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锋 艺术家 | 倪军:这个庚子年的春,有美学上的刻骨铭心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倪军2020年春在北京三里屯 图片艺术家惠允
这个庚子年的春,有美学上的刻骨铭心
我在今年7月有一件作品叫《纪念上半年死去的人们;生命必将旺盛地延续》。我直白地用了“明喻”:骷髅头和一串结实的大葡萄。我又在2020年上半年过后着迷于可以看到的小奶狗争着吃奶的任何视频。对于人类史上万年不遇的、其实就是空前超大规模的病毒灾难,况且还没有停止下来的迹象,我们在震惊、恐惧和被动应对之后暮然回首式地开始向往旺盛生命力带来的希望。看小狗吃奶并且每一天都长大一点儿是“疗愈”的。“四时春富贵,万物酒风流。澄澄水如蓝,灼灼花如绣。”关汉卿在七百年前留下了这个意象。我观察了这个庚子之春。那是一种在人类自己宣布“解禁”前后几天的一个瞬间转折中,春天的土地一下子看到了挣脱了锁链一般的自由男女,戴着或者摆脱了口罩,靠着荷尔蒙和对于生命的坚定信赖漫步在都市和乡村的大小道路上。在这个庚子年的春里,我看到了一种生命美学意义上的刻骨铭心。“人”是不会死的;“人”一定为了一个说不清楚的目的幽默地延续下去。维特根斯坦说:从通常的意义上说,莎士比亚的明喻是拙劣的。但是我们知道中国的一些诗人在明喻上是老道的,也许他们在暗喻的词语上是过于晦涩的。上半年的疫情期间是独自喝闷酒的,并且在隔绝的状态下有大量的对于解禁后聚众豪饮的憧憬和互约,这也使得约酒这件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深刻的生命美学意义。这使我想到对酒的文字指称原来携带着生命的残酷和危机。“醉高歌”“醉中天”“醉扶归”“醉太平”这些词牌简直都是带着血和泪、带着隔离的幽怨和各种形式的解禁之后的生命状态的。春,也是一样。除了大量的残酷履历之后的马鲛鱼三文鱼红鳟东星斑出现在我的画面,还有象征旺盛“春力”或“春性”的明喻被我使用。“喜春来”“沉醉东风”“摊破喜春来”“满庭芳”“卖花声”甚至“步步娇”这些曲牌都是“不怕拙劣”的微醺于我的美学明喻。在认识到空前惨烈的生存代价后,活着的我们在爵士乐的现场迎接着带泪的幸福;古人如此,我们今天更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年下半年开始之后的抽搐性疫情里、在酷暑里、在国与国的博弈里在洪水里在“黑格比”台风登陆温州直奔石岛和威海的八月份,我们看到了朋友圈超大量的美云照片美食照片和涛涛海浪的照片。在“扫码”“健康宝”这个最霸气的当代艺术生活的静谧处,我以“古老”的绘画方式,挑斗着旺盛生命力的花落花开、万里波涛。所谓富贵的意象是由不堪回首的赎价换来的。
今天醒来爆炸性的消息述说着昨天贝鲁特港口三千吨硝酸铵的爆炸;推文里配发的空前快速和便捷的多角度手机录像再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2020年这个庚子之春之前,世界范围内政论圈知识分子所写的东西都差不多是白写了。
倪 军 2020年8月5日 北京
倪军以其复杂的艺术生涯勾连起中国现当代美术史和全球美术史之间的种种矛盾。倪军的个人轨迹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程相平行,却错过了其中最重要的历史转折;倪军是多位重要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密友,却几乎没有参加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展;倪军向美国最前沿的画家学习,以此摆脱中国学院教育的落后,之后却又自觉地重返中国现代美术的历史深处;倪军遍览西方当代艺术,却依然执迷于绘画这一‘过时’的媒介,并有意识地与当代艺术的潮流保持刻意的距离。种种貌似逆流而行、错位环生的自持状态使倪军成为一个棘手却极具历史价值的个案。
纪念上半年死去的人们;生命必将旺盛地延续, 2020没有人会贸然地说自己跟倪军的知识底色相当一致。当我在自以为拥有部分共同文本的假设情况下,在讨论中流露出策展人经验主义的苗头时往往就会陷于被动。表面的温和与理性,都像是倪军的敌人。如果可以推测,他多年的北美生活、南美游荡以及将自己随时设定成的旅人,电视节目主播、文学阅读与写作者等不同的生存任务已经赋予了这个画家某种强大的信念,为回归到视觉创造本身,他随时可以调动并获得暗藏的激情和可控的冲动。在多次讨论的过程中我渐渐地意识到这是癫狂的一种反映。倪军将已知的经验瓦解成一种疯癫,这个过程曾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了他分裂的自己,他不得不在已知的艺术系统中表达出另一种疯癫。思考深刻而后克制,拒绝重复跨语际文化经历所带来的表面化符号性效果,专注于自我解放……这样的个人哲学使得画面小而有力,令人联想到古代的中国式智慧。
十二怒汉(局部)

毫无疑问,倪军近期的绘画进展非常大。表面上看,新作题材仍是他近十年反复较量着的题材:鲜花静物、朋友肖像、城市天际线风景。然而新作显示出一种和前作截然不同的气息:一种汹涌蓬勃的疯狂突如其来。倪军视“干枯之后的玫瑰是不入画的、干石榴则是入画的”,在我看来,他所选的事物都有着不同意象指代:我常觉得玫瑰代表着甜蜜生活的恩赐,包括异性的爱、舒适的生活、无忧的经济;而石榴则是倪军在他揽镜自照之外的自画像(倪军在46岁时画过谐音的《四石榴》)。斩断的鱼对应着五饼二鱼的典故,鱼的奉献在画面中因此显得神圣而庄重。倪军认为,“恩典够用”是这个阶段颇为核心的概念,我认为观众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成熟中年男性艺术家的画作:拥抱生活的热情,不仅建立在对自我工作的准确检视、对自身人生主题的不断回访上,也在对那些恩典与未知保有的信仰与敬畏上。画家的每一步细小的推进都非常艰难,倪军从结构严谨的工作惯性里走出来,重新面对自己与画布的动态关系,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做到目前的画面状态,可称精彩。总之,我觉得因为他用“恩典够用”的心态,才产生了这神来之笔。除了花卉,倪军也画了大量的以鱼作为题材的画,画中的鱼肉、鱼鳞、鱼鳍构成不同质感交响,对应着不同的用笔方式和手腕力度。新画很重要一点,是强调了写生的时间性——鲜花在摘下之后、鱼在斩断之后,就倒计时般地开始变质,这种与时间较量的状态,也是成熟艺术家进入艺术下半场所要面对的又一主题。艺术生涯的下半场有着这样的谜底:“晚期风格包含了一种不和谐的、不安宁的张力,最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一种蓄意的、非创造性的、反对性的创造性”(萨义德)。仙村梦, 2018
