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李勇 置身不那么简单的“日常”奇观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三十多年城市化、工业化急剧扩张的进程带来人类历史上最为独特的“奇观”,催生了一批敏感的“社会风景”摄影师,无一例外地,他们或多或少承袭了前辈摄影师观念和视角的遗韵,在中国广袤大地上行走,用镜头记录了一段历史性的荒诞风景,伴随着寻找自我的内心路径。
自2007年起,摄影师李勇坚持以自己身边熟悉的生活场景为拍摄对象,以“日常”为主线将个人经验中抽象的情感和态度,转换为可感的二维照片。
今天木格堂有幸与李勇对谈,聊聊这些对他而言是一种“有效的仪式”的摄影创作。

《日常的风景》34km 2017
李勇以工作室为地理坐标原点,工作之余,背着一架4X5大画幅相机,骑着自行车,或者搭一段公车,在距工作室30公里周边空间区域里游荡,捕捉不期而遇的“日常风景”,这样不定期、轻松的郊游式拍摄从2007年持续到2016年。“这个系列作品拍摄的,是我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周边场景。急速的发展让熟悉的环境变得陌生,甚至混乱而魔幻。作品用工作室到拍摄点的公里数值命名,以示日常性。置身其中,这些日常呈现出并不那么简单的奇观:熟悉裹挟着陌生的超现实的现实让我看不到未来,记不起过去。拍摄时情感的介入一直都是有的,在忧伤和无力的表层下,时而有不那么肯定的触角犹疑着探求温度,也许‘活下去最重要’。”您的《日常的风景》系列以轻松的“郊游式”拍摄,记录和捕捉正在变化的社会风景。从2007持续到2016年,项目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您的创作方法和心态有什么变化吗?
这个作品并不是按项目进行拍摄的,从生成、发展到结束。都算是挺自然的,没非得要个结果。拍也不是一下想清楚了才行动的,开始还不太明白,就是对现实有困惑,又有无可奈何的东西。是这样一种弥漫的东西。拍多了看到很多照片中都有相同的投射,就这样一年年的挺松弛的拍了挺多年。其间心态是会有些波动的,结果就是有些年份拍的多些,有些少些。虽然看似时间比较长,但是问题一直还都在,是连接的,没断。随着个人经历的变化,后来当这些问题不再构成问题时这个作品自然结束了。从你的自述中谈到,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以个人经验抽象出态度和情感。在具体的创作中,您是怎样置身各种日常,呈现出“不那么简单的奇观”的?
“置身”很对啊。身在其中,不是抽离,置身就是态度。面对“奇观”层出不穷的现实,作品中是有态度表达出的。洪流之下,找寻个体生命微弱的意义。这个态度是要覆盖在“奇观”上的。具体来说,因为熟悉,我是很清楚“奇观”和人的关系不是照片性的偶然出现的。这点挺重要。再就是,我是不会经常用作品性来在现实中找寻,有的时候看到了,回去取了相机再来拍。如果这时候要找的感觉没有了。这就不是“置身日常”。在《日常的风景》的命名中我注意到很多的数字,为什么要用公里数值来命名呢?它们是否有一些特殊的含义?
这些数字是距离标识,是指从我工作室到拍摄地点的交通距离。当我们做为主体通过观察把现实客体转化成照片时,是否相对准确。每个人的逻辑和方法不一样。我是更在乎这种熟悉距离下对现实信息的普遍性提炼。这个命名也有和另一种流行的摄影形态形成意义对冲的意思。在这个作品做完,准备做新的作品期间,我搞清楚了这些数字另一层重要意思。这涉及到我创作系统的形成。在下面的问题中来回答吧。“摄影师的视角距离保持不远不近的中景呈现,平静地观看既不愤世嫉俗,也不深陷其中,这接近上世纪70年代“新彩色摄影”和“新地形摄影”的代表摄影家史蒂芬.肖尔(Sthephen Shore)所说的“非巅峰时刻”(Non-peak moments):当你观察的事物不那么具有戏剧性,表达反而是更清晰的。对李勇来说“真像”只有通过“日常”才可能显现,而“日常”一定是他熟悉的“日常”。”“在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瞬间,色调过滤了多余杂质,让焦躁的景观安静下来,在巨大的沉默中也会透出一点两点内敛的“亮点”,带着不可知的神秘,成功引渡到“另一个世界”,那是李勇的世界,在熟悉和陌生的临界空隙,制造一个暧昧不清的灰色地带,真实和虚幻同一不二。”“单纯被颜色所吸引而拍摄了这组照片,它们鲜艳而具有时代印记。在这些相对封闭的公共空间里,色彩刻意浓郁明艳,竭力以其夸张艳俗来回避环境的单调,从而稀释生活的无聊乏味。毋须赋予它意义,现实世界本身就是这样呈现的,我只是框取了下来。”
《房间》乡村饭店 2005从《日常的风景》朦胧偏灰的色调降级到《房间》中浓郁明艳的色彩,我能感受到不同的颜色对内容表达的影响,能谈谈这些色调的选择和创作的联系吗?
