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江苏省昆剧院历经30年打磨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昆曲《桃花扇》:1991年版《桃花扇》、2006年版《1699·桃花扇》和2017年版《一戏两看桃花扇》。从视觉效果的角度审视,这三个版本的《桃花扇》最大的差异外显在舞美上;从剧本剪裁上看,经历了“改写《余韵》”到“还原求真”,再到“寄情赏趣”三个阶段;在昆曲《桃花扇》30年的舞台演出过程中,学习、借鉴、吸收西方戏剧理论,从“东方戏剧向‘西’看”的“中西交融”之路走向返本溯源、回归中国戏曲传统舞台美学精神的“本体转向”的路径。作为文化互渗的实例,三个不同版本的《桃花扇》舞台演出观念的嬗变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昆曲 桃花扇 舞美空间 本体转向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20)03-0104-11

本文作者刘津
引言
关于《桃花扇》的创作,孔尚任自云旨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清)孔尚任著,云亭山人评点,李保民点校:《桃花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2页。]而《桃花扇》的纸本传播与舞台演出效果,在《桃花扇本末》中有一段记载:“《桃花扇》本成,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时有纸贵之誉。……然笙歌靡丽之中,或有掩袂独坐者,则故臣遗老也,灯灺酒阑,唏嘘而散。”[ (清)孔尚任著,云亭山人评点,李保民点校:《桃花扇》,第1-2页。]此“洛阳纸贵”的旷世之作,勾起故臣遗老们的亡国之痛。“灯灺酒阑,唏嘘而散”则记录了观众的观剧反应。王国维说:“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 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841页。]后来,竞演《桃花扇》的热潮逐步冷却,后来竟至销声匿迹。从现有资料看,四大名剧中,《桃花扇》连一个演出的折子戏选本都没有流传下来[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由钱德苍编选,汪协如点校完成的《缀白裘》堪称当时最受欢迎的昆腔戏摘锦大全,收录了四百余个折子戏,但没有收录一出《桃花扇》的折子戏。陆萼庭先生根据《申报》等上海旧报戏目广告整理出的《清末上海昆剧演出剧目志》中,《桃花扇》依旧没有任何踪迹。孙崇涛编著的《风月锦囊考释》亦未收录《桃花扇》。对以表演为本位的戏曲来说,失传的是演员的身段、鼓板锣鼓、宾白念法等 “场上”的演法记载。造成《桃花扇》绝响的原因,大约与剧情触犯清王朝之忌讳有关。],实在令人惋惜。在当代昆曲舞台上,仅有江苏省昆剧院(简称“江苏昆”)排演过串本《桃花扇》。1987年,张弘在整理《桃花扇》时,为《题画》一折的“二度桃开,物是人非”的情境所触动,与王海清、石小梅共同捏了这一出折子戏,首次让《桃花扇》中的《题画》一折复归舞台。[ 张弘,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编剧,1991年版《桃花扇》《一戏两看桃花扇》的编剧。参见张弘老师谈《30年磨一戏——〈桃花扇〉创作》的资料,采访人:刘津,时间:2018年8月10日,采访地点: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之后,江苏昆在此基础上编排了1991年版《桃花扇》。2001年,昆曲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江苏昆邀请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执导《1699·桃花扇》,由中、日、韩知名艺术家共同助阵,并于2006年3月17日在北京首演。2017年4月14日,《一戏两看桃花扇》全国巡演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拉开序幕。从1987年到2017年,江苏省昆剧院三十年悉心打磨《桃花扇》精萃,是昆曲当代演绎不断提纯、走向精致化的一个缩影。20世纪以来,自西方话剧传入中国,使古典意义上的传统戏曲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长时间以来,中国戏曲面临着多方位的“创新焦虑”,而舞美的改革成为首要阵地。江苏昆的三个不同版本的《桃花扇》,最大的差异也外显在舞美上。江苏昆30年磨一戏,走出了一条从“以西鉴中”到“本体转向”之路,此转向并非局限在对传统艺术单纯的恢复和持守,而是在承续中国戏曲美学精神基础之上的新探。
昆曲《桃花扇》三个版本中
剧本剪裁之下的舞美呈现

《桃花扇》剧照

《桃花扇》剧照
昆曲《桃花扇》三个版本的舞美之路
——以西鉴中、偏离传统、本体转向

《桃花扇》剧照

《桃花扇》剧照
昆曲《桃花扇》三个版本的舞美设计反思

《桃花扇》剧照
结语

扫码关注我们
《戏剧艺术》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扫描小程序二维码
在线阅读
《戏剧艺术》电子版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创刊于1978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以繁荣戏剧研究,推进戏剧教育事业为己任,坚持古今中外兼容、场上案头并重,关注戏剧热点问题、鼓励理论创新,力推新人新作,曾以发起“戏剧观”大讨论为学界所瞩目,又以系统译介国外当代戏剧思潮、及时发表戏剧学最新优质研究成果为学林所推重,是国内最重要的戏剧学学术期刊之一,在戏剧研究界享有盛誉。
投稿须知
《戏剧艺术》是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的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在戏剧研究界享有盛誉。
本刊设有“戏剧理论与批评”“中国戏曲研究”“中国话剧研究”“表导演艺术研究”“戏剧教育研究”“戏剧与社会研究”“跨文化戏剧研究”“国外戏剧思潮”“国别戏剧研究”等栏目。本刊奉行“理论与实践互动、传统与现代交辉”的学术理念。为进一步提高本刊质量,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富有新材料、新观点、新视角的佳作,尤其期盼关注当前戏剧实践、学理性强的力作。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力求杜绝种种学术不端现象,务请作者文责自负。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及教育部有关通知,希望作者来稿时标明和做到以下几点:
1. 作者简介:姓名及二级工作单位(如,夏晓虹:北京大学中文系)。
2. 基金项目:含来源、名称及批准号或项目编号。
3. 内容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足性,篇幅为200-300字。
4. 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5. 注释和参考文献:均采用页下注,每页重新编号。格式如下(参考2019年以来我刊):
(1) 注号:用“①、②、③······”。
(2) 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请注意各注项后的标点符号不要用错):
A. 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B.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第*期。
C.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D. 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E. 外文版著者、期刊、论文集、报纸等采用芝加哥格式:用原文标注各注项,作者姓在前、名在后,之间用逗号隔开,首字母大写。书名、刊名用斜体。
F. 译文正文中首次出现的新的外来名词和术语、新的作家作品名和人名请附英文原文,并用括号括起。
本刊鼓励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平易晓畅、言简意赅的文风,希望稿件以1万字左右为宜。论述重大学术问题的论文篇幅可不受此限。本刊投稿邮箱:theatrearts@163.com;暂不采用其他公共投稿系统。务请标明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及电话。请勿一稿多投,来稿3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录用或修改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务必自留底稿。文章一经采用,将通知作者提供定稿电子版以及身份证号码、开户银行(建行或工行)支行、银行卡号码等信息,以便发放稿酬。
特别声明:本刊从未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向作者索取版面费、审稿费等费用,若发现类似信息,可视为诈骗行为,向公安机关举报。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