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程国政
图 / 姜锡祥
ー根根竖在那里。矩形放着光的纽儿让木杆儿顿时有了分量,有了成色;长长扁扁齿波粼粼的板子那是做什么用的?圆圆的绑着棍儿的那是磨,磨豆浆、磨面粉的磨;看见没,煤炉子,那时候家家户户一早起来的头三件事中一定有一件是生煤炉子,我生过,熏得鼻涕眼泪一大把炉子还是没生着……照片里的这些东西不知道有多少人认识?尤其年轻人。
老砖墙 姜锡祥 摄
这些老物件,每一件的来头都比我们的人生悠远,那时的人们可以说是须臾离不开它们,别看它们现在在照片里都很谦虚,老光景里可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员”。就拿杆秤来说吧,传说它是鲁班发明的,鲁班按照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制作十三两的杆秤,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加了福禄寿三星,杆秤就变成了十六两;今天台湾的杆秤还是十六两。从鲁班那时候算起,杆秤到今天还有人在使用,两千多年了,怪不得民间人家家里有喜事,有人送上一杆秤,有彩头:称心如意。
竹扛 姜锡祥 摄(左)
老秤 姜锡祥 摄(右)
还有,你家门前晾着一块搓衣板,普通人家的日子就过得四平八稳、欢喜平常;你家的磨一早起来潮潮的、炉子冒出的烟白白的,四水归堂的屋溜打湿了天井里的桂花,你家的日子一定就滋润小康了。
搓板 姜锡祥 摄
这一切都被摄影家姜锡祥留在了镜头里。仔细看,那四水归堂的瓦很润、很亮,再看沟槽水还在流;往下看,是家里人还是客人,正在用餐,这就是日子;梨膏糖,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了。这是上海特产:白砂糖加杏仁、川贝、半夏、茯苓等十四种中药材碾粉熬制做成的,甜如蜜、松而酥,小时候能吃上一块至少要回味半年多的:肚子一饿,那味儿就上了舌苔。
老阁梯 姜锡祥 摄
姜锡祥的镜头里,梨膏糖的糖果是没有的,只有阳光从门楣上漏下来,洒在“梨膏糖”匾上,凝固生活的回味和魂牵梦绕,他用镜头中的美好打动你。
还有,蓝天下,高高的粉白观音墙“大拇指”竖上了蓝天,宣示的是江南的清清爽爽和历落分明;不用磨豆浆磨淀粉的闲暇时,石磨是什么样子?镜头告诉你它沐浴阳光时宛如银白的满月,上面那只滋泽圆润的推杆都是被幸福生活浸透的;即使就是一只篾编的箩筐,也能告诉你,什么叫作“型筐”,就如人界的“型男”;还有旁边的黑陶瓦罐,绝对能勾起你无限量的幸福愿,还有瓦罐边的那一只擀面杖(锤)?想想吧,夜幕降临时,所有的老街影像都开始隐身,唯有观音墙和那格子窗愈发招人流连,你说呢?
木桶 姜锡祥 摄
板凳 姜锡祥 摄
姜锡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走廊上洒进的阳光,青砖铺就的老街上长条凳正拖着长长的影子,电影院里的木头椅子,这些我们平常会去注意吗?他一一用镜头记录了下来,谁说生活中的美不藏在长长的影子里、幽深的木头椅子阵里?挂在扁扁的鱼篓两边的扇形竹编是什么?姜锡祥也让它们进入了镜头,这东西现代都市里已经看不到了:灰拍子。专门用来拍打晒了一天的棉絮,拍灰,还能松松棉絮。
老 灶 | 破 罐
炉 烟 | 石库门
姜锡祥 摄
姜锡祥先生擅用光线是圈内有名的,他能让光线随心自如地挥洒驰骋、雕刻描摹,但又收放自如,不落痕迹。观音墙的远明近晻,梨膏糖的中间一漏,型筐灰罐的随心一透,已让光影灵动如燕、道遥如鹏,可谓是景随我心,大有天地再宽我心自由的随性行止,闲云野鹤般地我心飞翔;而浦江边的大桥、吊机一明一暗,仿佛是个谶、是道城市更新题:近处的龙门吊,暗的,代表的是过去的老工业基地;远处的卢浦大桥,白的,耀眼,它代表的是白马腾空的今日上海:黑白还有这样的张力?!甚矣!老姜!
临安指南村 姜锡祥 摄
END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