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群众科学”:技术政治与相关文艺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媒介跃进与边界后进”系列活动
Events Series: MEDIA FORWARD, BOUNDARIES BACKWARD
MASS SCIENCE: Technological Politic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and Arts
2020.8.7 周五 14:00
嘉宾
闫作雷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师
易莲媛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主持
刘倩兮 泰康空间策展人
- 在腾讯会议输入ID 567 790 849 进入讲座
- 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哔哩哔哩直播间

讨论结束后,在哔哩哔哩搜索“泰康空间”进入主页,可查看直播回放视频。



文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发表论文多篇。1950-70年代的“群众科学”运动,与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有关。科技发明的主体、科技为谁服务等问题在1960年代之后被特别强调。与新科教政策相关的文艺作品,展现了“群众科学”与科学专业化倾向的辩论。“群众科学”一方面提升了普通民众的科技素质、取得一系列科技成果,另一方面也面临基础科学创新、外部世界科技发明方式的挑战。由于科技理念的转换,“群众科学”在新时期之后向“民科”转化,新时期初期的科幻小说对“民科”的支持,显示了此时期科学观的复杂性。“群众科学”隐藏了一段社会主义的技术政治史,与之相关的“有文化的无产阶级”、尊严政治、科技的应用方式及服务对象等问题今天依然值得探讨。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七二一”工人大学课堂和学员证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系博士,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关注全球视角下当代中国的文化、技术与社会变迁。
形式上,“群众科学”是指通过大规模群众性运动组织起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普及。比如“农村科学实验运动”、汉字拣字法和排字法改革、血吸虫防治运动及赤脚医生制度、电子工业与运筹学的群众运动、农村气象学调查、地震“群测群防”、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发掘与研究等。它的形式本身同时包含着对科学技术主体及性质的内在要求。这段历史重新走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既是因为中国的发展本身促使学者重新思考这段历史的意义,也是因为研究者从中发现了一条比建制化、专业化的科学技术更能明显地揭示科学技术与社会、理论与实践关系及其政治面向的道路,即“技术政治”(technological politics)。
Science for the People,是一个受到中国的“群众科学”运动影响,同时期发生在美国的科学运动,最近又开始复兴了

血吸虫病防治运动

2020.7-2020.9
嘉宾:陈梦岚、陈怡旭、杜琳、何必、孔煜也、王慰慰、王辛、王子云、闫作雷、杨宸、杨梦娇、易莲媛
“媒介跃进与边界后进”是一个线上的系列活动,包含讨论和写作两部分,我们诚邀十余位研究者,从媒介技术史、摄影史、视觉文化以及当代艺术的角度,呈现有关技术、图像与视觉的辩证思考机制,展现媒介的多时间性及其政治历史维度。
泰康空间在关注多媒介的基础上,尤以摄影为个案,持续考察其艺术价值、媒介特性,以及在中国宏观社会发展中的历史意义。近些年,其学术视野亦从摄影扩展到更广泛的媒介与技术研究领域,兼顾从当代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以及根据历史重新理解当代的两个路径,注重思考艺术与人类技术发展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形成有迹可循、逐步深入的系列项目。2018年的“开放源系列工作坊”邀请在艺术、科技、哲学、文化研究等多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者围绕媒介技术等话题分享多元性的思考。此次的系列活动是对媒介的历史性与政治性问题做进一步的观察与探究。


info@taikangspace.com
+86 10 8433 8003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