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南北朝社会动荡,佛教成为乱世百姓的精神寄托,经帝王显贵推崇,炽烈传播,隋唐达到极盛。与之相应,佛教艺术发展迅速,辉煌迭现。佛教作为中国雕塑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历时漫长。石雕和彩塑佛像,金铜造像,经久不衰。
早期佛教雕塑艺术外来风格浓郁。北朝至唐,民族风格日益明显。唐以后又逐渐走向世俗化。演变的过程,形象地映射出异域的宗教与哲学,是如何被改造吸收,融入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的。
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既有享誉中外的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更多则隐于乡间古刹。宗教本虚幻,艺术却真实;千年的风霜,难以剥泐空灵的笑容;世道的变迁,岂能磨灭悲悯的情怀?-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北朝风貌
战乱频仍,社会失序。人们对现实的无助和对来生的憧憬,促成了北朝佛教的空前发展,开窟造像,蔚然成风。山西幸存至今的北朝佛教艺术遗存,仍有200余处石窟寺、摩崖造像和难计其数的单体造像及造像碑。
北朝早期佛像多为高鼻深目、薄衣贴体的异族模样。中后期逐渐汉化,呈现出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南朝“名士”形象。佛教造像这一外来艺术经历了不断民族化的过程。
程哲碑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
高120厘米,宽67厘米,厚26厘米
山西省长治市袁家漏村征集
青石质,造像碑呈长方形倭角,碑阳正中圆拱龛内浮雕释迦坐像,方额隆颐,身形略显瘦削,厚重的袈裟下摆长长地披覆于座前。龛之内外线刻飞天、胁侍、讲经说法图及护法狮等,线条刚柔相济,飘逸飞动。碑阴额右题“大魏天平元年次甲寅十一月庚辰朔三日壬午造讫”。下刻程哲碑文,31行,行45字,记叙程氏家族的源流功勋。这一年,北魏初分东、西,故造像中北魏晚期的余韵仍相当浓重。此碑应是带有供养佛像意味的墓碑或墓志。
造像碑是北朝时期仿造石窟寺造像式样,在寺庙或佛堂祭拜用的小型供养雕刻。一般在正侧三面开龛造像,背面刻造像经过及供养人名姓等。此碑则是造像碑与墓志结合的产物,颇具时代特点。
释迦立像
北周(557-581年)
高90厘米、宽42厘米
山西省万荣县征集
红砂岩质,本尊为立像,馒头形矮发髻,佛发边缘呈如意状。眉目清秀,神态恬静安详。双目微合,似俯视众生。佛内着僧袛支,双系在胸前打成一节,外穿通肩大衣,衣纹呈“U”形,均为较粗的阴刻线,匠师在褶皱的处理上简洁干净而又不显粗陋。双手及双脚缺失。佛身后有头光及背光,头光为一组七个同心圆,内心套有一浮雕莲花,最外缘的圆内刻有变形莲花纹饰。舟形背光,由两条阴刻线将其分为里外两组纹饰,内纹饰为交叉格纹及竖状条纹。外纹饰为火焰纹,是佛教中佛法的象征,在北朝佛造像背光中多有应用。
贴金彩绘释迦坐像
北齐
高40厘米
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释迦佛趺坐于仰覆莲座,脸颊丰圆,笑容恬静,身后雕花头光。佛体与莲座彩绘贴金,袈裟下摆内收,双勾衣纹仅及座面。
观音菩萨五尊像
北齐
高60厘米
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砂石质贴金彩绘,透雕双树背光,高浮雕伎乐飞天及二龙奉塔。主尊观音菩萨头戴花冠,身佩钏饰。
观世音菩萨立像
北齐
通高57.5厘米,宽32.3厘米,厚31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菩萨头戴高冠,脸型方圆,双目圆睁,肩披飘带,跣足直立于石座之上。帔帛于胸腹前交叉挽结出花饰。背光顶部残缺,隐约可见后代的墨书题记“观世音菩萨……有佛有法有僧……”等字样。莲花石座为后配。
