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景观丨诗意的栖居之地——于无池无遣水处立石,名曰枯山水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点击上方蓝字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右上角“...”→“设为星标”


本文转自:21博物社

(id:bowu21)


“于无池无遣水处立石,名曰枯山水”

——《作庭记》



只用白砂、山石,可以制造出自然界吗?

“大道至简”,作为日本庭院至高美学的代表,“枯山水”将大川、海洋、云雾,高山、海岛、瀑布的意象蕴含在简而精致的设计中。

禅宗精神与山水画意融合共生,凝练出无限哲思。以砂为水,以石为山,以景喻禅。

理解“枯山水”就是理解日本,而理解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也许就是理解我们自己。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枯山水”,看看这诗意的栖居之地,与中国庭院、西方庭院有何不同,又在何处相逢……


/“枯山水”源自中国吗/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造园的专著书籍《作庭记》,这部成书于日本藤原时代,也即是中国唐代末期的日本“国宝”级著作,有着关于“枯山水”最早的记载。

回顾中日古代文化交流史,这难免会使人产生这般疑惑——枯山水源自中国吗?

这样的问题着实会让人不好寻得一个准确的答案。

虽然,在平安时代之后,日本的“枯山水”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唐宋园林艺术的影响。

但早在古老的绳文时代,类似的文化概念已经有生成的种子,日本本土已然出现过环状列石的遗存,而它们都有着被人精心规划过的影子。


诚如日本“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所指出,日本“枯山水”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的过程。将中式园林的元素一个一个舍去,最后只留下足够表达的部分。

这样看来,如果说中国的假山流水是对山水之乐的抽象表达,那么枯山水则是对山水之美的高度抽象。

尽管日本“舍”去了许多中式园林的元素,但作为中国园林构景手段之一的借景,始终是日本庭院家的“常用伎俩”。


在京都,东山、岚山是枯山水借景的常客;以枯山水闻名的足立美术馆则借景于胜山。
 
除此之外,和中国庭院相似,树木、竹林甚至影子也常作为景借到庭院中。

若论及思想背景,“枯山水”和中国园林都有一个共同的,坚实的靠山——禅宗。


虽说都有禅宗的哲学背景,但中国园林和日本枯山水表达的禅宗内涵却不尽相同。

中国园林追求的是无限的生机,而枯山水追求的是无穷的寂静。

在中式庭院中,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如颐和园的皇家园林,代表生命活力的绿色是必不可少的,青竹、绿萝、芭蕉、兰草……都是中式庭院里寻常可见的。
 

而枯山水庭院中,除了为数不多的苔藓外,很难见到绿色,更多的是令人安静,给人遐想的白色、也有时是黑色。

活水作为中式园林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枯山水”中也难觅踪影。

是啊,毕竟言“枯”,自然以枯之物代流水之景。这便是京都白川盛产的白砂,这取之不尽的白砂给予了人们灵感,砂石化作波纹,也拥有了流水之灵魂。


美学家朱良志先生曾以韦应物的两句诗来表达其中的不同:中国园林是“万物自生听”,而枯山水是“太空恒寂寥”。

“枯山水”与中国庭院之异,还在于砂石之外的点缀物的细节上。

像是,修剪规整的植物,有着强迫症般明确的边际线,这大概也是以认真、严格闻名天下的日本人赋予“枯山水”的独具一格的形式之美;

而中国园林中,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在山房小道中藏着的是蓬勃的生机、清灵的欣喜,这是中国人赋予中国园林的,移步换景之雅趣。


当然,既有不同,又有相同。

诸如源自山水画的留白,既显于中国园林,又现于“枯山水”艺术。

“马一角”、“夏半边”的残山剩水也是中国园林和枯山水庭院所共有的构图方法;
 

而万物共荣之思想,也为二者共通,在设计语言中频频出现……

 /完美就是完整吗/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名词——视点。

所谓视点,就是视线所在的位置,再通俗点说,就是眼睛在的位置。

西方庭院的视点在高处,所以西方的庭院强调一种对称的几何造型


譬如我们所熟知的凡尔赛宫,再到西方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对称式迷宫。

而中国园林的视点则不然,它落在园林的内部,这便给了在中国园林中徘徊的人们,以峰回路转的体验。

苏州园林天下闻名,而苏州的狮子林,就能够让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就是视点的内化。看山见山、看水知水,处处美景乍现,悠然自得、纵意所如,不觉疲乏。
 

而日本枯山水的视点都是平视,且强调一种对峙关系。

也有习惯的原有,因为除了打扫与制作,其他事由进入枯山水庭院都是不被允许的。

所以“枯山水”较之西方庭院显得不完整,较之中国园林又高度抽象。
 

有人曾说“中国人的审美分四个层次,位于金字塔最底端的是艳俗美,往上是含蓄美,再往上是矫情美,塔尖上则是病态美。”

与中国相似,不同于西方,日本人也追求“残缺美”、“枯槁美”。

春天的微风
吹皱一池涟漪
沿着河水
池上的薄冰
今天也将融散而去
——《后撰和歌集》

春风、河水、薄冰,喜悦中掺杂的是怅然若失之感,余韵悠长。


枡野俊明也曾谈及枯山水之美,七种之一,便是不完整之美,例如一件破损的瓷器。

而西方的美,追求的是完整和精细,你看凡尔赛宫,就仿佛一幅可以治疗“颈椎病”的样子。
 

东方的审美,则更强调精神的表达。

不过,中日之间的审美有相同之处,但也不过是异曲同工罢了,其本质上还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病态美如病梅、枯木,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而到了日本,“枯槁美”则更多是对世事无常的叹慰。
/“枯山水”,如何欣赏/

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但又是一个难以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诚如关西刚康之言:“山水其实是人们开悟的一个手段,而开悟与否全看个人。”


这里,也借鉴一下,昭和名匠重森三玲之孙重森千青对鉴赏日本庭院的看法。

第一,我们要明白庭院中的哪种景物是自然风景
和中国园林一样,日本庭院也是自然风景的缩景表现。观察“枯山水”中的象征,像是平静水面的涟纹、与象征大海的波纹、各种自然的象征都是有不同的。

所以,理解设计者“画”了什么,意象为何,就从欣赏白砂开始吧。
 

第二,要找到仙人所居的蓬莱山
蓬莱山是佛教的理想世界,是禅宗精神的寄托信仰之所。

第三,还要考虑下“鹤”和“龟”是否存在
这就要到“山”的环节了。

“鹤”和“龟”是寓意长寿的石组,龟石既有一块石头的情况,也有由六尊矮石按龟首、龟足、龟尾的形式组成的;由六景石构成鹤岛往往较之龟石更加抽象。


第四,也要参考水墨山水画
此时庭院也当入景,正因它融入水墨山水画,而立体的表现就是庭院。

第五,鉴赏位置也十分重要
是从房间里看的,还是走廊里看的?
 

是站着看的还是坐着看的,抑或是移动着看?

多样的视点对鉴赏庭院样十分重要。


最后,想象力也不可缺少。

悟道始于想象,当你看到枯山水的第一感官,可以作为欣赏的根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这样,便能从人工中看到自然了。




责编:卫荣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