从时间上《房间》更早一些,2005年开始拍。明艳浓郁的颜色是现实直接的回馈。观察框取是我的动作。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现实的颜色被使用总是超乎想像,框取就足够了。我觉得不需要再多的介入了。陆续拍了有两年左右就不怎么拍了。2007年开始从浓郁明艳转向你所说的朦胧偏灰。从色彩选择上这是符合逻辑的,转向是心理的需要吧。总是接收刺激的信息是受不了的。不过,选择总是循环往复的,经过挺长时间的朦胧偏灰,今年我在旅行的时候,又开始拍了些浓郁明艳。经过这么多年,我发现现实生活中用应用颜色还是那么生猛有趣,也做为主要创作之外长期的视觉训练吧。你说的“色调选择”是很准确的描述。色调首先是基于表达观察出的结果,是选择,即所见所得,而不是靠后期灌注。《日常的风景》在色调使用上虽然比较隐性,但主观仍然很明确的。个人情感表达和色彩相映是否明确是选用作品和后期调整的原则。11.44KM²是一座人工大山的面积。地理上被称为舍场,周边的人又叫这里火炕。是煤炭开采过程中废弃物煤矸石堆放场。堆了半个世纪,堆成一座山。2000年停止堆放,结束了工业化的过程。为掩盖这个工业时代的伤痕,减低煤矸石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之后经过十几年植被覆盖和复垦。之所以被叫火炕,是因这块被舍弃的场域,仍有碳的成份,有时会自燃,有的地方长年冒着热气,空气中弥漫着硫的味道。但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可以看到繁茂的植物和动物。生命的生长和消逝,坚韧和脆弱,交织逶迤。废弃现实中的抵抗,伤痕的自我修复及死亡前的尊严,要比仅展示真实的困境和戏剧性的故事,更有光亮。是有正在创作的作品。去年初开始新作创作,现在拍摄基本结束了。这个作品分了几个篇章,正在做后期,找清楚篇章之间的关系。作品叫《11.44km²》又是一个以数字命名的作品。11.44km²指的是一座人工煤矸山的面积,挖了一百年的煤,除了可供燃烧之外有些没用的剥离物叫煤矸石,堆了六十年,堆了一座山,最高的地方近100米高。《日常的风景》第一张2007年的那张就是在这个山上拍的。十年后重新回到这里拍摄,是明确了某种属性之后。这里地理上叫舍场,意思是废弃之地。近几年,我对“废”“舍”这种已定性描述中微妙的“生”的可能性敏感。这里虽然有自燃、毒气熏蒸等恶劣的环境,但仍然会有繁茂的植物和庄稼,给予人和动物物质的馈赠。这里的的植物树木甚至是地貌是生死相伴,是微妙的生命状态。我在其中寻找向死而生的意向。抗争和尊严在今天被景观化的东北现实面前是非常重要的态度。同时,这个审美转化也是我纪念从2013-2017年的人生经历,我需要作品成为仪式和选择性记忆的承载。《日常的风景》数字是距离,新作数字是面积。我的作品基本上是关于空间的描述。《日常的风景》是一些点,但密度不够,还未形成面。目前我对线这个一维的拍摄模式还没有什么兴趣。因此我递进一步,选了《日常的风景》其中的一个点,反复来拍,形成密度,就是这11.44km²这个面,二维的空间。我希望在这里通过一张张照片叠加的密度能形成力量。“坚持观察身边熟悉的生活场景,并以此为创作样本,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以个人经验从中抽象出态度、情感,并通过拍摄转换成可感的二维照片,这对我而言既是一个出口,又是一个有效的仪式。在现实的巨大力量面前,我希望个体生命的尊严,经由作品,能够与现实实现微妙的平衡。”
展览:
全国农展馆,2019艺术北京,2019/北京
北镇文化产业中心,2018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8/北镇
浙江美术馆,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2015/杭州
宁波美术馆,中国风景,2015/宁波
原影像馆,中国风景,2015/西安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摄影师的手工书,2012/美国
广州创意产业园,2010南方纪实摄影展,2010/广州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10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2010/北京
获奖:
2015 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
2013 大理国际影会“金翅鸟”最佳新锐摄影师提名
2010 南方纪实摄影展评委会银奖
2010 三影堂摄影奖提名
✦✦✦
木格堂,始于二零一五年,是由摄影艺术家木格创办的艺术空间,空间坐落于成都蓝顶当代艺术基地,目前拥有逾六百平方米的展览、制作、阅读、教育空间,空间全年呈现包括展览、教育、出版、现场活动和讲座在内的多样化艺术项目,旨在为公众提供一个丰富且开放的艺术平台。Email⎥mugeartspace@foxmail.com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