本土: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2016)等。他曾参与哥德堡双年展(2013);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13);横滨三年展(2005);圣保罗双年展(2002,2014)等。他曾参与策划:中国首个影像艺术展“现象与影像”(杭州,1996);1999-2015 年期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下展览“后感性”系列;第9届上海双年展(2012);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17)等。


///




芭芭拉 西格纳,1982年生于瑞士圣加仑,工作生活于圣加伦和苏黎世。通过观察非物质性的空间之间的转换,随机的、关联的,构成其美学维度。并在雕塑和装置之外扩展出更多样的媒介。她的创作总有现实联系。一个多重的由生物和事物的关系构成。一个处于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地带。


作品曾展出于美国洛杉矶大象艺术空间,日本中之條双年展, 日本东京神田,瑞士苏黎世尚塔工作室,瑞士罗西Kornhaus项目空间,瑞士苏黎世文化输出器空间等。


///




麦克 波登曼,1978年生于瑞士洛迦诺。在不同地区的转移中寻找自己,他在等待与探寻中呈现艺术的讽喻特征。他通过摄影、电影和物件创作装置。他一直在探索如何转化情绪与情感到不同媒介中,以及如何被他者阅读。


瑞士圣加仑 visarte / Nextex 委员会成员,RIFFRAFF 和 HOUDINI 电影院“图像之窗”策展人。作品曾展出于瑞士苏黎世尚塔工作室, 阿根廷波伊诺斯艾利斯 PROA21 空间,瑞士苏黎世 RIFFRAFF 电影院,日本东京 Geidai University-Chinretsukan 画廊,北京 I:project 空间。


///




罗曼 西格纳,1938年出生于瑞士阿彭策尔,通常他的作品被称作「时间的雕塑」。依循着传统艺术家对雕塑在物理材料三维的雕琢,罗曼加入了第四维的概念——时间。「时间的雕塑」专注于时间作用于物质的改变,专注于观者之于事件的经验,改变的功效,以及其作用力。融合了三维物件、现场行动、静态照片, 以及动态影像记录。罗曼的「时间雕塑」通常保有或释放能量,伴有其独特稍纵即逝的幽默。


简捷!从雕塑到时间雕塑美丽而简练:初体验的,如艺术家经常挂在嘴上的说词。他总是严谨的创作着每个进程和材料,罗曼诗意的作品饱含忧郁与惊喜,迷人而暴力,忧伤而率真,无法抵抗的童趣,并在感性的方面四通八达。


///




汪建伟 1958 年生于四川,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他开始艺术的实践,即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先锋。汪 建伟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期间大量阅读存在主义哲学和中国历史,受到这些经验的 影响,他早期以绘画为主的创作带有强烈的实验性以及复杂的观念;而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汪建伟持续探索知识综合与跨学科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尝试使用不同学科的方法论去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即在众多的关 系中,从知识层面发展和建立一种新的主体的可能性;在知识综合的背景下,以哲学式的质询,实践一种交 叉学科的观看世界方式,并赋予这些实践以形式。为此,其艺术作品呈现多元样式,跨越影像录像、戏剧、多媒体、装置、绘画和文本等领域。


汪建伟对一个空间的既定功用感到兴趣是从《生产》(1997)开始的,这件作品是他最早尝试创作影像作品时的代表作之一。《生产》有选择性的对发生在四川各地公共区域的社群互动进行了纪实性的记录,质询公共区域(茶馆)里人与人对话的私人空间;同样具有纪录性质的影片《生活在别处》(1998–1999), 汪建伟试图将社会事件 / 现象放置在更广阔的领域来看待。汪建伟抗拒以单一方式来表达关系和思想的整体性,这是他视觉语言中相当关键的部分。他在《屏风》(2000)里首次以戏剧方式演绎五代画家顾闳中名作《韩 熙载夜宴图》;而后的《飞鸟不动》(2005),则又结合剧场与排演的工作方法表述他对时间性或当代的阐释;《人质》(2008)用紧张激烈的 32 分钟的录像重构了文革期间的公社化生活,该计划是概念和联结的实验所, 历史、乌托邦、符号以及影响在此通过跨越影像、照片和雕塑装置等不同的媒介被质疑和检验。“排演”是汪建伟参照现实与历史的主要途径,他的作品即使有源自中国社会经验的部分,但往往导向的是更全球化和普遍性的维度里,例如其影像、表演作品《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2010)。在其近期的“寒武纪”系列中, 生成关于地质能源、产能过剩、经济扩张的多重思考,它们之间的互相碰撞生成新的地缘政治关系。


2011 年汪建伟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黄灯”、2013年长征空间的个展“……或者事件导致了每一个无效的结果”、2014–2015年于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个展“时间寺”、2015 年长征空间的个展“脏物”、2017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群展“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及2018年的“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中,无论是装置或绘画,都逐步成为通向未知的能动形式之存在,也是排演的形式载体,相异媒介的作品之间的对话亦或矛盾关系自身也就可被视为排演的开展。


坪山美术馆2019年度大展

展期 | DURATION

2019.12.01
2020.03.15
开幕时间 | OPENING CEREMONY 

2019年11月30日 16:00

开幕现场 | LIVE

Roman Signer 罗曼·西格纳 | 16:40-16:50

开幕导览 | GUIDED TOUR

策展人:李振华 

艺术家:徐文恺、胡介鸣、吕胜中、邱志杰、芭芭拉•西格纳+麦克•波登曼、罗曼•西格纳 | 16:50-18:30

展览地址 | LOCATION

深圳市坪山美术馆1-6层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