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被物化的日常感知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二次开启“随物生心”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展览“随物生心”于2020年5月30日对外“开放”,却受疫情影响并未正式“开幕”。如今,这场芬兰艺术家组合汤米·格伦德(Tommi Grönlund)和佩特里·尼苏南(Petteri Nisunen)的中国首展于8月1日举办正式开幕式,在已展出的17件作品基础上,《混色器》、《弹力场》、《平面》与《钢丝装置》4件作品也全部调试完成,正式向公众完整地呈现整场展览。

被物化的日常感知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二次开启“随物生心” 热点聚焦 民生现代美术馆 机械 金属 寒光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芬兰艺术家组合 汤米·格伦德 佩特里·尼苏南 崇真艺客策展人导览

这场姗姗来迟的正式开幕犹如展览的第二次“出生”。升级后的展览,更为全面地呈现着汤米·格伦德和佩特里·尼苏南从1997年至今的艺术实践,涵盖他们运用不同媒介材料创作的装置艺术、影像新媒体、摄影、丝网印等21组件作品。作为芬兰重要且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组合,汤米和佩特里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合作至今,两人创作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他们擅长以建筑空间为出发点,通过极简且直观的机械装置,将磁力、热能、重力等自然和非物质现象,以声音、光线、运动的艺术形式从日常感知中唤醒。

被物化的日常感知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二次开启“随物生心” 热点聚焦 民生现代美术馆 机械 金属 寒光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芬兰艺术家组合 汤米·格伦德 佩特里·尼苏南 崇真艺客

观众参观现场

此次展览名为“随物生心”(Flow With Matter),灵感来源于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为《金花的秘密》一书所作之序。策展人马楠希望通过这个标题提示观众,在Grönlund-Nisunen的作品中,世间万物是总能与我们的理性认知和感性感知形成共鸣的具体实在的本质之物(matter),而非对象化的客体之物(object)。在这两位艺术家看来,容易被看作“理所当然”的自然与周遭,当我们打开感知与之呼应和律动时,会因契合而焕发内在光亮。这种创作理念,使得他们善于结合空间、光线和声响,营造出沉浸式的氛围,经由现象层面,直抵物的本质,直观到隐藏在事物内部的结构与逻辑,催生出对世界的理性沉思。

被物化的日常感知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二次开启“随物生心” 热点聚焦 民生现代美术馆 机械 金属 寒光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芬兰艺术家组合 汤米·格伦德 佩特里·尼苏南 崇真艺客观众参观现场

策展人马楠认为,“汤米和佩特里不断地重新发现自然,并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作品在极其理性、精细控制的平整形态之下,蓄藏着不受控的随机、紊乱与振荡,充满张力”;与此同时,“他们的创作极简又充满诗意,这种诗意在于用精简的艺术语言做出准确的表达,透露着某种锋利的理性精神”。当观众置身于宽阔的美术馆空间,伫立在明显带有极简主义风格的作品面前,如同是在领略机械自然里的美景,而那些作品散发着金属质地的寒光,像极了人们对于北欧风貌的想象。

被物化的日常感知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二次开启“随物生心” 热点聚焦 民生现代美术馆 机械 金属 寒光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芬兰艺术家组合 汤米·格伦德 佩特里·尼苏南 崇真艺客被物化的日常感知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二次开启“随物生心” 热点聚焦 民生现代美术馆 机械 金属 寒光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芬兰艺术家组合 汤米·格伦德 佩特里·尼苏南 崇真艺客策展人导览

