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 《蓝色骨头》 创作时间: 2019-2020年 | |
胡为一 | |
关于艺术家 胡为一,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擅于运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尤其以摄影、录像、装置为主要媒介。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公共机构展出,包括苏黎世Helmhaus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广东时代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等。2014年,胡为一凭借作品《我静静地等待光从身体穿过》荣获第二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 | |
关于主题 2020年伊始,新冠病毒席卷全球,胡为一由此开始思考病患、死亡等话题,并着手收集各种病患的X光片,包括胸片和其他部位。这些片子既有来自于他个人的,也有来自于家中长辈、素不相识者和一般逝者的。X光片属于胶片,材质和数码底片类似,艺术家通过蓝晒法将其显影,很好地消解了X光片里自带的黑色,画面因此变得明快起来,同时又伴随哀伤。之后,艺术家拍摄了许多花朵的图像,将其与X光片进行有机结合,为作品构建了一种生与死的双重维度。对胡为一而言,艾略特诗集中的两则片段,可与他的创作形成某种开放的互文性。 去年你栽在花园里的那具尸体, 开始发芽了没有?今年会开花吗? 要不就是突然来临的霜冻惊扰了它的苗床? 啊,要让狗离那儿远远的,狗爱跟人亲近, 不然它会用爪子把尸体又刨出来! ——托·斯·艾略特《荒原·死者的葬礼》 我们与正在死亡的人一同死亡: 瞧,他们离开了,我们与他们同往。 我们与死者同生: 瞧,他们回来了,与我们同归。 ——托·斯·艾略特《四首四重奏·小吉丁》 过程与演变 胡为一对摄影术中的传统印相工艺一直非常感兴趣。2017年,他尝试在碎玻璃上进行感光乳剂显影的实验,并创作了系列灯箱作品《蔓延》。这件作品是他第一次接触此类传统印相技术,并试图将技术手段与作品内核结合起来。对胡为一而言,窗户玻璃连接着建筑的外部空间和居住者的私人空间,犹如双面见证者,观察着外部环境的变迁对个体生命造成的影响,而使用暗房显影的创作方式则是一种取证,是为了让隐藏在时代之下的个人情绪现身。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工艺天生所赋予图像的划痕、颗粒、涂布等效果也极其符合事物自身所携带的破败气质。 ![]() 2019年,胡为一在被高压电流烧焦的木板上创作了系列蓝晒作品《支流》,再之后便是今年年初的《蓝色骨头》系列。作为这类印象术中最基础且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项,蓝晒吸引艺术家的地方,不仅在于其特有的普鲁士蓝,更在于其低廉的成本和多样化的成像可能(直接将物体接触曝光或用数字中间低曝光),并且它几乎可以在大部分材料上成像。 ![]() 问题与思考 如何面对传统工艺? 胡为一曾非常担心自己会陷入传统工艺的技术规范里,仅仅满足于制作出一张“完美”的照片。在他看来,某种程度上艺术家的工作就是为表达的内容与媒介寻找到独特的结合途径,而摄影术发明至今也就两百年不到的时间,与漫长的人类文明史相比,其依旧可以被称之为“新媒体”,还有相当多的结合途径没有被尝试。蓝晒虽然是最基础的紫外线印相工艺,但它绝不是最简单的,其原因恰恰是它怎么做都可以成像,并没有一种确定的方法。为了进一步探索与寻找明确的方法结论,胡为一几乎试遍了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水彩纸及印相纸,但最终他却发现每种纸都有独特的成像质感,哪怕失败的,并且蓝晒还可以和诸多其他印象工艺结合,例如范·戴克印相法、树胶重铬酸盐等等。由此,他说:“一切最终都要回到创作者的主观性上,任何技法的提升都只是为了在创作语言上多一种选择而已,并不是最终答案。” 艺术家在玻璃上尝试制作蓝晒的实验品 关于“ 图像生产 ” 无论是在“图像生产”一直是胡为一创作的母题。艺术家对图像生产机制的兴趣,甚至超越了生产的最终结果,早期影像装置《低级景观》系列就说明了这一点(机械装置中的微型片场自动输出影像,机械化生产的艺术性实际已超越了最终结果)。《蓝色骨头》同样也涉及这一母题,但有意味的是,X光片追求的是理性与客观存在,暗房显影却追求一种主观化的效果。这种彼此相悖的,且无法通过数码输出去呈现的关系,构成了作品中无法替代的图像生产特性。在此基础上,艺术家进一步思考所谓摄影真实性的问题:纯客观的X光片是绝对真实的,摄影作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也与真实相关,可它们都不是真相。真相并不会因为反映客观和刻画真实而得以浮出水面,相反它躲在X光机和暗房里,嵌在图像生产的机制之中。 作品图录 ![]() |