释迦头像
北齐(550-577年)
高33.5厘米,宽24厘米,厚25厘米
山西省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汉白玉质佛头,螺发高耸,脸庞轮廓圆润优雅。轻合的双目,劲挺的鼻梁,柔美的薄唇和微微内敛的嘴角,活现了一个雍容华贵、气质高洁、精神完备的男子形象,是北齐佛教造像中的精品。这件作品反映了佛造像从北朝向唐朝过渡的典型特征,即由“神”向“人”的转化。
菩萨头像
北齐
高35厘米,最宽27厘米,厚24厘米
1954年山西省太原市花塔寺出土
菩萨头戴花冠,脸型圆润,长耳下垂,弯眉细目。眼微闭,鼻高耸,嘴轻拢,面相端庄慈和,俨然一个世俗美女子的形象。
菩萨头像
北齐
长36厘米,宽25.5厘米,厚15厘米
1979年山西省昔阳县静阳村出土
菩萨头戴高冠,头部后有桃形背光,脸型圆润,弯眉细目。眼帘下垂,鼻梁高耸,嘴唇轻拢,面相端庄慈和。原有彩绘多已剥落。
佛头像
北齐
高28.5厘米,宽18厘米,厚18厘米
山西省沁源县出土
螺发,前额略窄,弯眉细目,鼻梁高耸,唇微抿含笑,有双下巴。残存彩绘痕迹。
菩萨头像
北齐
高35厘米
1959年山西省沁县南涅水出土
菩萨头戴高冠,面相圆润,细眉弯长,双目低垂,鼻高耸,嘴轻抿,嘴角上翘,长耳下垂,一副慈悲为怀的神情。
张世兴造观音立像
隋开皇元年
通高37厘米,底座宽10厘米
山西省平陆县出土
菩萨面方圆,头微低,戴花冠,宝缯下垂,饰项圈臂钏。璎珞垂于膝下,下着裙,腹微突,左臂下垂持净瓶,右手施无畏印,跣足立于仰莲座上。护法狮分立菩萨两侧。台座上有铭文:“开皇元年九月九日佛弟子张世兴为妻妇造观音石像一区……”。该像涂金彩绘,大部已脱落。
盛唐气度
唐朝的强盛,是今人无法忘怀的梦幻。从盛唐佛教造像中,我们依稀看到气度恢宏的大唐风貌,感悟海纳百川、开放进取的大唐精神。隋唐将汉代的简约抛于身后,汲取外来营养,融会贯通,完成了佛教雕塑艺术的民族化,并赋予丰腴健美、优雅自然的时代特色,成就了中国佛教艺术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白石彩绘文殊骑狮像
唐(618-907年)
高108厘米
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征集
汉白玉质,文殊菩萨半跏趺坐于狮背上的莲花座上,袒胸,肌肉线条匀称优美,身佩璎珞,下着裙,衣纹繁复略显厚实,双臂及头部缺失。座下矮柱连接狮子背上;狮子昂首阔步,壮健雄伟,张口作怒吼状,更衬托了菩萨的安详持重。狮旁狮奴,头及手臂已缺失。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骑乘狮子,手持慧剑,比喻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之意,表示以大智慧大威德降伏外道。
菩萨立像
唐(618-907年)
高112厘米,宽52厘米,厚40厘米
1952年山西省太谷县白城村广化寺征集
砂石质,菩萨身躯微微倾向右侧,右腿微屈,左腿直立。虽头、臂已残,但肌肉、骨骼刻画非常准确。身体造型采用富于变化的“S”形,更显生动优美。其腹下至腰际有明朗的弧线,肌肉线条匀称优雅,结构合理,肌体丰腴柔和而具有曲线美。颈佩串珠如意形项圈,身披绶带,绶带成两股斜披于胸前,下着裳,衣纹褶皱繁复流曲,裙似濡湿般贴于躯干。跣足立于扁圆石座之上。无论是其“S”型的结构造型,还是近裸的上身塑造,以及体现时代特色的衣纹处理,都充分彰显了唐代兼容并蓄开放进取的时代气息,充满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质感。此尊造像是唐代菩萨造像中的经典之作。
贴金彩绘菩萨立像
唐
高57厘米
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菩萨呈“S”形微倾立于一圆形座上,上身袒露,圆润的左肩披搭帛带,下体裙裾轻薄柔滑,可惜贴金与彩绘已大部脱落。
