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末有福利,赠送展览门票)
广义的机器人包括机器生物和机器物,这次展览主题探讨的是机器人可能对当下和未来产生的深远影响力,预设着未来机器人艺术发展的趋势。展览将主题“机器·人·艺术·时代”用标点符号相隔,试图表现机器、人、艺术和时代之间的关系,也预示着机器人艺术时代已经来临。
部分展出作品介绍
机体之殇 创作者:01 小组(陈荣彬 梁链喜)
作品以艺术手法介入到机器人及机器人是否有灵魂的探讨之中。人工智能系统的智力、情绪表现和行为,使得宗教人士甚至有可能把这种现象看做是对于神的信仰的一种内部存在灵魂的迹象。从语义学角度上讲,我们非常难以定义拥有意识或者感观的具体描述,也无法研究与界定“灵魂”究竟是什么,从人的角度去看机器人被拆解悬吊起来做痛苦的呻吟与抽搐是否会产生同情,由衷地感伤“机器之殇”。
被限制的极限 创作者:邓碧文
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中总是在不断挑战自身智力的极限与肉身的极限,艺术家将超出机械臂运动极限范畴的程序写入机械臂的运动当中。在这当中,程序对应的是思想,机械运动对应的是肉身,现场将是一个在牢笼中不断挑战机械运动极限的机械臂乱舞场景。进一步猜想当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AI真的出现时,他(她)会否也如人类一般通过这种不断的极限挑战来进化自己,会否也出现类似人类这一物种一般的奥数、诺贝尔数学物理化学奖、哲学辩论、奥林匹克运动会等竞技比赛,甚至程序博弈论呢?
机器人可以让医生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机器人还可以陪伴、迎宾,以及部分实现遗嘱执行。作品中有现实主义的部分,也有浪漫主义的部分,还可以有荒诞反讽的部分:1)人类对亚马逊原始森林的开发,可能会惊醒地球上最大的病毒库;2)在疫情中离世的诗人,都没来得及好好跟世界告别。
耕魂乙 创作者:林万山
回响 创作者:邱宇
在机械手臂的控制下,麦克风和喇叭形成了一个回授场。两个机械形成一个对话状态,尝试着接触,但在接近时产生声音又马上分开。在这个声音的回路中互相观察、试探、接触又分离。
AI亚当与夏娃 创作者:高峰
作品通过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来诠释机器与人的关系也许类似于人与“神”的关系。作品使用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等,以实体机器人、虚拟机器人作为载体,创造并展现了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关于艺术交互体验的可能性。
进化机 创作者:苏永健
感官共生体 创作者:朱伊湄
增加可穿戴的装置也是在增加人类的可能性,而不单只是修复我们受损的部分。当“我”开始看见一些事物并将它命名时,这个世界也就存在了。也许,通过“增加外围感受器”的一系列作品能够获得观看和感受世界的新方式。
跑步机 创作者:郑宏昌
从古至今的战争对于每个国家的人民来说都是惨痛的血与泪。所以,艺术家选用代表战争的坦克创作出《跑步机》这件作品。他把坦克的炮管卸掉,只留下履带,人可以在坦克的履带上跑步,做运动。用运动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替代战争。我们反对战争,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我们要和平健康地生活。
现象级:跨未来遗迹叙事的异质剧场 创作者:张振
现象级一方面指代一种反常规形态生成的剧场空间;另一方面被个人理解为一种“谎言”——迅速发酵并被推崇的事物背后,终究是人类在向未来行进过程中某种意识突变的结果,或许在全域历史视角下科技与艺术亦是如此。这是一个关于跨未来遗迹叙事的试验剧场空间。未来遗迹指代以当下所处现状对未来人类生存状态,未来科技存在状态,未来社会生长形态等方面发展痕迹的预判。整个剧场通过信息内部失衡的不安,人类话语权在未来的不确定,科技与智能产物在未来的“深度情感”来模拟未来某种科技生态和隐喻一种模糊的实验状态。
瓶子 创作者:郑宏昌
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的失败与成功,这些都是在不断的实验探索中摸索出来的。而在我们一生中做的所有事情,并不能为所欲为,我们必须遵循很多有形或无形的规定,比如:法律、道德伦理,还有人生的定律——生老病死,无论你怎样努力,要跳出这样的人生规律是不可能的。