布面油画
40 × 50 cm
三大螺(局部), 2019
倪军的疯狂,也来自前辈艺术家的启迪,他曾经拜访八十一岁的汤小铭,作为学院派的重要标杆人物,汤在讲对于自己作品的遗憾时对倪军提到,“如果作品再放松一些就好了”。倪军后来在沙耆晚年疯魔之后的作品、赖少其晚年帕金森无法精准控制的作品中领略到了一种更为轻盈自由的境界,让他联想到汤当时所言。所以,倪军近作的激情洋溢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非常主动的一个选择。在《想象沙耆》(2019)和《三大螺》(2019)中,倪军直接向沙耆表达致敬,《三大螺》中的画面题字为“某省主席是沙耆,青岛武船是老倪”,青岛武船四字皆含的“水”的意味,在此处也互文了倪军对于海洋的执念。豪华去后行人绝, 2019
倪军,1963年7月生于天津市。1979年入读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5年入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1989年入读美国罗格斯大学梅森·格罗斯艺术学院。现居北京市朝阳区。
主要个展
2019
丰盛的玫瑰:倪军个展,蓝岸画廊,深圳
倪军:一个棘手的个案,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2016
还是海,沪申画廊,上海
2015
江湖英豪,星空间,北京
2011
倪军:绘画、素描、摄影与电影,久画廊,水木当代艺术空间,博尔赫斯出版机构,北京
2008
甜蜜生活,西五艺术中心,北京
2005
倪军,艺术110画廊,北京
1991
倪军个展,罗格斯大学画廊,新泽西
主要群展
2020
2020夏季群展,偏锋画廊,北京
2019
光辉时代:2019津京油画家邀请展,天津西洋美术馆,天津
藏锋敛锐:具象绘画群展,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保利2019八人艺术邀请展,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
2018
山河日色:杨国辛、倪军艺术展,坪山美术馆,深圳
万川曾映月:四人风景研究展,广东美术馆,广州
转折,元典美术馆,北京
袁运甫和他的学生们:绘画雕塑作品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
Diaspora,纽约艺术学院画廊,纽约曼哈顿
2016
京畿梦华录,星空间,北京
于瀛群展之佛跳墙,应空间,北京
明觉力:尹齐、冯良鸿、李益、倪军、袁加,久画廊,北京
玉渊潭:齐星、范久鹏、倪军三人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2014
尺寸:马树青、倪军近作展,西五艺术中心,北京
2013
与纸纠缠,星空间,北京;翡翠艺术中心,上海
2012
张仃与他的艺术遗产,国家大剧院画廊,北京
2011
之间:倪军、纯空法师近作展,桥画廊,北京
2010
春分,元典美术馆,北京
2009
中国艺术家,比利时列日大学画廊,列日
抱虎过山,久画廊,北京
2008
穿越:当代艺术联展,水木当代艺术空间,北京
2007
抱虎过山,久画廊,北京
1994
转型:陈丹青、刘小东、倪军、喻红,马克坦西工作室,纽约
1993
红星照耀中国,Keen Gallery,纽约
1991
青年艺术家,耶鲁大学画廊,纽黑文,康涅狄格
1989
杨重光、倪军、李益、徐蓟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部分公共收藏
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洛杉矶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
广东美术馆,广州
龙美术馆,上海
元典美术馆,北京
深圳坪山美术馆,深圳
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

展览时间
2020年7月15日-9月1日
10:00-18:00 ( 周一闭馆 )
偏锋画廊坚持对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洞察以及对欧洲及战后艺术大师的探索,并在两者的对话与碰撞中寻找各种可能的艺术力量。偏锋既是中国最早推动抽象艺术研究与发展的重要画廊,也是持续探讨具象绘画在当下多种可能性的主要机构。我们深信,艺术的体验产生于一个又一个的变革中创造的新世界;艺术家的作品正是探索世界的第三只眼睛。对于收藏家,偏锋为其提供专业知识,鼓励他们发掘个人独特的视角,只因两者的充分结合才能构建卓越的收藏。我们希望更多的藏家可以秉持鉴赏家的心态,更深入地理解当代艺术以及欣赏画廊发掘、重塑并坚信的艺术家。王彧涵 sophia.wang@pifo.cn
M: +86 18210011135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