位于核心筒大厅的大型装置《流动的风景》,乃是艺术家根据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独特空间而量身定制。通过装置的膨胀与坍缩,模拟着地壳运动缓慢形成的地形变化。一楼走廊展厅中的《LED地平线》,通过光与电的现代技术组合模拟古典时代对于地平线的浪漫想象。两列铜焊丝拉伸延展于走道空间两端的不锈钢立柱之间,闪烁的白色LED以正负极的形式分别焊接于两列铜焊丝表面,以呈现两行平行闪烁的灯光景象。《月食》把双面圆镜装置挂悬在西展厅,再由投影徐徐投射出圆形光源的振动图像,镜子通过固定在天花板上的电机缓慢旋转,当镜面完全覆盖光源,由此制造出的景象恍如自然中的月全食来临。在二楼展厅的第一件作品《物质波》中,狭长的电镀铝制平面在电机驱动下匀速地来回倾斜,引起散落其上的上万枚不锈钢珠随之滚动滑落,如潮汐海浪拍击海岸。

被物化的日常感知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二次开启“随物生心” 热点聚焦 民生现代美术馆 机械 金属 寒光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芬兰艺术家组合 汤米·格伦德 佩特里·尼苏南 崇真艺客

被物化的日常感知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二次开启“随物生心” 热点聚焦 民生现代美术馆 机械 金属 寒光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芬兰艺术家组合 汤米·格伦德 佩特里·尼苏南 崇真艺客
被物化的日常感知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二次开启“随物生心” 热点聚焦 民生现代美术馆 机械 金属 寒光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芬兰艺术家组合 汤米·格伦德 佩特里·尼苏南 崇真艺客
被物化的日常感知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二次开启“随物生心” 热点聚焦 民生现代美术馆 机械 金属 寒光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芬兰艺术家组合 汤米·格伦德 佩特里·尼苏南 崇真艺客

与上述作品不同,新调试完成的四件作品则更像是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来演绎实验室里的科学原理。譬如,光学原理在《混色器》中存在于两台定制的LED投影仪之间。由于两台投影仪到放置在中间的玻璃板距离不等,形成大小不等的投影光圈,随着光的叠加组合,色调通过可见光谱不断地组合出各种混色。《弹力场》演绎着共振原理:50根配有螺线形电导管的长螺旋弹簧在地面与天花板之间垂直拉伸,电流使得螺线管被打开并碰撞螺旋弹簧,从而产生共振,并发出节奏清晰的撞击声。《平面》中的磁力效应同样直观可见。强力的钕磁铁通过钢丝悬挂在展厅空间的天花板上,其下是另一个连接到地面的磁铁,在该装置中,磁引力大于重力,相反两极磁铁以大约 2厘米的间距处于面对面的状态,形成一种不可见的、形而上的静态平面。而在《钢丝装置》之中,依墙而立的钢框架内数百根钢丝在移动导轨之间拉升,形成四个独立移动的层面,不同层面交错着上下缓慢移动,又形成不断变化的动态图形。

被物化的日常感知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二次开启“随物生心” 热点聚焦 民生现代美术馆 机械 金属 寒光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芬兰艺术家组合 汤米·格伦德 佩特里·尼苏南 崇真艺客
被物化的日常感知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二次开启“随物生心” 热点聚焦 民生现代美术馆 机械 金属 寒光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芬兰艺术家组合 汤米·格伦德 佩特里·尼苏南 崇真艺客
被物化的日常感知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二次开启“随物生心” 热点聚焦 民生现代美术馆 机械 金属 寒光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芬兰艺术家组合 汤米·格伦德 佩特里·尼苏南 崇真艺客

被物化的日常感知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二次开启“随物生心” 热点聚焦 民生现代美术馆 机械 金属 寒光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芬兰艺术家组合 汤米·格伦德 佩特里·尼苏南 崇真艺客

可以说,这些出现在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里的作品,都因其极简美学与动态装置形态,而显得尤为相得益彰。这种清晰可见的艺术气质,也似乎在吸引着观众走进民生美术馆,亲近那一片散发着金属寒光的机械自然。

被物化的日常感知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二次开启“随物生心” 热点聚焦 民生现代美术馆 机械 金属 寒光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芬兰艺术家组合 汤米·格伦德 佩特里·尼苏南 崇真艺客

点击海报 查阅展览详情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