进入后人类时代,通过药物动力学和互联网络技术,控制人类的数字器官、情绪变化、纳米机械结构将会成为可行。此作品分为发射和接收两部分。发射端由3个不同规格的药瓶和发射台组成,接收端由一个变异的多自由度(动态序列组成)的机械动力装置和睡袋组成。在参与者选择不同的药瓶放置时,不同的药瓶控制着远程变异的机械动力装置,使其在空间中产生不同的运动动态序列轨迹,放大再现药物动力学的控制变异合成机械微观生物形态变异环境,设想数字人造生物机械器官本体自生长的混合。
《情绪几何2.0》是艺术家费俊与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及心理学家刘正奎进行跨学科合作艺术实验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作品邀请观众在互动装置的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按照三种气质类型影响与之相匹配的初始几何图形,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
人类未来可能实现的是万物互联的形式,时间概念渐渐扁平,空间也会随物而变;肉体、机械、信息可能会变成一种新的维度;世界可能出现有机物和无机生命合一的现象,并且身体的“过时”让艺术家觉得肉身、数据、代码、机械会有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或者演化方向。作品具有几个关键词:“重新混合”“养分”“光合作用”“新物演化”。
一个系统的良性运转有赖于系统中诸要素的有机配合。无论是蚂蚁,或是细菌,抑或是单细胞等非语言生命体与同伴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反馈机制,都常常让我感到有趣。它们依靠某种行为模式或化学“信息素”来实现这一目的。我想象并制造了这样的一种生物:它们以光为能量,在昏暗环境中休眠蛰伏,会适时调整自己的位置以便更好地吸收“养分”,当有光靠近时,它们会兴奋地向光源移动,并在尾部发出光亮来指引身后的同伴,以此类推来完成集群趋光的行为活动。实际上,个体生命存在的依据,可能正来自对其他生命体的感知与反馈,就像人类社会中的责任感和同理心。
2018年春至2019年春,这系列作品灵感源自于艺术家在满是废墟的北京周边生活。生活状态与生活环境之间发生碰撞,从废墟中提炼出“有生命的装置”,呈现的是在表达重复运动和自我观照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具体的,明确的,又是模糊的,抽象的。
这些行为都是以艺术家自我状态为对象而产出的。
机械化的人形,其动态形象由精密的构造组成,它将最高尚的观念与理想人格化,去象征和体现一种新的信仰。
当声音突然发出的时候,当然,音乐如今扩展到可以接受所有种类的声音,那种声响交互影响而产生的感知——机械效果,将不再被诗歌垄断。
转山 创作者:许仲敏
捕食器的函数 创作者:郑达
万事万物在本质上都只是四处游走的物质和能量而已。当“新物种”的智能这种无形之物以有形的物质形式显现时,记忆的信息即成为“新物种”的重要生理特征。计算成为一种记忆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过程。一旦参与者心率数据输入到运行的机器中,机械式的运行就会戛然而止,开始柔性的展演,可视化地模拟出人类输入的数据。算法的函数可视作处理信息的“绞肉机”,整个状态不再是单向的输入和输出,计算就像拥有自己的生命一样,与它采取什么物质形态无关。


我们正在失去保有隐私的权利。而对于弱势群体盲人来说,世界既复杂悲情又单纯可信。单纯可信是因为他们不像健全人一样过度依赖当下的人工智能社会,且尚未被裹挟绑架,反而保有自身的独立性,作品正是通过将“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世上有了光”的盲文转换成使机械装置发声的转轴凸点,通过这些类似于八音盒原理的凸起拨动拨片,拨片前端的“书写”装置不断将墨迹残留在白色的纸面材料上并反复叠压描画。装置上端的光源感应器对纸面的黑白进行数字化处理后,最终输出声音。这种无秩序的原始噪音是一种原发性规则所建立的秩序,是由“不可见”到“可感知”的转换,也是盲人群体自然生活与人工智能时代生活所形成的思辨,更是这个时代极具诗意性的歌声。
“金箍棒”的意象试图诱发“握”的感官需求,但它时刻运动的状态又让人有心无力。这件在中国文化中隐含丰富意义的武器暗示着人对物质变化的控制欲,除了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待“权力”“主宰”这些话题,它的含义还可以深入到每个个体的生活轨迹:当人们在理性层面上习得了物质的变化规律,心仍会落入一种对未来的设定和期待,即使心脑不一的矛盾让我们不那么理直气壮,然而总得用牙齿咬住点什么才能踏实。
