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中国嘉德春拍】稀如星凤 宝如球琳——丁敬刻“采芝山人”白文印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清中叶,前“徽派”篆刻来到历史的分岔口,此时虽然有所谓歙四子的“董巴胡王”以及“扬州八怪”诸人推崇程邃篆刻,然而他们的印风却五花八门,有时候甚至毫不相干,在邓石如之前,前“徽派”篆刻实际上已经到了渐趋衰落的时候。此时,丁敬的出现可以视为清代篆刻中兴的信号,在风格上面貌更加清晰、更加具有统一性的“浙派”由此崛起,文人篆刻艺术至此有了另外的大道。

丁敬像


丁敬一生没当过官,似乎在这方面几乎没努力过,他的主业是在家酿酒出售,然后交友、读书、创作,在世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声名。以后世的观点来看,丁敬当然是不折不扣的大师,而成为大师的两个重要特质,一是开风气,一是集大成,丁敬无疑属于前者。在那个篆刻渐趋靡弱甚至庸俗的时代,丁敬在创作上和印学思想上都做到了力矫时弊,他的“古人篆刻思离群”、“说文篆刻自分驰”等观点为篆刻打开了新天地,在当时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而他以独特个性取代一味摹古、以雄健变化取代板滞怪异的创作,孔云白在《篆刻入门》中说“乃夺印坛盟主之席,开千五百年印学之奇秘,世称浙派之初祖也。篆刻一道,遂属浙江”,对于篆刻艺术的贡献,绝非他人所能比拟。

时人对于丁敬的诗、书、画、印评价已然很高,而关于其性格的狷介也屡有记录,在这种情况下,他对作品向外流传把控之严也就不难想象了。《扬州画舫录》描述为“非性命之契,不能得其一字”,《文献徵存录》中说“贵人求其印,辄吝不肯予,若有强者即便大骂或故怒之,以为嘲戏焉”,个性一如他的篆刻那般强烈,所以“人得其一,宝如球琳”(朱文藻《碧溪诗话》)。据金农和李斗的记载,如果有人要他刻印,润格是“白镪十金,为镌一字”,白镪是上等白银,也就是说刻一方四字印就是四十两白银;据学者考证,四十两白银在当时能买郑板桥十张中幅的画作,还是一个四口之家几乎两年的生活费用,而这,不过只能换丁敬一方印章而已,还得看他愿不愿意刻。

生前的严格把控加上后世流传过程中的散佚、破坏,如今丁敬的存世篆刻真迹简直就是稀如星凤,除了公立博物馆零星收藏外,国内二十几年拍卖市场所流通过的数量不过四五方,故而每次出现都会引起极大关注——三百年来,丁敬作品“人得其一,宝如球琳”的状况似乎从没改变过,而以后更不可能会改变。


白文“采芝山人”小印应该是目前市场所见最好的一方丁敬篆刻作品。印风以汉人细白文一路为宗,布局自然萧散,“采芝”二字较繁,“山人”二字较简,繁简各归一排,刀法冲切结合,单双刀的交替使用使得线质生辣拙涩,呈现出一种高古浑朴之感。这种趣味乃源自对汉印的个性化解读和阐释,绝非如时人只知模拟形似,而其刀法的复杂性也迥异于后期“浙派”诸人,显得更加生动灵活。所谓小印而见大气象,此印便是。我们当然不能说丁敬创造了“浙派”典型的切刀,事实上无论是切刀还是冲切结合,在当时的印坛并不少见,只不过到了丁敬的手上,这些技巧走向了成熟化、风格化。

丁敬刻 “采芝山人”青田石印章

印文:采芝山人。

边款:丙子正月,过春草园刻此印,钝叟并记。

1.3×0.9×1.8 cm

出版:

1、《修盦所见印存》第49册,P15,杨延生编,1916年。

2、《西泠八家印选》第一册,丁辅之辑,1925年原钤本。

3、《丁丑劫余》第二册,P29,丁辅之、高络园、俞序文、葛昌楹辑,1937年钤印本。  

4、《乐只室集印》第一册,P13,高络园编,1936年原钤本。

5、《中国篆刻丛刊》第一三卷—丁敬,P47,小林斗盦编,日本二玄社刊行,1982年。

6、《续印史留遗》第一册,P1,杨广泰编,现代中国艺术中心刊行,1996年。

7、《履盦藏印选》P7,江成之编,王北岳石玺斋刊行,1997年。

8、《近现代篆刻名家精品选》丁敬印集 ,P4,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年。

9、《篆刻全集》4,P27,小林斗盦辑,二玄社刊行,2001年。

10、《中日书法の伝承》P169,谦慎书道会刊行,2008年3月。

11、《怀玉印室藏印选》P27 ,北斗文会刊行,2009年11月。

钤印:《瓶盦藏三代文字集》,中国嘉德2015年秋季“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专场lot1339


此印边款云“丙子正月过春草园刻此,钝叟并记”,丙子为乾隆二十一年1756,丁敬时年62岁;丁仁在《西泠八家印选》此印后的按语中写到:“是石得于禾中,阅旧谱有方印,亦曰采芝山人,款云为平湖费南乔夫人刻此,亦费氏物也”。查丁敬印谱,确有另一方“采芝山人”,白文,印面方形,其款曰:南乔费君,平湖人也,其夫人有诗名,癸酉春,南乔过访,以其夫人《胥山八景诗》就正老夫,因求此印,茶边奏刀,刻此赠之。龙泓外史丁敬并记。癸酉为乾隆十八年1753,丁敬59岁。综合以上两则信息可知,此印的印面主人为平湖人费南乔的夫人,乾隆十八年,费氏拿着夫人的诗拜访丁敬,丁敬一边招待客人喝茶,一边刻了方形的“采芝山人”;三年后,丁敬回访平湖费氏府上春草园,在园中又乘兴刻了这方长形“采芝山人”。可惜的是,费南乔及其夫人生平不可考,而方形的“采芝山人”亦不知是否留存于世,这方小印是那段文人交游历史的唯一记录。

出版图

此印原为丁仁旧藏,后入小林斗盫怀玉印室,曾著录于《修盫所见印存》《西泠八家印选》《丁丑劫余印存》《乐只室集印》等诸多印谱,是一方流传有序的名品。如果考虑到丁敬当时的润格,这方小印的分量就没看起来那么简单了。

文/陈灿峰




中国嘉德2020春季拍卖会

预展:8月11日-14日

拍卖:8月15日-19日

嘉德艺术中心


咨询电话:

010-85928288(总部)


工作时间:

9:00-18:00 周一至周五


各地区办事处联络


上海
电话:( 86-21 ) 5466 0508
邮箱:shoffice@cguardian.com
———
广州
电话:( 86-20 ) 3808 8589
邮箱:gzoffice@cguardian.com
———
南京
电话:( 86-25 ) 8670 2356
邮箱:njoffice@cguardian.com
———
杭州
电话:( 86-571 ) 8535 9925
邮箱:hzoffice@cguardian.com

———

香港
电话:( 852 ) 2815 2269
邮箱:hkoffice@cguardian.com.hk
———
台湾
电话:( 886 ) 2 2757 6228
邮箱:twoffice@cguardian.com.tw
———
日本
电话:( 81-3 ) 6206 6682
邮箱:jpoffice@cguardian.com
———
美国
电话:( 212 ) 308 8889 / ( 888 ) 799 8830
邮箱:usoffice@cguardian.com
———
加拿大
电话:(001) 778 865 3308 / 778 372 8358
邮箱:caoffice@cguardian.com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