『点亮屏幕』:“ 蓝晒印相术 ”
时间:2020.08.03 - 09.04
地点:photofairs.org/cyanotype 或 扫描海报二维码
参展艺术家
张大力:北京艺门
TIMO LIEBER: Black Box Projects
马秋莎:北京公社
TOM FELS: Atlas
SARAH IRVIN: Massey Klein
NATALIE CHEUNG: Morton Fine Art
MIKA HORIE: IBASHO Gallery
JONI STERNBACH: Black Box Projects
JOANNE DUGAN: Black Box Projects
JO DE PEAR: Gas Gallery
雨果·德维切尔:杜梦堂
HUGH SCOTT-DOUGLAS: Jessica Silverman
胡为一: HdM 画廊
DÉLIO JASSE: Tiwani Contemporary
Ansley West Rivers: EUQINOM Gallery
ADAM JEPPESEN: Black Box Projects

关于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PHOTOFAIRS Shanghai
作为亚太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影像艺术平台、中国大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艺博会,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在过去几年中,对亚洲艺术影像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亦建立起关于艺术影像媒介最为权威和活跃的交流平台。影像上海保持开拓精神,聚焦国际前沿,以博物馆品质提供诸多版块的全新内容,为亚太藏家、观众和专业人士提供欣赏和发现影像艺术的上佳体验。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的参展画廊均通过严格甄选和精心策展,分布在『核心』(Main)、『平台』(Platform)、『在场』(Staged)及『连接』(Connected)四大版块,其中不仅汇集专注于现当代摄影的国内外顶尖画廊,更囊括本土和国际新兴画廊 。从教科书级别的艺术大师,到活跃在国际摄影和移动影像前沿的艺术新星,逾百位各个年龄层次的优秀艺术家的力作将济济一堂。博览会亦推出『洞见』(Insights)、『焦点』(Spotlight)、『对话』(Conversations)等精彩特展和公众项目版块。
👈左右滑动了解更多👉
关于世界摄影组织
World Photography Organization
世界摄影组织是摄影活动的国际性平台,覆盖180多个国家。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赞颂世界上最佳作品与摄影师,提升摄影相关话题的关注度。我们与全球的个人摄影师和行业领先的合作伙伴都建立了长久的纽带,为此我们引以为豪。世界摄影组织每年举办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包括:2020年第十三届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摄影竞赛——索尼世界摄影奖,当地会面、讲座,以及专注于影像的国际艺术博览会——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欲知更多详情,请访问 www.worldphoto.org。
往期回顾
『点亮屏幕』,解锁蓝晒的一百万种可能
艺术家说 | 郭国柱:站在城市的对面
「聚焦」|彼得 · 雨果 | 还有什么比肖像,更显而易见,更讳莫如深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以上内容来自「PHOTOFAIRS影像艺术博览会 」
了解更多资讯,浏览官网 photofairs.org
微信:搜索公众号 “PHOTOFAIRS影像艺术博览会”
微博:weibo.com/photoshanghaicn
Instagram:instagram.com/photofairs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