对拜 创作者:吴梦诗
作品选用佛教中具有仪式感的拜凳为媒介,引发“隐秘的敬意”。镜像的组合方式配合作品的名称暗示着伴侣之义,“伴侣”是他者,亦是意识仓库的投射,通过意念的摩擦和蠕动将观者引入更深的自我觉察。
作品尝试在温情中探寻一种“静谧的幽默”,作者认为通往“真自然”的小径,有时会以幽默的方式显现,就像庄子的“蜗角之争”。
这个机器可让画家从繁重的体力劳作中解放出来,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各自分工,画家思考创意,机器执行劳作,也可让没有经过任何绘画训练的人从事绘画艺术创作。使用自动机器绘画并非身体的延伸,也不是用一种工具代替另一种工具。使用全自动机器绘画的方式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行为方式,是手段而非目的,是对手工绘画系统的质疑和追问,是对传统以手工技巧为主的绘画模式的颠覆。
拍摄并计算出屠宰场动物临死前十几秒的抽搐节奏和频率,并用电机震动模拟其抽搐抖动的节奏。将这一套系统安置在两块建筑残块里,当观众拿起糖果砸中残块即可触发震动系统,两个残块抖动抽搐四处乱跑。此作品赋予无生命而被人忽略的建筑残块以生命的敏感性,并布置成一个与观众游戏的交互场景,在这一砸一抖动中充满着讽刺与漠视的冲突。
椅子 创作者:吕连涛
四把椅子面对面,在对峙,在思考,在较劲,在沉默……
空间里只有此起彼伏的敲击声,紧张、沉重、刻意、无奈……
Chicken Game 创作者:吕连涛
策展人张海涛介绍
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天津美术学院硕导。2004年至今在国内外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与论坛。2009—2017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荔空间策展人。2019年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影像艺术节终评评委;2008-2017年北京独立影像展选片人;2015-2019年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曾策划:2019艺术合肥“解药——实验影像艺术展、2019“人机合一”人机艺术计划Ⅱ;“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都市游牧”2017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艺术郑州·2016当代艺术展;2015北京798艺术节:新民间转换;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2014西安“媒体城市”国际艺术展;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生物·生态”中荷当代艺术展;“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2009第五届宋庄艺术节“未来索引”等展览。
展览信息
扫码预约观展

*本二维码为预约参观凭证,预约成功后请按时到馆进行现场核销,逾时未核销预约将自动失效。
现场核销后需登记及购票,购票后方可入场(非预约观众不可购票)
门票:全票30元,半票15元(每周二免费,节假日及特殊展览除外)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 10:00-17:30(17:00停止购票入场)
*特殊情况以华·美术馆公众号发布的最新公告为准
福利!免费送展览门票
【评论区点赞获取】
第1位将获得门票2张!
第2位将获得门票2张!
第3位将获得门票1张!
第4位将获得门票1张!
PS:除了评论区留言集赞以外,
我们还将从优质评论中
选出两位幸运观众各送出门票1张!
2020年08月07日 本周五 12:00点整为最终截止时间
(最终解释权归MANA所有)
更多机器人艺术作品案例
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仿生机器”社群了解
近期文章推荐
近期学习推荐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