佛立像
唐
高121厘米,宽38厘米,厚20厘米
山西省侯马市出土
佛呈站立状,高肉髻,前额宽广,面方圆,耳下垂,身着交领大衣,衣褶均匀清晰,系带搭于左臂之上,双臂均残缺,身体略前倾,腹部微凸。足部残缺。
释迦坐像
唐景龙四年
通高93厘米,宽45厘米
1982年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出土
释迦牟尼结跏跌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座上,内着袒右肩僧衣,外披袈裟,衣裙裹腿。脸型丰圆,闭目合唇,面带微笑,慈祥平和。右手残缺,左手作降魔触地印。台座下框部分刻铭文,“大唐景龙四年四月十五日弟子张敬节为七世先……帝及师僧父母法界众生同出……供养”等字。
佛坐像
唐
高26厘米,宽11厘米,厚7.5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佛作高肉髻,带头光,身着通肩袈裟,结跏跌坐于圆形台座上,左手自然下垂扶膝,右手持物,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台座下端阴刻:“上元元年十月十五日……”,字迹漫漶不清。
弥勒坐像
唐
高50厘米,底座宽37.5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头部缺失,身着通体大衣,胸部袒露,衣纹凸起向上弯曲,呈水波纹紧贴于身,左臂搭于膝盖之上,右肘弯曲,手臂残缺,双腿垂坐在方形石台上,脚部缺失。
佛坐像
唐
高58厘米,底座直径33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螺发,高肉髻,耳下垂,面方圆,弯眉窄鼻,下颌丰满。身穿帔帛,内着僧祗支,结跏跌坐于圆台之上,左手自然垂放膝盖之上,右臂残缺。
佛半身像
唐
高61厘米,宽51厘米,厚25厘米
2005年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出土
螺发,矮肉髻,发中嵌有髻珠,面圆润,额前有白毫,微睑双目,阔鼻,厚唇,下颌丰满,身着帔帛,袒胸,下身残缺。涂金彩绘有脱落。
佛头像
唐
高21厘米
1959年山西省沁县南涅水出土
佛作波纹式高肉髻,面相丰圆,双目微闭,鼻高隆,嘴微抿,双耳低垂,神情安详。
曲德造佛三尊像龛
唐麟德元年
高33.5厘米,宽12厘米,厚9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圆拱形尖楣龛,楣尖上方雕一佛二弟子像。佛作高肉髻,身着通肩大衣,双手合收于腹前,结跏跌坐于圆形台座上,二弟子面相长圆,双手亦合收腹前,盘坐于圆形台座之上。佛龛内主像作高肉髻,面相圆润,身着通肩广袖大衣,结跏跌坐于须弥台座上,双手施无畏与愿印。两侧胁侍菩萨头戴宝冠,面相长圆,一手置于腹前,一手置于身侧,下着贴体长裙,跣足立于台座上。台座下部浮雕双狮,并印刻造像记:“大唐麟德元年七月八日佛弟子曲德为亡妻赵敬造碑像一区……”
佛坐像
唐
残高25.5厘米,宽19厘米,厚20厘米
刘静山先生捐赠
白石雕,佛像头部缺失,体态丰满,着通肩式大衣,双手残,结跏跌坐于圆形台座上,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衣纹曲折生动。
菩萨头像
唐(618-907年)
高33.5厘米
山西省沁县南涅水村出土
菩萨头挽高发髻,脸庞圆润,弯眉细长,眼帘下垂,口鼻小巧,全然没有宗教造像神的意味,而是现实生活中一位可爱的少妇形象。
佛坐像
五代
高69.5厘米,宽41厘米,厚25厘米
1957年山西省阳泉市征集
佛身着通肩衣,袒胸,结跏跌坐。脸型丰圆,弯眉细目,目光下视,嘴唇微闭,长耳下垂,神情怡然,右臂上举,手已残,左手轻抚足尖,坐姿松弛,衣褶自然。
人间情怀
从北朝的宗教迷狂,到隋唐佛学的哲理思辨,再到宋元奉佛的世俗情结,人们对佛教的崇拜逐渐趋于理性。佛教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一步步走进人们的生活,融入浩瀚的中华文化之中。中国佛教艺术的应用范围,也常常超越宗教的藩篱,成为社会文化艺术生活中的习见题材。
菩萨头像
金(1115-1234年)
高36厘米,宽20厘米,厚18厘米
1959年山西祁县西六支村惠安寺出土
砂石质,菩萨发髻高束,发丝清晰明朗,上缀立佛一尊。脸庞圆润清秀,双眉细弯,双目细长,眼睑较薄,鼻梁秀挺,鼻翼丰满,嘴形小巧,双唇轻合,嘴角微翘,略带微笑,表情生动自然。菩萨双耳下垂,长及下颌部,耳垂上有明显的长孔形耳洞,其颈部圆润,并可见细长纹两道。菩萨神态恬淡自在,轻盈浅笑,充满一种内省的神韵。达到了使观赏者全然不觉宗教造像神秘气息的艺术效果。
鎏金准提菩萨像
明(1368-1644年)
高55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铜质鎏金,准提菩萨雍容慈祥,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菩萨共三面、十八臂,中间双手结说法手印,身后各手分持为宝剑,莲花、金刚铃、贤瓶、金刚杵、宝钩、法轮、海螺、钺斧、宝索等法器,意为调伏诸刚强众生,慈悲悯世。本尊菩萨弯月眉,圆眼微闭,高鼻小嘴,头戴桂冠,耳垂坠饰,颈戴珠链,腕缠飘带,桂冠上有五化佛像。整器制作面相,胸前缨络,双腿衣纹有明显的明代造像特点。
以上资料整理自山西博物院官网
| 广而告知 |
▼
—— 1 ——
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登峰造极的时代
这一次
宋代之美
从瓷器、建筑、绘画、书法、花笺、
服饰、石刻、宋陵、赏石、苏东坡艺术
全面反映宋代的艺术成就
可谓国内首次
欢迎扫码了解
—— 2 ——
广大佛教艺术爱好者的福音
中国佛教艺术学者金申先生所著
《西藏的寺庙和佛像》
第三次再版
此版距第一版已近30年
此版为增补修订版
内容兼具学术性和艺术性
文笔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是学者,文博专业,收藏爱好者,艺术专业学生
及各类业界人士都不可或缺必读之物
—— 3 ——
《云冈石窟全集》
水野清一版
是云冈四十年代拍摄内容最为全面一套巨著,
其独有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非常珍贵。
《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典》
由星云大师总监修
是目前最全面的关于世界佛教艺术的资料集。
由于这些纸质图书昂贵,
特为各位爱好收集整理了电子版,
有需求者可通过识别下图二维码进店获取。
另附送以下资料电子版
水野清一《龙门石窟研究》1941年,PDF普清,345M
《赫达·莫里逊的摄影集》1933-1946年,PDF普清+JPG高清,4.6G
《甘博的摄影集》1908-1932年,PDF高清,4.85G
《谢阁兰的中国考古摄影集》1909-1917年,PDF普清,1.38G
伯希和《敦煌石窟》1920-1924年,PDF高清+JPG高清,2.94G
斯坦因《古代和田》1907年,PDF普清,716M
沙畹《北中国考古图录》1909年,PDF普清,563M
外村太治郎《天龙山石窟》1922年,PDFF普清,52.5M
金申《中国历代纪年造像图典》1994年,PDFF普清,108M
+
中国美术全集 雕塑编13卷,2G
佛教美术大全集16卷,1G
中国寺观雕塑全集5卷,408M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10卷,2G
此服务虽会产生些许利润,但也是为更好地维持本平台长期提供服务。
—————————— END ——————————
转发分享是对本平台的最大支持与鼓励!
感谢关注
【 南山供秀 】
关注你所关注的,分享你所需要的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